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下经皮胃造口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史英楠

    目的:总结内镜下经皮胃造口术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收治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患者45例,进行造瘘护理、肠内营养护理、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结果:45例患者均成功镜下胃造口,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强对内镜下经皮胃造口术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PEG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赵奕;魏俊吉;王任直;于健春

    良好的营养支持以及正确的营养支持途径可以改善神经重症患者的预后.肠内营养途径是国内外公认的神经重症患者首选的营养支持途径.鼻胃管(NGT)作为传统给予肠内营养的方式常伴有误吸、导管移位及感染等并发症,且患者不适感严重.近些年来,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已经被逐渐接受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长期需要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较PEG营养支持途径有并发症少、患者不适感降低等优势.PEG是目前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神经重症患者较理想的营养支持途径.

  • 2092例肠内营养置管方法分析

    作者:陈大伟;崔龙;全志伟;杜鹏

    6例,术后经X线检查显示177例鼻肠管的远端位于小肠.腹部手术时,经鼻放置鼻肠管1628例,7例鼻肠管远端离开手术时放置的位置.空肠切开术放置空肠营养管56例,术后出现不全性肠梗阻2例、肠瘘1例.空肠穿刺造口术98例,2例空肠穿刺管移位脱出小肠.传统胃切开造口术19例,出现胃瘘1例.胃穿刺造口术12例,无并发症.结论 肠内营养置管的方法有多种,具体采取哪种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原发病以及营养支持的时间决定.经鼻置鼻肠管是一种安全、简便、实用的方法.经皮穿刺胃造口术、空肠穿刺造口术将逐步替代传统的造口方法.

  • 作者:

    关键词:
  • 胃空肠吻合术后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肠内置管术1例

    作者:陈晓;杨洪波;陈艳鸿;李娟;朱丽萍;张润;郭建红

    1 病例介绍患者,54岁,因"反复黑便半年,伴头昏、乏力2天",以"贫血待诊"入院.检查:贫血貌,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部平坦、柔软,全腹部未扪及包块,剑突下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血常规:RBC 2.23×1012/L,Hb 52 g/L,HCT 15.8%.胃镜见胃窦小弯侧巨大新生物,表面破溃、覆污苔,胃腔狭小,伴胃潴留,活检易出血.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管及鼻胃管在克罗恩病病人营养支持中的对比观察

    作者:王金晶;汪志明;王震龙;刁艳青;朱维铭;李宁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管(PEG)在克罗恩病(CD)病人肠内营养(EN)支持中的应用效果及与传统鼻胃管相比的优越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接受管饲EN的CD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管饲途径(鼻胃管与PEG管)在治疗中的耐受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EN支持期间PEG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鼻胃管组(23.1% vs 52.6%,P<0.05).至第4周开始,鼻胃管组累积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EG组(36.8%vs 11.5%,P<0.05). 结论:PEG在CD病人营养支持中的应用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可作为CD病人长期EN支持的管饲途径.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改善口腔颌面部肿瘤综合治疗病人的营养状况

    作者:葛奎;徐兵;张霖;曹大春;朱健;周龙女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营养通路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63例拟行综合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人分为PEG组(n=77)和鼻饲组(n=86),分别通过PEG和鼻胃管接受同样剂量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的情绪、食欲、生活质量以及对置管和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变化;比较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体重下降百分比、血清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变化. 结果:PEG组病人对治疗的情绪、食欲和生活质量下降不明显,但耐受性和依从性明显提高.鼻饲组对治疗的情绪低落,食欲和生活质量下降明显,耐受性和依从性差,社会生活受到影响.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体重、体重指数以及体重下降百分比均显著下降,但PEG组较鼻饲组下降明显减少.治疗后两组清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下降,但PEG组明显高于鼻饲组. 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病人对PEG营养通路的耐受性好,依从性高,早期应用可有效地减少体重下降,改善其营养状况.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的临床意义

    作者:宋蓉蓉;邱艳萍;王岗;管建军;倪浩亮;张鹏;任洪清;季勇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营养支持和控制肺部感染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PEG管饲组和鼻胃管(NGT)管饲组,每组各30例.管饲4周后,比较两种EN方法对病人体重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和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SFT)的影响,并对观察期间肺部感染病人进行胃液和痰液细菌学监测,探讨管饲方法对肺部感染的影响. 结果:管饲4周时,与NGT组比,PEG组病人BMI、血清ALB、PA、Hb水平和SFF等指标有明显增加(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肺部感染病人胃液和痰液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NGT组病人胃液中与肺部病原菌种类的一致性和构成比类似,PEG组则未见此现象. 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管饲较鼻胃管管饲能更好地改善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 早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行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冯金周;曾俊;孙明伟;江华;赵勇;罗玉明;陈谦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肠内营养(EN)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结局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64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PEG) 33例和对照组(鼻胃管)31例,监测治疗期间病人胃肠功能变化、并发症及EN第1、7、14、21和28天的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氮平衡(NB)、住院时间和出院时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 GOS)评分法结局. 结果:两组病人营养治疗后生化指标、氮平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中反流、肺炎和出院时恢复有效率、住院时间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营养支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提高综合疗效.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与外科胃造口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思曾;朱景法;刘森峰;许彬东;陈啸风;谢榕城;张敦琪;吴伟丹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与传统外科胃造口术(SG)相比较的优越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各种原因行胃造口术病人42例,PEG组20例,SG组22例,比较两组在操作地点、麻醉方式、操作时间、管饲起始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4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PEG组均在胃镜室局部麻醉下完成.SG组均在手术室完成,15例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7例行硬膜外麻醉.PEG组与SG组的操作时间分别为(27.55±7.83)min和(62.73 4±9.48)min(P<0.01),管饲起始时间分别为(24.89±1.76)h和(32.43±5.60)h(P<0.01),住院时间分别为(25.60±13.35)d和(28.82±17.19)d(P>0.05),手术费用分别为(1 441.10 d±164.89)元和(2 115.00±710.37)元(P<0.01).PEG组与SG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0%和27.27%(P>0.05).PEG组操作时间、管饲起始时间均显著短于SG组(P<0.01),且手术费用显著少于SG组(P<0.01). 结论:PEG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在胃镜室局部麻醉下完成,具有操作时间短、管饲起始快、手术费用少的优点,基本上可替代SG,并成为胃造口术的首选.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后造口周围转移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颖;陈英;陈杜可

    头颈部及食管恶性肿瘤病人常常因为肿瘤压迫、堵塞及抗肿瘤治疗出现吞咽困难、食欲下降、味觉消失等症状,导致其营养不良及体重下降,从而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造术后出现造口肿瘤转移的现象因发病率较低而容易被忽略,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造口术前行放化疗、造口时外套管和聚维酮碘的使用以及术后良好的造口护理等均可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切除、组织间近距离照射以及射频消融治疗等可能对其有效.本文将对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后造口转移的发病机制、防治及预后等做一综述.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后并发包埋综合征1例

    作者:李民;李幼生;汪志明

    0 引言1980年,自Gauderer等[1]介绍了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后,PEG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EN支持和胃肠减压.与传统的剖腹胃造口术相比,PEG具有简便、创伤小和病人痛苦少等优点.

  • 长期昏迷病人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5例

    作者:吴京雷;黄乔春;陈晓斌;韦君武;杨国平

    0 引言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以往我科对长期昏迷病人多采用经鼻胃管饲方法进行营养支持.自2004年3月以来,我科对5例病人采用PEG方法进行营养支持,现报道如下.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肠内营养的ESPEN指南

    作者:舒建昌;庞春梅;聂丽芬

    0 引言1980年,Gauderer和Ponsky首次报道了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之后该技术不断被改进.传统的胃造口术并发症多,目前已被PEG取代.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G/PEJ)简单、安全,病人易耐受.目前,有许多食物和营养制品适合管饲使用.现今的PEG管道系统是由多氯基甲酸乙酯或硅酮橡胶制成,易置入,病人能耐受.PEG管饲因而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已成为中-长期EN支持的首选方法.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ESPEN)召集了相关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包括营养学家、胃肠病学家、护理人员、开业医师)共同拟订该指南,对当前成人和儿童通过PEG管饲进行EN支持的临床问题达成共识.

  • 二异丙酚静脉麻醉在高龄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的探讨

    作者:伏杭江;黄方;刘永华;钱晓明

    目的 高龄患者因神经系统等疾患,为加强营养多需行胃造口术,普通胃镜检查治疗时,因机械性刺激可能引起患者血压迅速升高、心律失常等,导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升高,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治疗方法,势在必行.文中探讨二异丙酚(Disoprofol )静脉麻醉下,为高龄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的安全性.方法 20例高龄患者二异丙酚静脉麻醉后行PEG,观察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呼吸、脉氧饱和度、反应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平均置管时间为(17.10±3.14)min,置管成功率100%,术中、术后心率、MAP、呼吸、脉氧饱和度、反应和思维能力同术前无显著差异,未发生与麻醉、置管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在高龄患者应用二异丙酚静脉麻醉行PEG,患者无痛苦,对呼吸、循环无明显抑制作用,诊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

  • 肠内营养泵在吞咽障碍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后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幼峰;赵敏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泵在减少吞咽障碍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后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PEG术后患者采用重力输注方式持续滴注肠内营养液,之后改用营养泵持续泵入肠内营养液.比较营养泵前后发生腹泻、呕吐、管道堵塞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等,并检测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浓度.结果 肠内营养泵患者腹泻、呕吐发生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浓度与重力持续滴注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管道堵塞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常规重力持续滴注法低(均P< 0.05).结论 肠内营养泵可减少吞咽障碍患者行PEG术后的并发症,尤其能显著减少管道堵塞的概率,使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大大降低.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后包埋综合征1例

    作者:黄红梅;程兆明;许腊梅;王志化;徐岷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应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经口进食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如神经系统疾病、吞咽困难、胃肠道功能紊乱及危重症患者等.与传统外科造口术相比,PEG 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和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包埋综合征为其较严重及少见的并发症,本科诊治 1 例.

  •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和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的效果比较

    作者:陈彩芳;陈艳鸿;黄鹤

    目的 观察胃造口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留置)及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的疗效区别.方法 因吞咽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需要较长时间(>4周)实行管饲营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50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是否接受分为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组和鼻胃管(NGT)组.PEG组实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术后通过胃造口管给予肠内营养;NGT组实行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管饲过程的并发症包括返流、吸入性肺炎等的发生情况,以及人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的变化,观察期为3个月.结果 治疗3个月后,NGT组的ALB、PA、TSF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G组的ALB、PA、TSF、MC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EG组ALB、PA升高的量高于NGT组,PEG组治疗效果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组3个月内返流和吸入性肺炎等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管饲喂养的病人,PEG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NGT.

  • 早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彭宗银

    目的 探讨早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的69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组34 例给予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对照组35 例给予普通鼻饲,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与并发症、住院时间与出院时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营养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与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营养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了患者反流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综合疗效,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 异丙酚镇静对机械通气下行胃镜下胃、空肠造口术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作者:徐昉;何发明;周发春

    目的 探讨异丙酚镇静在机械通气患者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3例本院中心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中需长期肠内营养者随机分为异丙酚镇静组(P组)和地西泮复合咪达唑仑组(DM组),监测并记录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监测术前、术中、术后30min、术后1、2h的气道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呼吸功(WOBvent)和吸气阻力(RAW).结果 P组心率(HR)和呼吸频率(Br)降低较DM组明显;术后10min,P组HR和收缩压(SBP)低于DM组;P组术中、术后30min、术后1h PIP、WOBvent和RAW均低于DM组;P组术后30min、术后1h Cdyn优于DM组(P<0.05).两组术中Cdy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2h PIP、WOBvent、Cdyn和RA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患者PEG/PEJ中使用异丙酚镇静将有助于稳定患者循环状态,减轻术中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为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肠内营养(EN)提供了新的选择.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