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学思维观的哲学思考

    作者:胡明珠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具大的贡献,但它现在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后继乏人,临床诊疗水平不断下滑,以及人们对它的责难和非议使其与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的下一代之间形成的鸿沟,我作为中年中医不能不为之深深的忧虑,有必要与下一代中医人做一个思想上的沟通,以防人们的不理解动辄斥之为不科学.

    关键词: 中医学 直觉 整体观
  • 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医“治未病”

    作者:朱爱松

    中国文化儒道二家之学为两大主流,直至后汉佛法陆续输入,儒道佛文化分别从不同角度为中医“治未病”理论提供了智慧与养料.中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的养生学术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纵向的陈述和横向的比较,梳理博采儒道佛众家之精的中医“治未病”文化价值,进而让更多的年轻学者认识到实欲医者兼修文化,自能于医学登峰造极之理,从而传承、弘扬中医“治未病”理论,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复兴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 试论中医文化和道文化的关系(二)

    作者:刘哲;翟双庆

    圣人为中医文化和道文化的核心缔造者和传承者,圣人本质的特点为合道顺德.文章介绍了圣人所合之道德的本质内涵,道为整个宇宙自然的源头,因“冲”而产生道之用——德,玄德具有生生循环之性;进一步论述了玄德的生生循环之性在《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中的具体展现.圣人虚静以通玄德之性并依百姓之需而进行教化.

  • 基于庄子的医学哲学论心病、身病与道

    作者:李亚飞

    庄子的医学哲学主要体现在“道”与身病、心病的关联上.庄子认为阴阳二气的失和导致疾病产生,疾病的产生无非内外二因,外在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外因,身体机能的衰弱与良好的心态被打破是内因.不良的心灵状态所导致的心病,是产生身体疾病的主要原因.虽然阴阳二气在体内的和谐流转时而遭受阻遏,但“道”太和万物、具有生生不息的精神永恒存在,把握到“道”的精神的体道者与“道”合一,所拥有的德性也摆脱了疾病所造成的烦恼.

  • 试论《管子》精气理论及其对《黄帝内经》的影响

    作者:卫云英

    <管子>四篇的作者继承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体的思想,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创立了精气学说."精气"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精气"能产生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思维和智慧.精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管子>的精气理论广泛影响到<黄帝内经>的本体理念、养生观念.它们的精气理论一脉相传,但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关键词: 管子 精气 内经
  • 象思维视野下《老子》与《黄帝内经》钩沉

    作者:董国庆;郑晓红

    文章认为象思维是《老子》的核心思维方式之一.通过观察事物之象、体会象后之气、悟得天地之道,从而以象喻道.象模型有水、婴儿、草木、玄牝、橐龠等,这些模型统一于“无有”大模型之中.《老子》与《黄帝内经》相通之处在于“无有”模型与“阴阳象”模型.二者相辅相成,以此参天地化育类万物之情.

  • 科学、宗教与道--从文化比较为中医正名

    作者:王振华;李凤英

    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的科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进而代替中国传统文化而占据主体地位.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无论主张中医科学还是不科学,均意味着中医与科学之间有着重大差异,不同之处在于,认为中医不科学是强调差异,而认为中医科学则是企图掩盖差异.中医与科学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正视这种差异而要竭力掩盖?究竟什么是科学?中医究竟是否科学?为澄清这些问题,笔者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对中西文化之源--科学、宗教与道的深层内涵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中医 科学 宗教 文化
  • 《老子》“啬”释及其养生意蕴

    作者:王明强

    “啬”是老子修身养性学说的核心词汇,其本义是将谷物收藏于仓库之中,老子则引申指收敛心神,以此获得“长生久视”.而以“啬”养神之道则在于道家所言“虚静”二字,而要做到虚静,就要归根、知常、食母,也就是持守大道,顺道而行.老子“啬”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老子 养生
  • 走出求同的怪圈--对中医现代化可能性的质疑

    作者:王振华

    目前,中医现代化几乎成了研究和发展中医的代名词,也几乎成了先进、优越的代名词,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现代化、中医与现代化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中医是否可能实现现代化等基本问题却思之甚少.笔者认为,现代化是西方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以西医、西方科学以及西方文化的思想、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医,进而将中医融入西方文化体系.但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宇宙观、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等层面均存在着根本性差异,无法达到融合、统一.中医现代化貌似研究、发展中医的新方法,其实是当代中医的一种严重误区.只有走出求同的怪圈,才能使中医真正走上健康、正确的发展道路.

  • 孙思邈崇"道"管窥

    作者:李和平

    "道"是老子提出的作为道教的高范畴,其内涵蕴藏于<老子>一书中.该作述"道"意五千余言开道家先河而成为道教徒尊奉的经典,也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孙思邈乃唐代著名医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善言老子、庄周.以其主张"太上畏道"、辞官淡乎声名及拒财远乎利禄等言行管窥二三.

    关键词: 老子 孙思邈
  • 对"神明之府"的再认识

    作者:辛瑛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是一段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引用率很高的原文,对这段原文进行正确的解释,关系着对中医阴阳学说内容的深刻理解,因此,这段原文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一处重点.在教学中,笔者感到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这段原文的解释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现将结果阐述如下,以期引起对此问题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 略论中医学“气化之道”

    作者:陈霞波;张业;周开;龚文波;苏琼;顾颖杰;王晖

    “气化”是存在于宇宙时空中的大道,即多维时空自稳调控机制.“气化之道”形成的基本原理,是整体恒动性、普遍性、超前性、致中和性.气化之道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和特色优势,它是中医学认知生命健康的原创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根和魂.“气化之道”决定着宇宙万物生命的产生、生存和延续,决定着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法则和养生康复法则.

    关键词: 中医学 气化
  • 传统文化视角下和谐护理理论的构建

    作者:李峥;刘华平;康晓凤;李杨;李秀华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西方护理理论难以真正解决中国护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出发,以儒、道为哲学基础,在罗杰斯“整体人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人”“环境”“健康”和“护理”核心概念的内涵,分析核心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建构了和谐护理理论.

    关键词: 护理理论 和谐
  • 识道

    作者:王拥军

    近的娱乐圈真是猛料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三翻四抖,实在匪夷所思。抛开娱乐新闻的八卦使命,其实这些家庭悲剧应该都是极具典型意义的社会学案例,很值得社会学家们好好研究。

  • 漫话做人治学之道

    作者:王永炎

    当今是日显世界性道德滑坡、急功近利的时代,以金钱为轴心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何以救世?有人提出宏扬东方文化,也就是以孔圣为宗的儒学.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文化应该是儒释道一源三流的中华文明为核心的诸子百家,儒道为主体吸收外来的佛学,直至将其本土化后,形成了一源三流,更多强调的是做人,提到做人就离不开做事.因此,以阐述儒释道关乎“道”之本旨,着眼于求同.也就是三者在心学方面关乎做人做事的共性,进而规范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道”作为孔儒“内圣”学说之本旨,一直是孔周以降诸子争论的焦点.对于道之内涵诸子皆有发挥,然多源于孔而又别于孔.通过剖析儒学论道的思想,结合学科特点,领悟做人治学之道.提出:以孔儒思想为宗,重点学习新儒学的论著;兼读佛老;理解法家之学,取其优质相互融通.以非杂而求其用,用必获益有效的思想作为做人治学之指南.

  • 玄府道论

    作者:常富业;王永炎;杨宝琴

    玄府是机体内微小的腔道,广泛地存在于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血脉经络,凭此以沟通体内的气血津液,实现气机的运行、津液的流通、气津的渗灌以及神机的运转.玄府的结构属性和功能特点,使其集约了中医学"阴阳者,天地之道"的全部内涵.认为玄府在实现上述沟通联系功能时,与通常所言的具有沟通联系功能的经络或血脉之间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微观层面,后者属于相对宏观层面;前者属于旁性渗灌联系,后者属于直性流通联系.强调玄府在实现体内广泛联系的同时,也凭借此与外界相应,是天人相应、天道与人道相通的直接载体.

  • 中医命名学与儒道佛 --中医书名方名探析

    作者:谭素娟;艾华

    论述中医文化里充满了儒、道、佛思想,具体表现在中医书名、中医术语、中药名、方剂名等方面,文中列举若干例子论证之.

  • 中医发展“中医西化”与“西医中化”

    作者:林日阳;何立群

    简要论述了中医存在的必然性,发展的必要性及中医发展之路,认为中医与医疗技术是“道”与“器”的关系,提升“道”就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医学著作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审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利“器”就是尽可能吸取现代科学先进技术.

  • 中医养生学浅议

    作者:侯江红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受其形成过程中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尚未尽善尽美,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其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化,尚需作深入的探讨.此外,还有很多散在民间的养生经验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要让包括中医养生学在内的中医药事业薪尽火传,我们不仅要继承先人养生的宝贵遗产,更应与时俱进,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完善中医养生学.具体应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系统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对现存的养生方法进行甄别分类,对其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究其实质;三是结合当今医学倾向,以个体化养生为切入点,探索确立适用于不同群体及个体化的养生保健体系,并初步确定相应的评价测量体系,以不断推动中医养生学向科学化,可持续化良性发展,首当其冲的是科学全面地认识中医养生学的内涵.

    关键词: 中医养生学
  • 中医乃哲理之医学

    作者:阮善明;戴金;苏云放

    <易传·系辞上>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主要依靠自身的感官、功能和意识来认知世界,中医也不例外.随着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的传入,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及对中医的基础理论产生怀疑,更有甚者要大举灭掉中医.笔者就当今社会对中医看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