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双侧肾上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作者:邢念增;王建文;闫勇;张军晖;牛亦农;乔鹏;范先明

    目的 报道腹腔镜双侧肾上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经验,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人资料,包括高血压,低血钾症状,内分泌和CT检查.2例病人均行经后腹腔镜双侧肾上腺次全切除,每边保留约1/3的正常肾上腺腺体,一侧结束后再翻身行对侧手术.结果 2例病人手术时间分别为230min和180min,出血量约150 mL和100mL,术后3 d停用外源性激素治疗,分别随访1年和2年未见复发.结论 腹腔镜同时行双侧肾上腺次全切除术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 640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病率及临床特点

    作者:周宇清;黄淑玲;麦敏;郑锦顺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患病率,并分析P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就诊于东莞市中医院内科门诊高血压患者640例,于清晨9:30 ~ 10:30患者起床2小时后,取坐位5~15 min后采血测定血浆醛固酮(ALD)水平和肾素活性(PRA),计算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ARR≥30且ALD水平≥15 ng/dL的患者接受开博通试验,服开博通后2小时血浆醛回酮水平抑制程度≤30%,则试验结果为阳性,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进一步分型时,PA患者均进行肾上腺薄层增强CT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的患者加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治疗,诊断为醛固酮瘤(APA)患者予以在腹腔镜下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结果 640例患者中112例(17.5%) ARR≥30,其中87例(13.59%) ARR≥30且ALD水平≥15 ng/dL的患者接受开博通试验.服用开博通2h后血ALD水平抑制≤30%者32例,确诊为PA(5%),其中20例诊断为APA(3.125%),另外12例(1.875%)诊断为IHA.诊断为IHA的患者加用螺内酯治疗,醛固酮瘤患者予以在腹腔镜下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结论 高血压人群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病率较高,要重视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临床具有高血压、低血钾、高尿钾、高醛固酮、低肾素、高ARR的典型临床特点.

  • 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张首龙;黄石仁;沈雷;王诺;张春阳;陈蕾;张敏敏;邓本强

    目的 探讨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19例确诊的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就诊的384例未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对于未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更高(收缩压P=0.012,舒张压P=0.009);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对于未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钾更低(P <0.001),但仅有6例PA患者(31.6%)血钾低于正常值下线(3.5 mmol/L).合并PA和未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TOAST分型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合并PA的患者比例较高,应对入院时有持续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和合并低钾血症等PA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筛查.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后长期结局分析

    作者:李仙;贝为新;彭妍;黎德林;黄恒海;钟启值;林晓操;黄志红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患者肾上腺切除术后长期结局.方法 纳入2001 ~ 2011年间所有接受肾上腺切除术的PHA患者.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临床参数和激素水平,并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30名女性患者和24名男性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20例患者(37%)术后不再需要降压药物治疗,20名患者(37%)术后高血压得到了改善,14名患者(26%)术后仍然没有改善.因此,高血压得到解决或改善的患者占40/54(74%).随访平均时间是(49±12)个月,随访结束时,高血压问题得到解决的患者占27/46(58%).7例患者术后12个月以上时间高血压问题才得到解决.30%患者合并肾上腺增生,但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58%的PHA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后,高血压问题得到解决,但该过程可能需要超过12个月时间.切除后肾上腺增生与高血压持续存在无相关性.

  • 单侧肾上腺切除对PHA患者 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作者:褚校涵;徐琳琳;许长宝;王晓甫;苗福启;王亚园;周德志

    目的 探讨单侧肾上腺切除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对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08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的70例PHA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结果 患者术后14 d舒张压、收缩压、尿醛固酮、血醛固酮低于术前(P<0.05);术后14 d血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4 d血肌酐、皮质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4 d的ACTH兴奋1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中,各时间点皮质醇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PHA患者行单侧肾上腺切除后可降低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但对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影响较小.

  • 7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误诊分析

    作者:易小海;曾晖;陈小鹏

    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潴钠排钾,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往认为此症约占高血压患者的0.4%-2.0%,近年来对血钾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筛查发现近10%为原醛症,原醛症通常为单侧肾上腺瘤,也有双侧肾上腺增生者,一般通过肾上腺CT.MRI以及血生化等检查可以诊断,原醛症患者有一部分科通过手术能够治愈,故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预后,转归以及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有好处.

  • 低钾血症30例病因分析

    作者:徐晋峰;赵赛娇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的病因及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2005年9月~2008年9月收治的30钾血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钾血症如得到积极诊治,预后较好,3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低钾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疾病,宜及时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肾癌文献复习

    作者:黄正科;黄振华;曾庆理;徐嘉;刘志豪;肖孝勇;叶子;蒋鹏;廖瑾莉;詹红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肾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思路与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治能力.方法:观察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肾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结合国内外相关病例的临床特点,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5例患者术后血压及血钾水平均恢复至正常范围,1例单纯肾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血压波动于135-145/80-90 mmHg.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肾癌比较少见,可借助影像学及实验检查进行鉴别诊断,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治疗上建议手术治疗.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肾脏早期损害的关系

    作者:邓亚娟;张少玲;林海伦;林莹;麦梨芳;唐菊英;严励

    目的:比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和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差异,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肾脏早期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因“高血压查因”住院确诊的资料完整的病例,按性别、年龄、高血压水平及其病程等匹配原则纳入117例PA患者和117例EH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血尿酸等代谢紊乱程度和肾靶器官损害的差异.结果:(1)PA患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EH患者[(314.00±89.52) μmol/L vs (379.16±101.25) μmol/L,P<0.01],但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显著高于EH患者[18.65 (9.58,35.99) μg/min vs 9.00 (4.53,18.70) μg/min,P<0.01],两组患者eGFR、肌酐、尿素氮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高尿酸血症的PA患者与正常尿酸水平的PA患者之间UAER、肌酐、尿素氮、eGFR水平无显著差异(均P>0.05);高尿酸血症的EH患者较正常尿酸水平的EH患者UAER、肌酐、尿素氮升高,而eGFR水平下降(均P<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病程、BMI后,PA患者的卧位醛固酮水平、入院收缩压对其UAER有独立预测价值(P<0.05),但尿酸对UAER无影响(P>0.05);EH患者尿酸及入院收缩压均对其UAER有独立预测价值(P<0.05).结论 PA患者尿酸水平较EH患者低.PA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其肾脏早期损害无相关性,而EH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肾脏早期损害有关.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与原发性高血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初步比较

    作者:冯雷雨;高明;高静伟;黄辉;刘品明

    目的:比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和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腹主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发生率和斑块体积,探讨PA患者AS发生发展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期间因"高血压查因"住院确诊的资料完整的43例PA患者与同期确诊的年龄、性别、高血压水平及其病程等相匹配的43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检测和定量评估两组患者腹主动脉AS斑块.结果:PA患者较EH患者具有更高AS斑块发生率(62.8% vs.32.6%,P<0.05),PA患者AS斑块体积高于EH组(P<0.05).年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醛固酮/肾素比值(ARR)与粥样斑块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PA患者较EH患者具有更严重的AS,年龄、LDL-C、ARR与PA患者AS的发生密切相关.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生理盐水试验中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戴丽文;曹瑾怡;江淳弘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抑制试验中存在的风险及其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2016年2月—2017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二病区91例实施生理盐水抑制试验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钾、心率等临床资料,分析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探讨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9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生理盐水抑制试验,但在试验结束时患者收缩压、血钾、心率较试验前均有明显波动(P<0.05),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低血钾、跌倒、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风险.结论 分析生理盐水抑制试验所存在的风险,护理人员可通过有效评估及针对性预防、加强专科培训、规范试验流程、加强病情观察和增进与患者的沟通的方法来提高患者的医疗安全.

  • 63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误诊的护理原因分析及启示

    作者:邓胜兰;叶晓青;张晓英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误诊过程中的护理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正确的护理措施,以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2008年5月收治的63例有误诊经历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外院的生化检查及相关激素检查结果,查阅病例记录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询问患者卧立位醛固酮试验的过程.结果 63例患者均表示入院前未行卧立位醛固酮试验及钠钾平衡饮食.结论 严格执行钠钾平衡饮食、采取正规的卧立位醛固酮试验体位、规范采血时间等正确的护理措施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试验室检查的基础.向患者解释清楚钠钾平衡饮食的目的 、时间、要求;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清楚卧立位醛固酮试验,使患者完全明白整个过程,向患者交代采取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及意义,以取得其配合,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以提高确诊率.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诊断试验的护理

    作者:徐文静;李红艳;马娜;丰荣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相关诊断试验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2月为128例患者实施卧立位试验和开搏通试验,以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结果 128例患者均完成了两项试验.共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56例.结论 内分泌功能试验是明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诊断手段,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准确地进行试验流程是顺利完成试验数据采集的关键.

  • 肾上腺静脉采血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常虹;汤正义

    肾上腺静脉采血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项新技术,本文通过不同方案,采用不同的参数及切点,分析其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肾上腺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手段相比较,阐明其在分型诊断中的地位和价值.

  • 肾上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

    作者:张少玲;程桦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的进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肾上腺疾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也明显上升.本文结合我国临床工作现状,概述近年来关于肾上腺意外瘤、Cushing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常见肾上腺疾病的临床进展、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分析

    作者:秦凤宜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2年8月到2015年10月手术病理确诊的42例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血浆醛固酮(PAC)与肾素比值(ARR)及血浆醛固酮指标用于临床诊断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阳性率等。结果女性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患者其血钾水平低于男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当ARR高于30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检出率高于ARR>30且PAC>415pmol/L,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监测疑似PA患者值的变化,当ARR高于30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检出率为83.33%,高于其他临床指标检出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朱理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属于继发性高血压范畴,是一组由于醛固酮不恰当的自主性高分泌而引起的疾病.过多的醛固酮导致血压升高、心血管损害、肾素抑制、钠潴留和钾排出增多.PA主要的两种病理类型为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和肾上腺增生.目前PA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有研究发现肾上腺醛固酮腺瘤中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的RNA表达增加[1].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和诊断

    作者:朱鼎良;朱理敏

    自1955年Conn报道首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以后的30多年中,原醛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病.1957年上海瑞金医院诊断了我国首例原醛患者,1957-1985年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的原醛患病率为2%.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普遍采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作为原醛筛查指标,发现原醛不是少见病.在我科住院患者中,原醛已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常见的病因.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钙磷代谢情况及其与成纤维生长因子23相关性分析

    作者:林莹;唐菊英;张少玲;黎锋;张小云;麦梨芳;郭颖;严励

    目的 比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和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钙磷代谢和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的差异,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因"高血压查因"住院确诊的资料完整的病例,按性别、年龄、高血压水平及其病程等匹配原则纳入123例PA患者和123例EH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钙磷代谢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与FGF23的关系.结果 (1)PA组的FGF23、PTH水平高于EH组,分别是271.31 pg/mL(173.91,504.34)vs 160.41 pg/mL(118.08,235.60)和74.5 pg/mL(46.5,91.0)vs.43.60 pg/mL(33.75,60.2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血钙、血磷水平低于EH组(2.18±0.17 mmol/L vs.2.33±0.17 mmol/L和1.013±0.204 mmol/L vs.1.127±0.190 mmol/L,P<0.001).(2)PA组中FGF23与与血磷水平呈负相关(r=-0.502,P=0.001),与PTH水平呈正相关(r=0.349,P=0.030).(3)PA组中随着醛固酮水平的递增,FGF23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PA患者FGF23水平显著上升,FGF23水平与血磷和PTH水平相关,且FGF23与高醛固酮水平相关.

  • 腹部CT检查发现的939例肾上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范存霞;张嘉君;蔡迎迎;吴春艳;邹少洲;许乙凯;薛耀明;关美萍

    目的 探讨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行腹部CT检查报告提示肾上腺有异常改变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影像特征、生化检验、临床诊断、治疗方式、术后病理、发现病变的原因等.结果(1)本院1年内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共19004例,检查提示存在肾上腺病变的患者共939例,检出率为4.9%.其中男性560例(59.6%),女性379例(40.4%),平均就诊年龄为53.2岁.肾上腺占位在总体肾上腺病变中所占比例随年龄递增呈有上升趋势.行内分泌功能评估的患者有270例(28.8%),无功能性病变占38.9%,功能性病变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比例高,占16.3%;库欣综合征和亚临床库欣综合征各占4.1%和7.0%;嗜铬细胞瘤占7.0%.(2)共发现肾上腺意外瘤191例,检出率为1.0%,其中良性腺瘤占70.3%,肾上腺皮质癌和肾上腺转移癌的比例分别为2.4%和0.5%.只有76例(39.8%)患者进行了内分泌功能评估,其中无功能瘤34例,占44.7%;功能性病变以嗜铬细胞瘤常见,占22.4%,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亚临床库欣综合征各占9.2%和6.6%.结论 我院所有腹部CT检查中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达4.9%,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1.0%.虽然大多数肾上腺病变为良性无功能病变,但仍有部分具有内分泌功能或为恶性病变.临床上约有60%的肾上腺意外瘤患者未进行内分泌功能的评估,功能亢进的病变极易被漏诊.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肾上腺意外瘤的认识并规范其诊疗流程.

526 条记录 21/27 页 « 12...18192021222324...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