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针肝穿刺标本检测端粒酶诊断肝癌的意义

    作者:曲波;李宝杰;吕志武;潘海乐

    目的检测肝癌穿刺活检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技术检测42例肝脏活检穿刺标本肝细胞中的端粒酶.结果 25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肝癌标本中,16例细针穿刺阳性标本中14例端粒酶阳性;5例细针穿刺可疑阳性标本中4例端粒酶阳性,4例细针穿刺阴性标本中2例端粒酶阳性,端粒酶阳性率为80%(20/25).两者同时应用可使术前肝癌确诊率由64%(16/25)升至88%(22/25).9例肝硬变病变标本中有3例端粒酶阳性,2例肝血管瘤病变和6例慢性肝炎标本中均为阴性.结论肝癌穿刺活检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良性病变(肝硬变、慢性肝炎、肝血管瘤),配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并有可能作为肝癌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 联合检测端粒酶和CK20诊断大肠癌外周血微转移的研究

    作者:郭建平;孔令言

    目的:联合检测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初步探讨它们在检测大肠癌微转移中的意义.方法:用RT-PCR 法,检测5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的CK20的表达.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检测相应患者外周血中的端粒酶的活性.结果:52例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K20表达及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按不同时间段分别为61.9%与57.7%(术前),69.1%与72.1%(术后24 h),34.6%与30.9%(术后早期化疗结束后).两者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Duke's分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端粒酶和CK20均可作为标志物来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

  • 端粒酶和p53及PCNA蛋白过度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王旭霞;王景杰;刘震雄;黄裕新;闻勤生;张少玲

    目的:观察端粒酶活性、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分化、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检测58例胃癌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胃癌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和PCNA的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阳性率分别为89%(49/55)、77.5%(31/40)和80%(32/40);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阳性率分别为11.4%(4/35)、8.5%(3/35)和14.2%(5/35),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6;胃癌不同分期及分化程度之间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74 1和0.085 2,而且端粒酶活性与p53、PCNA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85 9.结论:端粒酶活化、p53和PCNA表达均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端粒酶、p53和PCNA在胃癌分化、浸润中各自起着独立的作用;端粒酶、p53和PCNA同时高表达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

  • 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钱晓彬;曹友清;陈淼;成静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显示端粒酶的活性.结果: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性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结论:端粒酶的原位检测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膀胱癌治疗作用的体外实验

    作者:许宁;石爱平;姜艳芳;王春喜;王有德;赵忠文

    目的:探讨端粒酶反义核苷酸对膀胱癌的治疗作用.方法:用TRAP-银染方法检测25例膀胱癌组织和4例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端粒酶RNA模板区为靶点,不同剂量的序列为TAGGGTTAGACAA的硫代磷酸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PS-ASON)作为实验组(A、B、C),以硫代磷酸修饰13个核苷酸的随机引物作为对照组(D),仅加入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E),与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细胞共同孵育1~30 d,计细胞数,光镜及电镜观察,DNA凝胶电泳检测、流式细胞仪测定和分析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结果:25例膀胱癌组织中,24例(96%)表达端粒酶活性,4例癌旁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随机引物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ASON能明显减少细胞增殖数目,实验组细胞在第2、8天及8天后出现较明显的凋亡峰和DNA梯状电泳带,并出现退化、老化、凋亡和坏死的形态学变化,凋亡率明显增高(P<0.001),并显示剂量的依赖性(P<0.01).结论:以端粒酶RNA模板区为靶点的反义寡核苷酸引起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抑制,退化、老化、凋亡和坏死,对膀胱癌的治疗有潜在的意义.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和CD8+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作者:林进;谢珏;钱文斌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CD8+和CD19+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变化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磁珠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4+、CD8+和CD19+淋巴细胞,提取细胞蛋白后,用PCR为基础的端粒酶测定法(Telomeric repeats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测定端粒酶活性;Southern Blot测定细胞端粒长度.结果:SLE患者CD4+、CD8+和CD19+细胞端粒酶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但只有CD19+细胞端粒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患者CD4+和CD8+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均较正常对照明显缩短,CD19+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无明显缩短.结论:SLE患者CD19+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维持了细胞端粒长度;而CD4+和CD8+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不足以维持由于细胞分裂所导致的细胞端粒缩短.

  • 端粒酶活性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朱芮;邹典定;王捷荣;熊小红

    胃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5/10万,占恶性肿瘤病死率的23.24%[1].胃癌病因复杂,其发生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本文对45例原发性胃腺癌及40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旨在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以寻求诊断胃癌较理想的生物学标志.

  • 肾母细胞瘤端粒酶的原位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凯;高解春

    目的检测肾母细胞瘤中端粒酶的原位表达,评价术前化疗、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等对肾母细胞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肾母细胞瘤标本24例.18例未接受术前化疗而直接手术,6例接受术前化疗.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肾母细胞瘤中端粒酶-RNA的表达.结果24例中,端粒酶-RNA阳性表达16例(66.7%).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对端粒酶-RNA表达无明显的影响.术前未化疗组胚基成分和上皮成分的表达强度相当,但明显高于间质成分的表达强度;胚基成分和上皮成分的表达强度在术前化疗组明显低于术前未化疗组,间质成分的表达强度无改变.结论端粒酶的表达在胚基细胞优势型和上皮细胞优势型肾母细胞瘤的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化疗可抑制端粒酶在人肾母细胞瘤胚基成分和上皮成分中的表达.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