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长螺钉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的初步探讨

    作者:薛传鹏

    目的 探讨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耳屏前切口入路,用长14~16mm、直径2mm的钛钉.对15例(19侧)髁突矢状骨折(主要为囊内骨折A型)患者行解剖复位后长螺钉固定,术后复查颌面部三维CT,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95%以上的患者都能恢复到受伤前咬合关系,张口度达3.5cm以上,面部外形对称,颞颌关节无弹响,无疼痛不适症状,无面神经损伤及颞颌关节强直等后遗症.结论 长螺钉固定髁突囊内矢状骨折效果肯定.

  • 下颌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的好发部位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广林;吕峰;杨文霞

    目的:通过对下颌颏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的比率及合并髁突骨折常见部位和合并髁突骨折的常见致病原因,并对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下颌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以及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7月~2011年7月均存在下颌骨颏部骨折的病例107例进行回顾性分组对照研究.结果:下颌骨颏部骨折107例,合并髁突骨折的有62例;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的有20侧,合并髁突颈部骨折的有41侧,合并髁突下骨折的有18侧;男65侧,女14侧;致伤年龄≥18岁共62侧,<18岁共17侧,≥18岁髁突颈部骨折33侧,<18岁髁突颈部和髁突囊内骨折各8侧;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交通伤26例,坠落伤16例.结论:下颌骨颏部骨折易合并髁突骨折,其中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合并髁突骨折的病例中髁突颈部常见,与性别无相关性,但髁突骨折部位与年龄有相关性.

    关键词: 下颌颏部 骨折 髁突
  • 下颌正中联合骨折合并髁突骨折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姝;王瑞;王娟

    目的 通过对下颌骨正中联合骨折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下颌骨正中联合骨折的手术入路和感染发生的关系,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下颌骨正中联合骨折合并髁突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近3年住院治疗下颌骨正中联合骨折的病例106例进行回顾性分组对照研究.结果 坚固内固定术后伴有35例髁突骨折的患者无论采用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术后张口度基本恢复正常.开放伤口手术入路的感染率高.结论 下颌骨正中联合骨折合并髁突骨折的术后愈合与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关.

  • Twin-block矫治器前导下颌对髁突位置的影响:定量测量分析

    作者:贾文敏;仇敏;惠光艳;王继玲

    背景:利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下颌后缩时,下颌骨位置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对颞颌关节产生怎样的影响,Twin-block矫治器能否促进髁突的生长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前导下颌对髁突位置的影响.对象:选择解放军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口腔科收治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9~13岁,平均10.8岁;均戴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于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前,矫治后1周,停戴后1周及1年时拍摄关节中位断层片,测量前上后关节间隙.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达到中性咬合关系,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弹响、疼痛等颞颌关节症状.治疗前与戴矫治器治疗1周后,髁突位置明显不同,其中关节前间隙距离减小,关节上间隙距离增大,关节后间隙加大(P<0.05~0.01),即髁突向前下移位:治疗结束后髁突位置与治疗前一致,关节前、上、后间隙均衡分布.提示Twin-block矫治器可通过生长改建恢复正常功能及协调的髁窝关系,但需要较长时间维持以促使试改建彻底完成.

  • 锥形束CT测量单侧后牙正锁牙合髁突的体积和表面积

    作者:王谋;张定铭;冯刚;周小风;戴红卫

    背景 髁突是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中心,不对称的咬合关系可能会导致其形态的变化.目的 通过锥形束CT 测量单侧后牙正锁(牙合)髁突体积和表面积,观察单侧后牙正锁(牙合)对髁突形态的影响.方法 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正畸科就诊患者中选取29 例成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为实验组,同期从门诊检查者中选取32 例成年正常咬合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无经正畸治疗史.拍摄锥束CT,用 Mimics 10.0 软件对髁突影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与结论 实验组锁(牙合)侧髁突表面积和体积均大于非锁牙合侧(P < 0.05),实验组体积和表面积的不对称性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5).结果 证实,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双侧髁突对称性较差.

  • 以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突横断骨折和纵行骨折的生物学应力

    作者:张海钟;马春生;侯敏;朱凯;张金焕;常世民;段遥;步荣发

    背景:当下颌骨在受到撞击时常常发生髁突和髁突颈的骨折,临床上常见髁突横断骨折和纵行骨折.为什么撞击方式不同就导致不同类型的骨折?目的:应用有限元模拟撞击相的方法,分析下颌骨髁突受到撞击时应力、应变的变化,探索髁突横断骨折和纵行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实验,2007年在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参试者:将一下颌骨发育正常的成年女性行CT扫描,CT机原始数据下载,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 方法:在边界约束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以3.6 m/s相同速度模拟下颌骨颏部正中以不同角度撞击正前方刚体,首先是水平方向(0°),然后分别是顺时钟方向10°,20°,30°,40°,50°,60°依次模拟撞击.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的角度撞击时下颌骨各部分的应力和应变变化.结果:以不同角度撞击时,除了在撞击点出现损伤(骨折)外,在髁突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损伤(骨折).水平撞击时髁突出现横断骨折垂直,斜向下撞击约在顺时针40°时开始出现纵行骨折倾向.结论:在髁突间接撞击损伤中,除其解剖特点外,撞击方向不同是导致不同类型损伤(骨折)的一个相对主要因素.

  • 锥束CT测量安氏Ⅰ类错(牙合)人群下颌髁突的体积和表面积

    作者:冯刚;周建萍;吴杨;周小凤;戴红卫

    背景:髁突是下颌骨的生长中心,髁突的体积大小对下颌骨的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各种关节疾病都会导致髁突形态的变化.目的:通过锥束CT测量年轻安氏Ⅰ类错(牙合)人群髁突体积和表面积,为中国人髁突体积和表面积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患者中选取年龄在18~28岁之间的年轻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70例,男34例,女36例.所取患者脸型左右对称,"↓"开口型,开口度正常,无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所有患者接受锥束CT检查,通过Mimics 10.0对CT片髁突进行三维重建,计算髁突的体积,表面积以及形态指数(体积和表面积之比).结果与结论:男性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均显著大于女性(P < 0.01).左右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左右两侧髁突形态指数和男女髁突形态学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脸型对称,无关节症状的安氏Ⅰ类错牙合人群左右髁突基本对称.

  • 三维有限元分析下颌骨不同部位受力髁突的力学应变

    作者:武付花;黄迪炎;郭振国;杜美娟;马宁;牛金城

    背景:髁突骨折可以发生在直接及间接外力作用下,其危险性与撞击作用部位有着何种相关关系,目前报道较少。目的:快速建立正常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下颌骨不同部位受力对髁突力学应变情况。方法:以颌骨发育正常,无任何口腔疾患的青年志愿者1例进行多层螺旋 CT扫描,利用医学逆向工程软件Mimics和大型有限元软件MSC.Patran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下颌骨体部、颏部、下颌角部及髁突等部位进行数值撞击试验,对所建模型进行可行性验证。结果与结论:①快速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重现了下颌骨的几何外形,能够得到下颌骨髁突的直观整体印象。建立的几何模型包括80044节点和18441单元。②于下颌骨颏部、一侧下颌体部、下颌角及髁突处分别加载100 N压力时,骨皮质中大等效应力出现在髁突区域,髁突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大。实验结果有助于从力学上对于髁状突骨折类型进行分析及对骨折的程度进行判断。

  • 锥形束CT重建评价髁突骨性增龄性变化

    作者:李欣;唐静;李泽奎;李洪发;梁猛;张娟

    背景:锥形束CT能够发现髁突结构及形态的异常改变,包括骨皮质增厚、骨密度异常等,这些改变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密切相关.如何甄别骨关节病的影像学改变是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前提.对于一般人群颞下颌关节各年龄段的髁突生理性改变以及性别差异,目前尚缺乏临床资料研究.目的:采用锥形束CT观察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髁突骨性增龄性变化.方法:收集883例无颞下颌关节症状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按年龄(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5,36-40,41-45岁)分为22组,采用examvision软件测量髁突表面各点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随年龄增长,对象髁突前点、顶点骨密度增高达高峰期,后进入稳定期,40岁后呈下降趋势;髁突后点骨密度增高,达到高峰后下降,30岁后保持稳定.男女各年龄段髁突前点、顶点骨密度均大于后点.各年龄段女性髁突各点骨密度均大于男性.结果证实,髁突骨密度具有一定的增龄性变化规律.髁突功能面骨密度大于非功能面.男性髁突发育迟于女性.实验为颞下颌关节骨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

  •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生长期兔髁突软骨损伤后下颌骨生长发育的三维评估研究

    作者:程楚男;程沫沙;易新;张丹;周青

    目的 建立生长期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动物模型,利用Materialise Proplan CMF 3.0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测量,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生长期髁突软骨损伤修复及维持下颌骨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 生长期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PRP修复组(10只)建立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动物模型后置入激活后的PRP;手术组(10只)建立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动物模型;假手术组(10只)除不造成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外,其余与手术组相同.术后6周、12周对动物头颅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SPCC格式数据.利用Materialise ProplanCMF3.0软件对硬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分离上下颌骨,完整显露髁突的形态,确定标志点、参考平面及相应的测量指标,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个时间点手术组动物各项测量指标的测量值均小于假手术组与PRP修复组动物的(P<0.05);术后6周,PRP修复组动物的下颌升支高度、髁突长度、髁突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假手术组的(P<0.05);PRP修复组动物的下颌体长度、髁突高度测量值与假手术组动物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PRP组动物的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测量值均小于假手术组动物的(P<0.05),PRP修复组动物的髁突高度、髁突长度、髁突宽度测量值与假手术组动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长期髁突软骨损伤后,下颌骨生长发育相对停滞,髁突发生吸收.激活后的PRP可有效修复生长期髁突软骨损伤,维持下颌骨的正常形态,促进下颌骨及髁突的正常生长发育.

  • 单侧个别牙短期(牙合)干扰对兔髁突组织形态和生物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

    作者:马肃;李延武;林江;王喜华

    目的 观察单侧个别牙短期(牙合)干扰对兔髁突组织形态和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2004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将32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牙合)干扰A组(戴单冠2周)、(牙合)干扰B组(戴单冠4周)、去除(牙合)干扰A组(戴单冠4周后去冠休息2周)和去除(牙合)干扰B组(戴单冠4周后去冠休息4周)共四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兔髁突大内外径前冠状面组织形态和生物力学特征.结果 (1)单侧个别牙短期(牙合)干扰使髁突冠状面内1/3和外1/3软骨各带厚度变化不协调,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与肥大带移行部较多核分裂相,层间细胞排列与其下方骨小梁形成明显支架结构.(2)单侧个别牙短期(牙合)干扰去除后,髁突组织形态和生物力学特征逐渐趋于正常.结论 (1)单侧个别牙短期(牙合)干扰施与髁突表面的异常负荷所"激活"的软骨增殖分化活动不平衡,软骨生成和软骨内成骨按应力方向加快进行以适应变化了的负荷需要,纤维带胶原纤维束生成不敌磨损致缓冲能力下降.(2)及时去除单侧个别牙(牙合)干扰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早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

  • 咬合紊乱导致颞下颌关节髁突异常改建

    作者:刘晓东;张勉;王美青

    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系一直是现代口腔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课题组通过建立咬合紊乱动物模型,观察到颞下颌关节髁突的异常改建甚至退行性变.咬合紊乱产生的异常生物力可以影响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和钙化,以及软骨下骨吸收等一系列变化,是髁突退行性改变的重要机制.文章就实验性咬合紊乱对髁突的影响进行综述.

  • 牵引成骨重建下颌骨髁突缺损

    作者:沈国芳

    下颌骨髁突缺损及发育不足是临床常见疾病,常造成患者患侧下颌支高度降低、咬合紊乱及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牵引成骨由于具有无免疫排斥、无供区损伤、精确可控、可改善软组织形态的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对下颌支牵引成骨髁突重建进行评述,主要就治疗时机、术前设计及模拟、术中术后控制及注意要点等进行讨论.

  • 髁突颈部骨折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朱房勇;兰柳萍;胡瑜;李松

    髁突颈部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对于髁突颈部骨折的治疗目标不仅局限于骨折的愈合,而更多地考虑到在骨折发生后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本文就髁突颈部骨折对下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单侧后牙缺失对髁突形态影响研究现状

    作者:徐婉君;谷志远

    单侧后牙长期缺失不修复,不仅会影响咀嚼习惯,而且易引起继发性咬合紊乱.既往研究表明,后牙缺失与颞下颌关节(TMJ)形态改建相关.髁突作为承力的主要区域,是TMJ改建为活跃的部分.下面就近年来单侧后牙缺失对髁突形态影响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应用锥形束CT观察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正畸前后髁突位置变化

    作者:张斌;张桂荣;白云龙

    目的 探讨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正畸前后髁突位置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沈阳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安氏Ⅱ类2分类并伴有不同程度颞下颌关节症状的青少年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关节后、上、前间隙,并记录关节症状情况.结果 患者正畸治疗后,颞下颌关节后、上间隙较治疗前增大(P<0.05);关节前间隙较治疗前减小(P<0.05);患者关节弹响、双侧髁突动度、开口型异常的发生情况均有所减少(P<0.05).结论 应用CBCT可确定错合畸形患者髁突位置,能够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人下颌骨髁突软骨潮标的观测

    作者:陈锐;陈新明;汪说之;熊世春

    目的:研究成人髁突软骨潮标的形态、数量、厚度及其与年龄、性别、负重等的关系.方法:50例成人髁突分为青年组(≤45岁)、壮年组(46~59岁)和早老年组(60~74岁).石蜡连续切片,多点观测.结果:50例髁突中46例出现潮标,潮标在青年组出现率低(69.23%),并与壮年组(100.00%)和早老年组(100.00%)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潮标的数量与年龄、性别、负重等均无关;其厚度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且与年龄无相关关系,在髁突非负重区与负重区厚度分别为8.558±5.832 μm、23.263±9.430μm,两者之间的差异高度显著(P<0.001),并与性别有关(P<0.05).结论:潮标为髁突软骨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其厚度与关节负重有关.

  • 人髁突软骨组织各带厚度的测量

    作者:陈新明;汪说之;熊世春;杜昌连;谢汉生

    用连续切片,多点测量法对43例19~74岁人髁突软骨各带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髁突软骨各带厚度不恒定,波动起伏较大.肥大带厚度在前斜面、横嵴与后斜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增殖带厚度在青年组与壮年、较老年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壮年组与老年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区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髁突软骨内同层不同区或同区不同层各带厚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文内还就有关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髁突骨软骨瘤细胞培养与生物学行为的初步研究

    作者:周欣荣;邓礼辉;陈竹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髁突骨软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方法:体外培养人髁突骨软骨瘤细胞,应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吉姆萨染色检测其克隆形成能力,阿利新蓝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软骨标记物表达. 结果:髁突骨软骨瘤细胞能在体外成功培养和传代. 细胞呈梭形、星形或多角形, 细胞核有核异型性. 细胞有较强的克隆形成能力,克隆形成率为16%±1.2%. 髁突骨软骨瘤细胞能分泌糖胺聚糖,表达Col2和Sox9. 结论:髁突骨软骨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双重特性,为研究髁突骨软骨瘤的防治提供了一个细胞模型.

  • 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中相关信号通路的初步筛查

    作者:李宁;江莉婷;谢银银;魏立;高益鸣

    目的:通过建立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过程中蛋白表达差异谱,分析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为进一步认识髁突软骨生理性及病理性生长改建的信号调控机制提供相关信息。方法:收获出生后1、7、14、28 d共4组S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软骨细胞。提取各组软骨细胞总蛋白,采用iTRAQ标记定量蛋白,2D nano-H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获取出生后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过程中差异蛋白的表达谱,所得数据用MASCOT软件处理,筛选样本之间有意义的差异蛋白,运用GO法及David软件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共鉴定137种具有可信度表达的蛋白,有44种蛋白参与至少27条KEGG信号通路,其中ECM-受体相互作用、焦点粘连、actin骨架调节、Ca2+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GnRH信号通路、肌醇三磷酸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以及核糖体等信号通路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鼠髁突软骨发育中,各信号通路蛋白在时间、空间上差异性表达,共同形成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

259 条记录 3/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