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作者:谷月丽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统计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潜在可疑危险因素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关系,筛选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8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34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9.53%。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在合并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计数、中粒细胞缺乏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住院季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住院季节为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住院季节为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

    作者:梁利杰;游晓英;郭树霞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4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组和白细胞介素-11(IL-11)组.rhTPO组25例,皮下注射rhTPO (15000U/d);IL-11组23例,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11(1.5m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rhTPO组血小板恢复高平均值显著高于IL-11组;rh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50 × 109/L的持续天数分别为(6.32 ±3.17)d和(9.13±3.35)d (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所需的天数rhTPO组为(8.76±4.77)d,明显短于IL-11组的(12.22±3.06)d (P<0.05).rhTPO组与IL-11组相比,血小板输注量减少,不良反应少.结论 rhTPO可减少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持续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的速度,减少血小板的输注,且毒副反应少.

  • 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的临床价值

    作者:顾宏

    目的 探讨应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86例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方案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恶性血液疾病中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的应用分析

    作者:马兰;段强

    目的:对恶性血液疾病中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与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疾病患者3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外周血自身免疫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较其他恶性血液疾病高(P<0.05);所检测的自身免疫抗体中,ANA阳性率高(P<0.05),Anti-PR3阳性率低(P<0.05).结论:对于恶性血液疾病患者而言,其自身免疫抗体会发生明显改变,容易并发自身免疫反应,与外周血细胞的减少等因素有关,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自身免疫抗体对恶性血液疾病发病机制的影响的认识,依据检测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调节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

    作者:向金峰

    背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调节T细胞介导的炎症性疾病,通过改善机体CD4+CD5+Treg及其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对预防及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具有一定的意义.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恶性血液疾病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D4+CD5+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疾病患儿,其中45例供者移植前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另25例直接采集骨髓为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分别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周采集外周血,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及ELISA法测定各组外周血调节T细胞水平及血清白细胞介素35、干扰素γ水平.根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是否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将70例血液疾病患儿分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组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阴性组,分析调节T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血液疾病患儿CD4+CD5+Treg占CD4+T细胞比例、CD4+CD5+Treg占CD4+FoxP3+T细胞比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35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而干扰素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CD4+CD5+Treg占CD4+T细胞比例、CD4+CD5+Treg占CD4+FoxP3+T细胞比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35水平低于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 < 0.05),而干扰素γ水平高于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 < 0.05);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移植后4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7例(16%),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移植后4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10例(40%),两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2);④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阴性组CD4+CD5+Treg占CD4+T细胞比例、CD4+CD5+Treg占CD4+FoxP3+T细胞比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35水平高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组(P < 0.05),而干扰素γ水平低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组(P < 0.05);⑤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可知,CD4+CD5+Treg细胞、CD4+FoxP3+T细胞与白细胞介素35呈正相关(P < 0.05),而与干扰素γ均呈负相关;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能有效提高CD4+CD5+Treg细胞及其转录因子Foxp3水平,对提高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及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 糖皮质激素治疗血液疾病临床经验

    作者:杨仁池

    糖皮质激素在血液疾病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包括自身免疫性血液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和恶性血液疾病,其中恶性血液病主要是利用糖皮质激素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将其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组分之一或者单独使用,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治疗时间成正比.作为血液科医生,在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该仔细权衡利弊.

  • “毒”邪与恶性血液病

    作者:代兴斌;蒋楠;魏学礼;马兰

    分析常见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相关研究,从病因病机、病性虚实等相关角度研究证实,“毒”邪在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常见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是主要致病因素.

  • 标准分次放疗预处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

    作者:闫骅;胡炯;徐岚;吴文;赵维莅;唐暐;沈志祥

    目的 研究标准分次全身放疗(fTBI)预处理方案对自体、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8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其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6例,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2例,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CY)+标准分次全身放疗(fTBI)±依托泊苷(VP-16),其中TBI总量12 Gy共6次,肺部8.5 Gy.结果 28例患者随访1 ~ 73月(中位随访时间17月),2年复发率(RR)为(30.1±10.5)%,2年总生存率(OS)为(57.1±10.4)%,1年移植相关死亡率(TRM)(12.5±6.8)%,2年TRM(18.3±8.5)%.按疾病阶段分组,标准危险组患者1年RR为(11.2±7.5)%;预期2年和5年RR均为(23.9±10.5)%;1年TRM为(10.6±7.1)%;预期2年和5年TRM为(16.6±8.8)%;1年OS(79.4±9.2)%,预期2年和5年OS均为(63.5±11.0)%;而高危组患者均为疾病晚期和(或)复发难治患者,其中位复发时间为5月,中位生存期仅5月,1年TRM为(16.7±15.2)%.结论 对于标准危险的恶性血液疾病患者,CY+fTBI±VP-16是有效的移植预处理方案.

  •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效果观察

    作者:谢丽婷

    目的:评价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童恶性血液病护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调取我院血液科收治的70例儿童恶性血液病病历资料,时间范围为2016年10月-2018年8月.回顾治疗情况,其中对照组34例实施血液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采用家属满意度评价表及患儿护理操作依从性评定表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恶性血液病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积极意义.

  • 血清唾液酸检测在血液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思诗;罗力;胡丽华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A)在血液疾病中的临床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判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05-2012-05健康体检者40例、血液系统良性疾病45例及恶性血液疾病211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清SA水平,并对恶性血液病组中211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SA检测,比较三组之间及恶性血液病治疗前后血清SA水平变化.结果:良性血液病组、恶性血液病组、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良性血液病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血液病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组标准治疗后病情缓解者,血清SA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病情恶性时其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SA检测在恶性血液疾病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价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粒细胞减少期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作者:梁敏燕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总结医院近2年内针对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粒细胞减少期间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102例患者中,单部位感染72例(70.59%),多部位感染16例(15.69%),未明确感染部位14例(13.73%);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单纯革兰阴性菌(G-)感染40例(39.22%),单纯革兰阳性菌(G+)感染23例(22.55%),G-与G+混合感染15例(14.71%),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4例(13.73%),未检查出明确病原菌10例(9.80%);99例(97.06%)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34例(33.33%)为预防性使用,65例(63.73%)为治疗性应用,用药频度( DDDs )排序前3位药物分别为注射用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氟康唑注射液,药物利用指数( DUI )≤1有14种,DUI>1有6种。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确保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粒细胞减少期间获得有效治疗的重要保障。

  • 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玲玲;蒋秀美;陆化

    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是接受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然而,目前CRT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案等尚未明确.CRT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内在因素、疾病及治疗相关因素、导管相关因素及其他导管事件相关.目前,暂不推荐在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除外)中对CRT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当患者明确出现CRT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凝血药物治疗或直接拔管.

  • MUC1与恶性血液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婉;曾小菁

    当前许多基础和临床资料显示,免疫靶向治疗有望改善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效果.粘蛋白MUC1作为早被发现的人类肿瘤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肿瘤抗原之一,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多项针对MUC1在腺上皮肿瘤发生、发展、转归及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其在恶性血液疾病诊断、预后及免疫靶向治疗中的作用近来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简要介绍MUC1与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重点论述其与恶性血液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恶性血液病诊治中知情告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作者:王芳侠

    知情告知是《侵权责任法》所确立的新型医疗损害责任,学者称之为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在知情告知的对象、范围、形式等方面,现有的法规规章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之处,作为恶性血液病的知情告知又因这类疾病诊治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之处,血液科医师必须以《侵权责任法》对知情告知的法律条款作为法定规范认真履行知情同意的义务,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