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及其孳生环境的调查研究

    作者:张光玉;单亚丽;宋明华;郭鄂平

    目的:湖北士堰地区生态环境对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孳生的影响,分析本地肺吸虫病流行趋势.方法:观察不同温度、雨量、植被、人类行为对中间宿主孳生环境的影响,剖解不同动物,检查自然感染情况.结果:自然因素、特别是人类的行为对肺吸虫中间宿主的孳生有较大的影响.野生动物作为保虫宿主可能为频繁活动的中小型动物,对肺吸虫病的流行具有实际意义.结论:十堰地区作为斯氏肺吸虫病的流行区,区域生态环境类型基本相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实施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区域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肺吸虫病的疫源地也将会长期存在,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本地肺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 两种并殖吸虫虫卵的形态比较

    作者:王文林;雷霖;高伟民;张扬;周本江

    目的探讨虫卵的特征在并殖吸虫分类学上的意义. 方法将并殖吸虫后尾蚴或囊蚴经腹腔注射法感染大鼠,获取成熟虫卵,用10%甲醛固定后,油镜下观察虫卵并测量各项指标. 结果测量的8项指标中有2项(虫卵长径和卵盖宽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6项指标(虫卵宽径、卵盖高度、卵壳侧壁厚度、卵壳末端厚度、小棘的长径和宽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结论虫卵的特征在并殖吸虫虫种鉴别上有一定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 三氯苯达唑对斯氏狸殖吸虫童虫作用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鲍群丽;王文林;邹义春;汪宏良;雷霖

    目的 探索三氯苯达唑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感染的适剂量;进一步探讨三氯苯达唑杀灭斯氏狸殖吸虫的机理.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将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各组大鼠.感染后第39 d分别用不同剂量三氯苯达唑[50 mg/(kg·d)×4 d、100 mg/(kg·d)×4 d、200 mg/(kg·d)×4 d]治疗实验组大鼠,治疗结束后第1、15、22 d剖杀大鼠,每组每次剖杀5只,检获的虫体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 三氯苯达唑对童虫体壁和肠壁的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低剂量组轻微,中剂量组对虫体的破坏作用比低剂量组强,但尚不致虫体死亡,而高剂量组对虫体的破坏是致死性的.对照组大鼠检获的虫体未出现病理改变.结论 三氯苯达唑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感染的适剂量约为200 氯苯达唑对斯氏狸殖吸虫的作用机理除了损伤虫体体壁外,还可破坏虫体肠管组织,导致寄生虫的消化、吸收、分泌、排泄等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障碍而杀伤或杀灭虫体.

  • 云南斯氏狸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作者:陈元晓;李清;王文林;雷霖;周本江;刘爱华

    目的 了解云南斯氏狸殖吸虫染色体核型. 方法 取云南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卵巢和睾丸,经短期细胞培养后制作染色体标本片,显微镜观察并照相. 结果 云南斯氏狸殖吸虫的染色体核型为n=11和2n=22. 结论 云南斯氏狸殖吸虫染色体核型与四川斯氏狸殖吸虫相同.

  • 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分析

    作者:陈文碧;张锡林;王光西;许颖;张跃辉;佘俊萍;杨兴友

    目的分析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特异抗原组分,为建立特异、敏感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研制抗斯氏狸殖吸虫药物和疫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 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对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 结果 SDS-PAGE分离出22条蛋白带, 其中主带8条,分子质量单位为13~64 ku,未见65 ku以上条带.Western blot显示20条显色带, 主带6条,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 13、18、22、28、35 和 64 ku.2-DE电泳分离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48个多肽斑点, 分子质量单位为14~70 ku,绝大部分分布于pI 3.10~7.14,少数分布于pI 8.78~9.85,在 pI 7.14~8.78之间几乎未见多肽斑点.Western blot分析出其中的10个主要多肽斑点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大部分为集中在酸性区域的小分子多肽. 结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经SDS-PAGE电泳分离出的22条蛋白带中,有6条蛋白含量较高,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2-DE电泳分离出的48个多肽斑点中,有10个含量较高,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大部分为偏酸性的小分子多肽.

  • 人参皂干Rg1对NOX3致斯氏狸殖吸虫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戚健君;王文林;李树德

    目的 探讨人参皂干Rg1对NOX3在斯氏狸殖吸虫引起肝纤维化中的影响,以期发现潜在的治疗肝纤维化药物. 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每只大鼠腹腔注射感染斯氏狸殖吸虫囊蚴15只.8周后分别用低、中、高剂量Rg1溶液罐胃治疗该虫引起的肝纤维化,1次/d,连续8周.处死大鼠,取各组肝脏组织,用Western blot检测NOX3蛋白,qPCR检测NOX3 mRNA含量;制备肝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中NOX3蛋白的表达,分析Rg1对斯氏狸殖吸虫引起肝纤维化的作用. 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模型组大鼠NOX3含量较正常组升高(t=18.7,P<0.055,F=5.019,R square=0.9832);Rg1罐胃治疗组NOX3含量降低(P<0.01),以高剂量组降低更显著.低组(t=67.84,P<0.01,F=26.48,R square=0.9832),中组(t=55.41,P<0.01,F=4.269,R square=0.9980),高组(t=70.55,P<0.01,F=4.017,R square=0.8269).qPCR检测模型组NOX3 mRNA含量相对正常组升高(t=7.447,P<0.01,R square=0.9739),治疗组含量降低.低组(t=3.648,P<0.01,F=11.07,R square=0.9269),中组(t=5.558,P<0.01,F=4.679,R square=0.9374),高组(t=6.924,P<0.01,F=12.96,R square=0.8888).免疫组化检测模型组NOX3高表达,肝细胞结构紊乱,可见成纤维细胞浸润.Rg1低、中、高剂量组治疗后NOX3依次降低,肝细胞形态好转. 结论 NOX3在斯氏狸殖吸虫引起的肝纤维化中高表达,且在斯氏狸殖吸虫引起的肝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Rg1能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降低NOX3的表达,可作为潜在治疗斯氏狸殖吸虫引起的纤维化药物.

  • 日本血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的cox1遗传多态性研究

    作者:何谐;张锡林;牛靖萱;陈琳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线粒体cox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检获日本血吸虫和三峡库区上下游流行区斯氏狸殖吸虫样本,提取其细胞DNA,PCR特异性扩增线粒体cox1基因并测序;分别用Clusterx和DNAsis软件对两虫种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进行序列的变异分析和转录因子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日本血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cox1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445 bp和418 bp.两虫种cox1基因序列有138位碱基相同,占斯氏狸殖吸虫cox1碱基的33.01%.两虫种cox1基因包含的转录因子基因序列全部相同,均为12种,18个.结论 日本血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在基因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在遗传进化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从基因水平上证明了两虫种存在交叉抗原的可能性.

  • 三峡库区兴山县斯氏狸殖吸虫病原学研究

    作者:王承全;杨绍金;王大军;潘会明;吕全勇;邱美颂;李新发;甘源泉

    目的 调查兴山县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种类,感染率,并鉴定虫种. 方法 捕捉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解剖检虫,计算感染率;观察和测量自然感染、人工感染及采自病人体内的虫体形态和大小. 结果 第一中间宿主螺类有1科3属4种,分别为觿螺科小豆螺属湖北小豆螺、拟小豆螺属拟小豆螺、拟钉螺属齿拟钉螺和泥泞拟钉螺;共解剖12 192只,感染80只,平均阳性率为0.66%.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有1科2属5种,分别为华溪蟹科华溪蟹属锯齿华溪蟹、锯齿华溪蟹兴山亚种、圆顶华溪蟹、陕西华溪蟹和拟溪蟹属无刺非拟溪蟹,平均感染率为28.48%.解剖家猫32只,19只阳性,自然感染率为59.38%.从1只野生豹猫体内检获童虫1条.人工感染家犬的平均检虫率为51.16%,虫体早成熟期为52 d.口饲、皮肤深埋、腹腔注射3种方式均可感染,肺部检虫率高为66.25%.24例典型结节型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皮下结节活检,15例检获斯氏狸殖吸虫,占62.50%,均为童虫.自然感染、人工感染和人体检获的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大小不一,但形态近似. 结论 兴山县为斯氏狸殖吸虫病流行区,湖北小豆螺、锯齿华溪蟹兴山亚种、圆顶华溪蟹是重要的中间宿主新种.

  • 三氯苯达唑、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作用的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严亚军;王文林;宋精玲;雷霖

    目的 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作用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氯苯达唑治疗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于感染后60 d,两治疗组粪检阳性鼠分别给予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后第3 d剖杀各组大鼠,检获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三氯苯达唑治疗组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受破坏,肌肉层坏死;吡喹酮治疗组虫体皮层外质膜及基质层消失,肌层存在但较紊乱;对照组虫体体壁结构完整.结论 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体壁均有损伤作用,以三氯苯达唑所致的虫体损伤程度更严重.

  • 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pET22b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邱宗文;张锡林;王英;段文元

    目的构建含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片段的pET22b(+)表达载体,利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阳性克隆菌株的诱导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方法提取斯氏狸殖吸虫成虫总RNA,经RT-PCR扩增及T/A克隆后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序列查询与比对.根据已获得的序列和pET22b(+)载体的内切酶位点信息设计引物并再次进行T/A克隆,阳性克隆质粒经NcoⅠ和XhoⅠ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与pET22b(+)载体连接并转化至BL21(DE3)菌株,收集经IPTG诱导表达后的菌液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SDS-PAGE显示,经诱导表达的阳性克隆菌株、未经诱导菌株与空载体菌株之间的蛋白带型未见明显差异,但经诱导表达的阳性克隆菌株的22 ku蛋白条带比另两菌株明显,免疫印迹证实,该蛋白条带可与斯氏狸殖吸虫成虫ES抗原免疫豚鼠血清发生强阳性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pET22b(+)载体,经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能与斯氏狸殖吸虫成虫ES抗原免疫豚鼠血清发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 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严亚军;王文林;雷霖

    目的 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病的疗效.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三氯苯达唑治疗A组与B组、吡喹酮治疗A组与B组、对照A组与B组,每组5只大鼠.将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6组大鼠,每只大鼠注射15个囊蚴.治疗A、B组分别于感染后30 d和60 d用相应药物治疗,用药后第3 d剖杀大鼠.回收虫体,计数虫体回收数和虫囊数,计算检虫率及减虫率,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三氯苯达唑治疗A组和吡喹酮治疗A组童虫检虫率分别为(20.00±4.72)%和(21.33±5.58)%,与对照A组(40.00±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苯达唑治疗A组和吡喹酮治疗A组童虫减虫率分别为50.00%和4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苯达唑治疗B组和吡喹酮治疗B组成虫检虫率分别为(2.69±5.95)%和(22.60±8.95)%,与对照B组(53.33±9.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苯达唑治疗B组和吡喹酮治疗B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7.50%和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同剂量与疗程的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均有效,其中两药物杀灭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效果相似,杀灭成虫效果三氯苯达唑优于吡喹酮.

  • 三氯苯达唑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鲍群丽;王文林;邹义春;柯俊;汪宏良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三氯苯达唑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感染的疗效,探讨其量效关系和适剂量. 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A、B、C)和对照组D,每组15只大鼠.将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各组大鼠,感染后第39 d A、B、C组大鼠分别给予三氯苯达唑50、100和200 mg/(kg·d)×4 d治疗,治疗结束后第1、15和22 d剖杀大鼠,回收虫体.并计数,计算检虫率及减虫率;称虫体湿重,并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结束后第1 d,检虫率和虫体湿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后第15 d,中、高剂量组检虫率、减虫率及虫体湿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中、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第22 d,检虫率、减虫率及虫体湿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 三氯苯达唑对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感染疗效显著,但其杀虫过程缓慢,随着治疗后时间延长,疗效逐渐提高,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适治疗剂量为200 mg/(kg·d)左右.

  • 宜昌市人群肺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报告

    作者:陈连璋;严毅;余枫华;刘宗华;黄维勋;王大军;周相朝;康传元;史林谦;曹家弘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鄂西南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河流纵横,辖13个县(市)区,总人口约400万.1978~1982年在9县(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人群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宜昌市属斯氏狸殖吸虫重流行区[1].1991~1997年在原部分流行区开展了调查,表明通过大面积查治后,人群肺吸虫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2].为进一步了解肺吸虫感染及流行现状,根据<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方案>和<湖北省肺吸虫病调查实施细则>,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宜昌市所属的4个县(区),12个自然村开展了人体肺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广州市北郊新丰县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

    作者:李旭文;刘巧;陆予云;邵佐新;陈锋灵;邓金水;刘纯康;余诺生;李豪彬

    目的 了解广州北郊新丰县并殖吸虫自然流行分布状况.方法 在调查点山溪中捕捉溪蟹,解剖查找并殖吸虫囊蚴.用检获囊蚴饲喂人工感染家猫,检查感染家猫粪便找虫卵,解剖人工感染虫卵检查阳性家猫,查找并殖吸虫成虫.结果 蟹体斯氏狸殖吸虫囊蚴感染率:61.40%(35/57).感染度:2.23个囊蚴/只蟹,0.44个囊蚴/克蟹.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解剖两只人工感染阳性猫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12条.结论 广州北郊新丰县斯氏狸殖吸虫中度自然疫源地(Ⅲ级).斯氏狸殖吸虫是我国主要致病并殖吸虫,该疫源地存在是一个潜在公共卫生危害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朱名胜;刘文献;贝涛;刘强;朱丹

    从锯齿华溪蟹分离斯氏狸殖吸虫囊蚴,以每鼠30个囊蚴感染小鼠,于感染后20~30d分期解剖,检出虫体为小型童虫.同时将小鼠体内的童虫转种其它小鼠,50d后解剖所检获的虫体出现虫体发育的分化.证实童虫具有较强的活力与侵袭力,为斯氏狸殖吸虫的感染期.

  • 三峡库区兴山县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生态学研究

    作者:王承全;王大军;杨绍金;李新发;吕全勇

    目的 调查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种类、感染率、生态环境.方法 在三峡库区兴山县各主要水系的小溪沟捕捉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类送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鉴定种类,解剖镜检短尾蚴阳性率,在捕捉螺的同时记录、测定孳生溪沟生态环境、海拔、水温、流速、PH、密度等.结果 标本经鉴定为1科3属4种,隶属于螺科小豆螺属湖北小豆螺,拟小豆螺属拟小豆螺(Sp),拟钉螺属齿拟钉螺,泥泞拟钉螺,其中湖北小豆螺为我国新发现的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共解剖湖北小豆螺、泥泞拟钉螺、拟小豆螺12192只,阳性80只,阳性率为65.62/万,湖北小豆螺阳性率高为193.33/万;湖北小豆螺、拟小豆螺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500m、泥泞拟钉螺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小山溪;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和聚集性,主要孳生小山溪在的中、上游,水深5~10cm,水流缓慢的小水潭或常年滴流不断的滴湿水域的风化石块底面;泥泞拟钉螺、湖北小豆螺高密度分别达560/市尺2、340/市尺2,结论湖北小豆螺、泥泞拟钉螺、拟小豆螺为斯氏狸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平均阳性率为65.62/万,海拔、温度、水量、环境为影响螺类孳生繁殖的四要素.

  • 斯氏肺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分布及治疗的研究

    作者:朱名胜;刘文献;贝涛;刘强;宋明华

    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感染大鼠后,60天前只能查到童虫,90天后可以逐步发育成熟并产卵.吡喹酮治疗感染的大鼠,总剂量为240mg/kg,两日分服,可杀死体内全部虫体,证明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具有明显的杀虫作用.

  • 斯氏狸殖吸虫对大鼠的损害及寄生部位的研究

    作者:朱名胜;刘文献;刘强;贝涛;常向东

    目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大鼠30天,从体腔、肝、肌肉等部位检出发育不同程度的童虫,60天时,在肝、肺等处有虫囊形成,至90天多数虫体发育成熟.结果表明,斯氏狸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多部位寄生且发育成熟,并对寄生部位产生不同程度损害.

  • 三氯苯达唑对斯氏狸殖吸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严亚军;王文林;宋精玲;雷霖;马智勇

    目的 观察三氯苯达唑对斯氏狸殖吸虫作用后体壁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将20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感染60 d后,实验组给予三氯苯达唑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3d后剖杀两组大鼠,回收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破坏;肌层坏死;细胞质线粒体变性,内质网扩张.对照组虫体体壁由外至内由皮层、外环肌、内纵肌及其皮层细胞组成;皮层从外至内由外质膜、基质及基质膜组成;肌层的肌纤维丝清晰,皮层细胞大,细胞核及细胞膜均清晰.结论 三氯苯达唑造成斯氏狸殖吸虫体壁超微结构损伤.

  • 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治疗大鼠感染斯氏狸殖吸虫的实验研究

    作者:严亚军;王文林;宋精玲;雷霖;马智勇

    目的 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杀灭斯氏狸殖吸虫的疗效及对虫体体壁超微的结构改变.方法 15只大鼠随机分成三氯苯达唑组、吡喹酮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感染大鼠.感染60d后两治疗组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3d后剖杀大鼠,计数虫体回收数,计算检虫率及减虫率,并与对照组比较;另外,检获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三氯苯达唑组和吡喹酮组检虫率分别为(6.69±5.95)%和(22.60±8.95)%,与对照组(53.33±9.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氯苯达唑组和吡喹酮组减虫率分别为87.50%和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透射电镜观察:三氯苯达唑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破坏,肌层坏死;吡喹酮组虫体皮层受损,肌层紊乱;对照组体壁结构完整.结论 三氯苯达唑杀灭斯氏狸殖吸虫效果优于吡喹酮,而且三氯苯达唑对虫体体壁造成损伤程度比吡喹酮严重.

8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