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脏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车江;张庆富;刘勖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虽然双肾重量不足体重的1%,但其血供却约占心搏出量的20%.肾脏每日约产生150~180 L原尿,其中99%被肾小管重吸收.肾脏这种排泄功能与其微血管的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离开肾小球微血管的血液循环,则不能完成滤过功能,没有肾小管周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则不能完成尿的吸收、浓缩以及分泌功能.近年来,人们对肾脏微循环的研究逐步深入,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利用侵袭性方法到利用非侵袭性方法,研究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体液因子、药物干预以及疾病对肾脏微循环的影响,取得了一定进展.

  • 动态磁共振诊断髌股关节病

    作者:陈海南;董启榕;汪益;郑祖根

    目的观察健康者及有前膝痛病人髌股关节的三维运动,并介绍一种新的检查方法.方法26例有膝前区疼痛的患者(30膝),髌股关节在不同屈曲位置经磁共振成像.5名健康志愿者(10膝)作为对照.每一屈曲位置时检查髌骨运动情况.同时进行了股四头肌收缩时的动力性检查.结果30膝髌股关节中14膝有髌骨外侧半脱位,8膝髌骨外侧倾斜,8膝正常.动力性检查时,有髌骨外侧半脱位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加重.而无半脱位的16膝中有4膝出现了半脱位,5膝髌骨倾斜,3膝半脱位伴倾斜.结论动态磁共振诊断提高髌股关节三维运动的检查准确性,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及血抗原检测诊断骨髓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

    作者:钱景;程瑛;范骏;马伟杭;黄河;蔡挺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器官移植受者术后免疫抑制状态下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可使患者致死.建立敏感的HCMV检测方法,及时应用抗病毒治疗,对于预防和减少HCMV疾病的发生,降低移植受者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BMT受者,通过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移植(BMT)受者外周血中HCMV-DNA及HCMV抗原,动态研究BMT受者HCMV感染情况.

  • 2株弓形虫在小鼠体内繁殖动态的比较研究

    作者:

    弓形虫是细胞内专性寄生原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脊椎动物普遍易感.其生活史为双宿主生活周期,在猫或猫科动物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的世代交替,在中间宿主人和哺乳动物非肠组织细胞内进行无性生殖,并散布在宿主的腹腔渗出液和血流中,形成虫血症造成全身组织和器官感染.不同虫株对宿主的感染性可有明显的不同.杨大林等(1988)报道RH株和SH株弓形虫在小鼠外周血液中的虫体密度,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为使弓形虫研究工作的标准化,对不同弓形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比观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采用弓形虫B36株和国际通用RH株,以KM小鼠做繁殖动态研究.

  • 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预后的价值

    作者:陈巍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脏器质性疾病,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肌钙蛋白T(cTn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诊断心肌缺血、坏死的高敏感、高特异、且诊断窗口期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本文对6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人院后1、2、3周及3个月cTnT和心肌酶谱的动态研究;cTnT与超声心动图的对照研究等多角度、多侧面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

  • PCR荧光定量检测HBV-DNA与其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对比分析

    作者:熊符;胡朝晖;汪凡军;潘建华;唐永玮;薛耀华;刘本荣;朱庆义

    HBV感染时,外周血中HBV-DNA是病毒复制活动直接和可靠的标志,而新发展起来的PCR荧光定量检测技术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果准确可靠而在HBV-DNA的定量检测中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临床乙型肝炎的动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数据[1].

  • 湘江长沙段河泥放射性水平

    作者:张雷

    湘江是湖南省第一大河流,湘江流域有我国重要的铀矿山和铀水冶厂,同时还有许多伴生放射性矿物的有色金属矿冶企业,这些矿山和冶炼厂的废水排入湘江,给湘江的各河段造成污染,仅在上世纪60、70年代,核工业企业每年排入湘江及其水系的铀就有16 t,镭12.95×1010Bq(3.5 Ci)[1].同时,这些厂矿储存了大量的含放射性的尾砂等固体废弃物,其保存一旦出现意外,可能对湘江造成严重危害.湖南省现已决定在位于长沙伍家岭大桥下游12 km的香炉洲建设长沙航电枢纽,届时将建起拦河坝.为了了解目前的湘江长沙段河泥的放射性水平,同时以便和建坝后进行动态研究,我们适时对湘江长沙段河泥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调查.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造模不同时期肺组织及血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一氧化氮含量的动态对比观察

    作者:张伟;谷明明;孙璐璐;韩佳;姚玉强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造模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大鼠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24只,COPD模型组24只(COPD 1周组、COPD 2周组、COPD 4周组).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及烟熏方法制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模型.分别于第1、2、4周检测大鼠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VWF与NO的含量.实验组与空白组血浆和肺组织匀浆VWF、NO含量相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OPD 4周组和空白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中第1、2、4周相互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OPD 4周组与COPD1周组、COPD2周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形成早期即出现血管内皮的损伤,并且随着COPD疾病的进展,VWF释放入血,血浆中VWF的含量增加,NO浓度则逐渐减低,说明血管内皮受损程度成逐渐加重的趋势.

  • 杭州市上城区沙门菌菌型分布动态观察

    作者:何连生

    1990年~2000年我区对健康人群中所分离出沙门菌属进行菌型动态研究,目的是了解我市辖区内健康人群中感染沙门菌的血清型流行趋势,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作者:张伟;谷明明;孙璐璐;韩佳;姚玉强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不同时期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肺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48只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和COPD模型组24只,COPD模型组又分为COPD 1、2、4周组各8只.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及烟熏方法制作COPD模型.分别于第1、2、4周处死大鼠,观察不同时期COPD大鼠肺血管超微结构及肺组织中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COPD病情进展,电镜下肺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越明显,呈现阶梯状逐步加重的趋势,VEGF mRNA的表达也逐渐增高,COPD 1、2、4周组大鼠肺组织VEGF 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COPD2周组大鼠肺组织VEGF mRNA的表达高于COPD 1周组(P<0.05);COPD 4周组大鼠肺组织VEGF mRNA的表达高于COPD1、2周组(P<0.01,0.05).结论 不同时期COPD大鼠肺组织中VEGF mRNA表达及肺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不同,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COPD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急性肾衰大鼠肾阻抗容积脉波的改变及三种莨菪药的治疗作用

    作者:吴广礼;田牛

    肾阻抗容积脉波可显示肾内脉动血管的功能状态及大致反映局部血液的灌流量. 我们用阻抗法动态研究了急性肾衰大鼠肾阻抗容积脉波的改变以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三种莨菪药对这些改变的影响.

  • 张口位MRI动态研究在诊断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中的应用

    作者:熊磊;查云飞;刘士斌;胡玖益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张口位磁共振动态成像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有颞下颌关节疼痛或弹响MRI患者60侧颞下颌关节行常规MRI静态扫描,并用快速自旋回波扫描获得开口度为0.5 cm的图像,依次进行到患者达到大开口位.然后采用模拟动态观察.分别由两名专科医师对动态扫描和常规静态扫描时关节盘移位进行诊断,并比较诊断结果.结果:静态MRI检查中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21侧,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18侧,关节盘侧向移位2例,位置正常19例.动态MRI检查中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23侧,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19侧,位置正常18例.结论:张口位动态MRI联合静态MRI观察对髁突、关节盘运动功能的评价非常重要,对区别可复性与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具有重要作用.

  • 新兵心理、个性及应对方式的动态研究

    作者:王真真;樊雯萍;汪粲;李莎恩;陈有丽;罗显荣;杨俊

    目的 研究新兵新训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和应对方式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试.结果 新训期间,男兵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提升,女兵则显示下降趋势,男兵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优于女兵;男兵新训期间积极应对分值下降,消极应对分值上升.结论 应加强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新兵心理素质.

  • 湖南省长沙地区人乳中有机氯化合物蓄积水平的动态研究

    作者:曹华娟;曹朝晖;胡小红;周小迪;杨云;汪文惠;袁春晖;刘建琪;范获;苏爱湘;黄涛

    [目的] 通过观察人奶中有机氯化合物的蓄积水平及动态变化来评价有机氯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与1988年环境生物监测研究规划相同的调查方案和监测试法,在长沙市四个行政区内采测了30岁以下、0~4岁月婴儿乳母的乳样共61份.[结果] 测得61份人奶样品中,以全奶和奶脂计的中位数水平分别为:六氯苯4.71ug/kg和0.19 mg/kg;六六六51.5ug/kg和2.20 mg/kg;DDT 56.2ug/kg和2.43 mg/kg.[结论]我省自1985年停止使用六六六、DDT,经过13年的时间,长沙地区人体六六六、DDT的蓄积水平已由1988年的严重污染水平下降了80%,六氯苯的浓度却以每年6.5%的速度上升,有可能成为继六六六、DDT限用和停用后,新的污染物.

  • 针刺对不完全性截瘫兔损伤脊髓神经元细胞核影响的动态研究

    作者:刘洁;胡湘明;李杰;吴晓英;张国民;袁肇凯;YUAN Zhao-kai

    目的探讨针灸对不完全性截瘫兔损伤脊髓神经元内细胞核体密度定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针灸脊髓修复的意义.方法将健康雄性家免6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灸组.将模型组、针灸组造模成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采用督脉针刺法合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不完全性截瘫兔,于针刺6 h、7 d、15 d后分别做损伤脊髓细胞核的电镜观察,用细胞形态立体计量法计算细胞核体密度.结果6 h内针灸1次可维持细胞核体密度正常状态,与模型组差异显著,7 d时核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15 d时核计数近似正常组,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针刺可逆转神经元的凋亡,与针刺抑制细胞核裂解有关,从而达到修复损伤脊髓的目的.

  • 广州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动态研究

    作者:梁会营;康燕;陶霞;李美霞;罗雷

    目的 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 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 疏肝健脾方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动态观察

    作者:姜辉;吴芙蓉;高家荣;陈金锋

    目的:动态观察疏肝健脾方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于SD大鼠背部皮下注射50% CCl4,1 mL/kg,2次/w,连续12w以制作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第1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疏肝健脾方和秋水仙碱(阳性对照),1次/d,连续16 w,动态观察造模后4、8、12、16w4个不同时间节点各组动物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血清ALT、AST、GSH及肝组织SOD、MDA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第4、8、12、16周血清ALT、AST及肝组织MDA水平显著升高,及肝组织SOD及血清GSH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在8、12、16周,疏肝健脾方组与秋水仙碱组血清ALT、AST及肝组织MDA水平显著降低,及肝组织SOD及血清GSH水平显著升高.HE染色显示,疏肝健脾方组各时间段肝纤维化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结论:疏肝健脾方在不同时间节点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动态研究

    作者:周强;易兴阳;池丽芬;池万章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期间入住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8例(大面积脑梗死组)、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5例(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以及非脑卒中患者40例(对照组),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荆,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的大聚集率.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入院次日及住院1、2、3周时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入院次日血小板聚集率较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及对照组有明显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相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龄患者,且在女性中发生率高(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且持续3周以上.体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可能在脑梗死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皮志禹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青壮年、儿童常见的心肌疾病,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1~3].发病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心电图检查缺乏特异性,病原学检查非常困难,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实验室检测心肌酶谱(CK、CK-MB、GOT、LDH、α-HBD)便作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重要指标.作者对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本科收治的50例急性VMC患者进行入院后1、2、3周及3个月心肌酶谱的动态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心肌酶谱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 陆军新兵集训期心理特点动态研究

    作者:辛阔林;王云贵;侯霞

    目的 探讨陆军男性新兵集训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问卷(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付方式问卷(S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问卷(SPSS)对3个旅所有入伍的2 532名新兵训练前后进行4次测试,测试结果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或t检验.结果 SCL-90分析显示新兵集训前的情绪问题(抑郁与焦虑)、人际和集训中期的躯体症状较其他阶段明显,且在下连队两周后较集训末期有所升高(F值分别为11.85、27.65、5.54、14.33,P<0.05);不同阶段个性特征变化显示新兵神经质、掩饰性评分逐步降低,精神质评分呈整体升高趋势(F值分别为98.91、166.25、1 107.96,P<0.05);集训不同阶段应付方式显示新兵在集训中期较多运用“自责”、“退避”方式,集训末期运用“合理化”、“解决问题”方式较多,新兵下连后“幻想”、“求助”方式较多(F值分别为162.96、176.59、99.64、60.62、361.90、49.27,P<0.05);社会支持情况显示集训中期整体社会支持状况为低阶段,随着集训结束与下连队后与各方面联系增加,社会支持也随之提高.结论 集训期新兵心理状况存在两个明显的波动期,分别是集训中期和下连后两周,应加强这两个波动期的心理干预.

64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