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颜面爆炸复合伤的救治

    作者:林艳芳;何虹;孙钢;平飞云

    烟花、鞭炮、雷管等等爆炸伤以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为主,常累及颌面颈部软硬组织、双眼和颅脑甚至心脏[1].

  •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颌面颈部巨型淋巴管瘤临床报告

    作者:焦建军;张学强;陈永革;卢广业;刘英奇;陈洪祥

    淋巴管瘤是胚胎性淋巴囊发育异常的淋巴系统良性肿瘤,好发于婴幼儿.大型淋巴管瘤常沿组织间隙扩展,侵及范围广,且多包绕重要的组织结构,外科手术往往不能彻底切除,势必影响治疗效果.我科于1996年6月开始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法治疗婴幼儿颌面颈部巨型淋巴管瘤2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小12天,大5岁,其中1岁以内者12例.肿瘤范围均达到超过2个解剖区域,其中腮腺区及面颊部者5例,耳后区及颌下区者8例,颌下区及颈部者8例.本组中囊状淋巴管瘤1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9例.2 治疗方法治疗前常规进行胸透、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者方可接受本法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了解其变化情况.方法是将平阳霉素(天津市河北制药厂生产)6mg-8mg与地塞米松5mg和2%普鲁卡因4ml~6ml制成浓度为1.5mg~2.0mg/ml的混合液,进行瘤体内注射.给药量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和肿瘤范围适当增减.注射前尽量抽出瘤腔内液体,每周注射1次,直至瘤体消失.本组中7例注射2~3次,平阳霉素总量16mg~32mg;8例注射5~7次,平阳霉素总量40mg~56mg;6例注射8~9次,平阳霉素总量64mg~72mg.结果1 疗效标准:治愈:瘤体完全消失,局部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随访无复发.有效:瘤体缩小50%以上,无功能障碍,随访无继续发展.无效:肿瘤无缩小,畸形无改善.

  • 负压封闭引流在颌面外科术后严重颌面颈部感染的应用

    作者:龙静;黄谢山;潘小萌;陈灼庚

    目的 探讨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后未见明显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颌面颈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采用VSD治疗8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未见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严重颌面颈部感染,在去除术后感染区坏死物质、彻底清创后,以负压封闭引流材料覆盖创口,0.9%氯化钠溶液冲洗,持续负压引流,直至引流液清亮、创缘组织无红肿、无压痛后,撤除VSD装置.结果 6例患者明确感染后,使用传统换药约7~8 d,感染呈进行性加重,遂使用VSD装置置于感染区,持续引流5~15 d后,可见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基本消失,创缘周围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伤口基本愈合;所有病例中有1例为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行腓骨肌皮瓣修复,明确感染、持续换药约20 d后,感染呈进行性加重,放置VSD 5 d后于手术室清除病灶骨,术后继续换药,伤口愈合;1例术后并发食管瘘患者使用VSD时间长,撤除VSD后,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较前明显减轻,创口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但左颈部仍可见到1个大小约1 cm×1 cm的瘘管,邻近瘘管可见颈部膨隆明显,扪诊质硬,无波动感.左颈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示:左颈部见3.9 cm×2.3 cm×5.0 cm大小的不规则占位病变,右颈部见1个大小约2.3 cm×1.4 cm团块状病变,考虑淋巴结肿大(术后复发).结论 VSD有利于控制感染,防止术后感染扩散,促进术后创面组织的愈合;同时肿瘤患者使用VSD存在促癌细胞转移、增殖的可能,在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适应证,并密切监测创区变化,当发现可疑病变或创面延迟愈合时,应立即撤除VSD装置,根据具体情况行进一步治疗.

  • 老年患者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多因素预后分析

    作者:姜军松;杨震;庾若琪;朱佳;韩华;汪庆;王丹

    目的:分析颌面颈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运用多变量统计模型确定严重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预后独立影响因子.方法:对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85例诊断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成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和x2检验分析.结果:颈部多间隙感染是预测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子(odds ratio,OR=2.45);并存病(OR=2.10)、非牙源性感染源(OR=1.89)、白细胞总数>12.0×109/L(OR=3.57)、切开引流前C反应蛋白>150mg/L(OR=2.18)、同时需要外科与全身治疗(OR=4.66)是预测总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多因素预后分析可有效揭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颌面颈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颌面颈部枪弹伤并异物存留135例

    作者:张龙城;唐增福;瞿炳刚;商雪林

    1979年2月~1999年2月,我院共收治颌面颈部枪弹伤并金属等异物存留135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129例,女6例;年龄15~46岁,平均22.8岁.伤后来院就诊时间2 h~30 d.异物种类:弹片36例,子弹头17例,气枪子弹28例,钢珠弹20例,砂弹34例.合并其他脏器或部位复合伤26例,伴失血性休克11例,前线医院行气管切开5例.

  • 三种缝合线在颌面颈部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刚;李松;房殿吉

    目的 将3种不同缝合线在颌面颈部切口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为:抗菌薇乔组(采用0号抗菌可吸收缝合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AAS组)、PDS组(采用0号聚对二氧环己酮可吸收缝合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Control组(以0号普通丝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CON组).结果 抗菌薇乔组和PDS组术后疼痛评分同Control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薇乔组和PDS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5),切口愈合程度(P<0.05)抗菌薇乔组切口抗感染能力强(P<0.01).结论 抗菌薇乔和PDS两种可吸收缝合线同普通丝线比较能减轻切口疼痛、减低排异反应、减少切口裂开及瘢痕形成;抗菌薇乔缝合线可减低切口感染率.

  • 复方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颈部血管瘤59例报告

    作者:陈德建;陈红;昌桂英;朱国雄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发生于头、颈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型和蔓状血管瘤,临床治疗比较困难.以往常用冷冻、放疗、激光、硬化剂注射等方法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且疼痛反应较重.手术切除仅限于范围较小、部位安全的血管瘤.对于范围较大或位于眼、口、鼻等重要部位及血管、神经密集分布区(如腮腺等)的血管瘤,则多受限制.1995年以来,我们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头、面、颈部血管瘤59例,总结如下.

  • 改进性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的应用

    作者:宋志强;崔涛;张渤

    颌面颈部病变,多以张口困难、颈后仰受限、喉头位置改变为原因使气管插管难度加大,本组采用改进性经鼻盲探插管,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合并糖尿病的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临床研究

    作者:张卓;杨杰

    目的 探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血糖偏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 对近几年入住我科的56例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伴有糖尿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行手术切开引流,其中10例患者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整个治疗期间严格监测调整血糖,全程足量使用抗生素,除l例伴有明显呼吸困难,准备气管切开,患者家属放弃抢救死亡外均痊愈出院.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合并血糖升高,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病程延长,治疗应控制感染和降糖并重,采取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 口腔颌面颈部恶性肿瘤处理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丁子建

    肿瘤是人体组织细胞由于内在和外界致病因素长时间的作用,使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产生突变,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而发生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所造成的一种疾病.

  • 口腔颌面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处理

    作者:刘桂才;刘彦普;何黎升;赵晋龙;商洪涛;何亚会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病因、临床诊断、围术期准备及救治等.方法回顾近三年我院颌面创伤整形外科收治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6例,分析其形成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受伤血管周围有明显漩涡形成;并根据患者病情行CTA、MRI、DSA及经股动脉插管造影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6例患者中有2例行局部组织清创,并结扎受损血管,1例因颈内动脉闭锁行保守治疗、1例应用介入法行支架植入封堵治疗,其余患者均采用修补或结扎受损颈外动脉的方法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无意外死亡,未出现其他新的明显并发症.结论创伤是造成颌面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对急诊患者而言,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常具有发病急、症状重、潜在危险性高、并常伴有邻近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张口受限及骨折等症状;对常规入院患者,其假性动脉瘤症状常被其他症状所掩盖,具有隐匿性较强、易被忽视的特点.故临床上应密切结合致伤原因、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影像学检查等,即可对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而及早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 颌面颈部猫抓病18例临床总结

    作者:承翼南;羊一飞;徐天舒;王立强

    目的:对颌面颈部猫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以提高猫抓病的诊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1986-01-2007-01间收治的18例颌面颈部猫抓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4~56岁,平均年龄20.2岁;发病部位:腮腺区4例(22.22%),颌下区5例(27.78%),颏下区3例(16.67%),上颈部5例(27.78%),面颊部1例(5.55%);病变淋巴结均行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猫抓病.结论:猫抓病的诊断较困难,详细询问猫、狗抓伤病史和豢养史,病变淋巴结切除活检是诊治本病的关键,避免与宠物接触是预防该病的好措施.

  • 改良颌面及颈部手术切口缝合方法的探讨

    作者:吴常东

    目的:探讨改良"皮下内翻牵拉式"缝合法在颌面部及颈部手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及其改善术后瘢痕外观的作用.方法:80例颌面部及颈部手术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缝合法或皮下内翻牵拉式缝合法(下称改良缝合法)缝合切口,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和0.结论:传统的切口缝合方式不能避免切口皮肤区"蜈蚣样"痕迹,改良缝合法能减少切口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改善术后疤痕外观.

  • 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附23例报告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高钱贵;周中华;汪华

    恶性淋巴瘤(ML)是源发于淋巴结、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在我国ML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1~13位,发生于颌面颈部的ML较少见.本文报告23例始发于颌面颈部的ML,并就其病理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认为ML的诊断,简单从临床上很难确诊,病理诊断也有一定的误诊率,结合新近开展的免疫组化技术,对ML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具有很大的帮助.

  • 颌面颈部巨大型囊状水瘤1例报告

    作者:何晓松;陈关福

    颌面颈部巨大型囊状水瘤临床较罕见,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金××,男,16个月,住院号,229872.

  • 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兰柱;张炳新;陈斌;李世义;万永明;张磊

    颌面颈部淋巴组织丰富,是恶性淋巴瘤的好发?ⅱ部位之一,近年来发病有明显增加趋势,其临床表现复杂,易被误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 应用VSD引流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颈部间隙感染的疗效分析

    作者:周璐芳

    目的 应用持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口腔颌面部颈部间隙感染,观察其疗效. 方法 采用VSD引流技术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行持续负压引流[1].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肿胀均有明显改善,疼痛减轻,无窒息,无感染性休克,纵膈脓肿等并发症形成,均痊愈出院. 结论 VSD引流技术在治疗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时方法简便,临床治愈率高.

  • 胸锁乳突肌的神经入肌点和肌内神经分布的研究

    作者:杜金刊;马旭;仲海燕;赵耀忠;吕忠;金凯频;党瑞山

    Owens [1]1955年首次将胸锁乳突肌皮瓣用于重建颊部之后.胸锁乳突肌的临床应用已有大量报道.但多数是应用其全部或随意取材的部分肌肉组织.来作为软组织充填物修补颌面颈部的缺损.

  • 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死亡2例报告

    作者:代铁荣;任建容;黄静;王友春

    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报道少见.我院1994年10月~2004年9月因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死亡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58例口腔颌面部结核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铮;沈志浩;廖楚航;费伟

    近20年来,结核病疫情回升,本文将对颌面颈部结核临床表现和诊断进行探讨.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