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臼顶负重区的应力分布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薛静;刘向东;宋朝晖

    目的比较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臼顶负重区的应力分布,以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骨盆5个(含双侧股骨中上段).标本分为如下各组:完整骨盆;前柱单钢板内固定(A);后柱单钢板内固定(B);前柱单钢板加后柱单钢板内固定(C);前柱拉力螺钉加后柱单钢板内固定(D).用特制的夹具将骨盆和股骨固定于单足站立中立位,去除髋关节囊,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分别测量各组标本髋臼臼顶负重区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 结果完整骨盆组的臼顶负重区应力、峰值应力分别为 (1.32±0.43)、(2.17±0.20)MPa;A组分别为 (2.73±0.68)、(3.23±0.40)MPa;B组分别为 (2.91±0.65)、(3.32±0.44)MPa;C组分别为 (2.04±0.32)、(2.72±0.35)MPa;D组分别为 (2.01±0.33)、(2.69±0.33)MPa.完整骨盆组与A、B、C、D四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1,0.05,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与C、D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对于髋臼横断骨折,即使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髋臼臼顶负重区的应力分布也不能恢复至正常.双柱内固定与单柱内固定相比,能降低臼顶负重区的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优于单柱内固定.

  •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彭阿钦;张英泽;潘进社;吴春生;赵昌平

    目的探讨提高髋臼骨折复位质量的方法. 方法自1995年3月至2001年8月,共手术治疗移位的髋臼骨折89例.按Letournel法进行分类,后壁骨折27例,后柱骨折5例,前柱骨折3例,横断骨折15例,双柱骨折15例,后柱+后壁骨折13例,横断+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5例.选择Kocher-langenbeck切口46例,髂腹股沟切口27例,扩大的髂股切口1例,前后联合切口15例. 结果根据Matta提出的复位标准及Merle d'Aubigne提出的临床评定标准,复位优良率为68.5%(61/89);复位满意组临床评定优良率为73.8%(45/61),复位不满意组临床评定优良率为35.7%(10/28). 结论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临床手术疗效的关键.把握手术时机、正确选择切口、注意手术顺序、正确放置钢板和置入螺钉,以及提高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是提高复位质量的关键.

  • 腹直肌旁人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华川;倪卫东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非常困难,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髂腹股沟入路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前方经典入路,但因其手术操作复杂、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学习曲线长,促使许多学者积极寻找新的手术入路.改良Stoppa入路的出现,使髋臼骨折手术入路得以简化,但因其经腹中线进入,距髋臼区较远,对涉及四方体区骨折难以进行良好显露.腹直肌旁人路则在改良Stoppa入路的基础上,将切口移向患侧髋臼,可直视下对四方体及周围区域骨折行解剖复位并坚强固定,从而减少邻近血管神经损伤.笔者对腹直肌旁人路治疗髋臼骨折的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 髋臼骨折合并股神经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方跃;宋炎成;杨天府;池雷霆;王光林

    目的 分析髋臼骨折合并股神经损伤的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1996年1月-2004年11月,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146例,其中6例合并股神经损伤,根据临床表现、CT及三维重建分析股神经损伤的原因.按Letournel和Judet的髋臼骨折分类法进行分类,双柱骨折2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例,因骨折形成的巨大血肿压迫股神经,致股神经损伤;前壁骨折伴股骨头前脱位1例,髋臼前柱陈旧性骨折合并耻骨上支骨折1例,骨折端直接挫伤股神经;前柱骨折合并髂骨翼骨折1例,因术中牵拉损伤股神经.5例患者给予血肿清除、神经束减压、神经外膜松解去除病因,1例行保守治疗. 结果 本组6例患者随访1~3年,平均随访1.8年.5例患者股四头肌肌力从术前1~2级恢复至4~5级,1例从伤后2~3级恢复至5级,伸膝功能正常,可正常行走.4例患者感觉功能完全恢复,1例患者随访2年后仍有大腿下2/3前方及小腿内侧感觉减退;另有1例牵拉伤患者肌力恢复正常,随访1.2年后仍存在感觉障碍. 结论 髋臼骨折合并股神经损伤临床上少见,复杂髋臼骨折应高度警惕有无股神经损伤;髂腰肌周围血肿形成及骨折块直接损伤是髋臼骨折合并股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医源性损伤需引起重视.

  • 非骨水泥型髋臼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

    作者:张晖;裴福兴;杨静;沈彬;石锐

    目的对使用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的患者进行术后中期(5~6年)的影像学及临床随访,探讨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松动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1998年2月-1999年5月,采用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疾患139例(148髋).回顾分析获得随访的109例(116髋)的临床疗效及X线片表现.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及随访时髋关节正、侧位片,观察髋臼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的骨质改变,并测量臼杯的磨损速度、磨损方向.结果患者术前Harris分值平均为44分,术后近随访时Harris分值平均为92.4分,显著高于术前.影像评估显示1髋出现局灶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5 mm/年,与垂线的成角平均为10.4°;髋臼外展角平均为46°;垂直距离平均为10.5 mm,水平距离平均为8.7 mm.截止随访时,无一例因无菌性松动或感染而翻修.结论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可以为患者提供完好的固定及临床效果.然而因为聚乙烯髋臼的磨损不可避免,以及骨盆骨溶解等潜在因素的存在,长期随访必不可少.

  • Tile C型髋臼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东生;穆卫东;孙占胜;王鲁博;王伯珉;王先泉

    目的探讨髋臼Tile C型骨折的诊断、佳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其近期疗效. 方法自1999年2月至2004年1月共手术治疗Tile C型(双柱)骨折46例,其中C1型23例,C2型14例,C3型9例.手术入路包括髂腹股沟入路15例,改良Kocher-Langenbeck入路10例,前后联合入路21例.根据伤后距手术治疗的时间将46例患者分为3组:伤后1周以内手术治疗者 15例(组1),第2周手术治疗23例(组2),第3周及以后者8例(组3);手术前、后均行X线平片、CT三维重建检查并通过X线平片随访. 结果 46例患者中解剖复位34例(74%),复位欠佳8例(17%),不满意复位4例(9%);随访1~4年,平均31个月,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功能表现优良者32例(70%),较好5例(11%),可5例(11%),差4例(9%).组间比较:复位程度组1与组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2与组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位程度与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密切相关(P<0.01).髋关节功能组1与组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1,2与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把各种影像学资料结合起来采用Tile通用分型,能够全面了解骨折情况,正确诊断骨折类型;(2)近期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与伤后距手术的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均密切相关,手术应尽可能在伤后2周内进行,并力求达到解剖复位.(3)应用正确的复位和内固定方法是髋臼Tile C型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 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

    作者:吴新宝;王满宜;吴宏华;杨明辉;朱士文;曹奇勇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从1996年2月至2004年10月,共对9例有完整资料的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其中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33.8岁(16~58岁).髋臼骨折分型中,双柱骨折1例,横形骨折5例,后壁骨折3例;合并股骨颈骨折3例,转子间骨折5例,大转子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46.3个月(6~104个月),所有髋臼骨折及股骨颈和转子间骨折均获得愈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ngne和Postel评分优5例、良2例、差2例. 结论对于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应尽可能先闭合复位,然后固定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后处理髋臼骨折.

  • 87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仲;吴兆翔;杨洪昌;杨华刚;汪颖;李淘;季建华;陈戈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总结 1999-2003年对87例有移位髋臼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所有骨折均按Letournel-Judet 的方法进行分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 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进行固定. 结果 8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5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52例,复位满意25例,复位不满意5例,差2例;3例关节轮廓复位.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 和 Postel评分标准,优28例(32.2%),良41例(47.1%),一般12例(13.8%),差6例(6.9%).发生股骨头坏死 6例(6.9%),异位骨化18例(20.7%),创伤性关节炎12例(13.8%),无手术死亡、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发生. 结论及时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赵善明;张健荣;郭志荣;李伟民;卢尔海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5年6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髋臼骨折62例,其中后壁骨折13例,后柱骨折2例,前柱骨折3例,横形骨折5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5例,后柱伴后壁骨折3例,"T"形骨折5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4例,双柱骨折12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37例,髂腹股沟入路12例,扩展髂股入路4例,髂股入路2例,联合入路(髂腹股沟+K-L入路)7例. 结果解剖复位37例,良好复位17例,差4例,关节轮廓复位4例.随访1~5年,平均2.7年.临床疗效优良率71%(44/62),解剖复位和非解剖复位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9%(33/37)和44%(11/25)(χ2=22.89,P<0.01).并发症:坐骨神经损伤4例,深部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栓塞5例,异位骨化24例,骨性关节炎1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 结论髋臼骨折佳手术时机为伤后4~7 d;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手术疗效与骨折复位质量密切相关.

  •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探讨

    作者:杨洪武;王黎明;郑祖根

    目的探讨减少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方法总结1998年6月~2003年6月70例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经验,结合随访结果探讨手术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发展机制,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 结果切开复位内固定是髋臼骨折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并发症颇多,尤其是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果严重,应当引起重视. 结论减少手术损伤,解剖复位是减少手术治疗并发症的关键.经腹股沟途径前柱螺钉内固定可能是减少手术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并发症
  • 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

    作者:王子明;孙红振;王爱民;杜全印;吴思宇;赵玉峰;唐颖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后Ⅰ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髋臼骨折患者行Ⅰ期THA.其中前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后柱合并后壁骨折2例,横形骨折1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1例,两柱骨折1例.伤后8~37 d(平均24 d)接受THA.对新鲜髋臼骨折患者,先用重建钢板或螺钉固定骨折以恢复髋臼肇的形态,将切下的股骨头制成颗粒状或块状植于髋臼内后安置臼杯.陈旧性髋臼骨折有节段性髋臼骨缺损者,将切下的股骨头制成大块状进行髋臼内结构性植骨后再安置臼杯.结果 术后3个月完全负重,无人工关节脱位.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28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8分.髋关节屈伸平均活动度为95°.X线片示1例出现髋臼松动及骨溶解征象.结论 髋臼骨折移位明显,关节软骨面损伤严重,错过了手术复位时机,可以Ⅰ期行THA.如能创造稳定的髋臼杯结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Ⅰ期全髋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

    作者:唐孝明;张耀明;袁加斌;庞健;王跃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合并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方法、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 对7例合并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行Ⅰ期THA.髋臼骨折按AO分型:A型1例,B型3例,C型3例.股骨头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6例.伤后7~21 d接受THA,5例行髋臼复位内固定后采用生物型髋臼,2例金属加强环配合骨水泥固定髋臼,股骨侧均采用生物型固定.结果 6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9个月(2年3个月~6年5个月),出现脱位1例,经手法复位后未再脱位,1例出现异位骨化.所有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8分,术后提高到91分.随访期内未发现假体松动.结论 THA是治疗合并同侧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避免多次手术.

  •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

    作者:孙红振;王子明;王爱民;杜全印;郭庆山;尹良军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时机、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8年以来16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结果,探讨手术时机、植骨固定和髋臼置换的方法. 结果经6~66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16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髋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36分. 结论髋臼骨折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但Ⅰ期全髋关节置换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 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国如;王体沛;陈锡森

    目的 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总结2000年6月-2008年9月对46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15例,横行伴后壁骨折11例,"T"形骨折8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前柱伴后壁骨折4例.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46例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8年(平均3.9年).按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23例,良14例,一般7例,差2例,优良率为80.4%.术后发生脂肪液化2例(4%),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2例(4%),股骨头坏死3例(7%),异位骨化3例(7%),创伤性关节炎4例(9%),无手术死亡或骨不愈合发生.结论 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入路,以及术中良好的复位和内固定是提高移位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 髋臼 骨折固定术
  • 直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合并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

    作者:王钢;任义军;王瑞金

    目的 介绍一种合并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2月,对11例合并有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患者采用直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均为c型;髋臼骨折根据Judet-Letoumel分类:前柱骨折5例,横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1例,前壁骨折1例,"T"形骨折2例.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7年(9个月~5年)随访,移位<4 mm,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参考Matta等(1996年)对骨盆骨折术后的评定标准,均为优良. 结论 直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可避免神经损伤,临床效果好,操作简便,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 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关群;熊小江;冯世龙;骆浩

    目的 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初步探讨髋臼骨折Ⅰ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 方法 对69例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并随访63例,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5个月. 结果 根据Matta对骨折复位情况的判定标准及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完全复位48例,满意复位17例,不满意4例;优40例,良18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92%.并发切口感染1例,异位骨化6例,创伤性关节炎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髋臼骨折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6例均无感染、假关节松动、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结论 手术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较为有效可靠的方法.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是了解髋臼骨折部位及类型的主要手段;准确了解髋臼骨折的分类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根据髋臼骨折的分类正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复位固定.髋臼骨折Ⅰ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满意,但要谨慎掌握手术适应证,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明辉;吴新宝;王满宜;朱仕文;曹奇勇;吴宏华;程小光;赵英威;王昕晖

    目的 通过对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 方法 1993年8月-2004年8月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74例,用改良的Med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影像学结果. 结果 74例患者平均随访4.3年(2~10.6年).终影像学结果:优34例(46%),良28例(38%),可7例(9%),差5例(7%),优良率84%.终临床效果:优18例(24%),良43例(58%),可7例(9%),差6例(8%),优良率82%.临床效果与影像学结果存在相关性. 结论 骨折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是获得满意结果的基础.骨折复位差、合并股骨头骨折、严重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 髋臼骨折368例治疗分析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胡裕桐;黄涛;龚遂良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骨折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984年1月~2002年12月经治的髋臼骨折386例进行临床观察,所有患者按Letournel-Judet分类,就其骨折分型、患者年龄、就诊时间、伴发创伤、髋臼骨折治疗并发症、不同的手术显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368例经8个月~17年、平均4年11个月随访,按Matta评定法,保守治疗组27例,优11例(40.7%),良11例(40.7%),尚可3例(11.2%),失败2例(7.4%),优良率81.4%.手术治疗组341例,优111例(32.6%),良169例(49.6%),尚可57例(16.7%),失败4例(1.2%),优良率82.1%,总优良率为82.1%.无死亡和感染. 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移位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径路、良好的手术整复工具、适时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 髋臼后壁骨折88例的手术治疗

    作者:刘岗;张进禄;周东生;李连欣;杨春;王伯珉;王鲁博;孙洪亮;许士宏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内固定的临床结果与X线平片分级、年龄以及髋关节脱位复位时间的关系. 方法对88例手术内固定患者进行为期2.0~7.4年的随访,采用Matta改良分级系统对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骨折复位达解剖复位者81例,7例不完全复位.临床结果:优51例,良18例,一般8例,差11例.X线平片:优59例,良12例,一般13例,差4例. 结论临床结果不佳的危险因素包括髋脱位延迟复位(≥12 h),损伤时年龄≥50岁,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等.X线平片分级与临床结果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髋关节脱位复位越早越好.老年人和伴有广泛粉碎性骨折者出现较差结果可能性更大.

    关键词: 髋臼 骨折固定术
  • 手术导航系统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植入精确度的研究

    作者:曾晖;刘国平;Michael Nogler;Martin Krismer

    目的评价应用新型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进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对提高术中髋臼假体植入角度精确度的影响. 方法取12具成人尸体,每例随机于一侧应用手术导航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植入,其对侧用传统的髋臼假体定位器植入假体.设定髋臼假体佳植入角度为倾斜角45°,前倾角20°.术后用三维数字化仪测定髋臼假体植入的角度情况. 结果手术导航系统植入的髋臼假体倾斜角为(45.5±2.3)°,前倾角为(21.8±2.5)°.传统方法植入假体的倾斜角为(42.5±6.3)°,前倾角为(24.8±7.7)°.比较两组结果,倾斜角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 结论手术导航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术中髋臼假体植入的精确度,从而降低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1268 条记录 60/64 页 « 12...5657585960616263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