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提插补泻法对血虚证模型家兔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的影响

    作者:徐敏;许安萍;睢明河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提插补泻“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血清铁蛋白(SF)和总铁结合力(TIBC)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与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每组12只.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造血虚证模型.针刺各组每次治疗15 min,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SF及TIBC.结果:针刺治疗后第17天,补法、泻法两组的SF与针刺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TIBC明显降低(P<0.05);针刺治疗后第32天,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的TIBC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在针刺治疗后各检测时间点,补法、泻法两组的SF和TIB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针刺“足三里”对血虚证家兔降低的SF与升高的TIBC有较好的疗效.②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对改善SF和TIBC无明显差异,提示重插轻提的提插补法与重提轻插的提插泻法在虚证状态下未显示出补泻效应.

  • 提插补泻对健康人足三里穴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李晓梅;李岩琪;周丹;刘阳阳;李迎红;刘建卫;郭永明;郭义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 重插轻提及轻插重提的思考

    作者:赵永海

    目的: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操作上的力学矛盾.方法:从物理的角度及经典文献等诸多方面分析,提出提插补泻的操作精髓是"紧按慢提"及"紧提慢按",并且"紧"应该理解为医者"针下发紧"之意.如果用"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来解释提插补泻,则"重"与"轻"应理解为"重视"及"看轻";或者医者手感的"沉重""轻滑".结论:轻、重如果是指用力轻重则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矛盾不可避免.

  • 论平补平泻针法技术

    作者:王富春

    从文献与临床应用出发,探讨了平补平泻针法操作技术,指出了该法有单式与复式之分,单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或捻转,而复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捻转结合.同时提出了平补平泻法与导气法、平针法之不同,认为<灵枢经>"导气法"为行气法,<医经小学>"平针法"是进针法与行针法的描述,均无补泻之意.

  • 定量化针刺手法对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作者:胡银娥;杨华元;李立国

    目的:验证提插补法针刺健康人右侧合谷穴对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在30例健康人右侧合谷穴行提插补法,提插幅度5~8mm,频率100次/min,操作时间1min.采用PowerLab 8/30八通道高速记录仪及皮肤测温探头,以左侧合谷、右侧商阳、左侧商阳、左侧口禾髎针刺前30min、行针时1min、行针后30min的温度为观察指标.结果:提插补法针刺右侧合谷穴后,分别使左侧合谷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7.89±3.56)℃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8.30±2.81)℃,右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4.57±4.29)℃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6.30±4.32)℃,左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5.13±5.07)℃上升到针刺后(26.58±4.92)℃,左侧口禾髎由针刺前平均温度(32.11±1.68)℃上升到针刺后(32.25±2.15)℃,以上穴位平均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结论:提插补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升高的影响,且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具有循经性及腧穴特异性.

  • 谈徐疾补泻的操作术式

    作者:赵喜新;冉鹏飞;吕晓蕊;王雪霞

    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经文原意,结合后世的有关解释和笔者的理解及临床经验,提出<内经>中的徐疾补泻不是单一操作术式,而是补泻手法纲领,包含有很多操作方法,并将其进行了列举,后世的针刺补泻术式均是从此发展而来.<针灸学>教材将此归属单式补泻,缩小了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有关的描述仅是狭义的徐疾补泻,然其操作亦可分为带气运针式和三一进退式.

  • 从能量角度透视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

    作者:张兴;郭新年;张艳

    目的: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论述上的矛盾.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动能定理,推导出外力(术者施加于针的作用力和一切阻碍针体运动的力的合力)和针体运动速度的关系,从而得出当术者用力下插或上提针时,针的运动速度增加.结论:提插补泻中重插轻提与轻插重提的轻重应理解为进退针幅度的大小;徐疾补泻中的徐疾应理解为速度的快慢.

  • 对《内经》中徐疾补泻手法的思考

    作者:刘杰;邵义泽;赵文莉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 针刺提插补泻法对血虚证模型家兔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的影响

    作者:王心怡;曾永欣;刘温丽;周明亮;王健彤;刘冰云;睢明河

    目的:通过对针刺提插补泻手法进行量化,观察用此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血清铁蛋白( SF)和总铁结合力( TIBC)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手法的刺激量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小刺激量组C、D组、针刺大刺激量组E、F组,每组10只。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造血虚证模型。针刺各组每次治疗15 min,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SF及TIBC。结果:SF值: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处理结束后第2天, C、D组的SF值明显增高(P<0.05);针刺处理第3次和针刺处理结束后第12天,F组的SF值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针刺处理第3次和针刺处理结束后第12天,E、F组的SF值较低( P<0.05);针刺处理结束后第2天,F组的SF值明显偏低( P<0.05)。与D组比较:针刺处理第3次,针刺处理结束后第2天、第12天, F组的SF值偏低( P<0.05)。 TIBC值: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处理结束后第12天,D、E组的TIBC值明显降低(P<0.05);在各时间点,C、D、E、F之间的TIB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对血虚证家兔的血清铁蛋白的影响方面,以提插幅度、频率、时间决定的小刺激量组和大刺激量组之间具有不同效应,小刺激量组恢复速度较快。②针刺提插补泻法的刺激量大小与补泻效应有一定相关性,提插幅度小、频率低、操作时间短的小刺激量手法呈现补法效应;提插幅度大、频率高、操作时间长的大刺激量手法呈现泻法效应。

  • 提插补泻血海穴对下肢胫前、胫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

    作者:曾进;张丽;温小秋;张现豪;陈绮;李育兰;张娟娟;王慧;钟旋

    目的:观察提插补泻血海穴对健康人下肢胫前、胫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右下肢血海穴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单纯针刺及不针刺干预,应用B超监测针刺下右下肢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分别与平补平泻法、单纯针刺、不针刺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高低流速增快(P<0.01);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高低流速增快(P>0.05);平补平泻法、单纯针刺、不针刺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高低流速无明显变化( P>0.05)。结论:提插补泻手法操作血海穴可提高健康人下肢胫前、胫后动脉高低血流速度;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相比较,血流速度改变无差异;平补平泻、单纯针刺及不针刺对血流速度改变无明显影响。

  • 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作者:刘成勇;秦珊;李忠仁;刘兰英;王和生;吴文忠;陈栋;张聪

    目的:观察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6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9眼)和对照组20例(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视野平均视敏度(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视力、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3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是一种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

  • 基于运动视频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针刺提插手法量化分类研究

    作者:唐文超;杨华元;刘堂义;高明;徐刚

    目的 通过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分析由德国Simi Motion 3D三维运动图像解析系统导出的教师提插手法参数,获取手法分类及特征.方法 研究选择30名针灸教师,取一侧"曲池穴"作为施术穴位,记录提插平补平泻、补法、泻法的运动视频.视频经由Simi Motion 3D三维运动图像解析系统分析,得出拇指指尖跟踪标记点位原始运动参数,通过SOM分析教师手法分类参数.结果 针刺手法参数呈非正态分布,离散度较大;平补平泻与补法可分为4类,泻法可分为5类,各分类的特征集中程度一般.结论 针刺手法参数总体上表现为非正态分布的多样性特征,为典型"人为控制曲线",表现出神经网络分类集中度较低的特点,其分类主要根据曲线外形及周期长短进行,且与手法难易程度相关.该技术可应用于各类手法的量化分析与技术传承研究,并能为针灸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参考.

  • 对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方法的认识

    作者:于慧娟;孙英霞;张昕;谭奇纹

    在《刺法灸法学》的讲授中,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操作一直是各届学生的疑问点,查阅相关资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是很多同行分析讨论的焦点.以下浅谈笔者的一些见解和做法.1 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从《内经》、《难经》、《针经指南》到《医学入门》,提插补泻的基本操作方式一直是比较明确的:向下插针为主者为补法,向上提针为主者为泻法.现代观点,杨兆民、陆寿康、王富春分别主编的《刺法灸法学》教材的核心操作均为: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用力为主者是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 浅论针刺补泻

    作者:彭炼;王泽涛;刘美平;卢笛

    针刺补泻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其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用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刺补泻的机理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或泻人体之有余,而是通过不同的针刺方法,间接的经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产生补虚泻实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 针刺提插补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轶;姜云武

    本文对近25年来针刺提插补泻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胆囊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针刺研究

    作者:吕光;孙立明;李平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胆囊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以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将32例患者分为四组,分为提插强刺激组、提插弱刺激组、捻转强刺激组、捻转弱刺激组,观察给予不同针刺刺激后四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结果:统计学处理后,对于肠呜音恢复时间,提插强刺激组和捻转弱刺激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后排气时间,提插强刺激与捻转强刺激、捻转弱刺激之间,提插弱刺激与捻转弱刺激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排便时间统计结果无差异(P>0.05).对于VIP,四组病人术前血管活性肠肽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2天四组病人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治疗后均有回升趋势,提插弱刺激组和捻转弱刺激组病人血浆VIP含量在治疗后与提插强刺激组和捻转强刺激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强刺激对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的影响较弱刺激好,同样的刺激量下提插较捻转的对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影响大,提插强刺激对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由于其他三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