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对比观察

    作者:吴威士;罗敏;杨翠华

    目的评价侧卧位通气和俯卧位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通气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以2002年3月为分界线,将24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侧卧位通气(2002年4月后13例)和俯卧位通气(2002年3月前11例),监测体位改变前、后的呼吸循环指标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体位改变1 h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侧卧位组由(103±12)mm Hg(1 mm Hg=0.133 kPa)上升到(126±13)mm Hg,差异有显著性(P<0.01);俯卧位组由(87±19)mm Hg上升到(119±15)mm Hg(P<0.01).以PaO2升高10 mm Hg为治疗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侧卧位组61.5%,俯卧位组63.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作为ALI/ARDS的辅助治疗手段,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有效率接近,但侧卧位实施更容易,护理更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 侧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治疗ARDS患者的效果观察: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孔令臣;李建忠;吴鹏;徐剑华;李洪磊;龙海飞;刘攀;魏芳芳;彭文洪

    目的 探讨侧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接受有创机械通气(MV)的AR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通气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原发病治疗、保护性通气策略、敏感抗菌药物抗感染及气道温湿化治疗.单纯通气组给予双侧间断交替的侧卧位通气治疗,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潮气量(VT)≤6 mL/kg,调整吸入氧浓度(FiO2)和呼气末正压(PEEP),维持气道平台压(Pplat)≤30 cmH2O(1 cmH2O=0.098 kPa);联合治疗组在侧卧位通气治疗基础上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每日2次,每次15 min.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指标、痰液引流量、炎症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两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共入选200例ARDS患者,其中4例因严重气胸、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或颅内压升高而被排除,终共196例患者纳入分析,单纯通气组和联合治疗组各9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呼吸指标、痰液引流量及炎症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以联合治疗组效果更为显著.与单纯通气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24 h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明显降低〔WBC(×109/L):9.1±1.6比11.8±3.6,PCT(μg/L):14.5±2.4比22.7±3.2,CRP(mg/L):32.2±6.3比67.2±7.2,均P<0.01〕,痰液引流量明显增多(mL:49.3±12.5比36.8±11.8,P<0.01);治疗72 h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278±28比238±39,P<0.01〕,PEEP、FiO2、气道阻力(Raw)均明显降低〔PEEP(cmH2O):5±2比7±3,FiO2:0.40±0.11比0.49±0.12,Raw(cmH2O):12.8±0.7比16.2±0.8,均P<0.01〕,静态肺顺应性(Cst)和Ppla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单纯通气组比较,联合治疗组MV时间(d:5.5±3.0比8.6±2.1)、ICU住院时间(d:7.5±5.4比11.3±4.6)和人工气道拔除时间(d:6.6±2.8比9.4±3.3)均明显缩短(均P<0.01);但单纯通气组与联合治疗组28 d病死率〔4.1%(4/98)比3.1% (3/98)〕、气管切开率〔2.0%(2/98)比3.1%(3/98)〕、Ⅰ~Ⅱ级皮肤压疮发生率〔1.0%(1/98)比2.0%(2/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人工气道脱出、气胸、Ⅲ级或Ⅳ级压疮.结论 与单纯侧卧位通气治疗比较,联合振动排痰治疗可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缩短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 侧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影响的研究

    作者:钱民;李建国

    目的:研究侧卧位通气( LPV)对不同程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入ICU第1天 p( O2)/FiO2,将62例ARDS患者分为轻度组23例、中度组19例和重度组20例,3组均行LPV 1 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观察3组LPV前后血气分析指标p(O2)、p(CO2)、pH、p(O2)/FiO2,记录LPV前及LPV后20,406,0 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 MBP),并观察LPV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轻度组LPV前后p( O 2)、p ( O 2)/Fi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和重度组LPV后p( O2)、p( O2)/FiO2显著升高( P<0.05或P<0.01)。3组LPV前后p(CO2)及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LPV后20,40,60 min时的HR和MBP与LPV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组有3例出现受压皮肤发红,中度组及重度组各有1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PV能提高中、重度ARDS患者的p( O 2)及p( O 2)/FiO 2,对轻度ARDS患者的p( O 2)及p( O 2)/FiO 2没有明显影响,值得临床重视和运用。

  • 老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疗效观察

    作者:杜玲玲;陈小军;陈其章;张晓军;张甲翠

    目的 评价侧卧位通气对老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老年患者施行侧卧位通气,监测体位改变前、后的呼吸循环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改变1 h后动脉血氧分压由(98±11)mmHg上升到(124±13)mmHg(P<0.01);治愈率为69.33%(18/26).结论 侧卧位通气可显著改善老年ALI/ARDS患者的预后且实施容易.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丽娜;艾宇航

    目的 评价侧卧位通气和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体位通气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将ICU 2005年收治的23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侧卧位通气(15例)和俯卧位通气(8例),监测仰卧位时,体位改变后1、2、4 h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 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改变后1、2、4 h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 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均较仰卧位时升高(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峰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氧分压升高10 mm Hg为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侧卧位组73.3%,俯卧位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手段,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有效率接近,但侧卧位实施更容易,护理更方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 ALI/ARDS患者侧卧位通气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特点

    作者:吴威士;江少容

    目的初步观察侧卧位通气治疗ALI/ARDS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理及护理特点.方法对13例ALI/ARDS患者施行侧卧位通气,有效者持续1h,做血气分析;然后恢复仰卧位,1h后再做血气分析.两次测量值与侧卧位前的血气分析值进行比较.结果 8例有效者侧卧位通气1h后SpO2、PaO2、PaO2/FiO2升高,与侧卧位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仰卧位1h后下降,但仍高于侧卧位前,P>0.05结论侧卧位通气对部分ALI/ARDS患者有治疗作用,与俯卧位通气相比,实施更容易,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 侧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中的应用

    作者:吴艳;韦靖;那文艳;王志英

    目的 探讨侧卧位通气治疗体外循环术后患儿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体外循环术后行机械通气的18例低氧血症患儿实施健侧卧位通气,分别于侧卧位通气前、实施侧卧位通气后1 h、恢复仰卧位通气后1 h做血气分析,观察各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 实施侧卧位通气1 h后氧分压(PO2)及PaO2/FiO2较仰卧位通气时升高(P<0.01),而各循环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恢复仰卧位后1 h时,氧分压(PO2)及PaO2/FiO2虽较侧卧位通气时下降,但仍高于体位改变为侧卧位通气前(P<0.01).结论 侧卧位通气对治疗体外循环术后患儿低氧血症有明显疗效.

  • 侧卧位通气在有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刘小毅;刘慧

    目的 探讨侧卧位通气在有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抽样选取我科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行有创通气治疗患者60例,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祛痰、平喘、抗感染、有创通气、振动排痰、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镇痛、镇静、营养支持、重症监护等治疗,治疗组有创通气时采用侧卧位通气,对照组采用半侧卧位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前和有创通气1d后动脉血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eart rate,HR)、呼吸(respiratory rate,R)、气道阻力(air way resistance,Raw),统计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control of pulmonary infection,PIC)窗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及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结果 与通气前比较,通气1d后两组患者pH及PaO2/FiO2均升高,PaCO2、HR、R及Raw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1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pH[(7.43±0.07比7.37±0.11,P<0.05)]、PaO2/FiO2[(253.52±65.33)mmHg (1mmHg=0.133 kPa)比(215.46±58.72)mmHg,P<0.05)]及PaCO2[(52.45±7.15)mm Hg比(59.39±8.44) mm Hg,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R及Ra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IC窗时间[(3.7±1.4)d比(5.3±2.2)d,P<0.01)]、有创通气时间[(4.0±1.5)d比(6.1±3.0)d,P<0.01)]、机械通气总时间[(4.7±2.0)d比(7.3±3.7)d,P<0.01)]及住ICU时间[(6.2±2.1)d比(8.5±4.2)d,P<0.01)]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有创通气时采用侧卧位通气,能够有效改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Raw,缩短PIC窗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及住ICU时间.

  • 侧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容积和氧合的影响

    作者:于湘友;潘鹏飞;拜合提尼沙·吐尔地

    目的 探讨侧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肺容积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对14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均先后行仰卧位、侧卧位、仰卧位通气各1 h.各体位通气结束时测定患者呼气末容积(EELV),并观察动脉血气、肺机械力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EELV在侧卧位后由(1109±321)mL增加到(1376±381)mL(P<0.05),恢复仰卧位后下降至(1143±376)mL(P<0.05),而恢复仰卧位后与初始仰卧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PaO2>/FiO2侧卧位后由(154.3±35.0)mm Hg增加到(189.9±60.1)mm Hg(P<0.05),恢复仰卧位后继续增加至(209.2±75.4)mm Hg(P<0.05),并较初始仰卧位明显增加(P<0.01).体位改变后PaCO2、肺机械力学、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ARDS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侧卧位通气后可增加EELV并改善氧合.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侧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魏威;周华;李文鹏;秦燕弟;张树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指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疾病.治疗ARDS缺乏特效的方法,目前仍采用以呼吸支持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近年来,采用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机械通气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俯卧位通气通过降低胸腔内压力梯度、促进分泌物引流和促进肺内液体移动而明显改善患者氧合[1].ARDS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在临床上已经被普遍接受,可以通过改变重力依赖区,复张未通气的肺组织,改善气体在肺组织分布不均匀,从而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氧合[2].但是,俯卧位机械通气的实施较为繁琐,并且在体位改变过程中容易发生气管导管、呼吸机管路、中心静脉导管、监护装置、引流管路意外脱落及扭曲等并发症.我们在临床上实践观察发现,侧卧位通气也能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并且实施更为方便,并发症少,同时侧卧位通气也有促进分泌物(痰液)引流的作用,利于感染的控制,目前国内类似报道较少,现将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