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创伤

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83
  • 曾用名: 创伤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Wagner SL假体柄半髋置换术治疗内固定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王路;林文军;朱雄白;陈鑫;黄正湘;吕晨;杨胜武

    目的 探讨应用Wagner SL假体柄半髋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1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75~94岁,平均82.2岁.原内固定物分别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9例,动力髋螺钉3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2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分别为主钉松动6例,主钉切割股骨头5例,骨不愈合2例,钢板断裂伴骨折不愈合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短缩和髋内翻畸形.骨折后内固定术到补救性髋关节置换时间间隔为2~12个月,平均6.6个月.再手术均采用Wagner SL生物型假体柄半髋置换术,其中9例大转子采用爪钢板联合钛缆环扎,2例大转子采用钢丝张力带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末次随访采用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假体位置及生物学固定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 ~ 30个月,平均14.5个月.手术时间为88~130 min[(108.0±12.4) min].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骨折.1例随访期间出现对侧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余13例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假体下沉、感染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术前(26.1±7.5)分提高至(83.1±4.1)分(P<0.01).14例均能站立行走,其中4例仍需拄拐辅助行走.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均达骨性固定.14例大转子骨折愈合,其中2例大转子轻度移位.结论 半髋置换术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挽救措施,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选择Wagner SL假体柄可获得稳定固定.

  •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预防髋关节镜术后异位骨化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黄海峰;杨先腾;孙立;胡如印;谢泉;田震;李姗姗;田晓滨;田家亮

    目的 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对髋关节镜术后异位骨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1973年1月-2017年11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NSAIDs预防髋关节镜术后异位骨化的相关临床对照研究文献进行筛选.运用RevMan 5.3软件,分析患者口服NSAIDs对髋关节镜术后异位骨化和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文献6篇,其中试验组754例,对照组536例.口服NSAIDs可以减少髋关节镜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RR =0.09,95% CI0.03~0.27,P <0.05).口服NSAlDs中的塞来昔布(RR=0.17,95%CI 0.03 ~0.91,P<0.05)和萘普生(RR=0.17,95% CI0.09 ~0.32,P<0.05)均可预防髋关节镜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口服NSAIDs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2.17,95%CI 0.92~5.12,P>0.05).结论 NSAIDs能有效降低髋关节镜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并未增加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运用NSAIDs预防髋关节镜术后异位骨化是安全有效的.

  • 大鼠急性肺损伤的肺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

    作者:杜娟;陈民佳;文大林;王旭;陆红祥;孙剑会;蒋建新;黄宏

    目的 探讨无创性气管内注射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肺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特点,为进一步研究ALI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将25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只)、ALI组(20只).ACI组采用气管内注射LPS(4.5 mg/kg)制作大鼠ALI模型.对照组注射150μl等渗盐水.分别在伤后12,24,48,72 h,应用Buxco小动物用力肺功能检测系统进行肺功能检测,包括动态肺顺应性(Cdyn)、用力肺活量(FVC)、功能残气量(FRC)、准静态顺应性(Cchord)、第100毫秒呼气容积(FEV100)、气道阻力(RI);同时收集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总蛋白含量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并观察肺脏大体变化和HE染色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LI组Cdyn、FVC、FRC及FEV100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Rl在伤后24 h和48 h明显升高(P<0.01);Cchord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2~72 h,ALI组BALF的总蛋白含量和TNF-α浓度均显著增高(P <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伤后12 h ALI组整个肺脏呈暗红色,肺门区出血为严重,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出血灶,肺脏表面多见大小不等点状和灶状出血,以肺门为中心呈放射分布,至72 h肺脏组织颜色逐渐恢复正常.光镜下可见伤后12 h肺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血管淤血和灶性肺出血等,呈典型的ALI病理改变,24 h变化为显著,至72 h病理改变明显减轻. 结论 一次性气管内注射LPS可诱导典型的ALI病理学改变,其肺功能指标与肺病理学特点及BALF总蛋白、TNF-α水平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提示肺功能检测参数如Cdyn、FVC、FRC和FEV100的下降及R1的增加可为ALI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 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凌峰;陈红卫

    桡骨头骨折的发生率约占肘关节骨折的1/3.无明显移位骨折经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复杂粉碎性桡骨头骨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桡骨头置换术各有其优缺点,手术方案的选择并没有确切的依据,佳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无论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术,均需要修复伴发损伤,同时术后正规的康复训练对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也至关重要.笔者就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内固定物的选择及合并损伤的治疗等现状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脑机接口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神经功能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马珂;徐会友;江继鹏;段峰;牛学刚;张赛;陈旭义;涂悦

    全球范围内创伤性脑损伤(TBI)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美国脑创伤基金会(BTF)发布的新指南《重型TBI治疗指南(第四版)》已明确指出,在中枢神经损伤的治疗中,无充分的证据证实相关药物能够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这使得TBI的临床治疗困难重重.近年来,脑机接口(BCI)技术在TBI神经修复领域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患者视听觉、神经功能修复及认知功能恢复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手段.笔者重点阐述BCI技术对TBI后感觉、运动、认知功能等方面神经功能修复的应用进展,旨在为TBI神经功能修复提供新的研究与治疗思路.

  •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曲笑霖;董艳;金海;侯立军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青壮年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TBI患者往往存留多种功能障碍.TBI患者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认知、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疼痛等.对TBI患者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重返工作岗位.目前,TBI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及运动康复等,多存在一定局限性.非侵入性脑刺激(NBS)技术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低能量激光疗法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目前已有较多研究着眼于NBS技术在TBI中的应用,NBS技术有望在改善TBI患者认知、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缓解慢性疼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TBI患者的康复提供一种新思路.笔者就TBI后常见的功能障碍、NBS技术在TBI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NBS技术在TBI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MRI检查中SWI和DT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和预后评价的作用

    作者:邵雪非;刘清祥;方新运;陈三送;王其福;袁权

    目的 探讨MRI检查中SWI和DTI序列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例DA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56.3±4.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7例,9~12分8例,13分1例.入院时行头颅CT检查,1周内行头颅MRI检查,记录CT和MRI中T1WI、T2WI、DWI和SWI序列上的病灶数;在DTI序列上选取5个区,分别是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区、胼胝体、丘脑、小脑和脑干部位,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伤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ADC、FA值与入院时GCS和6个月后GOS行线性相关分析. 结果 16例DAI患者CT、T1WI、T2WI、DWI及SWI的DAI病灶数检出率分别为25.6%(43/168)、30.4%(51/168)、44.0%(74/168)、51.8%(87/168)、100% (P <0.01).皮层下脑白质区胼胝体、丘脑、小脑、脑干区域ADC值分别为0.830±0.148,0.536±0.169,0.838±0.596,0.708±0.157,0.713±0.135;FA值分别为0.487±0.103,0.142±0.040,0.293±0.089,0.212±0.045,0.366±0.797.入院时GCS为(8.9±3.3)分,6个月后GOS为(4.2±1.0)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皮层下脑白质区和小脑区ADC值、FA值与GCS、GOS无相关性(P>0.05),各区域ADC值与GCS相关性程度依次是丘脑、胼胝体和脑干(P<0.05或0.01),各区域ADC值与GOS相关性程度依次是胼胝体、丘脑和脑干(P<0.05或0.01).各区域FA值与GCS、GOS相关性程度依次是丘脑、胼胝体和脑干(P<0.05或0.01). 结论 SWI检测DAI病灶的敏感度优于CT和常规MRI序列,DTI可精确、客观和可视化检测大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SWI和DTI均能对DAI作出早期诊断并较准确评价DAI患者的预后.

  • 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癫痫发生的影响因素

    作者:俞学斌;包庆泉

    目的 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癫痫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71例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6例,女45例;年龄16~78岁,平均50.9岁.根据是否发生癫痫将患者分为癫痫发作组(61例)和非癫痫发作组(110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颅骨缺损原因、颅骨缺损部位、颅骨缺损时间、围术期抗癫痫药物使用、颅骨缺损区域凹陷体积(Vd)、颅骨缺损区域完整体积(Vf)、颅骨缺损区域凹陷率(Pd)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8 ~ 90个月,平均54个月.颅骨修补术后发生癫痫共61例,发生率为3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颅骨缺损原因、颅骨缺损部位、颅骨缺损时间、围术期抗癫痫药物使用和Vf与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癫痫的发生无关(P>0.05),性别、Vd和Pd可能与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癫痫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OR =0.024,95% CI 0.001 ~0.502,P<0.05)为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为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颅骨缺损区域凹陷程度影响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癫痫的发生.

  • 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定量脑电图监测镇静深度的价值

    作者:张超;高国一;冯军峰;毛青;江基尧

    目的 观察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术后镇静过程中脑电图各频段功率参数的动态变化,探讨脑电功率值在镇静深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42例TBI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6岁[(39.8±5.3)岁].镇静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 ~12分[(9.2±2.3)分].予以右美托咪定(Dex)镇静治疗,在用药前和用药后10,30,60,90 min记录体温、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平均动脉压(MAP)等基本生命体征指标并进行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过程中持续记录α、β、θ、δ四种频段脑电功率值变化,并与之相对应的SA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 Dex镇静期间,体温、呼吸、心率、SpO2和MAP随着SAS的降低波动不明显(P均>0.01).(2)Dex镇静前后,各脑区δ频段的脑电功率值与SA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85 ~0.88时呈强相关(P<0.01),其中左额部、右额部δ频段脑电功率值与SAS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所有脑区中高,均为0.88(P均<0.01);(θ+δ)/(α+β)比值与SAS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75 ~0.85(P均<0.01).(3)镇静前左右各脑区均为快波功率(α、β频段)占优势,Dex镇静开始后,α、β频段脑电功率值有不同程度增加,随着SAS的降低,其功率值又再减少,而各脑区的α、β频段的脑电功率值与SAS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29 ~0.48,相关性较差(P均<0.01);各脑区的θ频段的脑电功率值与SAS无明显相关(P均>0.01). 结论 各脑区δ频段的脑电功率值与SAS呈负相关,能有效地反映镇静深度的动态变化,其中双侧额部δ频段脑电功率值与SAS相关系数绝对值对临床镇静用药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热点问题探讨

    作者:周英杰;孟宪杰;王许可

    寰枢椎脱位是由于创伤、先天畸形、炎症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可能导致脊髓神经受压出现头部或颈枕部疼痛,或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病理状态.除儿童寰枢椎旋转脱位与固定有其固有特征外,其他在影像学方面一般都具有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5 mm或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13 mm等共同表现.治疗方面除针对原发疾病与损伤的治疗之外,其目的是复位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恢复颅颈区正常序列及重建稳定性,同时尽可能保留寰枢关节及其邻近节段的运动功能.目前,对于可复性或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概念内涵比较统一,但对于难复性脱位的认识不同,治疗方法存在分歧.笔者针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分型、颅骨牵引时机、前后路手术及前路软组织松解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 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贺宝荣;郑博隆

    骶骨是骨盆后环的重要结构之一,17% ~30%的骨盆骨折患者合并骶骨骨折,且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诊治较为困难[1].Tile[1]认为,对于骨折没有累及骨盆环或破坏腰骶关节稳定性的骶骨骨折,采取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而目前普遍认为骶骨骨折移位>10 mm或移位≤10 mm但合并骶髂韧带撕脱骨折、骶结节韧带撕脱骨折或骶骨矢状面的骨折线符合DenisⅡ型或DenisⅢ型时,均可造成骨盆后环不稳定,属于不稳定骶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主张积极采取手术治疗[2].不稳定骶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终目标是恢复骨盆环结构的稳定性,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关键词:
  • 经后路邻椎不对称截骨矫治创伤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作者:蒲兴魏;罗春山;邱冰;王翀;蔡玉强;陆廷盛;姚书眈;赵国权

    目的 探讨经后路邻椎不对称截骨矫形治疗创伤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例创伤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0~ 62岁[(42.5±7.6)岁].伤椎分布:T112例,T125例,L16例,L23例,均存在侧后凸畸形及明显腰痛.均行经后路邻椎不对称截骨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测量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冠状面上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C7-CSVL)和矢状面上C7铅垂线与骶后上角的距离(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RS-22)评分等评估其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ISA)分级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5~ 65个月[(26.3±l6.8)个月].手术时间4.5~9.0 h[(6.0±1.4)h];术中出血量800 ~1 600 ml[(900.5±360.8) ml].后凸Cobb角由术前(70.3±9.8)°改善为术后(12.2±2.9)°(P<0.01);侧凸Cobb角由术前(47.6±11.6)°改善至术后(4.0±0.9)°(P<0.01);C7-CSVL由术前(3.1 ±0.8)cm减小至术后(1.2 ±0.4)cm(P<0.01),SVA由术前(5.0±0.9)cm减小至术后(2.9±0.5)cm(P <0.01).术中术后无脊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VAS由术前(6.8±1.0)分降至末次随访(1.9±0.9)分;ODI由术前(54.6±4.2)%降至末次随访(8.1±2.5)%;SRS-22评分由术前(64.6±7.5)分改善至末次随访(87.4±3.2)分(P<0.01).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前C级2例,术后均为D级;术前D级6例及E级8例,术后均为E级. 结论 经后路邻椎不对称截骨矫治创伤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矫形率高,并同时矫正侧凸及后凸畸形.

  • 气管切开时机对颈髓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王严;范德红;滕海军;谢东;李培;郭志良;鲁海江

    目的 评价早期气管切开与晚期气管切开对颈髓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为颈髓损伤气管切开时机选择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关于气管切开时机对颈髓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由建库至2018年3月.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严格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颈髓损伤患者早期与晚期气管切开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终纳入8篇队列研究文献,共466例患者,其中早期气管切开组241例,晚期气管切开组225例.经NOS评分均判定为高质量研究.早期气管切开与晚期气管切开在总机械通气时间(MD=-12.28,95% CI-20.09 ~-4.47,P<0.01)、气管切开后机械通气时间(MD=-9.92,95% CI-14.27 ~-5.57,P<0.01)、总ICU住院时间(MD=-10.30,95% CI-17.12 ~-3.47,P<0.01)、气管切开后ICU住院时间(MD=-5.79,95% CI-6.53 ~-5.05,P<0.01)、并发症发生率(RR=0.56,95% CI0.38 ~ 0.83,P<0.01)、病死率(RR =0.34,95% CI0.15 ~0.78,P<0.05)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总肺部感染率(RR =0.77,95% CI0.57~ 1.05,P>0.05)、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率(RR=0.80,95%CI0.51~1.26,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可缩短颈髓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但不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 胸部创伤围术期二次剖胸手术与血栓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松林;邓华;易云峰;陈检明;钟京;焦昌结;郭军华

    目的 分析胸部创伤患者围术期二次剖胸手术对发生血栓事件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75例胸部创伤施行剖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二次剖胸手术,将患者分为二次剖胸组(36例)和对照组(139例).二次剖胸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65.4±5.5)岁;胸部创伤简明损伤定级(AIS)(3.8±0.6)分.对照组:男98例,女41例;年龄(64.6±5.3)岁;胸部AIS(3.7±0.8)分.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3,5,7,9,11d内皮素-1(ET-1)、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二次剖胸手术对发生血栓事件风险的影响.同时比较两组血栓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二次剖胸组与对照组相比,ICU住院时间长[(4.2±1.4)d∶(1.8±1.0) d] (P<0.01)、胸腔腔引流量多[(1 550±250)ml∶ (635±184)ml](P<0.01)、术后卧床时间长[(5.4±1.6)d∶(1.5±0.9)d] (P <0.01).二次剖胸组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相点ET-1、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计数在术后第5天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次剖胸组出现深静脉血栓12例(33%),其中6例因血栓相关并发症死亡;对照组出现深静脉血栓8例(5.7%),均治愈(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ET-1 (OR=7.46,95% CI4.53 ~11.06,P<0.05)、D-二聚体(OR=4.28,95% CI2.65 ~8.37,P<0.05)、血小板计数(OR=1.13,95% CI0.56 ~ 1.98,P<0.05)是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胸部创伤围术期二次剖胸手术增加血栓事件风险.ICU住院时间、胸腔胸腔引流量、卧床时间是血栓事件风险因素,而ET-l、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是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胰腺损伤再剖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永乐;丁威威;孙世龙;王士凯;谢天;王凯;吴性江;黎介寿

    胰腺损伤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发病率仅占1% ~ 2%,在穿透性腹部外伤中占5%~7%[1],但其病死亡率高达5% ~ 30%[2].由于致伤机制的复杂性、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实验室检查结果的非特异性和影像学检查的不可靠性等是影响胰腺损伤早期诊疗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目前针对胰腺损伤缺乏相应的管理指南与共识,致整体诊疗效果不佳[3].作为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腹部外伤治疗中心,笔者对过去10年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中发现,近1/3胰腺损伤患者需再次甚至多次手术,且术后并发症多,整体预后差.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针对胰腺损伤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非手术与手术治疗以及整体的预后研究,但在胰腺损伤再剖腹手术方面少有研究.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我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5例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明确胰腺损伤后再剖腹手术的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改良胫骨结节外上侧入路及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

    作者:尹英超;侯志勇;张英泽

    胫腓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24%[1].目前髓内钉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案[2-3].胫骨髓内钉为髓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可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固定时无须剥离骨折断端的骨膜及软组织,具有微创、疗效确切等优点,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髓内钉多角度交叉锁钉的设计可防止骨折断端旋转,利于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已为骨科医师广泛接受[4-6].尽管传统胫骨髓内钉置入技术较为成熟,但仍存在很多不足[7-9].为进一步提高髓内钉的治疗效果,笔者对既往胫骨髓内钉置入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传统胫骨髓内钉和手术入路进行了改良.

    关键词:
  • 舱室爆炸伤救治规范

    作者: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舱室爆炸伤舱内抢救、舱外急救和早期外科救治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战时对装甲车辆、舰艇、坑道工事等作战舱室爆炸伤实施战(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的各级救治机构和有关人员.平时建筑物、公共汽车、地铁、民船等闭合环境内爆炸伤院前抢救和院内急救也可参照使用.本标准不适用于舱室爆炸释放化学、生物或放射性战剂或物质造成人体伤害的救治.

    关键词:
中华创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6
1990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