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磁共振技术在诊断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向春

    目的 研究核磁共振技术(MRI)在诊断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CT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分析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 用关节镜检查患者的骨质、韧带、关节腔、半月板的改变情况,研究组共发现109处,对照组发现105处.研究组检测的准确率为100.00%(109/1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85/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磁共振技术用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快速、无创,值得临床推广.

  •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刘暾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在内外韧带及十字韧带损伤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收集6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治疗单、双日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诊断,试验组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试验组对于韧带拉伤和断裂及半月板裂痕性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达到100%,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内外韧带损伤诊断灵敏度85.7%,准确率100%,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十字韧带损伤的诊断试验组灵敏度96.6%,准确率93.1%,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Lysholm评分(96.8±3.3)分,高于治疗前(49.3±3.5)分(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121.3°±8.6°),与治疗前(83.6°±9.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内外韧带及十字韧带损伤患者中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核磁共振技术对膝关节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张立新;张艳辉;宋彬;康健

    目的:研究与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对膝关节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C T进行诊断,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比较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检出率为100.0%(40/40),其中韧带损伤7例(17.5%)、骨质改变11例(27.5%)、半月板损伤13例(32.5%)、关节腔积液9例(22.5%),对照组检出率为85.0%(34/40),其中韧带损伤6例(15.0%)、骨质改变12例(30.0%)、半月板损伤10例(25.0%)、关节腔积液6例(16.0%),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检查,韧带损伤患者核磁共振图像表现为T2W1信号较高,而T1W1信号较低;关节腔积液患者表现为T1和T2信号不规则状或者片状,少数存在分层;骨质改变患者表现为T2W1信号较高,而T1W1信号较低,且软骨存在断续或者凹陷,T1W1信号较短.结论:核磁共振技术在诊断膝关节损伤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能清晰显示患者的病灶情况,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CT与核磁共振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的 诊断比较

    作者:王飞

    目的:探讨CT和核磁共振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抽取股骨头坏死的病例共计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8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根据CT影像检查进行诊断;观察组根据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采用的核磁共振技术诊断效果优于对照组采用CT影像检查的诊断效果.结论: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优于CT,是临床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佳方法.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 CT和 MRI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祁海文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和鉴别中,应用CT和MRI技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10例作为观察对象,先采用CT检查,再应用MRI技术检查,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110例患者中,采用CT检查粉碎性骨折为37.27%、颅缝分离为29.09%、生长性骨折为1.82%;MRI检查结果依次为18.18%、17.27%、0.00%;患者的头皮软组织检查中,采用CT检查率为0.91%,而使用两种综合应用方式为17.27%;单纯使用CT诊断和鉴别的误差率为17.27%。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T和MRI诊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 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一项新的动脉硬化评价指标

    作者:王宏宇

    动脉硬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管病变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对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早期异常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对于血管疾病突发事件的预防极为重要.众多的血管早期病变评价方法中,超声、超速CT和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无创评价动脉形态学的异常,如内膜的增厚和斑块的形成等,如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已成为重要的反映早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其病变程度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

  •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刘霞;王映红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植物学方面的研究.植物代谢产物复杂多样,代谢组学的方法能够描述植物整体代谢轮廓、跟踪有价值的代谢产物,为植物生理状态、代谢途径及功能基因等方面研究提供信息.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包括探究药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机制、辅助药用植物的生产、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开发有效活性成分、物种鉴定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

  • 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价值分析

    作者:顾爱燕

    目的 研究与分析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时间内来该院进行诊断的患有膝关节损伤的5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要采取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技术检查,随后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半月板损伤,关节腔积液,韧带损伤,骨质改变).结果 核磁共振检查与CT检查的诊断率数据具有显著差异,前者(98.1%)显著优于后者(74.1%),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32,P<0.05).结论 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有效地提升膝关节损伤的诊断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对照分析

    目的:研究股骨头坏死患者运用核磁共振(Mri)技术与c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共诊疗42例股骨头坏死病例,患者均实施双侧股骨头ct和Mri技术检查,针对其影像学检查情况及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42例病例有73处髋关节受累,Mri检出率97.26%,与ct的检出率82.19%相比明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ct扫描,采取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更利于早期确诊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

  • 腕关节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姜杰;梁智博;尤壮志

    腕关节的解剖结构复杂,且容易损伤.X线作为常规检查,往往因骨骼重叠难以清楚分辨骨折部位及损伤程度.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骨折位置及脱位情况,但其对关节软骨、肌腱、韧带损伤的判断不及核磁共振.随着超声技术的改进及发展,腕关节损伤的评估又多了一种新的影像检查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并将多种检查技术联合应用对诊断腕关节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腕关节损伤的研究进展.

  •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磁共振表现

    作者:孙沄;莫信;曾琼莉;汤小俐;黄海彬

    目的:观察总结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在磁共振上的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率。方法:随机选择磁共振检查显示有EPVS的患者90例,综合分析其磁共振影像形态、大小、部位、边界、信号、占位效应等表现。结果:90例患者EPVS均为双侧多发,左右无明显差异,呈圆形、卵圆形或线状、管状,边界清楚,与穿支血管走行一致。在T1WI、T2WI和FLAIR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相同(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序列为低信号),无对比剂增强效应和占位效应。发生部位包括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及皮质下、桥脑、小脑、丘脑及脑室旁等。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EPVS分级以1分多见。随访患者均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EPVS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多见于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及皮质下,呈圆形、卵圆形或线状、管状,边界清楚,在MR成像各种序列显示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作者:孙沄;莫信;曾琼莉;汤小俐;黄海彬

    目的: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之间的关系.方法:计数V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不同部位EPVS数目,对EPVS与VD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EPVS与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0例VD患者中EPVS个数551个,EPVS更多分布于基底节区(232个)、大脑半球(140个)及脑干(79个);正常对照组90例中EPVS个数59个(基底节区14个、大脑半球11个及脑干9个).EPVS分级以1分多见.EPVS分级越高,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值越低(P<0.05).不同部位EPVS与MoCA分值之间的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下EPVS数目较多的MoCA分值更低,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结论:EPVS与VD密切相关,提示EPVS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标志之一.

  • 血管周围间隙与腔隙性梗死灶的鉴别

    作者:孙沄;莫信;曾琼莉;臧艳芬;汤小俐;黄海彬

    目的:观察总结血管周围间隙和腔隙性梗死灶在磁共振上的表现特点,以鉴别两种疾病,提高确诊率.方法:选择经临床随访并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及血管周围间隙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对比分析其磁共振影像形态、大小、部位、边界、信号、占位效应等表现.结果:VRS在MR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卵圆形或线状、管状结构,与穿支血管走行一致,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序列为低信号,无对比剂增强效应和占位效应.腔隙性梗死灶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FLAIR序列上表达高信号,慢性期为低信号,周围可见薄边高信号影;在DWI急性期呈高信号,随时间推移信号减低,变为等信号、低信号,MRI增强扫描周围见轻度环形强化或无强化.结论:在磁共振影像上,可通过观察病灶信号、形态和序列等对血管周围间隙和腔隙性梗死灶进行鉴别诊断.

  •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肝毒性时效关系的代谢组学

    作者:廖艳;彭双清;颜贤忠;陈合兵;张立实

    目的 研究利福平(RFP)灌胃后不同时段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0和100 mg/kg RFP 3组,每组12只.每日灌胃给药1次,分别于给药第3、7、14天次13每组处死4只大鼠,采集血液标本和肝标本,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收集给药前24 h及给药期间每天24小时的尿液,测定质子核磁共振(1H-NMR)谱,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进行模式识别.结果 在给药7 d后,100mg/kg RFP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组织病理显示RFP仅在较高剂量(100 mg/kg)、较长给药时间(14 d)时表现…轻度的肝毒性.各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谱各不相同,随着给药时间的推移,大鼠尿液1H NMR谱发生一定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尿样1H NMR谱葡萄糖和牛磺酸显著增加,2-酮戊二酸和柠檬酸显著降低.结论 尿液代谢谱的改变与常规毒性评价指标的改变相符合且更灵敏.大鼠尿液1H-NMR代谢轨迹与RFP作用时间密切相关,RFP引起的肝毒性与三羧酸循环中能量代谢异常及葡萄糖代谢紊乱有关.

  • 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效果及准确度探讨

    作者:郑红;谢井文;黄钢材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技术(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128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128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折患者均实施核磁共振技术、CT诊断,以关节镜检查结果 作为参考标准,将核磁共振技术、CT诊断结果和关节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对比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80.56%、75.00%、79.69%,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98.15%、95.00%、97.66%,统计发现,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敏感度、总准确率较CT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骨质改变、韧带损伤、关节腔积液、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98.64%)相比CT诊断(87.07%)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检测发现,CT的检测值为0.65,提示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中等,MRI的检测值为0.89,提示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结论 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较CT明显更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率较高.

  • 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徐容

    对核磁共振的特点和药物分析鉴定中应用的技术优势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展示核磁共振检测实验方法多,信息丰富,定量分析方法灵活.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同时对混合物药品中的成分进行认定和定量,检出迅速准确.

  • 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研究

    作者:詹奕彦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原发性肝癌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的相关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来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共检出67个病灶,在所有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腹膜后淋巴结转移,8例患者存在门静脉癌栓的情况。结论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肝癌与肝硬化进行有效的区分,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因此,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可以对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 益肾喘宁汤对肾气虚哮喘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邝翠云;宋红;姜春燕

    目的: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的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中药复方益肾喘宁汤在肾气虚哮喘大鼠体内的代谢机制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肾气虚哮喘模型组和中药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法联合游泳力竭、恐伤肾等多因素复合法进行哮喘和肾气虚哮喘造模,造模完成后中药组大鼠给予益肾喘宁汤2.0 g/(kg· d)灌胃,其余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别给药两周后验证模型并进行血清核磁共振检测和多变量数据统计分析,终筛选并鉴定出差异代谢物.结果:肾气虚哮喘模型复制成功,各组大鼠血清代谢差异显著,筛选鉴定出的血清代谢产物的形成机理与中药复方益肾喘宁汤的作用机制基本一致.结论:基于核磁共振的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是研究中药复方益肾喘宁汤治疗肾气虚哮喘机制的有效技术手段.

  • 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研究

    作者:梁芳

    目的:观察CT与核磁共振技术( 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CT诊断,观察组行MRI诊断。结果对照组确诊30例(60.0%);观察组确诊44例(8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技术比CT技术精确度较高,可准确诊断股骨头坏死病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头孢他啶的核磁共振谱研究

    作者:沙沂;李文;苗博龙;贾伟如

    应用DEPT、COSY、HMQC、HMBC等核磁共振技术,对头孢他啶的1HNMR和13CNMR谱的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