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溶性Fas与恶性黑色素瘤

    作者:刘静;王永晨

    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因持续增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到人们重视.随着Fas/FasL系统在恶性黑色素瘤中广泛深入的研究,可溶性Fas(soluble Fas,sFas)的作用日趋重要.本文对sFas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巧;杨聪颖;陈昊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2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症状多为进食梗阻,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大体为隆起或息肉样肿块.免疫组化染色HMB45和S-100阳性.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对于发生于中老年人食管中下段的息肉样肿块,应考虑到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巩丽;赵建业;陈海琛;孙瑞琳;朱少君;兰淼;张伟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报道1 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发生于食管中、下段1/3 处,大体呈息肉状;光镜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梭形、圆形或不规则型,以梭形细胞为主.肿瘤细胞胞核体积大,核仁清晰、染色质丰富,部分细胞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S - 100 蛋白、HMB45 和Melanoma-pan阳性;不表达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ific enolase, NSE)、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嗜铬素蛋白-A(chromogranin A, Cg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tane antigen, EMA)、高分子量CK 、CK18、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等.结论: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肿瘤,由于其症状与食管其它肿瘤相似,在活检或手术前很难确诊,对发生于中老年人的食管中、下段息肉样肿物应考虑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斌豪;王健生;何建军

    恶性黑色素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发生于食管的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PMME)实属罕见.发病率仅占食管肿瘤的0.1%-0.2%[1].

  • 中药单体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任宇;张石琳;邹征云

    目的:研究五种中药单体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体外增殖的影响和对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方法:将具有美白功效的五种中药单体(熊果苷、丹参素、芦荟大黄素、姜黄素和丹参酮ⅡA)分别与A375细胞作用.MTT比色法观察这五种中药单体对A375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多巴速率氧化法研究这些中药单体对A375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结果:五种中药单体对A375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熊果苷、丹参素、芦荟大黄素、姜黄素均可抑制A375细胞内酪氨酸酶的活性;且作用48 h后,高浓度的熊果苷和丹参素仍可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P<0.05),而芦荟大黄素及姜黄素虽对酪氨酸酶活性仍有抑制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丹参酮ⅡA在不同浓度下均未检测到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论:五种中药单体对A375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一定浓度的熊果苷和丹参素对A375细胞增殖抑制的同时亦可显著抑制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而芦荟大黄素、姜黄素、丹参酮ⅡA对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均未见明显抑制作用.我们推测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具有美白功效的中药单体熊果苷和丹参素抑制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之一,而芦荟大黄素、姜黄素及丹参酮ⅡA可能是通过其他机制来抑制细胞增殖.

  • 携带SEA和CD80双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16细胞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的研究

    作者:司少艳;刘俊丽;徐冰心;化楠;秦亚亚;刘昌叶;宋淑军

    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经重组腺病毒感染后,表达在B16细胞膜上的SEA和CD80体外能否诱导免疫学反应。方法:B16细胞分别经空载体腺病毒Ad(空)和重组腺病毒Ad-MMRE-mTERT-B7、Ad-MMRE-mTERT-SEA、Ad-MMRE -mTERT-BIS感染后,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然后,采用Brdu 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增殖;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TNF-α和IFN-γ的产生。结果:与感染空载体腺病毒Ad(空)和未感染B16细胞相比,经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16细胞体外能够显著诱导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其中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的产生显著升高;CT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增强;表达双基因的B16细胞体外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高于单基因过表达B16细胞。结论:B16细胞经重组腺病毒感染后,表达在细胞膜上的SEA和CD80具有免疫学活性,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采用所构建重组腺病毒进行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PP1蛋白在转移及非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

    作者:孙达欣;戴显伟;王宝胜

    目的 研究蛋白磷酸酶-1(PP1)对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作用.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P1蛋白在非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HMCB及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WM266-4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2例未转移恶性黑色素瘤及20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标本中PP1的表达.结果 本研究证明非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PP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1在转移及未转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方面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 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诊治分析(附4例报告)

    作者:赵斌;他同生;王启林;张国颖;卢玉林

    目的探讨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对4例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平均年龄52.5岁,均发现阴茎肿块,腹股沟淋巴结阴性1例,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例,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 结果 3例行阴茎部分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造口,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4例均行化疗,2例化疗联合生物学治疗.3例获得随访,时间为2~23个月,2例死亡,1例健在. 结论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确诊依靠病理,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行化疗联合生物学治疗可提高生存期,但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

  • 食管恶性黑色素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江涛;戴翠华

    目的探讨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例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检测.结果 1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54岁,食管中段2例,下段2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梭形,圆形、不规则型,以梭形细胞为主.胞核体积大,核仁清晰、核小、染色质深染,细胞内、细胞间散在大量不规则分布的黄棕色颗粒,部分区域密集,EMA阴性,Keratin阳性,Vimentin阴性,S-100阳性,HMB45阳性,LCA阴性,特殊染色(Fontama-Masson,银浸法),黑色素及嗜银细胞颗粒,呈黑色弥漫分布于瘤细胞浆内及细胞间,4例分别随访1~3年,均未见转移.结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间叶组织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皮肤、足跟部、视网膜等,发生于食管罕见,研究熟悉其形态特征对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 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素瘤20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小青;喻晓洁;朱奕融;罗兵

    目的:研究原发女性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系统回顾本院自1976年6月-2006年3月收治的20例原发性女性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8.5岁,绝经后妇女占55%.20例病例中手术治疗19例,1例仅行腹壁下动脉化疗.术后发现8例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例,12例阴道恶性黑色素瘤中,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外阴恶性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为25%,平均生存期为40.7个月,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为16.7%,平均生存期为19.7个月.结论:女性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肿瘤,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临床分期,肿瘤部位,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法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局部复发和早期转移是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 超声导向下125 I粒子植入治疗鼻咽恶性黑色素瘤腋下淋巴结转移1例

    作者:白帅婷;方文岩;赵成

    鼻咽恶性黑色素瘤是较为罕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容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降低局部复发率的关键。现将本院2012年8月收治的1例鼻咽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 23例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高永健;王静;刘晓川;帕力旦·吾布尔

    目的:总结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的临床病例特点。方法:我院诊治1例,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以及 MEDLINE(或 PUBMED)检索到国内外报道的黑色素瘤小肠转移病例共23例,并进行统计分析。收集一般情况、黑色素瘤原发部位、原发肿瘤至小肠转移间隔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等。结果: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54.7岁,初次诊断至发现转移平均时间间隔为6.33年(0-20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16例(69.6%),黑便/便血7例(30.4%),肠梗阻或肠套叠14例(60.9%)。肿瘤大直径平均为5.82cm(2-15cm)。47.8%为小肠多发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黑便,易于发生肠梗阻或肠套叠;肿瘤常多发转移,且发现小肠转移距初次诊断时间间隔较长。

  • 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高晓燕;闫婉君;马兴聪;马一楠;任宏涛;薛兴欢;张淑群

    目的: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Tim-3)的表达情况,探讨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2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及38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同时分析其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恶性黑色素瘤组Tim-3表达量为(15.89±6.49)%,健康对照组的表达量为(3.27±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im-3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有无溃疡、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有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Breslow分度无关(P>0.05).结论: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高水平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并有望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早期预测及治疗的重要靶标.

  • 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亚丽;石光跃;龚海燕;吴瑾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术前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其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 回归对生存情况进行多因素分 析.结果: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性166例,女性167例,中位年龄55岁,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4.4%、18.0%.皮肤型及黏膜型为主要的发病类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部位(P<0.001)、就诊时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LDH水平是否正常(P<0.001)及是否接受含DTIC方案化疗(P=0.015)对患者的生存期产生影响.而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与预后无关.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2年生存率不足20%,不同的原发部位、就诊时有无淋巴结转移、LDH水平是否正常、是否接受含DTIC方案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早期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助于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案以进一步延长生存期.

  •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附1例原发于阴道后壁的恶性黑色素瘤)

    作者:李江涛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maglinant melanoma)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病理组织形态,结合免疫酶标,研究发生于外阴的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阴道后壁的恶性色素瘤,组织学形态及免疫酶标提示,具有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免疫酶标:IHC:HMB45(+)S-100(+)ACTIN(-)CD99(-)Desmin(-)CK(+/-)GFAP(-)LCA(-).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结构多样,细胞形态万千,好发于表皮,在病理外检中,对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避免恶性黑色素瘤的误诊.

  • 恶性黑色素瘤误诊为乳腺癌1例

    作者:陈佳权;赖琳;陈典;谭爱民

    1病案摘要患者,女,42岁,汉族,已婚,干部.于2006年8月11日因右乳腺癌术后骨转移行化疗后半月入院.患者2005年11月因"右乳腺及右腋下无痛性肿块并骨痛1月"于我院诊断为右乳腺恶性肿瘤,行改良根治术

  • 肝脏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巩丽;赵建业;赵华栋;朱少君;韩秀娟;兰淼;张伟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报道1 例肝脏恶性黑色素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检测,并回顾文献.结果:肉眼观察见椭圆形肿物,有明显包膜,局部与肝组织黏连,但二者分界清楚;光镜下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与肝组织分界处有纤维组织分割,但局部瘤细胞突破包膜侵及肝组织;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圆形、多角形或梭形,胞界清,胞质丰富.部分区域瘤细胞胞浆中可见灰黑色颗粒;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嗜酸或弱嗜碱性,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显示Vimentin、Melanoma-pan、HMB45和S-100阳性;不表达AFP、CK高、CK18、CEA、CK19、CD34、CD117、NSE、LCA、CK、CHA、HCG、EMA、SCLC、Desmin、SM-actin、SC-actin、myoglobin和Syn等.结论:肝脏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肿瘤,且组织学形态又复杂多样,如遇到诊断有困难的肝脏肿瘤时,应考虑到恶性黑色素瘤之可能.

  • 沙利度胺联合DVP化疗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28例

    作者:蒋骑;黄俊辉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DVP化疗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28例采用沙利度胺联合DVP化疗方案治疗,沙利度胺自化疗开始时给药,剂量200mg/d晚上睡前顿服,以后每周增加100mg至400mg维持12周以上;DVP化疗方案,氮烯咪胺250mg/m2,静脉滴注,d1-5,长春酰胺3mg/m2,静脉注射,d1,顺铂30mg/m2静脉滴注,d1-3,3周为1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23例单纯采用DVP方案化疗,方法及药物剂量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0%(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明显,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DVP化疗方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具有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疗效明显等优点.

  • 恶性黑色素瘤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杨;张灿珍;江自然;沈丽达;张季;杨继岚;王维琦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6例恶性黑色素瘤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并分析ER与性别、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36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ER的阳性率为58.3%(21、36),ER表达率与性别无关(P>0.05),ER阳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9个月,阴性组22个月,两组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率约58.3%.ER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ER阴性患者,ER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提示恶性黑色素瘤有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

  • 重离子(12 C6+)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秦进;张超;李莎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迁徙能力强的皮肤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现上升趋势,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放射治疗在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黑色素瘤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MM细胞对低LET射线( x、γ)具有显著的抗拒性限制了常规射线放疗在MM中的应用。重离子由于其特有的物理学特性和生物学优势,使其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重离子在MM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021 条记录 47/52 页 « 12...44454647484950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