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的正畸修复联合治疗

    作者:师宏斌

    随着口腔各学科的专科化发展,虽然各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但实际在临床上各学科间仍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前牙缺失的患者中同时伴有错(牙合)发生的患者,在修复前对剩余牙列进行适当的正畸治疗,能使修复体在正常牙弓形态及咬合关系基础上行使功能,有利于口腔功能更好发挥,并能改善牙颌面部的美观.作者自2001年以来利用正畸联合修复的方法治疗此类病例37例,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预成蜡堤在技工室制作(牙合)托中的应用

    作者:李靖桓;王蔚虹

    全口义齿修复中确定颌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步骤,通常借助上下牙合托来完成.蜡堤是牙合托的组成之一,传统的蜡堤做法是制取颌位记录时将蜡片烤软卷成直径约0.8~1.0cm的蜡条弯曲成马蹄形,按牙弓形态粘着于基托牙槽嵴所在位置,修整蜡堤形态使其达到所需理论要求.

  • 唇挡对儿童牙弓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丁寅;徐蕾

    目的研究下颌唇挡对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儿童下颌牙弓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用下颌唇挡早期矫治下颌牙列拥挤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替牙及恒牙初期下牙列拥挤患者30名(男14例、女16例),戴用下颌唇挡治疗6-10个月,进行治疗前后模型测量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牙弓周长平均增加3.22mm,牙弓长度增加1.37mm,尖牙间宽度、第二双尖牙间宽度与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1.63mm,2.35mm和1.83mm,切牙不齐指数减小1.66mm.表明切牙的唇移,牙弓宽度增大及第一磨牙远中直立对牙弓周长的影响较大.唇挡治疗后下颌平面角有所增加,但下颌骨位置与突度无明显改变.结论在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期间,下颌唇挡有助于增加下颌牙弓的长度与宽度,对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下颌牙弓轻度或中度拥挤产生积极作用.

  • 利用锥形束CT研究单侧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牙弓形态特点

    作者:韩天媛;刘志杰;邵玶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单侧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牙弓形态特点,为研究其病因及预防继发病症提供参考.方法 39名单侧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其中腭侧埋伏19名,唇侧埋伏20名,另设正常对照20名.三组患者年龄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拍摄CBCT并对牙弓的影像进行测量,比较三组之间以及阻生侧与非阻生侧的牙弓形态特点.结果 尖牙阻生患者的双侧牙弓比较显示,阻生侧前段及整侧牙弓长度均比非阻生侧小(P<0.001).腭侧组第一磨牙到腭中缝距离(24.06±1.68) mm小于唇侧组(24.86±1.31)mm和对照组(24.88±1.12) mm,腭侧组牙弓周长(72.29±3.50) mm小于唇侧组(75.96±5.26) mm,P<0.05.结论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可能与牙弓长度(尤其是前段)较短有关,且腭侧阻生可能还与牙弓宽度较小有关.

  • 青年女性浅层嚼肌B超形态与牙弓形态关系的研究

    作者:车晓霞;郭杰;李志华;罗颂椒

    目的了解肌肉形态、功能与牙弓形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探讨错(牙合)畸形形成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牙合)青年女性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大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超声测量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大厚度对下颌牙弓磨牙区宽度影响明显,且成负相关;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与下颌牙弓前段长度关系显著,呈正相关,厚度与下颌牙弓前中段长度呈正相关,周长与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呈正相关;横截面的面积、周长与上颌牙弓长度成止相关;纵截面长度与上下颌尖牙角、下颌双尖牙角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浅层嚼肌形态与下颌牙弓形态相关关系显著,浅层嚼肌形态越粗壮,功能越强,下颌牙弓形态越窄长;浅层嚼肌形态对面中份深度有一定影响;此外,浅层嚼肌长度越长,上下颌尖牙角、下颌双尖牙角越小,牙弓形态越尖.

  • 下切牙先天缺失病例的矫治

    作者:常迪

    病史:付×,女,16岁,牙齿不齐要求矫治.一、临床检查1、正侧面面型特征:面部左右对称,面下1/3稍长.2、牙列情况:恒牙(牙合),磨牙关系中性,前牙深覆(牙合)Ⅰ°,上颌拥挤6.5 mm,42先天缺失,上颌中线居中,下颌中线左偏3.5 mm.上下牙弓形态卵圆形.口腔卫生好.

  • 牙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邓瑢静;石四箴

    牙弓型是对牙弓形态的完整描述,包括牙弓大小和形状两方面.一般认为牙弓型受基骨结构、牙萌出顺序、口周肌肉系统及口内功能力的影响[1].在颅面部生长发育过程中,软硬组织结构的改变会持续影响牙弓型;同时不同的种族、地域、历史年代,牙弓型有很大差异.现就近年来有关牙弓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 β函数拟合正常(牙合)牙弓形态的研究

    作者:张海萍;许天民;林久祥

    目的本研究应用β函数,通过比较正常(牙合)的三种牙弓形态,评价其对不同牙弓形态的拟合程度.方法选择22副个别正常(牙合)模型(男4人,女18人),平均年龄为13.6岁.分为三组:方圆形8副、卵圆形10副、尖圆形4副.将模型平行于(牙合)平面扫描到计算机.由中切牙接触点、双侧尖牙牙尖点和双侧第二恒磨牙远中颊尖点五个点确定个体弓形.计算模型上其他各点与曲线的拟合度-相关系数(r)以及各点到拟合曲线的垂直距离之和、平均距离.比较β函数对三组弓形的拟合程度.结果1 β函数模拟22副模型的拟合度-相关系数(r)均大于o.96.三组曲线拟合度-相关系数(r)没有差别.2方圆组上、下颌牙弓各点到拟合曲线的垂直距离之和、平均距离均比尖圆组大,P<0.05.3三组弓形的e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上颌磨牙宽度、深度分别比下颌大4.9mm、4.4mm,P<0.001.而上、下颌牙弓e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β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正常(牙合)弓形,对尖圆形牙弓比方圆形牙弓拟合更准确.β函数参数e值大小可以区分方圆、卵圆和尖圆三种牙弓形态.正常(牙合)个体上、下颌牙弓形态相似.

  • 成人腭裂患者牙弓形态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国志;叶斌;刘宪;王林;严斌

    目的 探讨腭裂畸形本身及修复术对牙弓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 应用牙颌模型CT扫描测量系统,对比分析正常(牙合)成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均已修复组以及腭裂未修复组成人患者牙弓形态特征.结果 腭裂术后组上颌牙弓各段宽度、牙弓前段长度均显著小于未手术组(P < 0.01);未手术组上颌牙弓前段宽度、上下颌牙弓长度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 < 0.01),而上下颌牙弓后段宽度大于正常组(P < 0.001).结论 腭部裂隙对上颌牙弓发育的影响仅仅局限于牙弓前部裂隙邻近的区域,腭裂手术是造成上颌牙弓宽度缩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抑制了上颌牙弓前段长度发育.

  • 老年人动态咬合下的接触特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强;王冠超;廉云敏;张英怀;陈磊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人多种颌位的咬合观察及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牙合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的关系,探讨老年人的动态咬合下的牙合接触特征,为临床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86 例老年患者,通过口内视诊确定牙弓形态.采用厚度为8um 的Bausch 咬合测试膜检查下颌各个非正中颌位的牙合接触:侧方移动至包括下颌0.5mm、尖对尖接触位置及前伸移动至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结果:下颌侧方移动至0.5mm 时,30.2%受试者为双侧组牙功能牙合,20.1%为混合尖牙保护牙合和组牙功能牙合.下颌侧方移动至尖对尖接触位置时,45.3%的受试者为双侧尖牙保护牙合,17.4%为双侧组牙功能牙合.下颌向前滑动至上、下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时,80.2%的受试者前牙存在牙合接触,后牙牙合分离.前牙的牙合接触模式与牙列形状的关系:71.4%方圆型牙弓受试者是I 型前牙牙合接触模式;63.9%尖圆型牙弓受试者为II 型前牙牙合接触模式;对于卵圆型牙弓受试者,前牙牙合接触模式I 型和II 型均占40%.结论:老年患者具有特殊的动态牙合接触特征.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牙合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关系密切,修复重建需要考虑这种关系.

  • UCLP术后患者牙弓形态特点的研究

    作者:张念;陈晔;吕婴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牙弓形态学特征.方法 40名UCLP男性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以普通安氏Ⅲ类患者为对照,采用模型测量方法,探讨UCLP牙弓形态学特征.结果 UCLP细尖牙、第一双尖牙区上下牙弓宽度差明显小于对照组,并且伴随生长发育UCLP组尖牙及第二双尖牙区上下牙弓宽度差明显减小.结论 UCLP患者上牙弓缩窄以尖牙及双尖牙区明显,伴随生长发育上牙弓前中段宽度受限更加明显.

  • 广西壮族青少年舌侧弓形研究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

    目的得出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的舌侧弓形图并分析其舌侧弓形特点.方法测量广西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的60副牙(牙合)模型(男女各30副)得出其舌侧牙弓宽度、长度的均值及标准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其舌侧弓形图.结果壮族青少年舌侧牙弓宽度均男性大于女性,除尖牙区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长度绝大多数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壮族青少年的舌侧牙弓形态无论男女前牙区均较平,牙弓长度相对短.结论壮族青少年的舌侧牙弓形态有其独特特征,临床矫治时应考虑本地区的特点.

  • 上颌快速扩弓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中度牙列拥挤的牙弓变化

    作者:李明;仇玲玲;王茜茜;时伯红

    牙列拥挤是恒牙初期常见的错牙合畸形,近年来,随着正畸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牙列拥挤患者采用不拔牙矫治[1],许多研究证明,不拔牙矫治的稳定性并不比拔牙矫治差[2].本研究应用单纯MBT矫治技术和快速扩弓结合MBT联合矫治技术两种方法矫治中度牙列拥挤病例,采用模型测量分析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牙弓变化,探讨快速扩弓结合MBT联合矫治方法对牙弓形态的影响.

  • 12例上颌尖牙阻生的正畸外科治疗

    作者:喻建设

    我科对1999~2003年收治12例上颌尖牙阻生患者采取外科开窗术加正畸牵引进行治疗,从而使阻生尖牙逐渐萌生并排列至正常位置,恢复了患者正常牙弓形态及咬合关系,明显改善了牙颌面部的外观.本文就正畸外科联合治疗上颌尖牙阻生病例作一总结.

  • 佩戴正畸活动保持器致过敏1例

    作者:林琳;王淑芬

    保持(retention)是任何完整正畸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保持的结果决定着后矫治治疗的成败.保持器(mechanical retainer)是为了保持正畸矫治效果、防止复发的机械性保持装置,分为活动保持器和固定保持器.活动保持器因其适应范围广泛、制作简便、费用低廉,在临床上应用为普遍.而固定保持器具有舒适、美观和对病人的配合要求低等优点,在临床上有逐渐替代活动保持器的趋势,但是固定保持器对于维持牙弓形态强度不足,且费用较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2005年8月1例病人在佩戴活动保持器后出现过敏症状.现报告如下.

  • 中国人正常牙合牙弓形态的建立与分析

    作者:冯静;肖立伟;白丁;吕涛

    目的建立中国人正常牙弓形态的平均值及其变异范围并分析其特点.方法从成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选取年龄为18~23岁的78名正常人,灌制上、下颌石膏模型,在临床牙冠中心点连线的基础上,分别测量上、下颌牙弓的深度和宽度.结果本研究确立了以临床牙冠中心点为参考点的中国人正常尖牙、前磨牙及磨牙的宽度和深度的正常范围,并绘出其原大弓形图;发现尖牙宽度与第一磨牙宽度,第一前磨牙宽度与第一磨牙宽度,尖牙深度与第一磨牙深度,第一前磨牙深度与第一磨牙深度呈显著性相关.结论中国人正常的牙弓形态略显尖圆,尖牙段相对窄而磨牙段相对宽.提示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弯制直丝弓形时,应重视尖牙、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的宽度和深度的匹配性.

  • 正常(牙合)青年男性咀嚼肌超声形态与牙弓形态的关系

    作者:庾英姿;米丛波;赵亚平;祖青;梁其彬;林成;王巧云

    背景:咀嚼肌形态与颅面形态的密切相关性已经被报道,但是关于咀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明确.目的:探讨咀嚼肌形态功能对牙弓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 位正常牙合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横截面周长、面积、宽度、大厚度、平均厚度、纵截面长度及颞肌前束大厚度、平均厚度,并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浅层嚼肌横截面的面积与上颌牙弓前中段长度,纵截面长度与下颌前段牙弓长度,大厚度与下颌牙弓中段宽度及上颌牙弓周长呈正相关(P < 0.05);颞肌前束大厚度、平均厚度与上颌牙弓前段及前中段长度呈负相关(P < 0.05),提示浅层嚼肌、颞肌形态功能可能是影响牙弓形态的因素之一.

  • 种植义齿修复不同牙弓形态上前牙缺失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仲达;王屹博;丁超;史久慧

    背景:牙弓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于前牙排列的差异,其对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目前对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多在同一牙弓下进行,对不同形态牙弓下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方圆形、卵圆形及尖圆形3种牙弓形态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依据人体颌骨锥形束CT资料,分别建立方圆形、卵圆形及尖圆形牙弓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及其周围骨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沿牙冠长轴倾斜45°由舌侧向唇侧加载300 N(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牙冠各100 N)的力,分析种植体周围皮质骨、松质骨的Von-Mises应力分布及种植体-基台复合体位移值.结果与结论:尖圆形牙弓种植体周围皮质骨、松质骨的Von-Mises应力峰值较其余两组大,其种植体-基台复合体的大位移较其余两组大;方圆形牙弓种植体周围皮质骨、松质骨的Von-Mises应力峰值小,其种植体-基台复合体的大位移较其余两组小;卵圆形牙弓结果介于二者之间.结果表明,方圆形牙弓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表现出比尖圆形、卵圆形牙弓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更低的应力值与更为理想的应力分布.

  • 唇裂术前鼻牙槽矫治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石冰;李杨

    在与国际同行先进唇裂临床治疗水平的比较中,笔者深感开展唇裂修复术前的鼻牙槽形态的矫治,是提高唇裂修复效果的重要措施,因为除此之外,尚无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1].

  • 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继辉;侯志明;纪思革

    目的 评价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40例非拔牙矫治患者,20例采用自锁托槽,20例采用MBT托槽,取矫治前后模型定点测量,绘制β函数曲线,比较分析自锁托槽及MBT托槽矫治患者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 1)β函数拟合矫治前后40副模型的拟合度-相关系数均>0.96.2)矫治前后上下牙弓形状无明显改变.结论 1)β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安氏Ⅰ类治疗前后牙弓形态.2)安氏Ⅰ类治疗前后牙弓大小发生变化而牙弓形状并未发生变化.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