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1358
  • 国内刊号: 11-928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syhlcgrb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毛羽 成军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89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作者:高冬梅;吴凤;胡婷婷;江碧芹;洪树芹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治疗手足口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89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95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临床诊疗和细心的护理,均基本恢复或有所好转,仅有1例手足口病患儿转到外院治疗后死亡;手足口病患儿多发病于5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1~2岁的手足口病患儿较多,占41.74%,其次是<1岁的患儿发病较多。手足口病患儿皮疹主要分布于手掌、足掌、口腔黏膜,构成比例分别为64.21%、57.12%和63.54%。896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有皮疹,691例(占77.10%)患儿伴有发热症状,其中热峰>39℃的患儿263例,构成比占29.40%。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计数升高(605例,占67.50%),其余也表现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人柯萨奇病毒A16和人肠道病毒71型感染占主要部分,分别为444例(占49.60%)和340例(占37.90%),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26例(占14.10%),合并病毒感染中流感病毒感染所占比例较高达到51.20%。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年龄小,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则预后良好。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

    作者:欧蔚妮;张娜;王笑梅;杨松;成军;邢卉春;程丹颖;段英;刘庄;赵莹莹

    目的:探讨肝组织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后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共81例,采集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人口学、生化学、病毒学及肝组织学结果并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病毒学指标动态下降情况,分析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81例,其中男性60例;平均年龄36.5岁。肝组织学活检提示,肝脏炎症和纤维化≥G2S2者54例(66.7%);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27例(33.3%);治疗24周病毒学应答患者63例(77.8%)。肝组织学炎症或纤维化等级、ALT水平及患者平均年龄在抗病毒治疗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病毒药物类型[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与患者病毒学应答无显著相关。结论 ALT持续正常或轻度异常(<2× 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患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及ALT水平显著相关,建议此类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以评价抗病毒指征及预测抗病毒疗效。

  • 手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何晓;邓超;路敏

    目的:探讨清创术联合翻修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急性感染者6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包括清创及2期植入假体。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等。结果手术前病原菌共162株;术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RP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131、14.437, P均=0.000);并发症包括骨溶解、假体松动、假体下沉、骨膜反应以及固定不稳,清创术联合翻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82、14.523、6.305、11.521、12.071,P =0.000、0.000、0.012、0.001、0.001);术后随访2年发现,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81、P =0.000)。结论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者使用一期清创联合二期翻修术效果显著,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某院2014年上报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分析

    作者:韩利蓉;宋江勤;欧阳娟;姚文丽;张霞;胡晓蓉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2014年度上报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数据,了解本院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标本来源、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和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应用WHONET 5.6软件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标本来源、多重耐药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79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9.92%(3819/4779),革兰阳性菌占20.08%(960/4779)。排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477株,占30.91%)、肺炎克雷伯菌(677株,占14.17%)、铜绿假单胞菌(430株,9%)、不动杆菌属(290株,占6.07%)和粪肠球菌(270株,占5.65%)。临床各科室分离菌株数量排前5位的分别是儿科(801株,占16.76%)、普通外科(447株,占9.35%)、泌尿外科(424株,占8.87%)、呼吸内科(341株,占7.14%)和重症医学科(335株,占7.01%)。标本类型排列前5位的分别是呼吸道标本(1824株,占38.17%)、尿液(1050株,占21.97%)、分泌物(523株,占10.94%)、引流液(513株,占10.73%)和血液(361株,占7.55%)。共分离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3株(53/148,35.8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788株(788/2221,占35.48%),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9株(9/52,占17.3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9株(29/205,占14.15%),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15株(15/2712,占0.55%);未分离到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通过分析2014年度耐药监测数据,了解本院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标本来源、多重耐药菌和细菌的耐药性,能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对白血病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志峰;李焱;李慧娟;聂海英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对白血病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者(A组)、30例白血病非细菌感染者(B组)和3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每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和CD64的表达,采用电阻抗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结果 A组患者的CRP、PCT、NEU%分别为3.27(0.14~4.41)ng/ml、2.4(1.7~3.1)ng/ml和89(80~90)%。B组患者的CRP、PCT、NEU%分别为0.10(0.10~0.10)ng/ml、0.4(0.2~0.6)ng/ml和70(68~75)%。健康对照组的CRP、PCT、NEU%分别为0.06(0.04~0.08)ng/ml、0.2(0.1~0.5)ng/ml和62(50~70)%。健康对照组和白血病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RP、PCT和NEU%均低于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其中A组和B组CRP、PCT和NEU%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4、0.021、0.029,LSD-t=8.390、8.511、8.153);A组和C组CRP、PCT和NEU%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7、0.033、0.039,LSD-t =7.315、7.672、7.123)。A组患者的CD64指数表达和CD4/CD8指数分别为(95.52±0.31)和(0.64±0.03);B组患者的CD64指数表达和CD4/CD8分别为(38.33±0.22)和(0.97±0.12);C组患者的CD64指数表达和CD4/CD8分别为(5.11±0.43)和(1.64±0.23),健康对照组和白血病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D64表达均低于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健康对照组和白血病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D4/CD8均高于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χ2=2.274、P =0.035)。P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0%和89.0%,CR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76.0%,CD64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0%和90.0%,NEU%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0%和86.0%。结论 CD64诊断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有良好的特异度,对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248株血液标本检出细菌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正花;连海燕;宿丽娟

    目的:了解血液感染常见细菌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血液感染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临床阳性血培养资料。结果共检出细菌248株,分离率排前3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40.73%)、表皮葡萄球菌(19.76%)和肺炎克雷伯菌(9.2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4.55%和20.69%,产酶菌株耐药性严重,检出亚胺培南耐药和美罗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检出率分别为46.67%和69.39%,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菌株,葡萄球菌耐药率较低的药物还有利奈唑胺和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结论血液感染细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敏感药物为碳青霉烯类。应加强血液感染监测,及时了解其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制定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 30例女性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卫雅娴;李振华;解宝江;伊诺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北京华信医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2月1日收治的30例女性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急性盆腔炎疾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检验和检查结果的假阴性率高,导致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53%,误诊率为47%。3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14例患者单纯经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加中药治疗,16例患者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补充手术治疗,痊愈率为100%。结论盆腔炎诊断应综合分析和判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标本兼治,治疗效果好。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

    作者:向永胜;江炳东;杨波;王龙;徐晓东

    目的:探讨引起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分析其耐药情况。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就诊并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共100例,分析其血培养阳性结果,分析细菌种类和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0株致病菌中,真菌2株(2%),革兰阳性菌(G+菌)35株(占35%),革兰阴性菌(G-菌)63株(占63%)。G+菌中以葡萄球菌多(30株,占30%);G-菌以肠杆菌科细菌多(53株,占53%)。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36.7%(11/30);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占17.31%(9/52)。对两种及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菌有92株,占总致病菌的92%。G-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复方磺胺甲噁唑以及氨曲南等耐药率较高,G+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以及红霉素等耐药率较高。结论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较多,耐药率较高,治疗G-菌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作为临床用药选择;治疗G+菌感染,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等可作为临床经验性用药选择。

  • 持续质量改进对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

    作者:王维红

    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对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骨科2014年5月至11月收治的15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选取骨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5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住院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患者满意度、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对医院感染各检查项目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评价总得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5.33%,试验组患者感染率为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08、P =0.024);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对照组有19例不满意,33例满意,98例非常满意,满意度为87.33%,而试验组中6例不满意,27例满意,117例非常满意,满意度为96.00%,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54、P =0.011);对照组患者病房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80.67%,试验组患者病房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9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15、P =0.021);试验组医院感染评价总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94、P =0.027)。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是控制骨科患者医院感染率的有效管理方法。

  •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HIV/AIDS患者早期抗逆转录病毒疗效评估

    作者:方敏;邓梅花;陈梅娟;周少云;李玫蓉;梁飞立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综合征患者(HIV/AIDS)早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疗效,为早期ART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12月广西横县的HIV/AIDS患者疗效进行观察并随访1年,观察早期治疗组及延迟治疗组发生死亡或患AIDS、失访、停药、维持治疗情况、病毒抑制、免疫学恢复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288例患者,其中早期治疗组52例,延迟治疗组236例。早期治疗组死亡或患AIDS者2例(3.8%),失访2例(3.8%),停药9例(17.3%),维持治疗40例(76.9%)。延迟治疗组死亡或患AIDS者68例(28.8%),失访13例(5.5%),停药24例(10.2%),维持治疗173例(74.0%)。早期治疗组死亡或患AIDS率显著低于延迟组(χ2=14.438、P =0.000)。两组失访率(χ2=0.238、P =0.625)、停药率(χ2=2.140、P =0.143)和维持治疗率(χ2=0.290、P =0.5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治疗组CD4+T细胞计数增幅为144.00(13.00~228.00)/μl,早期治疗组增幅为131.00(72.00~195.00)/μl,两组增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026、P =0.980)。早期组病毒完全抑制患者38例(95.0%),延迟组161例(9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8、P =0.656)。两组患者发生各级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级:χ2=1.297、P =0.255,2级:χ2=2.122、P =0.145,3级:χ2=0.394、P =0.530,4级:χ2=1.426、P =0.232,5级:χ2=0.000、P=1.000)。结论早期ART可显著降低死亡和AIDS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 替诺福韦酯对照阿德福韦酯初治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作者:杨松;邢卉春;于岩岩;曹建彪;陈良;陆伟;李旭;陈新月;杨永平;汪茂荣;申保生;成军

    目的:明确国产替诺福韦酯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的研究设计,选择阿德福韦酯为对照。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48周HBV DNA<20 IU/ml患者比率;另外,评价患者治疗48周HBV DNA下降水平、ALT复常率、HBs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率以及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率。研究还评价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情况。结果共入组患者267例,其中替诺福韦酯治疗组(TDF组)141例,阿德福韦酯治疗组(ADV组)139例。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指标与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阳性患者中,TDF组患者HBV DNA<20 IU/ml患者比率显著高于ADV组患者(55.3%vs.20.0%;χ2=20.750,P<0.001);同样在HBeAg阳性患者中,TDF组患者HBV DNA<20 IU/ml患者比率显著高于ADV组患者(86.2%%vs.62.7%%;χ2=20.750,P =0.003)。ALT复常率在HBeAg阳性(84.5%vs.80.5%;χ2=0.406,P=0.524)与阴性CHB患者(84.2%vs.80.7%;χ2=0.243,P =0.622)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组患者TDF组与ADV组的HBeAg阴转率(5.6%vs.12.8%;χ2=2.335,P =0.126)和HBsAg阴转率(1.4%vs.3.8%;χ2=0.182,P =0.6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患者无HBsAg阴转病例。TDF组与ADV组患者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国产TDF制剂治疗中国HBeAg阳性和阴性的CHB患者抑制HBV效果优于ADV且安全耐受性良好,可作为我国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首选方案之一。

  • 42例布鲁菌病临床误诊个例的综合分析

    作者:李桂梅;唐中权

    目的:探讨布鲁菌病常见的误诊及其误诊的主要原因。方法搜索布鲁菌病误诊个例文献。收集共42篇42例布鲁菌病的误诊文献,进行一般情况、误诊疾病、感染途径、确诊方式、地区分布以及预后及不良事件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例布鲁菌病患者,男女之比3.2︰1,平均年龄42.3岁,误诊时间短1周,长7年。误诊疾病涉及8个系统或组织的29种疾病。感染途径:有明确接触史38例(90.5%)、无任何接触史2例(4.8%)、未描述接触史2例(4.8%)。确诊方式:血清学确诊34例(80.9%)、生物学培养确诊8例(19.1%)。地区分布:42例分布于15个省市自治区,涉及专业科室11个。临床转归:总有效率97.6%。误诊期间出现不良事件4例(9.5%)。结论布鲁菌病危害之广、误诊疾病之多为其他疾病所罕见。病史采集欠详细、对布鲁菌病认识不足和过度依赖设备检测是该病误诊的主要原因。

  • 86例支原体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研究

    作者:葛美连

    目的:探究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本院儿科0~13岁肺炎患儿86例,按照肺炎支原体病理学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MPP组)与对照组(非MPP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病病程及发热时间较长,均长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6、P =0.038,t =1.969、P =0.049);观察组患者在夜间咳嗽评分、发热及高烧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4、P =0.024,χ2=6.182、P =0.030,χ2=4.001、P =0.047)。两组患者均伴有咳嗽症状,均有肺部异常X线特征。观察组患者出现喘息、大叶性肺炎、肺部湿啰音及胸腔积液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6、P =0.031,χ2=6.874、P=0.014,χ2=11.553、P =0.000,χ2=5.287、P =0.009),观察组患者肺外表现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2、P =0.037);尿检异常、胃肠表现及皮疹等症状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13、P =0.561,χ2=1.649、P =0.672,χ2=2.647、P =0.204)。结论MPP患儿的咳嗽症状严重,呼吸系统病变突出,肺部体征轻微,症状治疗恢复用时长,同时对儿童肺炎应早诊断确定致病因,从而改善预后。

  • 恩替卡韦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作者:潘玉;王莉娜;宋正霞;颜学兵;丁芹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入组69例患者分成两组,即恩替卡韦组(46例)与干扰素组(23例),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12、24、36和48周时的血清;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HBeAb、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结果在治疗12、24、36、48周时,恩替卡韦组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82.6%、97.8%、97.8%和97.8%)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43.5%、47.8%和5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8、24.7、21.9、19.2,P均=0.00);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转阴率(34.8%、39.1%和43.5%)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10.9%和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1、5.9、5.4,P =0.00、0.01、0.02);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26.1%、30.4%和30.4%)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4.3%和8.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7.0、3.9,P =0.02、0.00、0.04);各治疗时间点恩替卡韦组患者ALT复常率(87%、97.8%、100%和100%)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73.9%、73.9%和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7、7.2、10.1、14.9,P均=0.00)。结论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而干扰素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e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

  • 代谢综合征对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

    作者:许艳丽;刘华放;康晓迪;蒋红丽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HBV感染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规律产检孕妇1200例,分为H组(慢性HBV感染孕妇640例)及NH组(非HBV感染孕妇(无HBV及HCV感染560例),根据有无MS再分为H-M组(89例)、H-NM组(551例)、NH-M组(36例)及NH-HM(524例)。回顾性分析发生MS与不发生MS孕妇的母婴结局。结果 H组患者MS的发生率(13.91%)高于NH组(4.64%)(χ2=4.912、P=0.027),平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平均空腹血糖、平均餐后2 h血糖、孕期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病毒载量、终止妊娠孕周,H-M组与H-NM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肝功能异常、剖宫产、阴道助产、产后出血、会阴裂伤和切口愈合不良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H-M组患者均显著高于H-NM组,NH-M组患者均显著高于NH-NM组,H组患者显著高于NH组,H-M组显著高于NH-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新生儿结局胎儿窘迫、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方面,H-M组显著高于H-NM组,NH-M组高于NH-NM组,H组高于NH组,H-M组高于NH-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M组新生儿HBV感染率高于H-NM组(χ2=4.646,P =0.024)。结论 HBV感染孕妇较正常孕妇更易发生代谢综合征,且代谢综合征合并HBV感染者更易发生不良母婴结局,代谢综合征会影响孕期HBV病毒的复制以及母婴阻断的效果,应重视代谢综合征在HBV感染孕妇中的早期诊断、干预及预防。

  • 不同标准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作者:黄浩;汪薇;柳林伟

    目的:探究APACHEⅡ、SOFA及KDIGO共3种标准对脓毒症AKI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搜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ICU接受治疗的25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收入ICU病房的第一个24 h内的生理指标差值,分别采用APACHEⅡ、SOFA评分标准对其进行评分,同时采用KDIGO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AKI诊断及分期,并用ROC曲线评估3种标准对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度,3种标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的差异则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250例脓毒症患者中,脓毒症肾损伤患者145例(占58%),脓毒症非肾损伤患者105例(占42%),总体院内病死率为28.6%,脓毒症肾损伤患者中Ⅰ期患者72例(占49.7%),病死率为24.3%;Ⅱ期患者44例(占30.3%),病死率为36.6%;Ⅲ期患者29例(占20.0),病死率为75.4%。与脓毒症非AKI患者相比,脓毒症肾损伤患者的APACHEⅡ及SOFA评分明显偏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206,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APACHEⅡ评分>22分(OR =4.50)及KDIGO分期中Ⅰ、Ⅱ、Ⅲ期(OR =2.42、7.53和43.00)是预测脓毒症肾损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标准。结论 APACHEⅡ、SOFA及KDIGO三种标准对脓毒症肾损伤患者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

    作者:谭何易;赖应龙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至2013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2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其中感染组患者95例,男性7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3.8±7.5)岁;对照组患者120例,男性8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1.7±6.3)岁。利用卡方检验对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吸烟史、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术前并发症进行率的比较,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明确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术后肺感染组患者高龄(≥60岁)、肿瘤发生部位、吸烟史(≥20年)、手术持续时间(≥3 h)、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2 h)、术前并发症(糖尿病、COPDⅢ级以上、低蛋白血症)的比重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χ2=4.201、P=0.04)、烟龄≥20年(χ2=11.204、P =0.001)、病变部位(χ2=12.415、P =0.000)、手术时间≥3 h(χ2=4.28、P =0.045)、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2 h(χ2=4.565、P =0.033)、术前并发糖尿病(χ2=7.335,P =0.007)、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χ2=4.97、P =0.026)及术前合并COPDⅢ级以上(χ2=5.225、P =0.022)是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年龄≥60岁、烟龄≥20年、肿瘤发生部位、手术时间≥3 h、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2 h、术前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或重度肺功能受损是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

    作者:杨波;向永胜

    目的:分析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其防控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358例于本院ICU中心行动静脉置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数据,对可能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入组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10.34%,其中年龄(OR =5.214、P =0.000)、穿刺次数(OR =3.823、P =0.000)、置管时间(OR =2.189、P =0.002)、留置部位(OR =2.227,P =0.006)和糖尿病(OR =3.323、P =0.000)均为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7例发生血流感染的病例,分离出38株病原菌,其中G-菌19株(50%),G+菌15株(39.47%),真菌4株(10.53%)。结论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和留置部位和糖尿病均为引发ICU导管先惯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应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 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茹

    目的:探究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而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实施个体化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后治疗的依从性、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361、P =0.033),观察组患者按时服药、合理饮食、科学作息、情绪乐观、定期复诊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 =2.459、P =0.024),观察组患者的综合性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社会性功能和机体疼痛等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χ2=4.952、P =0.026)。结论个体化延续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在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 新生儿麻疹10例的临床特点

    作者:何树新;徐琳

    目的:总结新生儿麻疹的临床特点,以期对新生儿麻疹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儿科自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例新生儿麻疹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并分析。结果新生儿麻疹的潜伏期、热程均较年长患儿缩短,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较年长患儿轻,治疗效果较年长患儿好。结论近年来麻疹发病人群以8月龄以下婴儿及成年人为主,由于麻疹发病中免疫机制的参与,使新生儿麻疹病情呈现较年长儿轻的特点,建议调整麻疹疫苗预防接种策略以保护孕产妇及小婴儿避免麻疹感染。

  • 某院2012至2015年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军;陈桂林

    目的:探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至2015年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089株AB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检出AB 1089株,2012、2013、2014和2015年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多药耐药(MDR)AB分别为166株(69.7%)、133株(64.8%)、163株(76.2%)和143株(71.8%);同时非ICU患者的MDR-AB分别检出28株(51.9%)、21株(40.4%)、24株(35.8%)和15株(25.0%)。检出AB的标本83.7%来源于痰液;861株AB来自ICU,占所有感染病区的79.1%,其次是呼吸内科(125株、11.5%);对抗菌药物MDR-AB占63.63%;AB的耐药性,除米诺环素外,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0%。结论 AB的耐药严重,特别是ICU中AB耐药率一直居高不下。应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做好预防监测,可以有效减缓该菌株耐药的发生。

  • 初治涂阳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标准治疗与短程治疗的临床评价

    作者:陈子强;石凤玲

    目的:比较初治涂阳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标准治疗与短程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有效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将1286例初治涂阳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标准治疗方案组(观察组)724例和短程治疗方案组(对照组)562例。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糖、痰菌转阴率以及X线病灶吸收好转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T1~3时间段的FPG、2 h PG均显著降低,痰菌转阴率分别为78.31%、96.54%和98.76%(χ2=3.86、6.64、6.91,P =0.049、0.015、0.038)以及X线病灶吸收好转率分别为23.07%、55.11%和95.17%,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13.17、14.25,P =0.004、0.001、0.027)。结论标准治疗可较好地改善初治涂阳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提高痰菌转阴率,促进X线病灶吸收好转。

  • 馆陶县2012至2014年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分枝杆菌培养及耐药

    作者:顾连英;周冀

    目的:调查本县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分枝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为分析结核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4年于本县医院诊治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在对其进行分枝杆菌培养的基础上,将阳性菌株送至本市相关实验室进行菌种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共收治562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其中性别比男︰女=2.23︰1,平均年龄(41.2±3.7)岁;菌群类别:结核分枝杆菌492株(87.54%),非结核分枝杆菌70株(12.46%)。敏感株为448株(79.72%),耐药菌株为114株(20.28%),其中耐多药菌株为36株(6.41%),单耐药患者以耐链霉素(S)为常见(5.34%),其次为耐异烟肼(称H)(4.63%)。多耐药中以至少耐异烟肼、链霉素(HS)为常见(22/562,3.91%),其次为耐异烟肼、利福平(耐HR)(3.73%)。多耐药中耐两药者16例(2.85%),耐3药者17例(3.02%),耐4药者3例(0.53%)。耐药顺序为S> H> R> E。结论中青年男性为肺结核防治的高危人群,需要对其进行密切防控。本县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的耐药率虽不高,但初治涂阳患者存在耐多药,需要进一步改进结核病的防控工作。

  • 综合全面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溃疡愈合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

    作者:方秀兰;李小霞;林燕

    目的:了解综合全面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溃疡愈合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且伴有口腔溃疡的患儿1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皮肤护理、饮食、口腔黏膜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口腔溃疡的治疗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病程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264、P =0.002)。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口腔溃疡均愈合,其中观察组患儿口腔溃疡疼痛缓解时间和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85、P =0.000,χ2=3.723、P =0.000)。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的85.56%(χ2=8.800、P =0.003)。结论综合全面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可缩短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的痛疼缓解时间及其愈合时间,缩短整个病程,提高护理满意率。

  • 85例丙型肝炎患者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张妮娜

    目的:观察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的特征。方法对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5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调查分析及调查问卷,从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85例患者中,有输血及血液制品史的57例,占总病例的67.1%。HCV RNA载量以104~107拷贝/ml居多,共57例,占总病例数的67.1%。经非参数检验显示,除ALT水平外(χ2=5.259,P =0.022),其余因素均与性别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丙型肝炎病程长,病情较隐匿,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显,需尽早积极抗病毒治疗,以减少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 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发因素分析与防控

    作者:王丽鹃;苏宁;赵以明

    目的:分析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发因素,探讨佳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对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30例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相关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天数、集尿袋更换时间、导尿管更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预防与佳护理措施。结果尿管不同留置时间相对应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04、P =0.000);其中,住院患者留置尿管时间较长,导尿管感染的几率显著上升;且集尿袋的更换时间好是2~7 d,不同更换时间患者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92、P =0.003);不同导尿管更换时间患者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83、P =0.001)。患者的导尿管更换时间好是每2周更换1次,每周更换及≥5周更换感染率增加;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92、P =0.000),留置尿管的患者中年龄小于30岁者CAUTI感染率为12.5%,而年龄≥60岁者CAUTI感染率为50.00%。结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与导尿管留置时间、集尿管更换时间、导尿管更换时间、年龄分布密切相关,故预防CAUTI感染以及相关护理应针对这些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 临床护理路径在四肢骨折术后感染者中的整体护理效果

    作者:任萍;谭菁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四肢骨折手术后感染者中的整体护理效果。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3例四肢骨折手术后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奇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指导下的整体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及焦虑抑郁情绪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出院时焦虑及抑郁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2.443、P =0.017,t =3.118、P =0.002,t =4.223、P =0.000),而出院时护理工作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53、P =0.038,χ2=7.695、P=0.021),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8、P =0.410)。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和整体护理模式的结合能够更好的为四肢骨折术后感染者提供护理支持,减轻患者的负担。

  • 延长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疗程治疗HBsAg和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一例

    作者:陈铿;应若素;刘惠媛

    目的:通过对HBsAg和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和实验室资料。结果患者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疗程延长至108周,实现了停药后持久的HBsAg清除。结论在精准的乙型肝炎病毒学、血清学检测引导下,延长干扰素抗病毒疗程,有望达到慢性乙型肝炎理想的治疗终点。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重症肺炎及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作者:刘波;何浩岚;张坚生;白玉燕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重症肺炎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情况,提高对危重症AIDS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收治的1例AIDS合并重症肺炎及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并结合相关国内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研究纳入1例32岁女性AIDS合并重症肺炎及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给予联合抗肺孢子菌、细菌、真菌及巨细胞病毒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肺部病变逐渐吸收,马尔尼菲青霉病治愈,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良好。结论危重症AIDS治疗早期需强调经验性抢先治疗及联合治疗,但同时不能忽略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