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硝唑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伟

    牙周疾病是由牙周袋内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局部细菌感染性疾病.牙周组织的破坏是复杂的龈下菌群与特异性的宿主防御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牙周可疑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甲硝唑对牙周病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 肾移植患者龈下菌群状况对牙龈增生的影响

    作者:佟丹;营杰;韩培彦;杨圣辉

    目的 了解肾移植患者牙周及龈下菌群状况,探索环胞素A(cyclosporine A,CsA)引起的牙龈增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肾移植患者20例,用CsA药前、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记录龈下产黑菌数量和厌氧菌总量,以及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牙龈增生指数等各项牙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用CsA药后3个月及6个月细菌数量较用药前均有明显增加,牙周炎症也明显加重,用药后6个月牙龈增生出现,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数量与牙龈增生指数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龈下细菌数量是肾移植患者应用CsA引起牙龈增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肾移植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应加强牙周检查及治疗.

  • 口腔卫生对金属烤瓷桥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

    作者:吴陈炫;张玮;王永兰

    目的:比较采取口腔卫生措施前后金属烤瓷桥基牙牙周健康的变化,探讨维持基牙牙周健康的方法. 方法:随机选取54例金属烤瓷桥患者,观察对比其采取口腔卫生措施前及采取口腔卫生措施3个月后基牙与同颌同名非基牙的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以及龈下菌斑细菌的构成比. 结果:施加口腔卫生措施后,基牙各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龈下菌斑球菌、螺旋体和梭形杆菌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基牙各项指标均劣于非基牙,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基牙与非基牙的龈沟出血指数、附着丧失以及龈下菌斑梭形杆菌的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牙周探诊深度和龈下菌斑球菌构成比的差别仍有显著差异(P<0.01).螺旋体构成比的差别有差异性(0.01

  • 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拆除前后患牙龈下菌群的变化

    作者:郭大伟;宋玲;张春艳;曹阳;李菁文;梁星

    背景:目前有关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对龈下菌群影响的研究还较少。
      目的:探讨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对龈下菌群构成比的影响。
      方法:选择因怀疑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影响健康而要求拆除原修复体的烤瓷牙患者9例(患牙12颗),于镍铬合金烤瓷烤瓷修复体拆除前、拆除后1个月、拆除后3个月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检测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基牙及对侧同名天然牙的龈下菌斑。
      结果与结论:修复体拆除后1,3个月,患牙龈下菌斑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与拆除前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拆后3个月与拆后1个月相比也发生了较明显变化;此外,选择在修复体拆除前龈下菌斑中经常出现而在拆除后消失或减弱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像中一些特异性条带作16S rDNA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特异条带的基因序列分别与啮蚀艾肯菌、直形弯曲菌和隐藏优杆菌有着较高的序列相似度。结果表明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导致了修复基牙龈下菌群组成的变化,并且导致了部分牙周可疑致病菌构成比增加。

  • Cervitec凝胶局部应用结合洁刮治术对牙周炎龈下菌群的影响

    作者:董立武;邢春艳;章锦才;方玲

    牙周病为口腔临床的常见病,是导致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洁刮治与根面平整是牙周病基础治疗的重要手段,已经被作为牙周治疗的"金标准".虽然洁刮治与根面平整可以减少部分龈下致病菌的数量,但不能完全消除龈下致病菌,洁刮治术后龈下细菌会缓慢增长,逐渐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因此近年来药物治疗作为洁刮治与根面平整的辅助手段,特别是局部用药,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尝试把具有抗菌活性的Cervitec凝胶(Vivadent,Schaah,Liechtenstein)应用于牙周治疗,观察牙周沽刮治术后局部应用Cervitec凝胶对牙周炎龈下菌群变化的影响.

  • 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

    作者:周彦玢;束蓉;刘大力

    目的: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观察比较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群微生态的总体变化,为临床诊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时的临床指标变化,并采集治疗前后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总DNA,扩增不同的16S rDNA片段,DGGE分离,硝酸银染色,对图像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出聚类树形图.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与基线相比,牙周状况均明显改善.基线和治疗后6周时,2个区间的DNA片段的条带数目无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证实同一患者基线时和基础治疗后6周时的龈下菌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不同的DNA片段所得到的条带图谱聚类树形图存在类似结果.结论:同一患者在基础治疗后形成的龈下菌群有类似于治疗前水平的趋势.DGGE能够观察龈下菌群的组成变化,适用于分析大量微生物标本的结构改变.

  • DGGE法评价牙周袋深度的变化对龈下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作者:束蓉;周彦玢;刘大力;李云鹏;李超伦;姜云涛;梁景平

    目的 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方法分析经牙周基础治疗使牙周袋变浅后龈下微生物种类的变化.方法 选取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者l和患者2),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6、12 、18周和1年时,采集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菌斑总DNA,PCR扩增16S rDNA的V3~V5区片段,DGGE分离获得条带图谱;计算条带数目和相似度,并对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患者1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明显变浅,达到≤3 mm的正常水平;患者2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变浅,但仍≥5 mm.治疗前后2例患者DGGE条带数目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各时间点的DGGE条带与基线分别保持48.14% ~ 57.8%和63.70~72.35%的相似度.牙周治疗各阶段菌群聚类特征分析显示: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时,菌群聚类特征与基线相比变化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再变化.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虽然牙周探诊深度变浅,但牙周微生物可能已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再定植.

  • 不同16S rDNA通用引物对DGGE进行牙周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影响

    作者:周彦玢;束蓉;刘大力

    目的 初步评价不同的16S rDNA片段对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进行牙周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3种牙周主要可疑致病菌的标准菌株,通过构建质粒DNA分别获得16S rDNA V3区、V3~V5区和V6~V8区片段,测序鉴定并进行BLAST验证;将测序正确的质粒DNA经DGGE分离和硝酸银染色后获得条带图谱.结果 由3对通用引物扩增得到的DGGE图谱并不相同.V3区引物获得的并非单一条带,且不同菌株间没有识别度;V3~V5区和V6~V8区的图谱显示:3种菌株的DNA片段均得到了单一条带,且区分性较好.结论 16S rDNA V3~V5区和V6~V8区的两对引物可用于龈下菌群多样性的研究.

  • 金属烤瓷全冠两种颈缘设计对龈下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劲松;张大风;唐琳;梁志红;麻健丰

    目的 探讨瓷颈缘与金瓷颈缘对金属烤瓷全冠龈下微生物影响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双侧上颌中切牙分别采用两种颈缘设计的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10例.检测修复前、修复后72 h、1周、1个月和3个月全冠唇侧龈下可培养细菌总量及革兰阴性菌构成比的变化.结果 两组全冠修复后72 h龈下微生物总量减少,1周、1个月和3个月递增.革兰阴性菌构成比在72 h、1周、1个月递增,3个月和1个月无显著差异.各时间点两组修复体龈下可培养细菌总量及革兰阴性菌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瓷颈缘与传统金瓷颈缘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两者都会导致龈下微生物总量及革兰阴性菌增加.

  • 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与分区龈下刮治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全身反应的研究现状

    作者:赵涵;束蓉

    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是牙周基础治疗的主要方法,可有效去除龈下病原微生物,改变龈下菌群生态环境,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医生通常采用的是分区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quadrant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 Q-SRP)的方法,即将全口分为4个象限,间隔一定时间分次治疗.

  • 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含量与龈沟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

    作者:罗爱华;陈茜;赵焕;许平;范永祥;石吉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含量及其与龈沟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8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和单纯牙周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纳入糖尿病伴牙周炎组和单纯牙周炎组.检测龈下菌群含量以及龈沟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1)龈下菌群:与单纯牙周炎组比较,糖尿病伴牙周炎组患者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菌嗜血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齿垢密螺旋体含量较高(P<0.05);(2)抗氧化物质和氧化产物:与单纯牙周炎组比较,糖尿病伴牙周炎组患者的MPO、CAT、SOD、GSH、VitC的含量较低(P<0.05),MDA、8-OhdG的含量较高(P<0.05);(3)信号分子:与单纯牙周炎组比较,糖尿病伴牙周炎组患者的SFRP1、Fas、FasL、Wnt5a、NF-kb、p38的含量较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中致病菌含量明显增多,且抗氧化物质大量消耗、氧化产物大量产生,伴有多种信号通路功能异常.

  • 牙周炎致病菌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

    作者:孟庆伟;赵尔扬

    牙周病病因学研究逐步深入,凸显出龈下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正常微生物群是宿主不可缺少的一个生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协调的微生态,是机体健康的保证和象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状态,就易引起菌群失调,诱发牙周组织病变.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龈下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具有可靠、可重复、快速和容易操作等优点,可以说是分析牙周炎致病菌的一种有力的工具.

  • Er:YAG激光对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动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郭斌;梁倩倩;吕岩;付敏;陈媛媛;袁一芳;李颖超

    目的:动态观察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经Er: YAG激光治疗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并与不伴全身疾病的慢性牙周炎龈下菌群进行比较。方法收集11例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的13对患牙(26个位点)作为试验组,分别进行Er: YAG激光治疗和超声治疗,采集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的龈下菌斑;同时收集11例牙周状况相近的不伴全身疾病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3个位点的龈下菌斑作为对照组,分析试验组是否有菌群种类变化。提取龈下菌斑DNA,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离及条带回收测序。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牙龈下菌斑的优势致病菌存在差异,分别为中间普雷沃菌和福赛斯坦纳菌。激光组治疗前后龈下菌群构成也发生改变,治疗后1个月,有的条带表达减弱或消失,并有新条带出现;测序结果表明,新出现的条带为放线菌的一种,减弱、消失的为福赛斯坦纳菌。结论 Er: YAG激光治疗前后龈下菌群的构成发生变化,治疗后1个月是关键时期;治疗后3个月,激光治疗在阻止细菌再定植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 牙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分布的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牙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与龈下菌群中有益菌和可疑致病菌菌群失调的关系.方法:筛选16名患者的32枚种植体,按照自身对照的配对设计分为健康组和炎症组,观察指标包括PD、mPLI和GBI及牙种植体周围龈下菌群的构成比,细菌鉴定方法为PCR技术和微量生化实验.结果:炎症组和健康组的PD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炎症组中G-厌氧杆菌占44.86%,G+兼性厌氧球菌占32.68%,健康组中则分别为17.41%和47.36%.其中Pg、Pi、Fn、Ss和Vp的构成比在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G+兼性厌氧球菌和G-厌氧杆菌比例失调,尤其是有益菌和可疑致病菌的比例失调导致了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