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抑郁药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刘光树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病因迄今不明,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上消化道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精神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1].本文通过对FD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zung评分)评定和抗抑郁药物治疗,探讨了两者关系及抗抑郁药物治疗FD的疗效.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内科药物治疗分析

    作者:孟莉

    目的: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运用不同内科药物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二联药物(治疗胃动力药物和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治疗胃动力的药物,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疗效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应用抗抑郁药物联合改善胃动力的二联药物疗法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过程中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 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对比

    作者:李雁

    目的:根据临床上常用抗抑郁药物的机制、特点以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针对不同的用药人群,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药物的说明书以及文献,对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通过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可分为三类,三环类特别适合用于治疗激越性抑郁,但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较多;SSRIs特别适合用于淡漠性抑郁,但是易出现5-HT综合征等相关不良反应;新型的抗抑郁药物能够发挥多效的作用机制,特别适合用于治疗精神病抑郁或者难治性抑郁.结论:运用抗抑郁药物要重视对药物的监护作用,特殊人群用药时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复杂的药物相互之间的作用等等,同时还有药物的依从性,这也是关键问题之一.

  • 氟西汀与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分析

    作者:桂尤胜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上消化道症状群,为胃肠道非器质性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据估计人群中约25%-3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曾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1],且发病率逐年增加.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除了动力障碍以外,目前认为FD患者往往与精神因素(焦虑与忧郁)及心理因素有关,消化科门诊患者抑郁比例约为15.7%[2].近2年我们采用促胃动力药物吗西啉与抗抑郁药氟丁汀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心理干预与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作者:戴秀娥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心理干预与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本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取心理干预与抗抑郁药物辅助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消化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研究组,消化症状评分高于研究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与抗抑郁药物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消化情况,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抗抑郁药物联合阿片类药物与心理干预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冬侠

    目的 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晚期癌痛伴抑郁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阿片类药物与心理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晚期癌痛伴抑郁患者60例,均行心理干预,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抗抑郁药物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与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抑郁情绪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HAMD 17评分高于实验组,阿片类药物用量多于实验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心理干预加上抗抑郁药物联合阿片类药物应用于晚期癌痛伴抑郁患者的治疗中,有可靠效果,能够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值得推广.

  • 维持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复发或复发的预防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比较

    作者:赵勇刚

    目的:观察正念认知疗法与维持减少或中断抗抑郁治疗对于抑郁症复发或复发的预防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方法:收治先前发生抑郁症事件≥3次及维持性抗抑郁治疗剂量患者400例,随机平分为 MBCT-TS 组或维持抗抑郁组,观察两组抑郁症复发时间或复发次数,24个月内对患者随访5次。结果:两组复发时间或复发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不良反应数亦然。结论:对于预防抑郁症复发,MBCT-TS并不优于维持抗抑郁治疗,两种治疗对于抑郁症复发或反复、残留症状和生活质量均产生积极的影响。

  • 抑郁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

    作者:袁涛;张金文;毕伟;高翔;张峰;池魁

    目的 探讨抑郁症(DD)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和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5日至2015年12月5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1例DD合并DVT的患者,记录既往口服抗抑郁药物的情况和患者入院、出院时患、健侧大小腿的周径差.根据Villalta评分标准,评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记录发生大出血、复发和肺栓塞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11例DD合并DVT的患者均有服用抗抑郁药的病史,其中5例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4例患者接受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7例患者接受外周系统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改善.6个月随访时,5例患者发展为PTS,其中轻度病变3例,中度病变2例;1年随访时,1例患者复发,6例发展为PTS,其中轻度病变4例,中度病变2例.结论 DD体质和抗抑郁药物均易诱发下肢DVT;住院期间不同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患肢症状;CDT可以有效减少PTS的发生率或减轻其发病程度.

  • 归脾汤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田景平;温泽淮;郭新峰;李艳;吕志平

    目的:系统评价归脾汤与抗抑郁药比较的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归脾汤治疗抑郁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共计受试者8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归脾汤联合抗抑郁药物较单独使用抗抑郁药能显著降低HAMD评分(MD=-4.63,95%CI[-5.95,-3.32];P<0.001),归脾汤降低 HAMD 评分与抗抑郁药相当(MD=-0.30,95%CI[-4.22,3.62];P=0.88);归脾汤总有效率与抗抑郁药相当(RR=1.09,95%CI[0.82,1.44];P=0.54),归脾汤联合抗抑郁药物较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总有效率明显升高(RR=1.26,95%CI[1.14,1.38];P<0.001)。纳入研究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告。Meta 分析显示归脾汤(RR=0.48,95%CI[0.40,0.58];P<0.001)及归脾汤联合抗抑郁药(RR=0.51,95%CI[0.30,0.85];P=0.01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结论归脾汤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的疗效,且相对安全。但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尚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心理干预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度抑郁症作用研究

    作者:桑艳云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疗效评定,用症状量表(TESS)评定用药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以评价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第2周末起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第4周末起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治疗后第2、4、6周末,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艾司西酞普兰能显著提高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 黛力新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75例

    作者:许洁;李联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据统计,20%~60%脑卒中患者可出现抑郁症,大多在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的康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虽然能降低抑郁的严重程度,但不能减少抑郁症患者的患病率,而且单纯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不能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和肢体活动功能的提高.我们应用黛力新联合针灸治疗PSD,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浅谈内科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情绪治疗

    作者:吴玲;陆英华;石晓燕

    目的评价抗抑郁药物对内科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以性别、年龄、诊断相匹配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30例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AMA、HAMD、SDSS分明显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降低,对照组SDSS降低不明显.结论抗抑郁药物对内科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疗效.

  • 烧伤患者焦虑及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

    作者:吴敏洁;陆树良;廖镇江;陈银娣;周天篌;韩春茂;许荣锋;张文奎;许云波;史济湘

    目的:研究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烧伤患者的焦虑障碍和/或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建立合理的烧伤后心理治疗模式充实内容.方法: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Hamilton焦虑量表(HAMA)以及抑郁量表(HAMD)对220例烧伤住院患者进行筛选,将66例具有焦虑障碍和/或抑郁障碍的烧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根据其焦虑或抑郁症状给予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HAMA焦虑量表及HAMD抑郁量表的分值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精神障碍是烧伤患者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之一,抗焦虑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烧伤患者的焦虑障碍和/或抑郁障碍.

  • 抗抑郁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孙学红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躯体形式障碍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SCL-90躯体化参数、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SF-36PCS与MCS评分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抗抑郁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尹桂华

    目的:阐述抗抑郁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抑郁症的防治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结论:抑郁症将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 精神科专科门诊抗抑郁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王维勇;符汉兵;周永明

    目的:比较分析我院2009年3月与2010年3月精神科专科门诊抗抑郁药处方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与2010年3月我院精神科专科门诊抗抑郁药处方资料,对性别、年龄、抗抑郁药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抑郁药使用人群以40岁到59岁年龄所占比例大.2009年与2010年抗抑郁药处方的诊断以抑郁症为主,其次为分裂症.2009年西酞普兰所占比例比2010年大(P<0.05),而度洛西汀和氟西汀所占比例2010年比2009年大(P<0.01、P<0.05).2009年以西酞普兰、文拉法新、帕罗西汀所占比例较大;2010年西酞普兰、文拉法新、帕罗西汀、氟西汀、度洛西汀、舍曲林较均衡,且2010年增加了舍曲林,曲唑酮.两年中三环类用药比例均较小.2009年与2010年药物合用情况除三环类药物2010年所占比例比2009年高(P<0.05)外其他没有明显差别(P>0.05).药物合用所占的比例两年中均大于未合用药物的比例.合用药物以苯二氮类为主,其次为抗精神病药.结论:目前抗抑郁药使用以20~59岁年人群占多数,药物方面以SSRI、SNRI等新型的抗抑郁药为主,三环类较少,合用苯二氮类药物及小剂量的三环类药物改善睡眠.

  • 抗抑郁治疗对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影响

    作者:侯世芳;周雁;许贤豪

    目的 观察抗抑郁治疗对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情绪障碍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35例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糖尿病控制情况,对照组常规给予降糖药、神经营养药、止痛药、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20 mg,1次/d,共14 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的变化,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PIS)评估疼痛改善情况,同时记录镇痛药物的等级,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评价糖尿病控制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情况、HbAlc及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第14天HAMD评分(17.69±7.45)显著低于治疗前(26.82±9.66)及同期对照组(24.71±8.92)(P<0.05),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第14天NPIS评分(2.5±0.8)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4.8±1.1)和治疗前(6.0±2.2)(分别为P<0.05,P<0.01),镇痛药物的等级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抗抑郁治疗不仅可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还有益于疼痛的缓解.

  •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系统评价

    作者:李丽君;胡卫疆;高雅坤;陈琦;张宁;王春雪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所有关于认知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PS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ed trial,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分析两组治疗方法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
      结果共纳入9个RCTs,共计584例患者,对认知行为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PSD的早期(4周、8周)及长期(12周、21周、52周)疗效做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认知行为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组更能显著降低患者早期及长期的HAMD评分[4周WMD -1.4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02,-0.78),P<0.001;8周WMD -3.74,95%CI(-5.50,-1.99),P<0.001;12周WMD -1.86,95%CI(-2.55,-1.17),P<0.001;21周WMD -2.20,95%CI(-3.09,-1.30),P<0.001;52周WMD-3.73,95%CI(-4.75,-2.70),P<0.001],同时也促进了治疗8周后患者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的改善[WMD -0.32,95%CI(-0.60,-0.04),P=0.03]。
      结论认知行为联合抗抑郁药物较单纯使用抗抑郁药物更能显著降低PSD患者的抑郁评分,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

    作者:姚燕;刘卫国

    抑郁是帕金森病( 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 NMS)之一,约三分之一的PD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症状可在患者被诊断为PD时就显现出来,甚至出现在运动症状发生之前。 PD伴发抑郁的病因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受到脑内神经递质改变、炎症、应激、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增加脑内羟色胺和(或)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抗抑郁药物被用于治疗PD伴发抑郁的患者。抗PD药物被证实不仅可以治疗运动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DBS)则可能加重患者的抑郁症状。本文总结了PD伴发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潜在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现状。

  • 抗抑郁药物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娜;魏丽丽;耿昱;胡兴越;陈炜

    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康复.一般认为越早开展康复对恢复功能越有利;但脑卒中早期存在的应激反应(3个月内)以及随之而来的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在多方面影响患者的康复意愿.

233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