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肢闭合性大血管损伤的诊治

    作者:潘有春;易善钧

    对我院骨科1994-01~2003-12共收治四肢闭合性大血管损伤31例总结分析如下.

  • 四肢动脉损伤107例分析

    作者:朱宝林;陶铁成

    我们1996/2005年收治资料齐全的四肢动脉损伤患者107例,发现15例在治疗中存在失误,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2例,女25例.年龄16~62岁.致伤原因:玻璃割伤12例,车祸损伤46例,机器伤15例.刀刺、砍伤20例.挤压伤6例,火器伤2例.手术中误伤2例,血栓栓塞损伤3例,穿刺损伤1例.损伤动脉部位及致伤原因见表1.

  • 超声诊断四肢动脉损伤16例分析

    作者:孟志明

    随着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临床上血管损伤的病例日见增多.我院1998-12/2007-01超声诊断四肢动脉损伤16例,现分析如下.

  • 四肢闭合性血管损伤延误诊治10例分析

    作者:徐广新;张生;赵东波;郭啸;徐俊东

    肢体损伤同时伴有血管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肢体可能发生坏死及严重致残.作者收集了1996~2000年我科收治的闭合性血管损伤延误治疗10例,现分析如下.

  • 四肢主干动脉闭合损伤延误诊断25例分析

    作者:沈继;柴益民;康庆林;唐剑飞

    四肢主干动脉闭合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其临床表现有时并不典型,容易导致延误诊断,现对25例分析如下.

  • 四肢血管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朱玉花

    我院2005-01~2005-10共收治四肢血管损伤患者23例,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损伤30例的护理

    作者:赵洁

    本文对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损伤30例的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6例,女4例.年龄20~60岁.平均35岁.上肢8例,下肢22例.其中机器损伤18例,车祸伤12例.1.2 引流方法 采用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扩创材料(VSD).该材料是用插入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制成的医用泡沫敷料.在彻底清创后,覆盖填充创面,外面覆盖生物半透薄膜,覆盖范围应超过创缘3 cm以上,保持创面的封闭性.通过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调整负压值在250~450 mm Hg之间,间歇负压引流7~15 d.

  • 外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9例的护理

    作者:戴璐

    目的:探讨肢体创伤后主干血管损伤的护理.方法:分析9例肢体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要点.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恢复受损肢体血循环.术后随访6个月,除1例严重创伤患者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获痊愈.结论:肢体主干血管损伤为临床急诊,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 延误和影响四肢血管损伤诊疗的几个问题

    作者:单幸灿

    四肢血管损伤在临床上经常可见,损伤可分开放性或闭合性两大类,一般均伴有损伤肢体的血运障碍,能否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关系到肢体存活与否,有的甚至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危,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结合文选学习,对在四肢血管损伤的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讨论如下.

  • 牛磺酸预防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多器官的损伤

    作者:李红梅;崔乃杰;崔德健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是否可致远隔多器官损伤,以及损伤发生的可能途径和牛磺酸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于1997-05/1998-03在天津医科大学毒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Wistar大鼠18只,鼠龄12周,雌雄不拘.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只切开双下肢股三角区),模型组(夹闭双侧股动脉,阻断循环2 h再灌注5 h,造成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和牛磺酸组[每天给予200g/L牛磺酸(南京制药厂生产,含量99.7%,生产批号595D35D)3 mL/只灌胃,7 d后按模型组方法制备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②各组再灌注5 h时取下肢骨骼肌、远隔器官胃、肾、肺、肝及脑组织,采用电镜(×9 900)观察超微病理改变;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采用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心肌酶、肝酶活性.③采用亚硝酸盐法测红细胞提取液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血清和肝、肺、脑组织丙二醛含量;采用生物化学法测血清谷胱甘肽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肺、脑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远隔器官损伤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超微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下肢骨骼肌、远隔器官肺、肝、肾、胃及脑存在弥漫性损伤,而牛磺酸组各器官损伤明显减轻.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模型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外周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③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肌酸激酶活性: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牛磺酸组(P<0.05),而牛磺酸组与假手术组差异不明显(P>0.05).④肝、肺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脑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近(P>0.05).⑤肝、肺组织匀浆丙二醛含量: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牛磺酸组(P<0.05);脑组织匀浆丙二醛含量:牛磺酸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可使中性粒细胞激活,释放大量氧自由基、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使机体处于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引起远隔多器官损伤,牛磺酸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损伤能力,可明显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远隔多器官损伤.

  • 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鸿坤;李鸣;封华;金炜;赵海格;陈旭东;田路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改善严重缺血肢体的作用.方法:15例下肢严重缺血的患者,经骨髓动员后,CS-3000Plus机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直接移植入缺血肢体中,共移植17人次.结果:采用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并移植治疗临床上严重肢体缺血的患者,术后一年,疼痛指数由术前5.0降到术后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0提高到术后0.46;6例溃疡5例愈合;无痛行走距离由术前0.15 km提高到术后0.72 km;大行走距离由术前0.96 km提高到术后2.13 km.结论: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有效改善缺血肢体的疼痛和步行距离,并促进溃疡愈合.

  • NF-κB和Toll样受体4在无创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脑保护中的作用

    作者:周秦;程智刚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 Toll样受体4(TLR4)在无创性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45只健康、清洁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无创远端缺血后处理组(NRIPoC组)。I/R组参照Longa法制作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90 min后施行再灌注。Sham组除不插入栓线外,余同I/R组。NRIPoC组建立MCAO模型方法同I/R组,在大脑中动脉再灌注后立即行右侧后肢加压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共3次后持续恢复右后肢血流。I/R组和NRIPoC组于大脑中动脉再灌注后24 h、Sham组于手术完成后24 h处死大鼠,进行T TC染色测定脑梗死容积;HE染色观察缺血半影区脑组织细胞形态及神经细胞存活情况;Western blot 法测定 NF‐κB、TLR4的表达。【结果】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脑梗死容积 I/R组为(30.71±51.9)%,NRIPoC组为(118.8±55.4)%,NRIPoC组较I/R组显著减小( P <00.5)。② HE染色显示I/R组和NRIPoC组脑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但 NRIPoC组损伤程度较 I/R组轻。③各组缺血半影区 NF‐κB含量分别为Sham 组(62.54±25.6)%、I/R组(827.0±79.4)%、NRIPoC组(759.8±74.9)%,I/R组和NRIPoC组均较sham组增加( P <00.5),但NRIPoC组较I/R组明显减少( P <0.05)。 TLR4表达 Sham 组为(58.06±6.68)%、I/R组(81.22±9.55)%、NRIPoC 组(58.52±51.6)%,I/R组和NRIPoC组均较sham组增加( P <00.5);与I/R组相比,NRIPoC组TLR4明显减少( P <00.5)。【结论】无创性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NF‐κB和TLR4表达降低、脑内炎症反应减轻有关。

  • 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心肌保护研究

    作者:周文武;陈仁伟;阳广贤;刘平波;高纪平;周新民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肢体缺血预处理(RIPC)的安全性及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60例体重7Kg以下的室间隔缺损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处理组(30例)手术前2次上肢RIPC,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多个时间点监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I(TnI)多个心肌酶学指标、冠脉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含量,观察预处理后肢体疼痛及感觉障碍等.结果 肢体RIPC后无疼痛、活动及感觉障碍等异常情况;处理组术前LDH、CK及TnI高于对照组,各酶学指标术后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部分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处理组冠脉MDA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处理组心肌HSP70表达增高.结论 婴幼儿肢体RIPC安全可行,并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酶的释放、氧自由基生成,上调HSP表达,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及进展

    作者:袁乐宏(综述);王元星(审校)

    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目前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可导致患者心功能衰竭、生活质量恶化和卫生资源巨大支出等一系列问题。恢复缺血区心肌血流灌注仍然是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临床预后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手段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但缺血心肌血流恢复灌注后却可以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I/R)。心肌I/R严重影响缺血后心脏功能的恢复,甚至危及生命。有效防治心肌I/R是冠心病患者治疗后心肌恢复及临床效果成功的关键原因。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RLIPOC )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I/R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因其具有非侵入性、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临床应用基础坚实等诸多优势,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就RLIPOC的心肌保护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皓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脏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心肌保护是临床上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无创性肢体缺血预处理(noninvasiv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LIPC)是指通过捆绑肢体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后,心肌组织可增强对其随后一个较长时间的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目前基础及临床研究均已表明,NUPC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效应[1-3],因其具有无创性及有效性的优点,NLIPC已成为近年来一项心肌保护研究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本文就NLIPC对心肌保护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