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南省类鼻疽临床分离株核糖体16S-23S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多态性分析

    作者:贺金荣;朱雄;李沙;陈海;吴华;夏连续;李伟;郑霄

    目的 研究海南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核糖体16S-23S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多态性及基因型特征,了解该省与其他类鼻疽流行区菌株间的遗传背景差异.方法 PCR扩增272株类鼻疽伯克菌的ITS片段并通过毛细管凝胶电泳检测产物长度;通过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确认不同长度ITS的基因型及序列一致性;通过x2检验分析不同流行区ITS型别的分布差异.结果 经毛细管凝胶电泳及DNA测序确认,272株类鼻疽伯克菌中发现C、E、CE、G4种ITS基因型:C型64株(23.53%),E型144株(52.94%),CE型56株(20.59%),G型8株(2.94%).序列比对证实,海南省类鼻疽伯克菌中各型别(C、E、G) ITS序列高度保守,不同型别ITS的长度变化由其主要变异区的序列差异引起.我国海南省与泰国流行区的ITS型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96,P<0.05),与澳大利亚流行区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5.521,P>0.05).结论 海南省类鼻疽伯克菌临床菌株中存在C、E、CE、G4种ITS基因型,C、E、CE为优势型别;与泰国、澳大利亚等传统流行区相比,其G型菌株比例较高.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跨洲际流行株的同源性分析及历史溯源

    作者:郑霄;王鲁茜;吴华;陈海;朱雄;贺金荣;夏连续;李伟

    目的 比较不同年代分离自澳大利亚、中国海南地区7株ST562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类鼻疽伯克菌)的同源性,并分析其传播来源.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取ST562型类鼻疽伯克菌澳大利亚临床株MSHR5858、中国海南历史菌株350105基因组中Spe Ⅰ限制性酶切片段指纹谱、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指纹(MLVA-4)等遗传特征,并与近年分离的5株海南ST562型临床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Spe Ⅰ酶切)、MLVA-4分子分型结果相比较.同时分析MSHR5858与350105在基因组水平的共线性及同源性.结果 5株海南ST562型临床株的PFGE带型相同(相似度>97%)且与澳大利亚临床株MSHR5858的Spe Ⅰ限制性带型一致;澳洲临床株(MSHR5858)与海南历史菌株(350105)基因组中Spe Ⅰ限制片段数分别为31和34,其中31个片段的长度一致.5株海南ST562临床株的MLVA-4型别各不相同,但HPPH43(MLVA-4指纹谱:10,8,10,8)与MSHR5858(10,8,8,6)在2341 k、1788 k两个位点重复数相同;HK003(11,8,15,7)、HK061(11,8,17,7)与历史菌株350105(11,8,11,8)在此二位点重复数也相同.此外,350105与MSHR5858在基因组水平具有良好共线性,共有基因占绝大部分,提示来源一致.结论 分离的7株ST562型类鼻疽伯克菌(包括中国海南临床分离株、历史菌株及澳大利亚临床分离株)遗传特征一致,且ST562型近年流行株与历史菌株350105可能具有同源关系.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sRNA伴侣蛋白Hfq的表达与纯化

    作者:陈垂这;吴文东;瞿先华;叶锋钦;韩雨旋;董素芳;覃西;夏乾峰

    目的 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分子伴侣Hfq蛋白进行高效表达和纯化. 方法 PCR扩增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hfq基因并克隆至pMD19-T克隆载体中,测序验证后,用Nde I和Xho I双酶切pMD19T-hfq与pET30a(+),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含His标签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hfq,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 (DE3),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采用SDS-PAGE与Western blot对表达蛋白进行鉴定,通过Ni2+螯合柱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 结果 PCR扩增出正确的hfq基因片段,大小为237 bp,与预期值相符.亚克隆质粒与原核表达质粒载体连接后进行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ET30a(+)-hfq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转化DE3后经IPTG诱导5h,从细菌裂解液中检测到Hfq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单位(Mr)约为9.4×103.通过Ni2+螯合柱纯化,获得单一SDS-PAGE条带的目的蛋白. 结论 hfq基因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Hfq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得到Ni2+柱层析获得的高纯度的sRNA伴侣蛋白Hfq,为进一步筛选与该蛋白有相互作用的sRNA及sRNA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海南省46例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分析

    作者:董素芳;林学姝;符生苗;邬强;夏乾峰

    目的 分析海南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为类鼻疽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12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经培养鉴定的46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标本的相关资料,分析类鼻疽患者的分布特征、临床表现、病死率、耐药性及治疗效果. 结果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多分布于省内沿海地区,内陆无或少见,病死率较高(占28.26%);中年发病较多,男、女性患者比例为43∶3;患者通常伴有某些基础性疾病,其中糖尿病患者为32例,占69.57%;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以败血症多见(占76.09%);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0%、94.59%和91.89%,以亚胺培南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易被误诊和漏诊,医生应该提高类鼻疽疾病识别水平,早期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及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 海南岛类鼻疽4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分析

    作者:钟有清;林慧

    目的 提高人们对类鼻疽临床特征及该病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认识.方法 收集从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经各种标本培养(血、痰、尿、胸水、心包积液、脓液及分泌物等)证实的40例类鼻疽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临床特征;并通过8个月至3.5年的随访,了解其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 类鼻疽患者居住地主要来源于海南岛沿海市县,位于海南岛西边的东方市患者例数多(9例),而位于岛屿中心的县市患者为极少数.临床表现主要为类鼻疽肺炎40%、泌尿系感染17.5%、皮肤软组织感染15%及消化系统感染(肝、脾脓肿形成)12.5%.包括出院后随访结果统计显示,类鼻疽复发率和总病死率均为15%.结论 类鼻疽临床表现多样化,各系统均可能累及,容易误诊.随访发现存在高复发率及高病死率,尽管如此,和国内之前报道的病死率(36.8%)相比,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患者多发性脓肿的伤口处治及护理

    作者:许静;郑慧新;李春梅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是类鼻疽病严重的类型,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国内近年有陆续报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伤口接触到被此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1-2].2012年11月20日,我院收治1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并全身多发性脓肿的患者,经积极治疗76 d后患者治愈出院,现就其治疗及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 常规消毒剂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杀灭效果分析

    作者:黎元莉;方瑶;陈海;朱雄;兰红霞

    目的:分析评价临床及科研中常用4种消毒剂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杀灭效果,为临床类鼻疽治疗和科研活动中对该病原体的生物防护和沾染消除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临床及科研中常用4种消毒剂:碘伏,新洁尔灭,75%乙醇,“84”消毒液,在不同温度、不同消毒液浓度条件下,观察其在单位时间内对不同浓度的类鼻疽菌菌液中活菌的杀灭效果。结果常温条件下,0.5%碘伏和0.3%氯己定处理10 min 能杀灭类鼻疽菌,0.5%“84”消毒液20 min 、2%“84”消毒液5 min 也能有效杀灭该病原体,PerasafeTM 消毒液和75%乙醇的杀灭处理3 min 即能起到洗消的目的。结论临床常用消毒剂对致病性的类鼻疽菌的杀灭效果较好,以 PerasafeTM 消毒液和75%乙醇的灭菌效果佳,该试验提示,在未到达足够安全级别的实验室中进行少量病原操作(如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和非严格隔离的病房内进行类鼻疽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有效防范类鼻疽菌的播散和传染并不困难,但基于类鼻疽菌的严重危害性和感染的高风险性,常规消毒剂的有效性还需要在更全面的动物模型上进行评价。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Omp38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抗原性鉴定

    作者:邱少富;朱虹;何君;檀华;端青

    目的:克隆表达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外膜蛋白Omp38,并对重组Omp38(rOmp38)蛋白的抗原性进行鉴定.方法:应用PCR技术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Omp38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 (+).重组表达载体经鉴定后,对重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利用Western印迹对重组蛋白的抗原性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构建了pET-28a/ Omp38重组表达载体,Omp38基因得到高效表达,Western 印迹显示rOmp38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邱少富;端青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是引起人及动物严重感染性疾病类鼻疽的病原体.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被用于Bp 基因分型研究,在类鼻疽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鉴定与溯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基因分型技术在 Bp 鉴定、分型与溯源中的应用及各自的技术特点.

  • 59株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瑞林;张达衡;刘发河

    目的 分析我院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科学预防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 年3 月至2011 年12 月我院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以院内感染为主,多见于重症监护病房和外科,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以社区感染为主,多见于内科;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主要以痰标本为主,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主要以血液标本为主;该两种菌感染发生年龄均多见61 岁以上患者.在抗生素耐药性方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除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敏感率达43.0% 以上,其他的抗生素敏感率较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 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等敏感率100%.结论 我院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具有菌种差异性,而且,来源不同的各伯克霍尔德菌种对抗生素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及时、定期地监测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流行情况,是预防和控制其感染扩散的重要措施.

  • 急性败血症型类鼻疽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作者:汪要望;袁素娥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类鼻疽疫源地主要位于北纬25°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包括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均有散发病例报道[1]。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为超级耐药菌,诊治该类病人时,一旦发生医院感染或医院感染暴发,后果不堪设想。我科于2012年11月收治了我院首例败血症型类鼻疽合并糖尿病的病人,病人有多处伤口,住院长达20 d,通过采取有效隔离防护和严格终末消毒,终没有发生医院感染。现将有关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 海南类鼻疽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作者:赵梅;陈妮;陈如寿;林翀

    目的:了解海南类鼻疽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耐药性、治愈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5例类鼻疽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特征以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类鼻疽病在海南以散发为主,三亚及周边城镇发病率明显较高。好发于多雨的秋冬季节,接触疫水或土壤、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年龄>46岁等为易感因素。感染以败血症多见,肺部易受累,多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或危险因素。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17.8%,对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敏感。结论类鼻疽病在海南地区的流行趋势增加不容忽视,了解该病诊疗情况,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尤其是血培养,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且足剂量、足疗程、个体化是治疗的关键。

  • 类鼻疽的研究进展及诊疗现状

    作者:方静;方瑶

    类鼻疽是一种热带人畜共患病,以黏膜接触、吸入、摄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方式感染,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脓肿、难治性肺炎及致死性败血症,病死率在40%左右.主要流行区域在澳大利亚北部、东南亚,北美等地区也有散发病例报道.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转归迥异.极易误诊,抗生素耐药严重,治疗周期迁延及复发率高都是类鼻疽诊疗中的难题.随着疫区输入性病例的增加和全球化的趋势,类鼻疽的防治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鉴于临床医师尤其是非疫区医务人员对类鼻疽疾病还很陌生,医护人员对病原感染的防护不足,本文结合新文献报道,将类鼻疽的诊疗及预防作简要综述,旨在加强医护人员对类鼻疽疾病的认识,做好类鼻疽的诊疗和预防以及个人防护.

  • 海南地区120例类鼻疽病临床分型及特点

    作者:谢甜;王旭明;王敏;黄奕江

    目的 总结海南地区类鼻疽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不同类型类鼻疽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0-2016年120例住院类鼻疽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将患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从发病年龄、病死率、复发率、合并基础疾病和治疗依从性等方面总结各型临床特点.结果 120例患者中男性占87.5%(105/120),农民占66.7%(80/120),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占76.7%(92/120).患者主要来自海南省沿海市县.急性型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率和病死率高.慢性型以脏器脓肿为主要表现,该组发病年龄低,但治疗依从性差.亚急性型为常见,以肺部、骨关节、泌尿系感染为主要表现.结论 类鼻疽病是海南地区多发病,主要好发于沿海地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男性农民.应提高对该病不同类型尤其是慢性型的认识,做到足量足疗程治疗,严格随访,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

  • 2型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19例临床分析

    作者:全会标;傅世华;莫成锦

    分析19例2型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患者的资料,发现该病常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脓肿形成,误诊率和死亡率高.因而早期诊断、选用足量敏感抗生素、强化血糖控制、脓肿引流和加强支持疗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类鼻疽菌素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

    作者:马广强;王倩;朱金华;叶荷平;袁志明;万红娇

    目的 研究类鼻疽菌素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l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i)致病性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基因同源重组的方法突变类鼻疽菌素的主要合成酶基因mesC,检测野生菌和突变菌产生类鼻疽菌素能力的差异以及突变前后该菌对微生物(2株真菌:青霉菌、黑曲霉菌;2株细菌:粪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线虫、小鼠的毒力差异.结果 突变菌的菌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失去了产生菌膜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对微生物的抑制活性和对线虫、小鼠的致病性.结论 类鼻疽菌素可能是B.pseudomallei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在其致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误鉴定1例

    作者:郑敏玲;王丽娜;陈茶;屈平华

    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是一种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其中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原菌主要包括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B.cepacia,complex)、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B.pseudomallei complex)等.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可进一步分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mallei)、泰国伯克霍尔德菌(B.thailandensis)、俄克拉何马伯克霍尔德菌(B.oklahomensis)和汉普蒂社伯克霍尔德菌(B.humptydooensis)5个种[1],其中除泰国伯克霍尔德菌毒力较弱外,其他几个菌种均可在人或动物之间引起严重的鼻疽或类鼻疽病,但又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为常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和水中,可通过受损的皮肤黏膜接触疫水,吸入含病原菌的水汽、气溶胶或灰尘以及饮用污染的水源等多种方式引起人的感染[2],即类鼻疽病.

  • 泰国伯克霍尔德菌错误鉴定1例

    作者:段梦;唱凯;王艺;黎敏;周道红;鲁卫平

    目的 鉴定1例曾被错误鉴定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泰国伯克霍尔德菌.方法 对1例肺脓肿合并败血症患者的痰液和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药敏试验鉴定.结果 培养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生化鉴定特征符合泰国伯克霍尔德菌;测序结果显示与泰国伯克霍尔德菌相似度达100%,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相似度为9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菌与泰国伯克霍尔德菌E444具有近的亲缘关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敏感.结论 成功鉴定了1例泰国伯克霍尔德菌.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并肺脓肿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建斌;黄奕江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在东南亚和澳洲等热带区域流行.我国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南部地区.病情一般较为严重,病死率高达30%~90%.现报道我科收治的1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合并肺脓肿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 海南1例感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溯源调查

    作者:李沙;陈海;李欢;李伟;夏连续;黎礼达;郑霄;朱雄

    目的 对海南1例类鼻疽患者进行感染溯源调查,为类鼻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住所周边环境中的泥土、水等样品并进行类鼻疽病原菌分离.通过细菌学试验、16 S rDNA测序、特异诊断PCR等方法对疑似菌株进一步鉴定.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_4)等技术比较并确定环境分离菌株与临床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采集的58份环境样品中,自患者及邻居家水井水中共分离出3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简称类鼻疽伯克菌).PFGE、MLST、MLVA等分子分型结果证实,1株自患者家井水中分离的类鼻疽伯克菌与患者临床分离株同源.结论 患者及其邻居家水井均被类鼻疽伯克菌污染,水井水很可能是该患者感染类鼻疽病的感染源.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