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作者:董菁;成军;王勤环;王刚;施双双;刘妍;夏小兵;李莉;张国庆;斯崇文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区准种与变异的特点.方法以中国株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自3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扩增HBV CP序列,克隆入pGEM Teasy质粒,随机挑选克隆进行DNA测序以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结果测序结果发现HBV CP序列高度保守,但在TATA样盒(1~3)可发生多种突变,其中184 nt(T→C)位替换突变为常见;在直接重复序列(DR)Ⅰ上游存有一缺失突变高发区33.3%(5/15).结论 CP区内有一缺失高变区,TATA样盒3的变异可能影响前C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HBV长期携带者体内有HBV准种共存.

  • 不同结合臂长10-23 DNAzymes对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C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侯伟;沃健儿;刘克洲;李敏伟;陈离伟;胡中荣;刘荣华;胡敏君

    目的探讨不同结合臂长10-23 DNAzymes在2.2.15细胞内对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C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不同结合臂长的10-23 DNAzymes,能分别针对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C基因开放阅读框A157UG和A1816UG.不同的10-23 DNAzymes分别转染2.2.15细胞,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V DNA水平.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不同结合臂长的10-23DNAzymes在0.1~2.5 μmol/L浓度范围内均能有效抑制HBsAg和HBeAg的表达,抑制效应可长达72 h.在同一剂量相同转染时间的条件下,不同结合臂长的10-23 DNAzymes对HBsAg和HBeAg表达的抑制率呈以下关系:DrzBS-9>DrzBS-8>DrzBS-7;DrzBC-9>DrzBC-8>DrzBC-7.DrzBS-9和DrzBC-9在2.5 μmol/L剂量条件下,转染48 h后对HBsAg和HBeAg表达的抑制率可分别高达95%和92%.不同结合臂长的10-23 DNAzymes对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V DNA水平并无明显影响.MTT细胞毒性检测表明,在0.1~2.5 μmol/L浓度范围内未见10-23 DNAzymes对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结论不同结合臂长10-23 DNAzymes在2.2.15细胞内对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C基因表达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DrzBS-9和DrzBC-9的抑制作用较强.

  •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多态性及其蛋白特性分析

    作者:李晓飞;丁谦谦;楼莲青;叶韦纬;朱锦宏

    目的 调查中学生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多态性及其乙型肝炎病毒C蛋白(HBc)特性变化,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变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HBV-C基因特异性引物对23份义乌地区大学生HBV携带者(血清学检测为大三阳患者)血清标本进行PCR扩增鉴定,并取21份PCR检测阳性产物直接测序;进一步用Vector NTI 8.0和DNA Star软件分析HBV-C基因多态性及HBc蛋白特性的变化.结果 23份标本中,HBV-C DNA阳性率91.30%;与标准基因序列(Gen Bank X01587)比较,HBV-C基因同源性为93.3%~95.1%;分别形成54种突变模式,其中一处由于核苷酸的改变,翻译的氨基酸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此处氨基酸序列的第130处脯氨酸(P)突变为苏氨酸(T),其余标本均为同义突变;但突变处编码蛋白在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及抗原性与标准株相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 义乌市大学生HBV携带者HBV-C基因序列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 登革病毒C基因突变对病毒RNA复制的影响

    作者:刘忠钰;于学东;赵慧;刘然;尉雁;李晓峰;邓永强;姜涛;于曼;秦成峰;秦鄂德

    目的:分析C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突变对登革病毒RNA复制的影响.方法:利用融合PCR方法在登革病毒复制子中引入C基因相应部位的缺失突变,将复制子RNA转染细胞后,利用报告基因活性分析、间接免疫荧光及实时定量PCR等方法分析其复制水平.结果:获得了含有不同α螺旋缺失突变的C基因的复制子质粒,并发现△α1复制子复制水平明显下降.结论:登革病毒C蛋白α1螺旋或其编码序列对病毒RNA复制具有重要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异质性检测初步研究

    作者:董菁;施双双;张国庆;皇甫竞坤;洪源;成军;王勤环;李莉;斯崇文

    目的以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变异来探讨HBV准种的存在意义.方法设计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CR)引物,自9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扩增HBV CP序列,克隆入pGEM Teasy质粒,随机挑选37个克隆进行DNA测序以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结果测序发现HBV CP序列是变异的高发区,在直接重复序列(DR)I上游存有一缺失突变高发(48.7%,18/37)区,缺失突变与替换突变在TATA样盒TA2、TA3区发生率较高,而TA4极为保守.结论 CP区内有一缺失高变区,TA2、TA3的变异影响前C蛋白的表达,但该区的变异不影响前基因组RNA的转录.结果提示,HBV长期携带者体内有HBV准种共存.

  • C基因区与相关调控基因变异的分子生物学

    作者:朱传武;罗端德

    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区的变异不仅改变了病毒本身的生物学表达,也对宿主的临床、病理生理及免疫学变化产生了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加深对C基因区变异的认识,有助于了解该区基因变异的意义和部分产生的原因,从而对进一步阐明变异与病毒遗传学、宿主发病等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C基因区与相关调控基因变异的分子生物学变化作了概述.

  •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多态性及其蛋白特性分析

    作者:冯娟;吕艳;陈昊;涂建欣;朱珊丽;薛向阳;张丽芳

    目的:调查温州医学院大学生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多态性及其HBc蛋白特性变化,为了解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变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BV-C基因特异性引物对21份温州医学院大学生HBV携带者(血清学检测为大三阳患者)血清标本进行PCR扩增鉴定,并取19份PCR检测阳性产物直接测序;进一步用Vector NTI 8.0和DNA Star软件分析HBV-C基因多态性及HBc蛋白特性的变化.结果:21份标本中,HBV-C DNA阳性率达90.48% (19/21),与标准基因序列(Gen Bank X01587)比较,HBV-C基因同源性为93.3% ~95.1%.HBV-C基因分别形成51种突变模式,其中一处由于核苷酸的改变,翻译的氨基酸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此处氨基酸序列的第130处脯氨酸(Pro)突变为苏氨酸(Thr),其余标本均为同义突变;但突变处编码蛋白在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及抗原性与标准株相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温州医学院大学生HBV携带者的HBV C基因具有多态性,但是由C基因决定的核心蛋白序列相对保守.

  • 登革病毒(NGC株)C与prM全长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作者:葛春喜;陈观今;黄炯烈

    目的从登革病毒(NGC株)中快速分离基因组RNA,RT-PCR扩增及克隆C和prM全长基因,从而为研究蚊虫细胞对登革病毒的细胞内免疫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Trizol试剂从C6/36细胞培养上清中提取基因组RNA,RT-PCR扩增全长C和 prM基因,T-A重组入pGEM-T载体,重组质粒的双酶切、PCR与测序鉴定.结果与结论应用Trizol试剂从蚊细胞培养液上清中快速分离到高纯度和完整登革病毒RNA基因组,成功扩增与克隆出全长登革病毒C和prM基因.

  • 乙肝病毒C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研究概述

    作者:郭雷;于湘晖;貌盼勇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BV核心蛋白在病毒的装配、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HBV核心蛋白的编码C基因、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所引起的细胞免疫应答特点,特别是HBV核心相关抗原(HBV,HBcrAg)作为一种重要的血清学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BCP(basal core promoter)双突变在对乙肝病情的影响等作了概述.

  • 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及C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的检测

    作者:邓少丽;袁涛;陈伟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及其与C基因启动子(BCP)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采用PCR荧光实时定量技术检测114例肝癌患者及100例非肝癌乙肝患者HBV DNA含量.采用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技术对肝癌及乙肝患者进行BCP基因变异检测.结果肝癌患者48%HBV DNA阳性,平均拷贝量为4.7×106拷贝/ml.BCP区域1762、1764位突变率为27%,且BCP变异的患者HBV拷贝量明显大于非变异患者.100例非肝癌乙肝患者HBV DNA阳性率41%,平均拷贝量3.8×105拷贝/ml,BCP基因突变率为8%,肝癌患者的BCP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乙肝患者.结论HBV感染可能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HBV BCP变异可能与病变程度有关.

  • 风疹病毒松叶株衣壳蛋白C基因稳定性研究

    作者:刘晨鸣;魏然;赵雅静;冯德杰;高雪军;朱莉萍

    目的 研究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疫苗松叶株(Matsuba)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的基因稳定性及遗传特征,探讨其功能结构及生物学活性在病毒传代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利用RT - PCR方法扩增风疹病毒Matsuba株14、16、17、18、23代次C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并将各代次病毒的C基因与风疹病毒疫苗株Matsuba( GenBank登陆号:AB588193)及其他风疹病毒株C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风疹病毒Matsuba株传代病毒C基因在传代过程中核苷酸及氨基酸均未发生变异;各代次病毒与AB588193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各关键功能区未发生变异;Matsuba株与18株风疹病毒核苷酸相似性在90.2%~99.9%之间.结论 风疹病毒Matsuba疫苗株C基因遗传特性非常稳定,与生物学作用相关的区域未发生传代改变.从分子水平证明Matsuba疫苗株毒种及其生产的疫苗具有安全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