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正向模型仿真的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

    作者:许亮;孙中伟;彭屹

    减少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心室异位起搏点的定位时间,可减少射线暴露时间并降低导管术中血栓发生的风险.采用基于虚拟人所构建的高精度的全心脏模型,探讨以多次正向仿真以求解逆问题的方法,对异位起搏点的定位问题进行仿真研究.以心内膜某片区域为例,设定不同位置异位起搏点,研究其位置和异常的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之QRS等积分图之间的关系;构建神经网络并进行泛化能力和人为加噪情况下的稳定性测试.神经网络对异位起搏点分区初步定位的精度达10 mm×5 mm,准确率为25/31(不加噪声)和23/31(信噪比2 dB).在此基础上,提出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异位起搏点初步定位,并通过BSPM误差相似度的定量分析,指导消融术中导管移动方向进行更加精细定位的方案.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克服单纯数学求解逆问题中的病态特性,同时显著减小了计算量,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

    作者:强媛媛

    目的 对阵发性心房囊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进行探析.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0例进行实验研究,对其进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分别在其术前,术后3d,1周,2周,4周和6周进行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 80例病患C反应蛋白水平在手术后3d出现升高现象,术后1周达到高程度,和术前相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指标在术后6周恢复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6周内出现复发情况的因素可能是因导管消融术造成心肌损伤引起的炎症过程导致,不能对房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术后6周房颤出现复发情况,证明房颤治疗成功率降低.

  • 心脏超声参数对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评估价值

    作者:吕品;李培英;张菊侠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参数对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5年4月间于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对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按照治疗后3个月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32例和未复发组48例.分析两组患者心脏超声参数等基线资料与房颤复发的关系.结果 80例患者中3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0.00%.复发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房大容积指数及左房小容积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左房主动排空分数及左房总排空分数均显著低于未复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房主动排空分数及左房总排空分数是影响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超声参数对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左房主动排空分数及左房总排空分数是影响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作者:黄艳妮;赵祥祥;张亚利;程功

    目的 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于周至县人民医院所收治10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即时成功率和并发症(血管穿刺形成的血肿、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否复发.结果 在104例患者中,45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9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手术平均时间为(97.1±22.7)min;102例手术即时成功,成功率98.1%;2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例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对症处理后恢复.1例发生不可逆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植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随访3个月,3例出现术后复发.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

  • 慢径消融或改良治疗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远期疗效的评价

    作者:楚建民;张澍;马坚;王方正;张奎俊;陈新

    目的评价慢径消融或慢径改良对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reentrant tachycardia,AVJRT)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231例AV.JRT患者进行常规慢径消融,比较慢径消融(慢径消失)或改良(慢径存在)者AVJRT的复发率和并发症以及各组消融前后的电生理参数变化.结果射频消融后142例慢径残存,53例慢径消失,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延长,1:1房室和室房传导的大频率减慢.36例消融前后均无AH间期跳跃现象.术后(25±4)个月的随访期内,慢径消融的89例中复发1例,4例发生二度Ⅰ型房室阻滞.慢径改良的142例复发2例,复发率无差别(P>0.05).结论慢径消融或改良治疗AVJRT可以达到同样疗效.

  •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源

    心房颤动属于临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房颤的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帮助恢复窦性心律等,过去临床治疗多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的心律,并预防血栓相关并发症,不过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了更大的进展.和药物治疗相比,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效果更佳,且可避免因口服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采取带止血阀的可控导管,其具有良好的支撑力和灵活的操纵性,能明显提高消融率,现报道如下.

  •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房颤动左心重构的影响

    作者:刘心遥;张建强;宁曼;康俊萍;杜昕;刘彤;董建增;马长生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前瞻性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左心重构的变化.方法 为行RFCA术住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术后即刻、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经胸超声心动检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除外.以斑点追踪技术得到左心室应变评价收缩功能,以达峰时间差异(TPSD)评价左心室内部同步性;比较不同随访时间点间超声心动指标差异.结果 22例患者资料满足条件.患者RFCA术后左心室各方向应变改善,射血分数增加[(56.2±6.4)%至(62.8±4.6)%,P<0.01],纵向应变的TPSD减小[(42.8±17.8)ms至(34.2±16.0)ms,P=0.046).入选患者术前合并二尖瓣反流者占81.8%,多数为微量反流,术后反流束面积[(2.0± 1.7)cm2至(0.8±1.5)cm2,P=0.001]及其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8.9±7.4)%至(2.3±4.3)%,P<0.01)]减小.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同步性和收缩功能受损,经RFCA术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后逐渐改善.房颤患者合并二尖瓣反流比例较高,维持窦性心律的过程有助于其程度的减轻.

  •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逆转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超声研究

    作者:董桂英;宁曼;张建强;刘心遥;董建增

    目的 研究导管射频消融术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及逆转右心重构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632例非瓣膜病性房颤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前(72 h内)进行二维超声心动检查,将伴有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例),于手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二维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数据,从而评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对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及逆转右心重构的作用.结果 导管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右心房上下径[(54.13±6.06)mm比(49.72±5.96)mm,P=0.001;(54.13±6.06)mm比(48.37±5.53)mm,P=0.001]、右心房左右径[(39.29±6.38)mm比(35.09±3.15)mm,P=-0.023;(39.29±6.38)mm比(33.86±2.97)mm,P=0.014]、右心室基底部横径[(34.65±4.51)mm比(32.58±3.93)mm,P=0.033;(34.65±4.51)mm比(31.40±3.59)mm,P=0.043]、三尖瓣反流面积[(7.30±1.37)mm2比(3.18±2.10)mm2,P=0.001;(7.30±1.37)mm2比(1.52±1.92)mm2,P=0.001]均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以改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程度,逆转右心重构,疗效确切.

  • 左心房后壁双盒式消融治疗持续房颤合并左房前后径扩大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莹;曾山;曾松柏;赵鹏;姜铁民

    [目的]评价左房后壁双盒式消融(posterior wall dual-box ablation,PWDB)术式治疗伴有左房前后径扩大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44例持续性房颤伴左房前后径扩大患者,随机分为PWDB术式组(n=23)和对照术式组(2C3L术式,n=21).PWDB组围绕右肺静脉和左房后壁大部消融,即双盒式消融.2C3L组在双侧肺静脉电隔离后,增加左心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对比观察两组临床一般情况、手术总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时间、经消融直接转复窦律者比例、围术期并发症数量.随访12个月,观察消融成功率、左房前后径变化和不良事件.[结果]两组临床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与2C3L组比较,PWDB组手术时间[(166.9±28.3) min vs(195.5±23.4) min,P=0.001]、X线曝光时间[(21.9±3.6) minvs (25.9±2.9) min,P< 0.0001]和消融时间[(38.6±4.5) min vs (43.9±6.1) min,P=0.002]更短.两组消融直接转复窦律比例(26.1% vs 33.3%,P=0.599)无显著性差别,围术期均无并发症出现.12个月随访期内,PWDB组13例(56.5%)维持窦性心律,2C3L组13例(61.9%)维持窦性心律,无统计学差异(P=0.720);两组间不良事件(0例vs 1例,P=0.477)无显著差异.[结论]与2C3L术式相比较,PWDB术式治疗伴有左房前后径扩大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2个月成功率无差异、安全性相当、手术效率更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研究进展

    作者:苏运星

    心房颤动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之一,其治疗主要为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等,既往对于其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患者心律,预防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为主,但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新方法,其较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明显,还可避免口服用药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尤其是针对孤立性房颤的治疗,其效果更佳。传统采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是房颤射频消融术中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易因导管与左房壁贴靠程度、稳定性等问题影响疗效,且如消融造成损伤,还可能增加房颤的复发率。目前临床采用的带止血阀的可控导管以其良好的鞘管操纵性能及无需转动鞘管,具有更灵活的操纵性及良好的支撑力,可明显提高消融率。

  • 预激综合征δ波时间与PR间期及QRS时间变化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卢耀军;孙凯

    目的:通过观测不完全预激时δ波时间与PR间期、QRS时间变化的相关关系,得出显性预激综合征判断房室结传导时间的方法.方法: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129例,据旁路部位分10组:左前壁(LA)、左侧壁(LL)、左后壁(LP)、左后间隔(LPS)、右前壁(RA)、右侧壁(RL)、右后壁(RP)、右前间隔(RAS)、右中间隔(RMS)、右后间隔(RPS);测定δ波时间,术前、术后PR间期及ORS时间,计算其变化值(ΔPR、ΔQRS);δ波时间与ΔPR、ΔQRS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δ波时间与ΔPR、ΔQRS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并用等效检验进行验证.结果:①10组显性预激综合征δ波时间与ΔPR均呈高度相关(P<0.01);②右后壁、右后间隔、左后间隔旁路δ波时间与ΔQRS无相关关系(分别为r=0.412,P>0.05和r=0.202,P>0.05,r=-0.125,P>0.05),其他各组均呈直线相关.③δ波时间分别与ΔPR比较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④右后壁、右后间隔组δ波时间与ΔQRS比较差异显著(右后间隔P<0.05,右后侧P<0.01),其他部位旁路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完全预激时,δ波时间与消融前后PR缩短值无明显差异,P波起始至δ波终点(δ波与QRS交点处)的时间等于术后PR间期,以此可判断显性不完全预激综合征经房室结通路下传激动到心室的时间,为临床射频消融术前体表心电图判断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救治与康复疗法研究

    作者:杨国友;费维国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非常危重的急症之一,具有很高的短期内病死率,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甚快,细胞电生理检查已从通过微电极测定发展到用电钳和斑片钳作深入的研究,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内外膜电位变化标测已推广应用于临床.阐明一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和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近年又用无创伤性方法记录室晚电位(碎裂电位)以预测严重心律失常.以电化学方法治疗心律也从电复律、人工心脏起搏发展到心腔内除颤和电消蚀直至现今的冷冻、激光和射频电消蚀等,用于消除折返通道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外科手术也进入到治疗快速心律失常领域,打破了洋地黄统治近200年的局面.文章重点就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用药与电除颤、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溶栓疗法、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及康复疗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护理

    作者:杨秀梅;潘冬梅;杨东辉

    由于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房颤不同于普通射频消融治疗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因而,护理上有其特殊性.

  • 心律失常

    作者:村川裕二;程云鹏

    近来有研究报告指出,心房颤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已经取得了优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即使未能完全隔离肺静脉,也可抑制其发作.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慢性期复发多与右房起源的病灶有关,而血栓栓塞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心肌炎症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备受关注.心脏复律前,超敏CRP是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因子.CRT与ICD合用可减少ICD的起动次数.越来越多的报告认为,无论是在室性心律失常还是心房颤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他汀类药物对其均具有抑制作用.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与心电学特点

    作者:王洪涛;廖序东;尹桂华;张学欣;姜华;梁铁彪;陈东豪;常学锋;蔡丽娥;卢延生;魏大军;浦介麟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IRVOT-VT)的临床、心电学特点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 RFCA)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欧洲心律失常学会第5次年会国际专家工作组ARVC 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ARVC患者73例;选择符合IRV-OT-VT标准的住院病人75例,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学特征,随访射频消融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病例中首次诊断年龄、室速发作与运动/情绪相关性、家族史无显著差别,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表现却明显不同(P<0.05);两组病例之间的静息窦性心率和室速发作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病例间在窦性心律时的epsilon波、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V1~V3 T波倒置的发生率,V1~V3 QRS波平均宽度,肢体导联低电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的额面电轴、V1导联QRS波宽度却有显著差异(P<0.05);IRVOT-VT组RFCA中远期成功率明显优于ARVC组(P<0.05)。结论ARVC与IRVOT-VT间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表现,心电图的多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RFCA在IRVOT-VT组中远期效果明显优于ARVC组。

  •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曦;林文海

    目的:探析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房性心动过速患者5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入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法,对照组进行外科改良迷宫术疗法,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0%、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2.0%、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法,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右侧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孟伟栋;汪芳;陈岗;张峰;孙宝贵

    目的:总结右侧房室旁道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操作技巧.方法:采用导管射频消融阻断右侧房室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70例(男性29例,女性41例),其中双旁道5例.结果:70例患者中经射频消融治疗首次成功68例(97.14%),随访11个月~5年,复发6例(8.82%),5例再次成功消融,其中1例共消融3次.消融手术时间154.57±73.22min,X线曝光时间15.17±11.33 min.有2例患者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右侧房室旁道成功率较高,准确的靶点定位及导管和靶组织的稳定接触是减少复发的关键,希氏束旁旁道的消融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需更加注意靶点的准确性以及采取适宜的消融能量和时间.

  •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

    作者:李景业;刘少伟;李新;温丹;陈丽竹;郭雪原;白英;蒋晨曦;龙德勇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严格筛选103例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随访观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所有患者于射频消融术前检测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水平.结果:平均随访(12.8±7.0)个月,29例患者房颤复发.与未复发者相比,复发者年龄较小[(54.03±9.84)比(59.1±11.0)岁,P=0.034]、血清CMV LgG抗体水平较高[(260.24±29.10)比(241.34±33.49) mg/L,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MV IgG抗体水平是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013,95%可信区间(CI):1.0~1.025,P=0.029].血清CMV IgG抗体水平截断值为237.61μg/mL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49%.结论:CMV感染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房颤患者的血清CMVIgG抗体水平预测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 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现状

    作者:汤宝鹏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通常在症状发生后1 h 以内)由于心脏原因发生的意外死亡,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猝死前未发现伴有致命性的疾病.突发病情以及高死亡率一直是SCD的两大特点.Framingham 长达26年的研究显示:猝死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3%.80%的SCD 由心室颤动(VF)或室性心动过速(VT)引起.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发生快速的单形性VT,并发展成VF导致SCD;少数情况下,患者直接发生多形性VT或VF而导致SCD[1-2].预防SCD主要包括药物疗法与非药物治疗.SCD的非药物预防包括外科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和冠脉介入的血运重建术、导管射频消融术及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 等治疗方法[1].随着ICD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体积的缩小、手术植入过程的简化以及普及,ICD预防SCD的治疗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传统的经静脉系统植入心内膜除颤电极使用寿命有限,电极相关的并发症较多,且拔除电极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的风险,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陆颖;吴琳;齐春华;何岚;张丹艳;刘芳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本院3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儿童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 39例患儿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4.7~18.4(11.0±3.5)岁.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折返25例(64.1%),房室结折返11例(28.2%),持续性房速3例(7.7%).25例房室折返患儿中,显性旁道12例,隐匿性旁道13例;左侧游离壁旁道9例,右侧游离壁旁道8例,右侧间隔旁道8例.本组消融成功率37例(94.9%),2例复发(5.1%),术后随访所有患儿无消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