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葱白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

    作者:朱琳华;张园园;陈晓青

    目的 观察葱白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预防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A组)30例、艾灸组(B组)31例、葱白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组(C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次日晨拔除保留导尿管后予心理疏导及指导饮水、鼓励排尿等常规护理方法诱导排尿.B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之上加用艾灸灸神阙穴.C组在A组上述治疗基础之上加用葱白敷贴于神阙穴并联合艾灸.治疗结束后,对比拔除尿管后尿潴留发生率、尿管重置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1~5 d,平均(3.6±1.0)d.B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22.5%、重置尿管率为19.3%,C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0.0%、重置尿管率为6.7%,A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43.3%、重置尿管率为36.7%,B组与C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重置尿管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满意度A组66.6%,B组83.8%,C组96.6%,B组C组高于A组,同时C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重置尿管率又低于B组,护理满意度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葱白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拔除保留导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采用艾灸治疗及常规护理的患者,且术后尿管重置率降低,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近中期疗效

    作者:鲁世保;王庆一;李之芳;张岑山;刘燕翌;刘清和;张凯

    目的观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老年性单室性骨性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1992年9月~1998年4月间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共78例102膝.患者术前诊断为老年性单室性退行性骨性关节炎,部分病例合并有轻度髌骨关节病.术前,术后随访进行HSS评分.共随访例62膝,随访时间9~78个月,平均30.4月,其中,5年以上3例3膝.结果优85%,良15%,所有患者无一例翻修.放射学检查,假体周围无透亮线形成,假体无明显变形,对侧间隙无狭窄.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功能好等优点,是治疗老年性单室性退行性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 髋膝关节置换后下肢肿胀分度及早期预防

    作者:黄小强;廖永华;王效东

    目的:制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分度标准,对比观察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肿胀的预防作用.方法:自2001年6月~2004年10月对接受人工全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8例(144个关节)根据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前瞻性地将其随机分成A组(手术8h后利用CPM机进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和B组(手术一周后开始进行CPM机功能锻炼).手术后第4d观察两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根据制定标准评分,分为轻、中、重度肿胀,统计每组中、重度肿胀的病例数,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69个关节(62例患者)中有10侧下肢出现不同程度肿胀,B组75个关节(66例患者)中有25侧下肢呈不同程度肿胀,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对手术后肢体肿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疗法之一.

  • 216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

    作者:盛红燕;陈娟;张瑾慧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总结了216例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及心得,强调术前注意进行心理和常规护理,术后重点预防并发症,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结果:216例患者均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且康复良好,对手术护理满意度100%.结论:做好围手术期规范的康复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措施,落实术后护理及相关的康复指导,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功能康复

  • 自体骨泥植骨在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作者:蔡建国;高清元;孙序基;谢兵

    目的:探讨自体骨泥植骨在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1989年4月~1998年10月,应用术中切下的股骨头松质骨及股骨颈髓腔刮出的松质骨研磨面骨泥,涂抹于股骨假体周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51例,57髋.结果:51例57髋经7~13年的长期随访,优良率92.16%.假体松动7例,占12.28%.结论:自体骨泥植骨在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取材方便,对机体无毒副作用,可以获得初始的假体与骨组织的紧密贴合,进而获得初始的假体稳定,并能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

  • 屈曲挛缩畸形膝关节置换的软组织平衡

    作者:卿忠;王志远;马建兵;姚建锋

    目的:探讨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关节置换的方法,重点关注术中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的方法,技巧及术后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晚期膝关节疾病合并屈曲挛缩畸形患者156例,213膝,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术前术后膝关节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本组病例平均年龄60.2岁(44~81岁),女92例136膝,男64例77膝.膝骨性关节炎8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创伤性关节炎13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52.6°(33.5°~94.1°).本组病例轻度屈曲畸形:83例1 17膝,中度屈曲畸形:58例76膝,重度屈曲畸形:15例20膝.平均屈曲畸形程度:45.8°.每例患者均进行术前及术后1年H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改善,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20.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3.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平均52.6°提高到术后平均92.7°.结论:晚期膝关节病所致的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膝关节置换术,除了在术中要注意准确截骨外,应着重注意软组织松解,调整力线.

  • 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建兵;姚建锋;李辉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屈曲活动度.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随访112例患者136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kty,TKA),男42例57膝,女70例79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18膝.膝内翻畸形98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14膝(平均5.10±2.4),屈曲畸形31膝(平均15.6±2.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Zimmer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136膝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6.7)分.优86膝,良18膝,可4膝,差4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8.5°,改善至术中平均125.4°,终末随访时平均121.5°.结论: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手术技术.但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肥胖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 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作者:马建兵;姚建锋;张育民

    目的:观察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7月至2005年9月对18例(36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行伞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平均随访3.2年,对手术前后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等进行了对比.结果:术后除6侧关节轻度疼痛外,其余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Harris评分由术前半均31分改善为76分(配对t检验,P<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人工跖趾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强;梁晓军;宋涛;李毅

    目的:总结应用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足部疾患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我科共有8例足部疾患的患者接受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其间Freiberg病患者5例(5足),合并(足母)外翻1例;第1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例(2足);第1跖趾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l例(1足).均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结果:随访时间3~25个月,平均13.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通过AOFAS评分评定,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足部疾患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 3D打印在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体会

    作者:韩文锋;王宁;刘欣伟;何勇;孙保飞;张敬东;侯明晓

    目的:探讨3D 打印技术在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自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患者8例,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初次膝关节置换。结果所有8例患者均获得1~3年的随访。 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4.5分提高至术后的平均87.0分。下肢机械轴线由术前的平均内翻偏移14.6°改善至术后的平均内翻偏移2.1°。未见感染,骨延迟愈合、不愈合,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中远期疗效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的TKA可有效恢复下肢机械轴线,并且能够简化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临床效果满意。

  • 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谵妄的护理

    作者:韩念

    谵妄是一种急性脑器官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在意识清晰度明显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临床表现为失去自知力,言语零乱,答非所问,伴不同程度的幻觉,兴奋,躁动等患者以老年人见多,术后谵妄会增加压疮,肺部感染和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也使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15例老年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起谵妄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临床体会

    作者:丁强;李超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方法及疗效.方法:14例(20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髋关节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平均随访6年,所有病人术前术后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行临床效果评定,优12髋,良1髋,中1髋,优良率94.1%.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切口感染,假体无脱位、松动;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20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由术前平均11°增加为术后平均145°;后髋痛消失,膝痛、腰骶痛明显改善,步态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a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3 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8 1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可明显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魏玉莲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期降低DVT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 1月到2011年1月于我院行THA患者218例,分析各临床因素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218例患者中29例发生DVT,其发生率为13.30%.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女性、高龄、甘油三酯增高、输血量大、伴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为0.042、0.019、0.030、0.017、0.034、0.048);而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DVT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00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输血量大以及甘油三脂增高是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DVT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输血量大以及甘油三脂增高是THA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其发生的保护因素.因此我们建议治疗慢性病、控制输血、术后早期功能训练以减少DVT的发生.

  • 人工桡骨头置换术8例初步报告

    作者:吕志平;杨峻

    目的:探讨应用单极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MasonⅢ、Ⅳ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例MasonⅢ、Ⅳ型桡骨头骨折的患者应用人工桡骨头假体进行置换并观察疗效.结果: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个月.按Mackay、Cam疗效评定标准,5例疗效为优,3例疗效为良,无1例感染.结论:桡骨头在稳定肘关节及上尺桡关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桡骨头骨折如不能重建,假体置换是更好的选择.

  • 全髋关节置换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早期回顾性研究

    作者:张国鑫;赵洪双;邬其华;喜闻天;王云龙

    目的:通过两种手术技术的对比,探讨直接前方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特点.方法:从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共对137例(165髋)病人采取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的手术技术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直接前方入路36例(45髋),后外侧入路101例(120髋).通过早期回顾性研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术后置入假体的位置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直接前方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手术技术在手术时间、术后置入假体的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直接前方入路术中出血量少于后外侧入路技术,直接前方入路术后早期Harris评分高于外侧入路技术,直接前方入路术后早期的并发症少于后外侧入路技术.结论:直接前方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技术以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点,近几年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但该技术的推广还有一定的限制.

  • 人工关节置换联合粗隆及股骨矩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作者:叶飞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联合粗隆与股骨矩重建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采用人工关节置换联合粗隆与股骨矩重建治疗的7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资料给予分析,观察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74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7min(45-85min),术中出血量330ml(200-580ml).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优29例,良3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7.0%.结论:人工关节置换联合粗隆及股骨矩重建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可早期下地负重活动、并发症少.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与输血率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作者:姜炜

    目的 :统计并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与输血量及输血率的大小.方法 :2006年至2017年行THR的患者共38例,男14例,女24例;平均年龄年龄66.1岁(47~76岁).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指数、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前HGB、HCT,术后低HGB、HCT出现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结果:术中出血平均为(516.3±378.2)ml,术中输血率为13.2%,平均用血量为2URBC.术后引流平均为(386.6±267.3)ml,术后输血率44.7%,平均用血量为4U RBC,围手术期总体输血率为57.9%,平均用血量3.8URBC.年龄、BMI指数、术前HGB浓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是影响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THR围手术期出血较多,输血率较高,注意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对减少输血及降低输血风险有积极的意义.

  • 双侧全髋置换术一期与分期的比较

    作者:凌强;邓高荣;吴炳华;李太强

    目的 对一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一期与分期双侧关节置换的结果,评价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1999年3月~2006年1月进行的双侧髋关节置换病人85例(170个关节),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一期置换组47例(94个髋关节),B组为分期置换组38例(76个髋关节).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中并发症、功能恢复等没有差异.但两者在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总治疗费用统计学差异.结论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可行,但需选择合适的病人.

  • 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体会

    作者:曹衍玉;钟志龙;阎学茂;曾庆

    目的 通过单髁置换观察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5月起采用Link Endo Model型假体单髁置换治疗3例膝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效果显著.结果 术后1~2年随访,膝关节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单髁置换具有出血量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等优点.

  • 全膝关节置换术12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李琳;刘丽敏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oplsaty,TKA)是对严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置换全膝关节能解决患者的痛苦,可以恢复或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08-11/2009-11我们对1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4004 条记录 200/201 页 « 1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