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静脉血管超声评价PVP手术对帕金森病肌僵直症的疗效

    作者:张宇清;华扬;赵国光;李勇杰

    目的尝试以超声探测深静脉血管管径变化反映PD病人的肌僵直程度,评价PvP手术对肌僵直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导向的PVP毁损术治疗12例PD病人,以血管超声记录其手术前后的肢体静脉血管直径及血流速度.结果手术后上肢肱静脉、桡静脉、尺静脉,下肢(月国)静脉、胫前静脉及胫后静脉管径均有明显增粗,与手术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0.04).手术前后上述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肢体深静脉(上肢肱静脉、桡静脉、尺静脉、下肢(月国)静脉、胫前静脉及胫后静脉)超声得到的静脉管径数据,可以客观、量化地反映PD病人PVP手术后的肌僵直改善程度.间接反应PvP手术对PD肌僵直症有明显疗效.

  • TIA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的超声学研究

    作者:吕达平;何志超;吴筠凡;吴君霞;李凯;胡纪源;韩咏竹

    目的 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测73例TIA患者及71例同龄健康对照组的血管超声,进一步对TIA组加以分类:单纯TIA发作39例,合并各类脑梗死计34例,分析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等参数,并加以比较.结果 总体TIA组颈部动脉与对照组间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P<0.05),但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脑梗死的TIA组与对照组间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且斑块性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两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超声对TIA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由此导致血管狭窄是TIA重要的危险因素,且单纯TIA患者与已存在脑梗死的患者间,颈部脑血管的病理改变的性质及程度已相当,单纯TIA患者与脑梗死患者应受到同等重视.

  • 血管超声检查对颈动脉内膜剥脱诊断的应用价值

    作者:夏凯;彭涛;段云古;陈清山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的资料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术前CDFI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TCD评估侧枝循环代偿情况,TCD术中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指导是否转流、有无过度灌注,CDFI检查缝合后管腔通畅情况及有无内膜游离,术后CDFI随访了解管腔通畅情况及有无内膜增生再狭窄。结果45例患者术前超声均提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低回声斑块17例,强回声斑块12例,不均质回声斑块16例,侧枝循环良好者31例,侧枝循环代偿不良术中需转流者14例,45例患者颈动脉内剥脱后,狭窄处颈动脉的内径恢复、颅内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随访疗效满意,管腔通畅,未见再狭窄情况发生。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超声能够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提供术前准确评估、术中安全监测、术后有效随访。

  •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58例护理配合

    作者:林兰钦;阮艳玲;杨卫忠;石松生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残死率很高,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手术技巧的发展,此类患者的手术风险越来越小;但是手术后的风险依然很大,主要是脑血管痉挛、栓塞等闭塞性脑血管病以及动脉瘤复发等并发症[1].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我院近年来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配合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颅内微血管超声及荧光造影等监测条件下进行手术夹闭,为手术保驾护航,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现将颅内动脉瘤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 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功能的改善作用

    作者:郑卫星;盖晓波;罗助荣;李慧忠;林毅

    观察葛根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FMD)功能的改善作用.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60例ACS患者分为葛根素治疗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并与正常组(20例)比较.经过相关指标检测发现:①ACS患者肱动脉FMD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减弱,CEC数及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值均<0.01);②治疗后葛根素组FMD功能明显增强,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CEC数及ET-1含量亦显著减少(P均<0.01);③葛根素组疗程结束前1周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与FMD功能增强及ET-1含量减少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葛根素可显著改善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修复和保护内皮功能可能是葛根素抗心绞痛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超声研究

    作者:于海洋;尤沛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改变.方法对高血压Ⅰ期及高血压Ⅱ期患者(各30例)分别检测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诱发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扩张EDD)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诱发内皮细胞非依赖性血管扩张EIDD)的反应,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高血压Ⅰ、Ⅱ期组EDD值均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1),EIDD值三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超声测定肱动脉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扩张反映内皮功能是一种准确的方法.

  • 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左芳;赵玉霞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80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双盲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脂变化,斑块声学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软斑块声学密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软斑块声学密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软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加斑块密度,从而稳定斑块.

  • 颈总动脉血流量与颈内动脉血流量的关系研究

    作者:殷镜海;郑兰英

    用颈部血管超声的检查方法,观察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管直径和血流量,结果表明:多数颈内动脉血管内径与颈总动脉内径的比值为70%左右,血流量的指标大都在54%以上;颈总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并非完全代表颈内动脉,两者间存在差异,这对研究颅内血管血液供应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兔颈总动脉不同形式剪切力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构建

    作者:孙涛;王颖;马志勇;张凯;钟学珍;黎莉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兔颈总动脉套管产生的高、低及震荡剪切力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采用自行设计的楔形颈总动脉套管加高脂饮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3个时间点采集兔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舒张末期内径(Dr)、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等数据,计算颈总动脉血流剪切力.12周末处死动物,留取动脉标本,HE染色观测颈总动脉病理改变.结果 楔形颈总动脉套管放置术后,高、低剪切力与基态剪切力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震荡剪切力超声结果提示紊乱血流图像.低剪切力区域较震荡剪切力区域形成较大斑块,所含脂质、平滑肌成分较多,胶原成分较少.高剪切力区域则无明显斑块生成.结论 采用颈总动脉套管可在相邻血管区域同时模拟不同形态剪切力(低水平、高水平和震荡剪切力),高剪切力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低剪切力和震荡剪切力则可以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丹参、维生素治疗HHcy兔腹主动脉血管超声及病理改变

    作者:王国庆;康爱英

    目的 探讨丹参和维生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兔腹主动脉血管超声及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筛选健康雄性家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C)、蛋氨酸组(Met)、丹参组(SM)和维生素组(Vit),每组10只.采用高L-蛋氨酸饮食建立兔HHcy模型;分别用丹参、叶酸、维生素B6和B12干预治疗.于实验0周、4周、8周检测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同时观察兔腹主动脉血管超声和病理变化.结果 Met组和SM组第4周、8周时血清Hcy显著高于同期NC组(P<0.01),Vit组4周时高于同期NC组而低于Met组,8周时恢复正常水平;实验8周时,Met组与NC组比较,MDA、TXB2含量显著升高(P<0.01),NO、SOD活力明显降低(P<0.01);SM和Vit组与Met组比较MDA、TXB2含量显著下降,NO、SOD活升高.血管超声和光镜下发现,Met组腹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泡沫细胞产生、有斑块形成;SM和Vit组血管内膜较光滑、结构排列整齐无斑块,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Hcy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丹参拮抗Hcy引起的血管损害,维生素降低Hcy含量,两者通过不同机制发挥对Hhcy兔动脉血管保护作用.

  • 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对比

    作者:付俊红

    目的:比较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 DSA 作为金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为79.16%,特异性为94.82%;诊断颈总动脉狭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98.24%。结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以及随访。

  • 血管超声和经导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对比

    作者:鲁靖

    目的:比较血管超声和经导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疑似颈动脉狭窄的患者98例,均经血管超声和经导管造影检测,比较血管超声和经导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和敏感度。结果血管超声见50例52支颈动脉狭窄,导管造影见53例56支颈动脉狭窄。血管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和总动脉狭窄检测准确度及特异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总动脉狭窄的敏感度高于重度颈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管超声检查能准确和有效地诊断脑血管患者的颈动脉狭窄。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并发症分析

    作者:金烈;郑新玲;陈杭;潘轶斌;付慎文;杜永远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患者230例,应用血管彩色多普勒技术在术前及术后1~3个月测量桡动脉舒张期内径,并结合血流频谱评价桡动脉有无发生狭窄.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手部缺血等并发症.其中2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狭窄,占9%,其余病例CAG前后桡动脉内径未发生显著性的变化[术前(2.37±O.64)mm,术后(2.32±0.61)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桡动脉多次穿刺和糖尿病.结论:经桡动脉CAG安全可行.

  • 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经验

    作者:杨俊娟;丁燕生;周菁;盛琴慧

    目的 总结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治疗经验.方法 30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或行起搏器更换手术的患者,采用彩色血流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方法 ,部分患者行患侧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探查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门诊随访至术后6~12个月.结果 上肢深静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病史,植入电极导线数量,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无差异.随访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狭窄、闭塞45例,发生率14.9%,无患者发生血栓脱落栓塞事件,其中有症状的患者14例,占31.1%,均有不同程度患侧上肢肿胀、疼痛、肤色变深,有的患者活动明显受限,出现时间于术后3天~1年,检查提示为新鲜血栓,经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超声显示血栓消失.无症状者31例,占68.9%,28例 (90.3%)为陈旧性血栓,侧枝循环丰富;余3例为新鲜血栓.结论 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应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对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治疗3个月是必须和有效的.

  • 浅谈血管超声的诊断思路

    作者:董鑫

    目的:研究血管超声的诊断思路.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间进行血管超声的诊断患者24例(其中10例单侧下肢肿胀、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8例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是遇到颈静脉扩张的).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从这些临床资料的分析中,发现血管超声诊断的思路在一些病例中起到关键作用,为临床需要也提供重要依据.另外在这24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结果为优,4例为良,优良率为83.3%.结论:根据这些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血管超声的诊断思路优以下几点:1.要根据临床需要,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来确定追踪检查方向及重点.2.对确定好的部位要认真细致的反复检查.3.在确定病变后,通过通过分析病变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判断病变程度.4.通过分析病变处,血管机构、周围组织及相关血流回声特点来确定病因.

  • 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PICC置管术的体会

    作者:高群英

    总结了肿瘤患者采用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PICC置管术的操作体会,包括确定穿刺点、穿刺针的使用、推送导丝方法、刀片应用、带鞘扩皮器使用及后应用超声判定导管位置等.认为B超引导下改良PICC置管术是一种临床值得推广的方法.

  • 超声引导下赛丁格技术PICC在结直肠癌患者的应用和体会

    作者:唐晓;李丽;王庆喜;何跃;胥丹;方朝英

    总结了23例血管条件不好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血管超声引导下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经验,通过观察其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23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认为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借助血管超声引导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并能减少置管并发症,值得推广。

  • 血管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的环节质量控制

    作者:罗萍;童志雯;蔡蔚珍;刁燕颜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行肘上PICC置管时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置管方法;治疗组:使用探头与血管呈横切面显像,将靶血管固定在超声屏幕上,左手保持探头始终垂直于皮肤,右手握住穿刺针的针栓处,针尖斜面向上,从探头中心点的外缘与皮肤大约呈45o,先刺入皮肤,再根据针尖与靶血管的位置适当调整进针方向,尽可能从正上方刺入靶血管。结果治疗组穿刺成功率为100豫,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控制穿刺角度、扩皮和送管方法、置管长度等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行PICC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济简便,易于操作,适用于临床广泛开展。

  •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谢英;段珊瑚;胡涛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惠者大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收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随访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同时检测血浆中一氧化氮、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结果 治疗6个月后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血糖、血压均控制良好.虽然常规治疗组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一氧化氮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P<0.05),但对血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没有明显改善(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血管内皮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只有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所减退(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保护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抑制血管炎症反应和强效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有关.

  •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部血管超声诊断120例脑梗死患者的结果分析

    作者:王艳玲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部血管超声(CUS)对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 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划分为非老年组(<60岁)42例和老年组(≥60岁)78例,两组患者均行TCD和CUS诊断.结果 TCD诊断发现,非老年组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和脑动脉硬化发病率低于老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血管狭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US诊断发现,非老年组患者颅内前循环狭窄发病率高于老年组患者,颈部血管狭窄和斑块形成发生率低于老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和CUS在临床诊断脑梗死具有较好效果,联合应用可了解患者病变血管的血液动力学情况及斑块形成情况,从而综合判断梗死的诱因,为有效施治提供依据.

185 条记录 8/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