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弥散量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的意义

    作者:赖映君;洪小平;李莹;陈春婵

    目的 探讨肺弥散量(DLCO)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间质性病变(ILD)的意义.方法 对1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一氧化碳弥散量检测,并与X线胸片、肺部高分辨CT(HRCT)结果相比较;同时测定80例正常人的DLCO和X线胸片作为对照.结果 DLCO(以一氧化碳弥散吸收率<80%为标准)、X线胸片和肺部HRCT在SLE中检测到ILD的比率分别为45%、17%和35%.而正常人的一氧化碳弥散吸收率≥80%,X线胸片均正常.结论 DLCO和HRCT是检测SLE患者ILD的敏感方法,尤其是DLCO敏感性高、不受X线辐射、对ILD损害程度可进行量化、操作简单、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因此DLCO测定可作为早期监测SLE患者ILD的指标.

  • 头低位-30°对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鲁力立;仲崇发;杨静生;陶英;赵国璇

    目的研究短时间模拟失重对健康人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头低位-30°模拟短期(45 min)失重,用体描箱对12名健康男性分别于坐位、平卧位、头低位10~15 min,头低位45 min测量了肺功能的各项指标,同时用彩超测量了肺动脉血流和右心功能.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随着体位由坐位、平卧位到头低位,肺通气量(FVC, FEV1, FEV1%, MVV)、肺容量(VA,IVC)逐渐减少,其中以MVV变化显著(P<0.000).而同时随体位变化肺弥散显著增加,DLCO(P<0.001),KCO(P<0.000). 结论 -30°、45 min头低位时,肺通气量、肺容量显著减少.肺弥散量明显增加,其中以肺血容量增加,肺血流的均匀分布为主要影响因素.

  • 石棉作业工人肺弥散量和残气功能的动态研究

    作者:蒋立新;王绵珍;王治明;王晓蓉

    [目的]探讨石棉工人肺弥散量(DLCO)和残气功能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对某石棉制品厂健康石棉工人和石棉肺患者分别于1984、1989进行了二次肺弥散量和残气功能追踪测定.[结果]石棉工人DLCO随接尘年限的增加而下降,石棉肺患者弥散功能的进行性损害快于健康石棉工人;同时结果提示,石棉粉尘影响肺残气功能,但尚不能认为随接尘时间的增长残气功能进行性损害.[结论]石棉工人DLCO随接尘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石棉工人接尘年限对残气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 肺气肿患者肺内气体交换障碍机制的探讨

    作者:郭天勇;张运剑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极易发生呼吸衰竭,而临床常见且早期出现的为低氧血症,究其原因有肺通气量降低,肺内气体交换障碍等因素.为探讨其肺内气体交换障碍发生的机制,我们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低氧血症的患者进行了肺弥散量和肺内分流量的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并略加分析.1 临床资料1.1 对象 3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肺功能分级为轻、中度肺气肿.平均年龄(59±6.7)岁,男24例,女6例.PaO2均值(69±10.5)mmHg(1mmHg=0.133kPa),PaCO2均值为(40.95±3.6)mmHg,病情处于缓解期.

  • 上海地区105例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正常值的研究

    作者:朱东;宫素岗;杨文兰;徐黎青;刘锦铭

    目的 测定上海地区105例正常成人的肺弥散能力(DLCO)、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研究DM和VC与DLCO,年龄,身高,体重的关系并建立正常多元回归预计值公式.方法 采用一口气法(CO)测定不同浓度下的肺弥散量(DLCO),使用著名的Roughton和Foster公式:1/DLCO=1/DM+1/θVC计算DM和VC[1].结果 男性女性DM,VC与DLCO,身高呈线性正相关,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男性DM与体重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身高和/或年龄是DM,VC回归方程的主要变量.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地理分布

    作者:何进伟;葛淼;曹利霞;王欣;闫燕春;崔致远;王志奎

    [目的]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地理分布,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了中国用单次呼吸法测定68个单位的15 549例健康男性和65个单位的11 650例健康女性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海拔高度(X1),年日照时数(X2),年平均相对湿度(X3),年平均气温(X4),年降水量(X5)和气温年较差(X6)的关系.[结果]六项地理因素与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有显著的相关性(男性P=0.001,女性P=0.000).通过5层神经网络,经过500次至3 000次自学习,建立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与海拔高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等要素间的非线性、复杂性关系特征模型,并用Arcgis软件中的空间差值内插出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的空间趋势分布图. [结论]海拔高度是影响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也在增加;年日照数也与中国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成正相关关系;而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温年较差与其成负相关关系.

  • 肺膜弥散功能

    作者:曾勉;谢灿茂

    体弥散系指气体从高浓度区移至低浓度区的过程.其机制是气体分子的随 机运动,使不同浓度的分子终达到平衡.肺泡内气体与肺泡壁毛细血管血中气体的交换, 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已知肺内O2与CO2弥散过程分为三个步骤:(1)肺泡内气体弥散; (2)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弥散(Dm);(3)气体与血红蛋白的结合(Vc). 其中以后两者较为重要,即作者单位:510080 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Dm与Vc两种成分.根据物理学概念,肺弥散量(DLco)实际是肺弥散阻力的倒数,弥散阻力越 大,则DLco越小.肺弥散总阻力包括肺泡内阻力,肺泡毛细血管膜阻力与肺泡毛细血管红细 胞内阻力三种.由于肺泡直径很小,肺泡内阻力亦很小,可忽略不计.肺弥散总阻力以下式 表示:(1)/(DLco)=(1)/(Dm)+(1)/(θVc).式 中DLco=肺弥散量,Dm=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θ=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反应速率,Vc= 肺毛细血管血量.

  • 肺弥散功能测定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作者:孟祥英

    肺弥散量(DL)是肺功能的一个敏感指标,分为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现已证明年龄、身高、性别、体位、运动、吸烟、血红蛋白、胸腔压力、高原等对DLco及其成分均有影响.DLco与身高呈正相关,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相同年龄组,男性DLco较女性为大;DLco与体位的关系是:卧位大于坐位,坐位大于立位,主要与Vc增加有关.运动时DLco增加,是由于Vc增加所致.吸烟、胸腔压力增高(气胸、胸腔积液)使DLco减少,而红细胞增多症、高原使DLco增加,与Dm和Vc增加均有关系.DL、Dm、Vc随年龄增加而下降.COPD患者早期弥散功能正常,随着病情的加重,功能性肺泡逐渐减少,肺毛细血1管损害较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弥散面积减少,弥散功能下降.Dm和Vc检测可以帮助判定DLco下降的原因,有助于了解肺弥散功能障碍的环节,能为SARS患者早期肺功能受累的程度判断提供依据.SLE患者早期弥散功能主要由Dm异常所致.气胸时肺的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均受到损害.慢性心力衰竭时,DLco下降主要由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同时Vc增加,Dm下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