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馒头餐及葡萄糖耐量试验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和β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杜兴旭;曹艳华;王云东;郭玉珊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馒头餐试验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8例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给予1009馒头餐试验,3天后再给予75g OGTT试验,观察空腹、馒头餐及口服759葡萄糖后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时血糖、血清游离脂肪酸、胰岛素和C肽的水平.结果:馒头餐试验与OGTT试验餐后血糖,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l);血清FFA水平变化OGTT高于馒头餐试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肽水平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馒头餐用来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可减轻患者胰岛的负担,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对血FFA的影响.

  • 应用诺和锐30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亚杰;夏青;王向东;张明;张丽媛;宋来平

    目的:观察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38例初诊2型糖病患者,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治疗时间为6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75克葡萄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诺和锐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在降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方面,有非常显著差异性.诺和锐30组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物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口服降糖药物组.结论: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人,每日给予二次皮下注射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 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梁婧

    目的:评价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8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进行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结果: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I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而空腹C肽水平增高(P<0.05),餐后2 h C肽水平(2 h CP)明显升高(P<0.01).结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尽快解除高糖毒性,胰岛B细胞功能显著恢复,减轻糖毒性.

  •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风云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27例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C肽水平也较治疗前上升.结论:提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较好的控制血糖,并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 不同促泌剂治疗2型糖尿病2年的HOMA分析

    作者:巩东坤;孔迪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来探讨长期格列美脲治疗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9例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饮食、运动和二甲双胍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格列美脲(37例),对照组加用瑞格列奈(32例),治疗时间2年.入组时和治疗结束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质指数(BMI)、HOMA胰岛案抵抗指数(HOMA-IR)、HOMA胰岛细胞功能(HOMA-β)指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BMI、FPG、2hPG、HbA1c、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1),TC、TG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FINS、2hINS、HOMA-β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1);对照组2hINS较治疗组升高明显(P<0.01),治疗组HOMA-β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不差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长期治疗能改善患者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 多种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及B细胞功能的不同影响

    作者:陆莹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素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不同治疗方式.选择FBG7.0~16.7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口服药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胰岛素治疗组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及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治疗前后查OGTT、内生胰岛功能及HbA1c,1~3个月复查1次,随诊1年.结果:强化治疗组与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血糖分别于治疗后(5.9±1.3)、(9.6±2.1)d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9)d(均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HbA1c,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口服降糖药组及对照组(均P<0.05);而胰岛素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内生胰岛测定由治疗前的(37.3±27.8)、(38.2±28.2)U/ml提高到治疗后的(54.4±31.6)、(40.1±28.3)U/ml.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强化血糖控制均町改变胰岛B细胞功能,并町诱导部分患者长达1年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治疗在降低血糖幅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故可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治疗方式.

  • 不同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及B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姜秋艳;赵赜;徐静;陆莹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及对胰岛素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饮食控制、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口服降糖药组及胰岛素对照组.其中,胰岛素治疗组随机又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及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治疗前后查OGTT、内生胰岛功能及HbA1c,各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FBG≤6.0 mmol/L,PBG≤6.0 mmol/L)后巩固治疗2周,然后停药;停药后第7天复诊,若FBG≥7.0 mmol/L,PBG≥10.0 mmol/L为治疗继发性失效,未失效的按方案1~3个月复查1次,随诊1年.结果:强化治疗组与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血糖分别于治疗后(5.9±1.3)、(9.6±2.1)d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6±7.9)d(P<0.05),其中强化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HbA1c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口服降糖药组及对照组(P<0.05),而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内生胰岛测定南治疗前的(37.3±27.8)、(38.2±28.2)U/ml,分别提高到(54.4±31.6)、(40.1±28.3)ml.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强化血糖控制均可改变胰岛B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患者长达一年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治疗在降低血糖幅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故可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治疗方式.

  • 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后临床观察

    作者:廖镜波;孙致连;朱丹华;唐平;李红晖

    目的 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C肽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改善情况.方法 6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均给予2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血清C肽,计算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62例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达标所需时间为(4.7±0.9)d,平均胰岛素用量为(38.4±5.2)U/d,治疗2周后,患者FPG、2h PG水平、HOMA-IR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HbA1c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C肽水平、HOMA-B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给予2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可以早期解除糖毒性,胰岛B细胞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是首选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体成分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对生育期正常糖代谢肥胖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严孙杰;李美蓉;沈喜妹;杨立勇;张松菁;易如海;顏晓芳

    目的 探讨生育期正常糖代谢肥胖女性体成分、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体重指数(BMI)将95例生育期正常糖代谢女性分为4组:非肥胖组(BMI<23,20例)、超重组(23≤BMI<25,20例)、Ⅰ度肥胖组(25≤BMI<30,28例)和Ⅱ度肥胖组(BMI≥30,27例).身体各部位骨密度和脂肪、瘦组织质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并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计算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胰岛素急性分泌时相(AIR)评估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以稳态模型B细胞功能指数(HOMA2-%B)、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估测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 随BMI增加,上肢、下肢、躯干、全身脂肪质量、瘦组织质量和骨密度均递增(P<0.05),以脂肪增加更为显著;IVGTT第0分钟胰岛素(IVGTTins0)、MR、AUCins、HOMA2-%B、HOMA2-IR亦呈增加趋势(P<0.01).上肢、下肢、躯干、全身骨密度与BMI、空腹血糖、对应部位瘦组织质量和(或)脂肪质量呈正相关(P<0.05);躯干、全身骨密度分别与IVGTTins0、AIR、AUCins和HOMA2-IR呈正相关(P<0.05).多元同归分析显示HOMA2-%B、HOMA2-IR与骨密度具有线性关系;若引入体成分指标,HOMA2值则不能进人方程.偏相关分析显示,控制体成分因素后,β细胞功能指标与身体各部位骨密度均无相关.结论 以脂肪增加为主的肥胖人群所伴随的胰岛素抵抗或β细胞功能代偿对骨密度益处较小,其作用可能是体成分改变的间接反映.体成分尤其瘦组织是肥胖女性骨密度主要的决定因素.

  • 初发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疗效观察

    作者:姜欣荣;于梅

    目的 观察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方法 治疗组3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进行2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并设对照组观察治疗3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 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分别在治疗的(3±1.8)、(7±2) d达到控制目标;3个月时HbA1c达标,对照组HbA1c不达标,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自身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P<0.05).结论 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短时间强化胰岛素治疗可尽早控制病情,改善及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 胰岛素分泌方式及2型糖尿病与B细胞功能的相互影响

    作者:赵航;马江卫

    胰岛素分泌B细胞的有2个时相.糖耐量正常者(NGT)接受25 g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后,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的第一个时相(即刻相),它有一个很高的峰值,但持续时间只有数分钟;接着是第二个时相(即延迟相),由于血糖水平随即下降,故正常人胰岛素分秘的第二个时相曲线较为低平.

  • 南京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解偶联蛋白2基因-866G/A多态性与胰岛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旭君;朱大龙;童国玉;胡云;沈山梅;周士海;杨东辉

    目的 研究南京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启动子区-866G/A多态性与胰岛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9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集的229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196例正常对照者UCP2基因-866G/A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加同步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UCP2基因-866G/A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型糖尿病与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χ2=6.555,P=0.038;χ2=6.363,P=0.012),2型糖尿病组中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分别为OR=1.99,OR=1.42,均P<0.05);2型糖尿病组中G/A、A/A基因型携带者的早期相胰岛素分泌均低于G/G基因型携带者[1.55(0.77,2.40)对2.46(1.44,4.70),1.23(0.43,2.71)对2.46(1.44,4.70),均P<0.01].结论 UCP2基因启动子区-866 G/A多态性与南京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及胰岛功能存在相关性,UCP2基因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基因之一.

  • 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之路

    作者:曹艳丽;单忠艳

    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机制很复杂,涉及多种细胞不同的信号通路.非特异性的全身性的免疫抑制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多的不良反应.因此,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试图通过靶向作用于特定分子或通路免疫抑制来阻止B细胞破坏.本文总结了近年来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进展,主要包括针对淋巴细胞的免疫治疗和B细胞替代治疗两个方面,并对新的治疗方案提出了展望.

  • 长期给予不同钙拮抗剂对大鼠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阎冰;刘长勤;陈宇红;顾卫琼;杨军;徐敏;朱娜;顾元俊;杨叔禹;李小英;宁光

    目的 观察不同钙拮抗荆对SD大鼠B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时照组、维拉帕米组、地尔硫卓组以及尼卡地平组.每组腹腔注射不同药物,4周后利用静脉糖耐量实验技术(IVGTT)观察各组大鼠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给药期间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并通过给药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教(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反应钙拮抗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和尼卡地平可以降低SD大鼠的体质量,增加ISI,降低HOMA-IR,其中以地尔硫卓明显.结论 长期应用钙拮抗剂对大鼠具有降低体质量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但对胰岛功能无明显影响.

  • 首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42例疗效分析

    作者:靳京美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通过减轻糖毒性可以改变糖尿病并发症的自然病程,具有持久益处,现在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尽早、尽可能使血糖达标及恢复B细胞功能.应尽早启用胰岛素治疗.本临床研究通过对4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胰岛素强化治疗结果显示:胰岛素强化治疗降糖效果确切.能改善B细胞功能.

  • 清脂康胰联针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宝宏;张献芳;陈闽;汪环

    目的 探讨清脂康胰联针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经知情同意,将120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穴位组和对照组,穴位组90例用清脂康胰联针(复方丹参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板兰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照组30例不使用清脂康胰联针穴位注射.2组患者均给予血脂康胶囊、益肝灵片、维生素E、二甲双胍片等药物治疗.结果 穴位组治愈84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6例,无效19例.穴位组治愈率93.3%,总有效率97.8%,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16.2%,总有效率36.25%)(P<0.01).2组患者经过4个月治疗后,穴位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WC)、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心性肥胖、血脂、血压、脂肪肝治疗后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穴位组各时间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值治疗后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组OGTT 0 min胰岛素值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组30 min胰岛素值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组60、120 min胰岛素值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穴位组△I30/△G30、B细胞功能指数(HOMAB)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穴位组B细胞功能指数(MBCI)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清脂康胰联针穴位注射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祛脂降糖等药物的疗效.

  • 以酮症起病的糖尿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潘洁敏;包玉倩;张磊;于浩泳;张允平;贾伟平

    目的 了解以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测定133例以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_2-Ab),记录血压、体重、糖尿病家族史等.任一自身免疫抗体阳性为A+,两种抗体阴性为A-;空腹C肽≥0.333 nmol/L定为B+,反之为B-.根据检测结果将研究队列分为3组,组1为A+,包括A+B+和A+B-;组2为A-B+;组3为A-B-.结果 ①GAD-Ab阳性率为27.8%,IA_2-Ab阳性率为16.5%,任一阳性占29.3%.②组1的年龄和体质指数(BMI)显著小于组2和组3(P值均<0.01),而随机血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组2和组3(P值分别<0.05、0.01).组2的糖尿病家族史伴发率高,占48.2%.组2的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组1(P<0.05),而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水平显著高于组1和组3(P值均<0.01).结论 以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结合自身免疫抗体和胰岛B细胞功能可提示其临床表型亚型的归类,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 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怀珍;刘剑;鲍陶陶;方朝辉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延缓其进程中的作用.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服用丹蛭降糖胶囊,对照组30例服用马来酸罗格列酮,疗程为2个月,以胰岛素敏感指数及Homa模型公式评估各组B细胞功能.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B细胞功能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具有降低血糖,改善高胰岛素血症,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 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的中西医病机探讨

    作者:鲍陶陶;方朝晖

    2型糖尿病(T2DM)系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特征是血糖稳态失衡.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是发生T2DM的2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因素.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T2DM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以下分别从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方面对T2DM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的机制作一概述.

  • 严重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C肽水平的变化

    作者:翟绍忠;孙良阁;赵波

    目的:观察严重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血浆C肽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新诊断的严重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其空腹血糖(FBG)>15.00 mmol·L-1,馒头餐后2 h血糖(2 h PBG)>20.00 mmol·L-1,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测定其治疗前后FBG、2 h PBG、HBA1C水平和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的空腹C肽(FCP)水平、馒头餐后2 h C肽(2 h PCP)水平.结果:治疗前后FBG(16.78±1.58)mmol·L-1 vs (6.78±0.89) mmol·L-1、2 h PBG(22.7±1.97)mmol·L-1 vs (8.82±0.94) mmol·L-1、HBA1C(11.56±1.42)% vs(7.82±1.01)%及FCP(0.62±0.16)μg·L-1 vs(1.67±0.46)μg·L-1 ,2 h PCP(1.86±0.12)μg·L-1 vs(3.84±0.84) μg·L-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高血糖可抑制胰岛B细胞功能,血糖控制后胰岛B细胞功能可得以改善.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