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枢协调障碍患儿97例病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作者:孟祥萍;申君哲

    目的:探讨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发病相关因素.方法:收治中枢协调障碍患儿9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75例(78.1%);母亲流产史58例(60.0%);孕期保胎史49例(51.0%);新生儿疾病史44例(45.8%);脐带绕颈32例(33.3%);孕期感染疾病史26例(27.1%);黄疸史26例(27.1%);早产24例(25.0%);孕期胸闷22例(22.9%);孕期持续呕吐18例(18.7%);窒息史16例(16.7%);羊水早破14例(14.6%);低出生体重14例(14.6%);羊水浑浊14例(14.6%);HIE 12例(12.5%);新生儿肺炎11例(11.4%);胎心基线改变10例(10.4%);多胎9例(9.0%);妊高征8例(8.3%);试管婴儿5例(5.2%);前置胎盘3例(3.0%);先心病3例(3.0%);核黄疸2例(2.0%);胎盘早剥1例(1.0%);胎盘钙化1例(1.0%).结论:对剖宫产、人工流产、孕期保胎、脐带绕颈、孕期感染及新生儿疾病等高危因素要积极防治,以减少或避免中枢协调障碍的发生.

  • 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临床分析

    作者:陶维娜

    目的:观察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ZKS)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ZKS患儿分为超早期综合干预组、早期综合干预组、超早期对照组.3组患儿在治疗前均进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超早期综合干预组治疗有效率(95.2%)明显高于7~12个月组(81.3%)及超早期对照组,其脑瘫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P<0.01);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在动作能、应人能、应物能三个能区治疗前后的发育商差值均明显高于超早期对照组及早期综合干预组(P<0.05).在语言能区的发育商差值与超早期对照组和早期综合干预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提高ZKS患儿的治疗有效率,降低脑瘫的发生;可有效促进其应人能、动作能及应物能的发展,降低脑损伤患儿残疾障碍的发生.

  • Vojta法结合推拿按摩超早期诊治中枢协调障碍的临床观察

    作者:梁洁;赵向;马占敏;康莺歌

    中枢协调障碍(Zentrale Koordination Storung,ZKS)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用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Voita姿势反射是利用七种姿势反射来衡量小儿发育水平的.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运动发育障碍和姿势异常,如不及时诊治,很容易发展为脑性瘫痪,不仅是儿科的难治之症,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院康复科从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采用Vojta法结合推拿按摩早期诊治ZKS1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中枢协调障碍及脑性瘫痪的运动疗法:Vojta治疗方法介绍

    作者:黄薇;庞红;奈良进弘

    Vojta治疗法是针对中枢协调障碍及脑性瘫痪等以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起因的运动异常的治疗技术[1].1950年以后,在欧美等国开展了以神经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主要以脑瘫、脑卒中后遗症等中枢性运动障碍为对象的训练方法,如Bobath法、Brunstrom法、Rood法等.Kong报道,脑瘫患儿经早期诊断,采取适合的训练方法后,障碍程度减轻[2].Vojta根据自身的经验,开发了独立的诊断法和训练法,确立了在未明确诊断脑性瘫痪之前(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就开始"超早期发现与治疗"的治疗体系,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文主要对Vojta法中的评定与治疗进行简单的说明,并附以实际的治疗病例.

  • 128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艳霞;张爱萍;石丰月;刘卫红;高跟坡;于焕珍

    目的:依据婴儿大脑可塑性及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对脑损伤所致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探索避免或降低伤残的方法.方法:128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除给以促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外,主要给以穴位药物注射、按摩、经络导平治疗,以及以Bobath法为主的功能训练等.结果:128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经过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达100%,3个月治愈率达89.8%,随访观察后遗症发生率约3.1%,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达20.6%.结论:掌握脑损伤所致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早期症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可减少脑损伤所致中枢协调障碍的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 运动训练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作者:于艳;王卫平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旨在为针对性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78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分为A组和B组,A组患儿仅给予运动疗法,而B组患儿则同时给予运动疗法和感觉统合训练,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Gesell量表测试分别于入组时和干预6个月后对患儿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儿智能发育情况.结果 干预6个月后,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和Gesell测试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运动训练联合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改善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智能发育,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在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康复评估中的平行效度研究

    作者:容蓉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在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康复评估中的平行效度及BAEP在患儿运动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中枢协调障碍行康复治疗的患儿145例,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头针及物理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期间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对患儿的康复效果进行评定,判断两组评定方法的平行效度及BAEP的应用价值.结果 BAEP与PDMS-2运动发育商相关系数为r=0.86(P<0.0001).结论 BAEP可用于评估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康复情况,且与PDMS-2运动发育量表有很好的平行效度.

  • 视觉诱发电位在中枢协调障碍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惠;孙先桃;卢跃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和正常同龄儿童的瞬态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分析CT、听觉诱发电位等辅助检查与FVEP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其在中枢协调障碍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以及CT检查的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并以正常儿童做对照,,对各种检查的异常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听觉诱发电位分为低频和高频两组,FVEP与低频之间、低频与高频之间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FVEP异常率高于正常患儿,可以用于中枢协调障碍的早期诊断,FVEP与听觉诱发电位相比较,其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 运动疗法治疗中枢协调障碍60例疗效观察

    作者:贺俊卿;董俊萍;史凤梅

    运动疗法是利用运动的方法,对身体的功能障碍和功能低下起到预防、改善和恢复作用的一种特殊疗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和障碍学的发展,运动疗法已经形成了针对某些疾患进行康复治疗的独立体系[1].

  • 小儿脑性瘫痪的综合康复治疗

    作者:马香桃

    1996~ 2000年收治脑瘫患儿 235例,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本组患者 235例,男 172例,女 63例;年龄 2~ 6月 37例, 7~ 12月 68例, 1~ 3岁 89例, 3~ 6岁 41例。根据病情分型:中枢协调障碍 28例,痉挛型 135例,手足徐动型 20例,共济失调型 16例,低张力型 24例,混合型 12例。继发癫痫 15例,合并语言障碍 62例。

  • 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气质特征及其早期教育的临床研究

    作者:穆莉芳;牛庆玲;谢丹;郭红

    目的:探讨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气质特征及早期教育的作用.方法:采用Carey儿童气质量表中4个月~1岁儿童气质问卷对60例4~12个月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测试,同月龄的正常婴儿作对照;并对其中的30例患儿进行早期教育,比较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组消极气质类型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气质维度上,趋避性、节律性、心境、持久性、适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活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进行早期教育后,趋避性、节律性、适应性3个维度的得分明显下降,活动水平得分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表现出一定的气质特点,根据其气质特点进行早期教育,对中枢协调障碍的治疗是有效的.

  • 羊水过少对围生儿及其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淑玲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围生儿及其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羊水过少病例1 197例进行分析.对所有孕妇均行超声监测.常规扫查胎儿、胎盘和脐带,测羊水指数,产前或临产时行胎心监护,并在新生儿出生后予Apgar评分.新生儿神经性行为测定采用NBNA 20项评分方法.对出生后3~5天的新生儿常规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内复筛.结果:羊水过少的围生儿易发生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羊水污染,听力筛查和神经行为测定异常率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随访至1岁,部分患儿出现中枢协调障碍.结论:羊水过少是围生儿疾病的早期危险信号,对围生儿及其远期预后有一定影响.

  • 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综合康复疗效分析

    作者:马占敏;冯万松;康莺歌

    中枢协调障碍(ZKS)是由Vojta博士总结出来的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如不及时诊疗,易转变为脑瘫,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我科从2003年1月~2004年5月,对诊断为中枢协调障碍的90例患儿进行了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满意.

  • 高压氧舱治疗中枢协调障碍的护理

    作者:朴海顺;金雪花

    中枢协调障碍是脑瘫的早期表现,目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的主要方法有应用神经生长发育的药物治疗及高压氧舱治疗.高压氧舱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能降低颅内压,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改善脑细胞的代谢,促进脑部病变的修复.我科自2000年3月开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舱治疗中枢协调障碍,获得了一定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小儿推拿治疗中枢协调障碍163例

    作者:王强;王林林

    目的:探讨中医小儿推拿法对中枢协调障碍的早期干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原则,将163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小儿推拿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以小儿推拿为主,辅以中成药如醒脾养儿颗粒、龙牡壮骨冲剂等;对照组以运动训练及理疗、神经生长因子等为主。结果2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水平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而小儿推拿治疗组提高幅度明显较大,大部分患儿能达到或接近正常化。结论根据中医理论,辩证论治,早发现、早干预及小儿推拿术者的手法功力是疗效的关键。

  • 针刺配合穴位封闭治疗中枢协调障碍182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琼

    中枢协调障碍又称早期脑瘫,是指从母亲妊娠至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是一种肢体致残疾病.患病年龄在0~9月之间,异常姿势没有出现固定化.我科采用针灸及穴位封闭治疗182例中枢协调障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大程度地使患者正常化,提高生存质量.现总结如下.

  • 中枢性协调障碍886例致病因素与临床分析

    作者:王玉辉

    中枢协调障碍(ZKS)是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总结出来早期诊断脑性瘫痪(CP)的代名词,多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是婴儿围生期脑损伤后的症状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协调障碍及发育障碍.很多高危因素[1-3]认为与ZKS的发生有关,如早产、低体质量、缺氧、脑发育异常和产伤等,还有部分患者找不到病因.因此,本研究收集了我院康复中心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886例ZKS患儿,探讨ZKS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结果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徐淑玲;尹昊;赵学勇;郭华峰;邢丽华;胡玉莲;王家勤;张茜

    目的 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结果的异常情况及其与性别、左右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1~6个月存在听力异常的ZKS 患儿的听性脑干反应结果.对各年龄段ZKS患儿ABR潜伏期、波间期以及与性别、耳别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5例各年龄段(1~6个月)ZKS患儿ABR除2~3个月、3~6个月Ⅲ~Ⅴ波间期与参考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9例男婴与16例女婴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除Ⅲ波P=0.01外,其余均无明显差异(P>0.05);左、右耳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ZKS患儿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明显异于正常儿.ZKS患儿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性别、耳别之间无密切相关性.听性脑干反应异常的高危儿高风险存在ZKS,对临床ZKS的早期诊疗意义重大.

  •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合并中枢协调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于四景;王跑球;罗俊明;刘朝宙

    目的 对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合并中枢协调障碍的疗效和副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确诊的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住院期间通过Vojta姿势发射结合肌张力检查筛选合并中枢协调障碍者.均给予更昔洛韦[总疗程6周5 mg/(kg·次),每12 h静滴1次,用2周后改每日1次]及综合治疗,疗程完成后评价脑损伤的恢复情况.结果 80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中极轻中枢协调障碍的有37.50%(30/80),轻度中枢协调障碍的18.75%(15/80),中度中枢协调障碍的7.50%(6/80),重度中枢协调障碍的3.75%/0(3/80).给予更昔洛韦及综合治疗后,脑损伤患儿部分恢复或症状有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惠儿合并有脑损伤的较多,应早期筛查以便及早作出干预措施.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合并脑损伤患儿,可以促进脑损伤的恢复,副作用少.

  •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疗效分析

    作者:南京兰

    目的:观察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1岁以内108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按病情分为轻度53例,中度34例,重度21例;108例患儿分为两组:超早期干预组(≤6个月)54例,对照组(7~12个月)54例,两组患儿均进行运动疗法,物理治疗,脑细胞活性药物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平均治疗两个疗程.结果:轻度有效率为96%,中度有效率85%,重度有效率62%,超早期干预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有效率为85.2%.结论:实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提高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脑瘫的发生.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