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手段联合应用治疗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

    作者:胡尚民;赵永伟;王颖

    目的:CTO病变是一类常见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几乎每3-4个冠脉造影检出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患者中,就有一人存在至少一处CTO病变.成功开通CTO病变可改善远端冠状动脉供应区心肌缺血、复苏冬眠心肌,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约可减少50%搭桥的需要,且对患者的长期生存有益.因此CTO介入治疗临床需求很大.由于CTO特有的病变性质及多方面的复杂性存在,以及专用器械的缺乏,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仍然偏低.在世界范围内统计CTO介入治疗的平均成功率仍低于80%,因此CTO病变被介入界同仁戏称为介入治疗领域“后的堡垒”.我们旨在提高CTO成功率,赶超国际平均成功率,减少搭桥率,改善CTO病人的预后.结果:104例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88例,失败16例,成功率84.62%..结论:我们通过多体位造影、使用强支撑力指引导管、使用通过性较强导引导丝、微导管支撑、球囊支撑、逆向通过等多手段联合的方法,提高了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66例左室结构及疗效分析

    作者:万云高;华琦;李康;郝恒剑;魏嘉平;李耘;刘力松;温静

    目的研究和探讨冠脉慢性闭塞后对左室结构的影响.方法对冠脉慢性闭塞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66 例回顾分析,其中单纯心绞痛为A组(36 例),伴有陈旧心梗为B组(30 例),正常对照为C组(50例).分析各组超声心动结果和疗效.结果①超声心动结果:左室舒张末容积(EDV):B组(154.43±50.53)ml>A组(129.57±32.35)ml>C组(98.39±19.31)ml,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B组(5.59±0.75)cm>A组(5.18±0.57)cm>C组(4.6±0.39)cm,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②疗效:治疗后院内无心脏事件发作A组31/36(86.1%)>B组18/30(60.0%),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脉慢性完全闭塞引起左心室扩大,心室重构,提示对此类病人应进行血管重建治疗.

  • 血管分叉处无残端慢性闭塞病变前向开通新方法:斑块挤压碎裂开通技术--附2例报告

    作者:姜东炬;胡高频;付荣;贾玉琳

    一般认为,当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位于血管分叉部位且于另一主支或分支开口处没有残端时,导丝很容易进入另一主支或分支,是前向导丝技术成功率低的重要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特点之一[1]。笔者经过探索,提出一种在上述CTO 病变情况下可以提高前向导丝技术成功率的新方法:血管分叉处无残端 CTO 病变斑块挤压碎裂开通技术,并通过以下2例报告介绍该方法。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侧支循环判定的价值

    作者:冷静;马历历;王月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判定大脑中动脉(MCA)慢性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的经TCD诊断的单侧MCA慢性闭塞、并进一步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患者共67例。根据DSA显示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分为大脑前动脉(ACA)代偿组31例、大脑后动脉(PCA)代偿组13例、ACA+PCA共同代偿组16例及其他组(无皮层软脑膜支代偿通路)7例。采用TCD检测患者双侧MCA、ACA、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分别计算患侧与健侧MCA的PSV比值、患侧与健侧ACA的PSV比值、患侧与健侧PCA的PSV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间患侧与健侧MCA的PSV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代偿组及ACA+PCA共同代偿组的患侧与健侧ACA的PSV比值分别为1.60±0.48和1.53±0.46,显著高于其他组的1.15±0.36和PCA代偿组的0.99±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A代偿组及ACA+ PCA共同代偿组的患侧与健侧PCA的PSV比值分别为1.69±0.39和1.58±0.47,显著高于其他组的1.06±0.31和ACA代偿组的1.1 1±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TCD检查显示的患侧ACA、PCA的PSV改变,可以间接反映MCA慢性闭塞患者皮层软脑膜支的代偿情况,为评价病情发展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 颅内段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

    作者:于江华;史志勤;苏旭东;李鑫;陈瑞卿;刘增品;周毅;檀国军;郭力

    目的 探讨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临床表现以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和技术要点.方法 报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的慢性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手术方案设计及结果.结果 本例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精神差、睡眠增多,头晕伴视物成双.头颈CTA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支架处及近端闭塞.给予内科药物治疗末能控制症状发作,血管内再通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内膜增生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并可能成为慢性闭塞的原因,血管内再通治疗可改善临床预后,手术风险和技术难度均较常规支架置入术大,但应审慎开展.

  • 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次序改变对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的诊断价值

    作者:邢英琦;韩珂;白竹;徐静;刘影;江新梅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MCA occlusion)后颅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以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其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 TCD诊断单侧MCA慢性闭塞患者32例,并经核磁血管造影(MRA)或脑血管造影(DSA)进一步确诊.标记患侧(affected,a),同侧(ipsilateral,i)和对侧(contralateral,c-lat),分析其Willis环周围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SPV)和脉动指数(PI).结果 (1)患侧MCA的SPV明显低于健侧MCA及同侧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SPV,具有明显的脑血流次序改变.(2)aMCA/c-lat MCA、aMCA/iACA、aMCA/iPCA 的比值分别为 0.559、0.541、0.797.(3) MCA慢性闭塞时患侧MCA的SPV变化范围很大(30~85 cm/s),患侧MCA的SPV低于70 cm/s的患者占64.5%.(4)M1段闭塞与M2段闭塞相比较,患侧MCA的SPV似乎减慢的更显著,但差异无显著性;而前者与后者相比,健侧ACA及双侧PCA的PI值明显减低.结论 增强对MCA慢性闭塞时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认识可提高对MCA慢性闭塞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 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探讨

    作者:杨培全;龙健中;冯兵;张夏伟;何文城;黄金君

    由于神经介入诊治技术及CTA检查的广泛开展,我科于2007年1月~ 2015年11月在DSA或CTA检查中发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30例,其中颈内动脉慢性闭塞128例,病人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为临床表现入院,经过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检查初步了解脑梗死病灶、颈部动脉及颅内血管血流声像后,再通过CTA或DSA明确闭塞血管及其侧支循环情况,探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特征,发现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由于建立了良好的侧支循环,可表现为无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TIA或脑梗死,使我们对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有了新的认识,现对128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慢性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并发症

    作者:周音频;黄岚

    随着介入技术提高和介入器械的发展,冠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与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主要和病变特点、技术手术者技能及手术器械有关.严格筛选病例、术中仔细操作和提高介入技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 双支冠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

    作者:于军;吕安林;邢玉洁

    目的:观察和分析双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提高危重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两支冠脉慢性闭塞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04例,分为3组,A组: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33例;B组: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同旋支闭塞,30例;C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闭塞,41例.对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并发症、心功能和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oronary events,MACE)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组PCI再通率高(双支开通率占96%),并发症少,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各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有显著的改善[A组:(36±8)%vs.(47±9)%,P<0.01;B组:(41±8)%vs.(51±8)%,P<0.01;C组:(36±7)%vs.(45±8)%,P<0.01].术后MACE发生率1年随访结果显示:C组MACE发生率高于A组或B组(P<0.05),而A组和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CI治疗双支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并发症少,双支同时开通成功率高,左前降支和左旋支闭塞介入治疗MACE较其它组高,但PCI治疗可显著提高重症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心功能,改善长期临床预后.

  • 双入路和逆向开通治疗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研究

    作者:何明峰;高飞;马兴洲;田松朝;崔会青

    目的 探索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介入干预措施,为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寻求更佳治疗手段,观察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介入开通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15例患者,对介入治疗的优点、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病因、治疗措施以及介入治疗开通的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5例患者手术顺利,一期开通慢性闭塞的左侧锁骨下动脉,患者临床症状即刻或较快改善,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双入路和逆向开通的接入技术治疗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安全、有效,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 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效果

    作者:常斌鸽;王晨;盛志国;周宝生;马景鑑;李牧

    目的:评价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2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均采用介入开通治疗,分析开通情况和手术相关并发症,于术前和术后采用血流评定(TICI)分级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闭塞6例;椎-基底动脉交界区闭塞7例;双侧椎动脉颅内段或优势侧闭塞8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6例.25例颅内闭塞血管成功开通,TICI由术前0级提升为3级.治疗主要采用支架和球囊扩张.2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死亡,其余23例患者,在术后24个月的随访中,20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2例患者预后中等(mRS评分2~3分),1例患者预后较差(mRS评分4~5分),随访过程中无死亡患者.结论:介入治疗症状性颅内血管闭塞效果肯定,再通技术要求高,但是术后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仍需进一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