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1358
  • 国内刊号: 11-928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syhlcgrb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毛羽 成军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Siglecs家族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褚萨萨;尤娜;汪茂荣

    Siglecs家族是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的跨膜受体,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调节免疫平衡的作用.脓毒症是炎症诱导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机理包括免疫调节紊乱、炎症反应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本文主要就Siglecs家族在脓毒症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综述.Siglec-1、Siglec-5和Siglec-14通过启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发挥双向效应.Siglec-2通过调节B细胞和T细胞在脓毒症中调节免疫平衡.Siglec-9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的内吞作用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现象,进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作用.Siglec-10抑制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P),帮助T细胞启动抗原抗体反应,减少B细胞数量从而减弱炎症反应.Siglecs在脓毒症不同阶段的功能具有潜在治疗意义.

  • 内脏型带状疱疹致胆汁淤积性肝炎一例

    作者:乔飞;邵铭;徐祥涛

    目的 为提高临床对内脏型带状疱疹诊治水平.方法 报道以严重持续性上腹痛伴进行性黄疸为主要表现的1例72岁男性内脏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诊治过程.结果 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疱疹皮损痊愈但病情反复,肝组织活检显示肝细胞内仍可见病毒包涵体和胆汁淤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带状疱疹病毒染色阳性.经长时间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内脏型带状疱疹痊愈.结论 内脏型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应延长疗程.

  • 手足口病并发多形红斑一例

    作者:张玉凤;符佳;徐鹏飞;刘瑞清;王军;邓慧玲

    目的 分析临床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多形红斑的病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手足口病合并多形红斑患儿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和预后.结果 经抗病毒、抗过敏、局部抗炎等治疗5 d后患儿皮疹消退出院,无后遗症.结论 肠道病毒感染出现典型手足口病皮疹的同时可以并发多形红斑,对不典型皮疹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 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感染者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卜岚;白轩

    目的 探讨雷迪帕韦(LDV)-索非布韦(SOF)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共感染者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西安市第八医院收治的HCV/HIV共感染者60例,根据患者是否有肝纤维化分为肝纤维化组(30例)和无肝纤维化组(30例).肝纤维化组和无肝纤维化组患者均采用LDV/SOF固定剂量400 mg/d和常规抗HIV治疗方案分别治疗24周和12周.比较两组患者抗HCV治疗结束后病毒学应答(EOT)、持续病毒学应答12(SVR12)、持续病毒学应答24(SVR24)、不良反应以及生命健康评估(SF-12)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失访8例,失访率为13.3%.无肝纤维化组和肝纤维化组患者治疗结束后EOT、SVR12、SVR24病毒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2周和24周,两组患者躯体健康评分和心理健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患者SF-12评估身体健康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5、P=0.028).结论 LDV/SOF用于治疗HCV/HIV共感染者SVR较高.虽然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可通过对症治疗缓解.

  • 布鲁菌病合并脊柱炎120例临床研究

    作者:费晓;方凯

    目的 研究布鲁菌病合并脊柱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布鲁菌病并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体炎患者35例、椎间盘受累患者55例、骨质破坏患者和脓肿患者各15例,椎体炎患者用药方案为多西环素+利福平(DR组),椎间盘受累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磺胺新诺明(DRC组);骨质破坏和脓肿患者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磺胺新诺明+左氧氟沙星(DRCL组),记录各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方案、疗效、复发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入组患者脊柱核磁表现为椎体炎、椎间盘受累、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脓肿.DR组患者2个疗程治愈率、4个疗程治愈率、超过4个疗程治愈率、复发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82.9%、17.1%、28.6%和5.7%;DRC组患者分别为38.2%、94.5%、5.5%、5.5%和1.8%;DRCL组患者分别为0%、20%、80%、0%和3.33%.2个疗程后DRC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DR组(χ2=18.26、P<0.001),4个疗程后DRCL组患者治愈率显著低于DR组和DRC组(P均<0.001);4个以上疗程后DRCL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01).DRCL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χ2=16.692、P<0.001);三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8、P=0.604).结论 多药联合长疗程治疗布鲁杆菌病脊柱炎复发率低,可达到理想治疗终点,且不一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2015年徐州市及周边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作者:纵书芳;孙浩淼;尹力扬;张春侠;石银月;纵淑丽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HFMD)住院患儿病原体类型及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度徐州市儿童医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人口学特征、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患儿粪便标本,提取病毒RNA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样本进行肠道病毒71(EV71)型、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型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5年度本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792例,其中男1842例,女950例;重症10例,死亡3例;年龄72 d~11岁.3~7月份为手足口病高发期,入组患者共发病1738例(62.24%),4月达到顶峰,发病425例(15.22%).发病人群集中在1~3岁幼儿(1471例、52.68%),且以散童及幼托为主,其中留守儿童占29.98%(837/2792),二次感染患儿占19.99%(558/2792).患儿近3个月患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营养状态差以及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低的患儿在本院手足口病人群中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9.68%(1108/2792)、59.81%(1670/2792)和64.97%(1814/2792).病原学检测显示:EV71阳性率为56.23%(1570/2792),CoxA16阳性率为13.83%(386/2792),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为30.59%(854/2792).收集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家长大便标本共102例,病原学检测显示其中44例(43.14%)EV71阳性.结论 2015年徐州市及周边地区手足口病患儿仍较多,并以EV71感染为主;留守儿童及二次感染患儿中重症患者比例较高且病情更重;成人隐性感染可能成为另一种重要的传染源.

  •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

    作者:张素娟;宋毓青;王楠;王茜;魏明;董茜;吴其明;张伟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方法 收集2015年4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就诊的HIV阳性ACS患者32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HIV阴性ACS患者为对照组(32例),应用血栓弹力图及常规凝血及血小板等指标检测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指标差异,包括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凝固角(α角)和大振幅(MA)、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率、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等.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家族史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IV阳性ACS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反应时间(R)显著低于HIV阴性ACS患者(t=-4.00、P<0.01),凝固时间(K)显著低于HIV阴性ACS患者(t=2.15、P=0.03),凝固角(α角)显著高于HIV阴性ACS患者(t=2.15、P=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功能指标(MA)以及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IV阳性ACS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EG参数中R值与APTT具有显著相关性(r=0.39、P=0.04);MA值与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0.47、0.68,P=0.01、P<0.01).结论 HIV感染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规监测血栓弹力图可提供更多凝血及血小板功能信息.合并HIV感染的ACS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但无需因合并HIV感染而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 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蔡晓娟;沈毅;朱晓红;汪徐林;朱勇根;庄勋;秦刚

    目的 探讨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的判断价值,及其对人工肝治疗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32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队列的临床资料,其中生存组83例,死亡组149例.根据基线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和并发症等,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integrated MELD(iMELD)、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改良Child评分(mCTP)5种模型评分;随访两组患者90 d的生存率.分别从鉴别力、校准度和整体性能3个方面评价5种评分系统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探讨单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此5种模型在文献报道的临界值指导下对患者选择人工肝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方法计算各个模型及"全治疗"策略的净获益,评价模型对预测疗效的临床意义.结果 MELD、MELD-Na、iMELD、CTP、mCTP 5种评分系统均能较好利用数据信息,且与ACLF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在判断患者90 d预后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64、0.68、0.62和0.64;iMELD均优于其他评分系统(t=8.318、P<0.001);iMELD评分的佳临界值具有好的病死风险判断力;Nagelkerke's R2和Brier评分结果提示iMELD整体判断能力优.以55为界值,iMELD短期预后判断能力的敏感度为86.8%,特异度为49.5%,AUC=0.68;iMELD预测能力优于PTA单指标(t=5.866、P<0.001)以及其他模型;阈值概率(Pt)为23%~65%时,基于iMELD评分决定是否应用人工肝治疗,净获益高于"全治疗"策略,相当于每100例患者中可减少不必要的人工肝治疗多达20例,提示使用iMELD模型指导可节约20%的人工肝资源,同时亦不增加漏掉需要人工肝治疗患者的几率.结论 iMELD模型在判断ACLF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方面的价值较高,对临床选择合适病例进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某院1715例妇科就诊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及基因型分布

    作者:高自颖;柏居林;甄拴平

    目的 分析妇科就诊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及基因型分布,为宫颈癌的诊治及HPV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检测2009年11月至2016年10月宝鸡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715例自愿接受生殖道HPV感染筛查且有性生活史妇女的21种HPV基因型别.结果 就诊人群宫颈感染HPV高危型以HPV58、HPV16、HPV52和HPV33型为常见,而HPV低危型则以HPV11及CP8304为主.1715例就诊者中266例HPV阳性,阳性率为15.51%.其中单一感染者168例(9.80%),双重及多重感染者98例(5.71%);就诊者以31~40岁和41~50岁年龄段HPV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8.31%和18.60%;其次为≤30岁就诊者,感染率为13.92%;>50岁患者HPV感染率较低(8.24%),与≤30岁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68例单一高危型HPV感染者以HPV58、HPV16、HPV52、HPV33型感染为主,分别为68例(40.48%)、40例(23.81%)、22例(13.10%)、10例(5.95%),与HPV58型阳性率比较,HPV16、HPV52、HPV33型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危型HPV感染者以HPV11型和CP8304感染为主,分别为16例(9.52%)和12例(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2、P=0.186).98例双重及多重HPV感染者中双重感染者62例(63.27%);三重感染者28例(28.57%);四重感染者8例(8.16%).双重及多重HPV感染亚型主要以HPV58、HPV16、HPV52和HPV11型为主,分别为25例(25.51%)、20例(20.41%)、16例(16.33%)和11例(11.22%).结论本院妇科就诊人群高危型HPV感染率基本符合亚洲人群分布规律,但存在一定区域性.

  • 肠道病毒71型衣壳蛋白VP1特异性识别和激活手足口病患儿CD4+T细胞免疫活化

    作者:高宁;李梅;李亚萍;王文俊;石娟娟;贾晓黎;党双锁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病毒71型衣壳蛋白VP1诱导EV71感染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γ(IFN-γ)应答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市儿童医院住院的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共31例,根据临床特征分为3组:急性感染期组(16例)、临床恢复期组(9例)和感染恢复后1个月组(6例);另外,选取1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通过重叠肽技术合成覆盖EV71衣壳蛋白VP136条重叠肽段作为抗原,采用IFN-γ酶联免疫斑点分析法(ELISPOT)和磁珠分选法(MACs)体外检测各组患儿EV71 VP1特异性CD4+T细胞和CD8+T细胞免疫应答特征.结果 急性感染期组有4例(25%)患儿对VP1蛋白存在T细胞免疫反应,临床恢复期组5例(56%)患儿对VP1蛋白存在T细胞免疫反应,其中EV71感染临床恢复期组患者反应强度强,显著高于急性感染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2、P=0.041),而感染恢复后1个月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T细胞免疫反应,临床恢复期组患者T细胞反应强度显著高于感染恢复后1个月组(Z=-2.105、P=0.035)和对照组(Z=-2.633、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EV71感染患儿VP1蛋白被识别的频率(即例数)随着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而消失.VP1蛋白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以特异性CD4+T细胞为主导;筛选确定了8个EV71 VP1蛋白区CD4+T细胞表位.结论 EV71感染患儿在发病期对VP1蛋白存在特异性T细胞反应,且以特异性CD4+T细胞为主导;筛选确定EV71感染患儿VP1蛋白的CD4+T细胞表位有助于阐明EV71感染的细胞免疫学发病机制.

  • 糖尿病足感染者创面肉芽组织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

    作者:胡振平;许辉;叶茂;于静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感染对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治疗糖尿病足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接诊的88例糖尿病足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将正处于感染期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感染控制后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踝肱指数(ABI)分组:观察组患者中20例缺血患者作为缺血组,24例非缺血患者作为非缺血组.提取患者创面组织,进一步处理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进行检测,观察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病程等基本信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详细记录患者创面组织细胞自噬蛋白微管结合轻链蛋白-3(LC3)、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和泛素结合蛋白(p62)等指标.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观察组患者LC3和Beclin-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3.638、P=0.011,t=2.682、P=0.022),p62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t=4.998、P=0.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缺血组患者LC3和Beclin-1水平均显著高于缺血组患者(t=2.837、P=0.018,t=3.028、P=0.012),p62水平低于缺血组患者(t=3.562,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Beclin-1灰度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2,P=0.013),而p62灰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7、P=0.004);两组患者LC3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7、P=0.056).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会导致患者细胞自噬水平降低,合并缺血患者细胞自噬水平进一步降低,糖尿病足感染控制后,细胞自噬水平升高.

  • 单核细胞群落VCS参数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价值

    作者:沈甜;施军卫;顾德林;张海云;喻禹;朱易华;陶国华;蔡慧慧;曹兴建

    目的 回顾性分析初治活动性肺结核(APT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群落VCS参数的变化,探讨其诊断APT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的APTB患者83例为APTB组和2015年9月至12月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者79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Coulter LH 750血液分析仪检测APTB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血常规指标,记录单核细胞的各项VCS参数;同时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并对VCS参数和细胞因子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PTB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MV)及平均体积分布宽度(MDW)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16、P<0.001,t=7.349、P<0.001);MMV与IL-1β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17、P<0.001);MMV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且当其临界值取172.6 fl时,诊断APT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7%和86.1%.结论APT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群落VCS参数发生改变,MMV显著增大并产生异质性,对临床辅助诊断APTB有一定价值.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作者:段英;王笑梅;赵莹莹;李贲;全敏;欧蔚妮;邢卉春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研究对象的血清肌酐(Scr)水平、年龄、性别应用简化肾脏病饮食调整工作组(MDRD)方程计算目标人群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目标人群合并慢性肾脏病情况,同时分析影响患病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6665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男性4457例,女性2208例;HBV携带者60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63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428例.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eGFR<60 ml/min/1.73 m2患者72例(1.08%),60 ml/min/1.73 m2≤eGFR<90 ml/min/1.73 m2患者586例(8.79%),男性患者患病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P=0.473).随着年龄增长,CKD患病率增加,不同年龄段患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71、P<0.001).肝硬化患者合并CKD患病率(3.15%)显著高于HBV携带者(0.16%)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0、P<0.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随着疾病进展,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增加,高龄、肝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均为慢性HBV感染者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 重症医学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的药物治疗

    作者:刘敏;张凤香;张萌;尹作民

    目的 比较3种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物治疗重症医学科(ICU)MRSA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对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青岛市中心医院ICU收治的114例老年MRSA肺部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药物不同分为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和利奈唑胺组,每组各38例患者.比较各组患者的疗效、细菌清除率、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χ2=7.018、P=0.008,χ2=4.070、P=0.044).利奈唑胺组患者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χ2=5.182、P=0.023,χ2=4.211、P=0.040).各组患者治疗后CRP、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后CRP、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低于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P均<0.05).各组患者治疗后均发生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肾毒性、血肌酐水平异常、血小板下降、贫血不良反应,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7、P=0.723).结论 ICU MRSA肺部感染老年患者治疗药物中,利奈唑胺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均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且临床安全性相当,为治疗MRSA肺部感染较为理想的选择.

  • 颌面部间隙感染者病因、临床表现及综合治疗

    作者:周容

    目的 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者病因,临床体征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符合临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MSI)纳入条件的共126例患者.对患者病因、全身状况、致病菌、年龄、治疗以及诊断等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段MSI感染者例数(χ2=12.903、P=0.030),不同感染源患者例数(χ2=11.17、P=0.03),不同感染部位患者例数(χ2=14.31、P=0.02),不同致病菌所致感染者例数(χ2=12.41、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6例患者经抗菌药物保守治疗后,41例患者痊愈出院;经药物治疗和切口引流治疗,85例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1、P=0.04).患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者需要及时应用足量、敏感抗菌药物,并及时对脓肿切开引流,可控制颌面部间隙感染发展.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脊柱疾患外科治疗与职业暴露防护策略

    作者:孙胜;张强;赵昌松;李鑫;赵汝岗;张耀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合并脊柱外科疾患围手术期手术治疗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需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HIV/AIDS患者共56例,其中行颈椎手术者14例,腰椎手术者24例,胸椎手术者10例,椎间盘镜手术者8例.其中有36例脊柱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数字骨科导航技术.监测入组HIV/AIDS患者行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次数、方式、部位和暴露级别;总结暴露后应对措施及暴露后感染情况.结果 医务人员发生一级暴露者20例,二级暴露者2例,三级暴露者3例.暴露方式和部位主要以术中针刺伤、黏膜溅染为主,双手是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部位15例(60%),其次是黏膜喷溅6例次(24%);左手发生直接暴露者11例(44%)、右手暴露者4例(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56);各手指部位暴露统计:食指(20%)>拇指(16%)>手掌(12%)>手背(8%)>中指(4%).经严格按照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原则,无1例医务人员发生HIV感染.结论 HIV/AIDS患者脊柱外科手术中职业暴露风险不容忽视,围手术期应在遵循骨科手术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利用数字骨科导航技术,实施精准定位微创小切口手术,严格执行预防职业暴露相关防护规范化流程,可有效避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

  • 头孢唑肟钠对急性细菌性感染者的细菌学疗效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及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

    作者:朱杨;颜佩文

    目的 研究头孢唑肟钠对急性细菌性感染者的细菌学疗效以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细菌性感染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2.0 g/次、2次/d;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射头孢唑肟钠,2.0 g/次、2次/d.比较两组患者的细菌学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2.22%和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7、P=0.058).两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和细菌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74、P=0.062,χ2=2.266、P=0.067).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71、P=0.032,t=13.892、P=0.03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3、P=0.023,t=14.791,P=0.019).结论 头孢唑肟钠对急性细菌性感染者疗效较好,与头孢曲松钠疗效相当,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者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一线药物耐药特征

    作者:郭倩;朱召芹;钱雪琴;金鑫;苏俊;张腾飞;魏剑浩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结核分枝杆菌(MTB)分离株对一线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的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HIV/MTB双重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HIV合并MTB感染者154例(实验组)和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357例(对照组),进行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链霉素(STR)4种一线药物耐药性检测,比较两组患者MTB的总耐药率和总耐多药率,初始及获得性耐药、耐多药率.结果 HIV/MTB双重感染组患者总耐药率(44.2%,68/154)、初始耐药率(42.2%,19/45)、初始耐多药率(13.3%,6/45)、STR总耐药率(31.8%,49/154)和初始耐药率(28.9%,13/45)显著高于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33.9%、25.0%、3.8%、22.7%、11.4%)(P均<0.05).INH、RFP、EMB耐药率与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患者获得性耐药率(39.1%,88/225)和获得性耐多药率(19.1%,43/225)分别高于初始耐药率(25.0%,33/132)和初始耐多药率(3.8%,5/132)(χ2=16.785、P<0.001;χ2=7.393、P=0.004).结论 HIV/MTB感染者分离的MTB对一线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耐药率和耐多药率高,其中STR耐药为严重,提示临床治疗应重视HIV/MTB双重感染者的结核耐药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高原地区心血管病医院院内感染现患率调查

    作者:程芬兰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心血管病医院院内感染发展趋势,对高原地区心血管病医院院内感染控制效果做出评价.方法 随机选择青海省心血管病医院2015年11月5日、2016年11月4日、2017年10月26日0:00至24:00病例数据,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住院患者进行现患率调查,分析所选取的1689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结果 2015年至2017年度本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6%(14/536)、2.3%(12/516)和2.04%(13/637),感染例次率分别为3.2%(17/536)、2.9%(15/516)和2.4%(15/6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P=0.810,χ2=0.760、P=0.684).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是上呼吸道和手术部位感染.调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8.1%(97/536)、14.1%(73/516)和17.6%(112/637);抗感染治疗前微生物送检率分别为53%(41/76)、54.2%(32/59)和61.6%(53/86).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1.4%),其余依次为革兰阳性菌(28.6%)和真菌(20%).结论 根据现患率数据分析,高海拔地区心血管病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率与高原地区环境、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及手术复杂性有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与预防、提高用药前样本送检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少联合用药率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