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Diagnostics Concepts & Practice 진단학리론여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4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70
  • 国内刊号: 31-187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8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王鸿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伴特异性染色体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形态学特征与临床表现

    作者:胡敏;朱正;熊树民

    目的:分析206例初发髓细胞白血病,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亚型(M4E0)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M)结合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检查方法检测患者骨髓标本.结果:细胞形态学特征:M2b为异常中幼粒细胞增生,M3为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M4E0为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生,CML为粒系细胞增生.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测表明:M2b、M3、M4E0、CML分别与各自特异性染色体及融合基因t(8;21)(q22;q22)/AML1-ETO、t(15;17)(q22;q21)/PML-RARα、inv(16)(p13;q22)/CBFβ-MYH11、t(9;22)(q34;q11)/BCR-ABL密切相关.结论:①M2b、M3、M4E0、CML 4种白血病患者不论在临床特点上,还是细胞形态学上都有各自一定的特征.②4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的染色体及融合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③特定的染色体和融合基因可作为白血病的标记物,对白血病的诊断、预后估计、监测治疗和微小残留白血病等都具有一定价值.

  •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血管生成的病理观察

    作者:王晨;朱建善;陈芳源;郑璐滢;韩洁英;欧阳仁荣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的血管生成情况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22例次成人AL患者骨髓中的微血管数,分析治疗前、后骨髓微血管数的差异性及其与患者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抗CD34和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体分别标记所得骨髓微血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402).骨髓微血管数在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的患者中为(48.4±18.6)个/mm2,显著低于初发患者(103.1±38.6)个/mm2(P<0.01);化疗后未获CR的患者中为95.0(41.0~159.0),无显著下降(P=0.35);而在缓解后复发的患者中升高至(92.9±32.9)个/mm2,与初发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44).化疗后CR患者的骨髓微血管数仍高于对照组(35.7±5.3)个/mm2(P=0.02).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初发时骨髓微血管数与初发时的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数呈正相关(r=0.399,0.525;P=0.009,0.030).结论:不同类型成人AL患者骨髓中均存在血管新生现象.血管新生可能参与AL的病理发展过程.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原因分析

    作者:王朝晖;陈楠;朱萍;钱莹;沈平雁;汪关煜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长期血透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以达到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方法:收集2003年5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者共99例,调查其血透史及输血史,检查其血清HBV标志物(HBV-M)和HCV抗体(抗-HCV)情况,并与患者初始血透治疗前该指标比较,分析血透中HBV、HCV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①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HBs阳性51例,HBV-M全阴性者48例;2003年5月51例抗-HBs阳性者仍保持不变,但48例HBV-M全阴性者中13例各HBV相关抗体出现,占27.1%,其余35例HBV-M仍为全阴性;13例出现HBV抗体的患者接受血透治疗平均为3.5年,9例有输血史,与35例仍为HBV-M全阴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②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HCV阳性2例,抗-HCV阴性者97例;2003年5月上述患者中新增抗-HCV阳性51例,新增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相比,血透治疗的时间显著较长(P<0.01),有输血史的患者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血透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相当大;血透患者中存在着较高的HCV感染率,可能与HCV有较大的变异性导致对传染源的诊断遗漏以及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有关.

  • 干扰素信号传导相关蛋白和基因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和应用

    作者:孔晓飞;张欣欣;张申英;张东华;金根娣;陆志檬

    目的:建立α-干扰素(IFN-α)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方法: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愈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建立EB病毒(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体外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FN-α(0、100、1000、10 000 IU/ml)刺激细胞,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检测IFN活化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和γ-干扰素活化因子(GAF);设计特异的引物和探针,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IFN诱导抗病毒蛋白MxA、OAS1、PKR的相对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了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建立了EMSA检测ISGF-3和GAF转录蛋白的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准确地检测样本中MxA、OAS1和PKR的表达.结论:建立了IFN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IFN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提供依据.

  • 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对弧菌的分离培养

    作者:朱敏华;项明洁;倪语星

    目的:比较弧菌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与常规弧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及菌落特征.方法: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与常规弧菌培养基分离弧菌.结果:弧菌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上与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CBS)及双洗平板上所获的菌落数显示有较好的相似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X2检验),但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的灵敏度(95.6%)和特异度(94.3%)较高.结论: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用于临床对弧菌的分离培养既迅速,又简便,值得推广.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俞红;谢青;周霞秋;秦爱兰;郭清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探讨其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9例CHB、77例LC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检测76名正常人血清瘦素水平作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B和LC患者,无论男女其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且CHB患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LC患者.以上3组血清瘦素水平女性均高于男性.结论:CHB和LC患者,不论肝功能异常程度如何,其血清瘦素水平均低于正常人,其原因与肝脏受病毒感染损伤、肝脏功能异常明显相关.

  • 肝移植受体病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于颖彦;龚启明;计骏;陈皓;周光文;沈柏用;彭承宏;李宏为

    目的:检测成人肝移植受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态,探讨监测肝移植受体术后丙型肝炎复发的意义.方法:收集本移植中心器官移植受体摘除肝脏标本52例,采用Tordji-22和NS3 2种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所有病例术前血清抗HCV检测均阴性.52例肝移植受体肝脏组织中20例(38.46%)肝细胞内有不同程度的HCV抗原存在.上述2种单克隆抗体的灵敏度及阳性表达方式略有不同,Tordji-22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NS3以肝细胞胞质细颗粒状阳性为主.原发性肝癌肝移植组中HCV阳性细胞主要为癌旁肝细胞,少数癌细胞胞质也呈弱阳性.结论:在接受肝移植的慢性终末期肝病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相当病例受体肝脏有HCV感染.由于肝移植后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可促进HCV病毒在移植肝的肝细胞内复制,导致丙型肝炎复发,明确肝移植受体肝脏HCV感染状态,对肝移植后病情监测、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 韦格内肉芽肿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诊断分析

    作者:时国朝;邓伟吾

    目的:探讨韦格内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临床特征、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典型病例.结果:WG和MPA可侵犯多个脏器,其中肺、肾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咯血、血尿.X线表现以肺部多发性结节或片状影常见.病理学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试验可协助诊断.结论:综合患者临床特征、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查结果,有助于尽早确定WG和MPA的诊断.

  • 肺结核分类新进展

    作者:肖和平;张青

    1882年Koch发现结核分枝杆菌(MTB)以来,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但该菌仍是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控制疾病之一.在结核病的控制中,肺结核的分类经过了多次演变,逐渐成熟.

    关键词: 肺结核 分类 诊断
  • 抗感染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细菌耐药性

    作者:倪语星;韩立中

    抗生素的发现是20世纪辉煌的现代医药成果.20世纪40~70年代被称为抗生素的"黄金时代".由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许多曾被认为是致命的感染性疾病得以治愈,从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预期寿命.20世纪60年代末,某些医学权威冲动地宣称,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历史.但今天,在抗生素这种"神奇的药物"临床应用半个世纪后,医学界和公众因耐抗生素细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重新出现而感到恐惧.急性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性疾病、艾滋病(AIDS)、痢疾和结核等世界范围的疾病占致死感染性疾病的85%.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广泛出现,使抗感染治疗成为一棘手的问题.例如,由于肺炎链球菌出现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氟喹喏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使急性呼吸道感染变得难以控制.

    关键词: 感染 细菌 耐药性
  • 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测定EB病毒DNA负荷的临床应用

    作者:屠其华;郭晓君;孙慧平;沈志祥

    EB病毒(EBV)是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在对非洲Burkitt淋巴瘤来源的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发现的.全球估计EBV成入感染率高达90%以上.已有的证据证明EBV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器官移植及艾滋病感染等免疫功能降低后的淋巴增生性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disease,LPD).此外,还发现EBV与一些疾病,如淋巴瘤、鼻咽癌、胃癌、乳腺癌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发病有关[1,2].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和监测这些疾病显得日益重要.传统的血清学方法是检测健康人近期或曾经感染EBV的常用方法,但血清学检测的结果不能反映EBV的活动状况.测定EBV DNA负荷量是直接和客观反映EBV感染活动与否的指标[3].目前通常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Q-RT-PCR)的方法来测定DNA负荷量.

  •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其在诊断血栓栓塞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董雷鸣;卫蓓文;王鸿利

    D-二聚体(D-dimer)的生成可反映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各种血栓性疾病中D-二聚体的水平均有升高[1].例如:①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DVT)和肺栓塞(PE);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③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换④恶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急性白血病等;⑤手术、创伤后.⑥溶栓治疗后;⑦脑血管疾病;⑧严重感染、脓毒血症、坏疽等;⑨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先兆子痫、妊娠;⑩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慢性肝病等.特别是对VTE具有接近100%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NPV),且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在排除VTE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系统技术进展

    作者:杨文洁;陈克敏

    乳腺癌是常见的癌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居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目前降低乳腺癌病死率的关键.而乳腺X线摄影作为检测早期临床无症状隐匿性乳腺癌的重要手段,早已成为欧美国家公认的普查筛选的方法.据报道,乳腺X线摄影降低了约30%的50岁以上妇女的乳腺病变病死率,对于40~50岁者降低约18%[1,2].但是传统屏片X线系统有着本身的局限性,约10%临床体检阳性的患者在检查中表现为阴性[3].特别对占人群总量15%~50%的致密型乳腺的患者更是如此[4].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经过早期的计算机X线摄影(CR)、小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sma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ghy,SFDM)等阶段,已逐步成熟,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all-fielddigital mamography,FFDM)已进入临床应用,并逐渐替代传统屏片乳腺摄影[4,5].

    关键词: 乳腺 X线 数字化
  • 转化生长因子β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明;李会成

    Delaro等于1978年研究病毒时首次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随后相继发现与其有类似功能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1].目前已知TGF-β超家族广泛存在于从线虫到哺乳动物之中,有30多种成员,包括TGF-β家族、抑制素(inhibin)/活化素(activin)家族、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家族、米勒抑制物(mu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MIS)/抗米勒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家族以及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等.

  • 老年患者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现状调查

    作者:薛峰;刘慧莲

    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侵入性诊疗措施的广泛应用,使临床假丝酵母菌感染发生率日益增高.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较差,易产生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医院感染.为了解老年患者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现状,统计了本院近3年来老年患者感染中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菌株并进行了耐药性分析.

  • 50例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中齐;张亚莉;耿穗娜;李琼;汪能平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中约50余种对人致病,20余种能引起全身感染[1].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各种大型手术、导管插管、腹膜透析等侵袭性操作的广泛开展,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见增高,尤其是危及生命的深部真菌感染,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本文就我院2002年全年所有住院患者深部真菌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如下.

  • 急性阑尾炎并存结肠癌漏诊22例分析

    作者:刘洪俊;李迅庚

    结肠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依其特有的症状、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有少部分结肠癌以急性阑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两者可以同时存在,易于误诊及误治,我们收治急性阑尾炎与结肠癌并存22例,对其诊断与治疗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漏诊15例分析

    作者:程亭秀

    本科2001年2月~2003年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56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28.8%,漏诊15例(26.8%),现将漏诊原因分析如下.

  • 血清C反应蛋白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翔;左桂兰;郭林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经典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虽为非特异的肿瘤标记物,但20世纪70年代后扩大了研究范围,在机体发生损伤、急性炎症、肿瘤等时血清中常有升高[1,2].为探究血清CRP与肿瘤的关系,我们检测了20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RP并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AIDS并发皮肤、肺卡波西肉瘤一例

    作者:周曾全;王玲;杨欣平;王玉;李江嵘;曹韵贞

    病例患者,男,30岁,无业.1999年确诊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途径为同性恋、多性伴.自1996年有性行为,感染确切日期无法判定.2000年7月22日首次就诊.

  • 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断

    作者:吴定中;孙洪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可破坏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使患者的抵抗力降低,由于多种病原体的侵袭而造成机会性感染.艾滋病(AIDS)的机会性感染使患者受感染的器官系统广泛,被感染的机会频繁,且通常可同时有数种机会性感染,这些病原体对正常人致病性很低,但对艾滋病患者则可危及生命.因此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正确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作者:周新;韩伟

    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已引起了各科临床医师的关注.肺部真菌感染日趋增多的原因与以下情况有关: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致使敏感细菌被杀死或抑制而产生机体内菌群失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化疗药物的使用;新技术的开展,如静脉导管留置、器官移植、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等.但临床上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尚缺乏认识与规范,本文简述近年来欧美有关专家编写的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指南,结合临床着重介绍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与曲霉(as-pergillus)菌肺部感染的诊断,以供参考.

    关键词: 真菌 感染 诊断
  • 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检测中的评价

    作者:翁心华

    感染性疾病至今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如美国每年发生750 000例严重脓毒症,每天有500例患者死于该病.又如艾滋病(AIDS)的广泛流行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禽流感等新发感染病的不断出现,以及炭疽等生物恐怖事件的威胁,使得感染性疾病在全球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近年,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在感染性疾病的广泛应用和研究,不仅可从DNA、RNA及蛋白质水平去认识、分析和诊断感染性疾病,揭示其发病机制,还可从人类遗传多态性来了解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等.尤其是近年的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及数十种细菌、酿酒酵母、疟原虫、秀丽线虫等多种模式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获得,标志着现代感染病学的发展已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分子时代.现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以举例说明的形式作一评述.

  • 病例分析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侯振江;王新颖;张宗英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课.随着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实验诊断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已成为一门相对成熟、多技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汇点,是新理论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首先应用的领域,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其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因此,实验诊断学是诊治和解释疾病规律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也是临床医师和医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如何上好实验诊断课,是近年来从事该科教学的老师们一直在研究探讨的课题.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