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莫斯里暴力问卷在我国少年罪犯的应用

    作者:林勇;王俊杰;曹莉萍;王旭荣

    目的:探索莫斯里暴力问卷(MVQ)中文版在我国少年罪犯的应用情况.方法:MVO应用于60名少年罪犯(暴力组40名和非暴力组20名),以自评方式测评,比较暴力组与非暴力组因子分差异.结果:两组Machismo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Acceptance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MVQ1周前后2次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条目间Cronbach's a 系数为0.876.结论:MVQ在我国少年犯人群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狱中伪装精神障碍诈病罪犯的临床特征

    作者:吕成荣;孔德志;陶旭东;余亚文

    目的:探讨狱中伪装精神障碍诈病罪犯的诈病动机、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精神科住院观察的823例罪犯中诈病罪犯的临床资料. 结果:共有52例(6.32%)伪装精神病住院的诈病罪犯;其中住院时拟诊为精神分裂症(53. 85%)、癔症样状态(11.54%)、抑郁症(11.54%)、缄默状态(9.62%)等.诈病的主要动机是为获得某种利益(44.23%)及逃避惩罚(55.77%).主要临床表现为伪装幻听(63.46%)、被害妄想(30.77%)、被监控(13.46%)、自语(17.31%)、行为做作(11.54%)、夸大妄想(9.62%)等.主动承认诈病23例(44.23%),被发现为诈病29例(55.77%).伪装精神疾病方式依次为自我想象(46.15%)、从书籍(电视)上学习(23.08%)、模仿他人(21.15%)、他人提示或唆使(3.85%). 结论:诈病罪犯的诈病动机主要是逃避惩罚,其临床表现为伪装阳性症状,临床特征不典型、不固定及不合作.

  • 在押男性罪犯人格障碍倾向调查

    作者:丁晔;张绮;陆慧;王建明

    目的:探讨监狱在押男性罪犯人格障碍倾向及分布特点. 方法:对某监狱12个监区的2 229名在押男性罪犯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调查对象人格障碍倾向阳性检出率17.9%,人格障碍各亚型阳性率高的是强迫型(36.0%)、反社会型(35.1%)和偏执型(26.7%);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案由等与不同亚型阳性检出率有关. 结论:在押男性罪犯的人格障碍倾向较严重,强迫型、反社会型及偏执型多见;有必要加强早期筛查并对重点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 服刑罪犯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

    作者:吕成荣;赵山;储井山;茹明慧;杜新畅;华晔

    目的:了解在押罪犯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方法:对某监狱3 412名在押罪犯进行整群调查.结果:罪犯中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0.93%.其中人格障碍为7.96%,神经症为1.00%,精神发育迟滞为0.59%,精神分裂症为0.44%,情感性精神障碍为0.26%.结论:罪犯中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对较高,其中人格障碍比例较高,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前位.

  • 男性住院精神病性服刑人员暴力倾向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尹良爽;朱春燕;朱文礼;陈金波

    英国研究发现服刑人员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比例高达23%,长期封闭环境,更易诱发精神症状发作[1]。我国于2013年5月颁布实施了《精神卫生法》规定监狱应当对服刑人员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精神疾病救治。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我院男性精神病服刑人员住院治疗期间狱内暴力倾向相关因素调查。

  • 服刑人员诈病36例临床分析

    作者:储井山

    诈病指故意模拟或夸大躯体或精神障碍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逃避外界某种不利于个人处境,摆脱某种责任,或者获得某种个人利益[1]。罪犯在监狱服刑过程中为了逃避或减轻惩罚,诈精神病的案例较为多见。对诈病的诊断一般建立在经验性评估之上,诊断的必要条件是诈病者承认伪装,承认后症状消失[2]。本研究对36例明确诊断为诈病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归纳其特点,为罪犯诈病的识别提供参考。

  • 男性服刑人员的抑郁情绪调查

    作者:洪伟;张南平

    以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男性服刑人员抑郁情绪,探讨心理状况,为教育、改造罪犯提供心理依据,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

  • 罪犯人格障碍初步研究

    作者:吕成荣;储井山;那爱国;赵山;戴学礼

    目的:了解在押罪犯人格异常情况,提高罪犯矫正质量,提供相关的研究依据.方法:于2006年5月至10月对某监狱在押罪犯运用人格诊断问卷(PDQ-Ⅳ)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罪犯组中的偏执型、分裂性、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依赖型、强迫型、回避型、被动攻击型和抑郁型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常模.结论:罪犯中存在着较严重的人格障碍,表现为对他人不信任和猜疑,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不遵守社会准则,缺乏责任感,占有欲强,容易冒犯他人而不思悔过,自我形象和感情不稳定及显著的冲动性.对人格障碍的处置提出相应的管理、治疗及干预对策.

  • 国外监狱罪犯精神卫生

    作者:赵山;袁勇贵

    对国外监狱罪犯精神卫生作一文献综述.

    关键词: 罪犯 精神卫生
  • 冷静应对性侵犯

    作者:张斌

    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在性犯罪案件中,女性往往为受害者.但也有体力弱小的女子,能使用一些技巧,在受到性侵犯威胁时急中生智,以弱胜强,战胜施暴者.有一位女大学生,一天在山坡上被一罪犯突然抱住欲施奸淫.她心想,硬拼不是他对手,急中生智,说:"交个朋友,不能着急,总要有点情绪,先接个吻."罪犯求之不得,立即把舌头伸入她口中,她迅速用力将其舌头咬断.罪犯疼痛难忍,弃舌而逃.她又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公安部门通知全市的医院和诊所,不到3天,断舌的罪犯就被捉拿归案.

  • 服刑患者对护士关怀照护的需求调查

    作者:马爱丽;郭燕和;吴彬彬

    美国专家狄恩·欧宁胥著"爱与生存"用大量试验证实了"关怀"对人类生存和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有很大的好处[1].服刑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服刑的同时又遭受疾病的痛苦.因此,如何把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既是罪犯又是患者这一特殊人群的护理工作之中,是现代护理学科的新课题之一.本课题对100例服刑患者进行关怀照护需求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安全十不准”大大方方告诉孩子

    作者:许晓明

    2月18日,泸州一学生家长通过微博,晒出了孩子开学的第一课:安全.不过,这堂课程所讲的内容却让网友觉得有些"雷人".因为,在新出台的《泸州市中小学安全行为"十不准"》中,出现了一条特别的规定:不准别人触摸自己的私密部位.对未成年人特别是低龄女孩的性侵害案件不时曝光,虽然罪犯被绳之以法,孩子和家长们的伤痛却远未痊愈,沉痛的教训必须深刻反省和汲取,此前伸向孩子的黑手何以屡屡得逞?此后如何确保罪恶远离懵懂的幼女?泸州的教育创新看似令人惊诧,实则是造福学生的性安全教育.

  • 罪犯袭警心理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唐庆发

    监狱发生罪犯袭警事件,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改造秩序,而且还直接威胁到监狱民警的人身安全.构建一个罪犯袭警的防范体系,是夯实监狱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也是打造"平安监狱"的应有之义.本文从罪犯袭警心理的表现及原因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罪犯袭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罪犯 袭警心理 对策
  • 罪犯心理矫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少丽;董继承

    罪犯心理矫治旨在有效预防再犯罪,使罪犯能够自觉抑制不良心理冲动,成为守法公民,对维护社会治安和提高公民素质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目前关于犯罪动机、犯罪人的量表测定、犯罪行为的表现、罪犯心理矫治的方法、疗效及展望作一综述,以期对今后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罪犯 心理矫治
  • 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

    作者:原秋华;纪术茂;房明

    目的了解男性青少年犯及其个体间的人格特征.方法按照青少年男犯(n=126)和对照组(n=72)在MMPI上T分数和聚类分析结果,比较两组的人格特征以及青少年犯群体间的人格差异.结果青少年男犯在效度量表F、临床量表Hs、D、Hy、Pd、Mf、Pa、Pt和Sc的T分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01).三组青少年男犯分别为神经症型(n=48,38.1%)、正常型或中间型(n=38,30.16%)和精神病质型或类精神病型(n=40,31.75%).结论青少年犯群体的人格特征有明显异常.

  • 动力性心理治疗对社区假释人员人格的矫治作用

    作者:李玉焕;孟祥军;张少丽;刘振静;王立涛;董继承;潘惟华

    近年来,暴力犯罪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例如,对暴力犯罪的影响因素、人格特征、与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及再犯罪的各项特征等都已有大样本、较成熟的研究结果[1-2].对于暴力犯罪原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终是要服务于应用,探讨如何才能减少或预防犯罪和再犯罪.目前,国内外对减少犯罪的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不多.虽然有研究[3]指出,针对暴力犯罪人员的特点,充分结合其童年期创伤经历,对其进行不良人格的矫治,可能有较好效果.但是针对社区假释罪犯进行动力性心理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犯罪心理及人格特征改变的研究,在国内尚属初步尝试[4].本研究据此探讨动力性心理治疗对社区假释人员心理矫治的效果.

  • 成年服刑人员攻击行为与依恋的关系研究

    作者:罗艳红;李满林;唐鑫;赵淑媛

    目的 探讨成年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与依恋的特征及其两者关系.方法 采用攻击行为量表(AQ)和成人依恋量表(AAS)对413名成年服刑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 方差分析发现,成人依恋中的焦虑,攻击行为中的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攻击总分在犯罪类型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5.80,5.15,16.82,10.69,P<0.001或P<0.05).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攻击总分在依恋类型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4,34,17,7,83,22,75,P<0.01).罪犯的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攻击总分与成人依恋中的亲近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0.20,P<0.01),而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攻击总分与焦虑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0.52,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和亲近两因子对罪犯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罪犯的攻击行为与成人依恋存在紧密关系.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和亲近两因子对罪犯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青少年肝病:高危个体的队列研究

    作者:郑明华;卢洁;陈永平

    对于存在肝脏生化学异常表现和HCV感染的青少年罪犯的健康以及行为我们所知甚少.该项研究以大量男性青少年罪犯为研究对象.

  • PANSS在罹患精神分裂症罪犯中的试用

    作者:陈立成;杨瑞明;姜国柱;屈广胜;谷士强

    目的 探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在精神分裂症罪犯中的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对46例接受监管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罪犯进行评定,并与中国常模对照.结果 精神分裂症罪犯的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可直接用于精神分裂症罪犯的评定,帮助监狱工作人员识别精神症状,为司法鉴定和临床诊断提供详实的依据.

  • 精神疾病罪犯自杀行为调查

    作者:陶旭东;储井山

    自杀是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而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危险比一般人群高2倍-12倍[1].为进一步探讨服刑精神疾病罪犯这一特殊群体自杀行为的发生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及干预措施,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为此作者对1232例精神疾病罪犯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6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