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药物疗法改善睡眠研究进展

    作者:丁雪;耿新玲

    现今社会睡眠问题日渐严重,约1/3的人群有睡眠问题的困扰.目前改善睡眠的方式主要是服用安眠药物,但因其易成瘾等副作用很多人不愿长期使用.本综述介绍非药物改善睡眠的新研究进展,如应用经颅电/磁刺激、声音刺激等工程手段调控睡眠尤其是慢波睡眠的技术,以及通过冥想、体育锻炼、饮食等改善睡眠质量的自我调节方式,以期给睡眠相关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以及睡眠障碍人群提供一定的参考.

  • 经颅电刺激在卒中后运动康复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穆思雨;许敏鹏;何峰;张力新;明东

    由脑卒中造成的神经性损伤是目前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为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结合经颅电刺激的运动康复疗法为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经颅电刺激是一种无痛、非侵入式脑刺激方法,能够调节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强突触可塑性、调制神经放电频率、改变皮层兴奋性,从而实现对大脑神经活动的调控.回顾经颅电刺激的神经机制,在科研临床应用中的参数设置,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总结其在运动功能康复方面的成果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大鼠功能恢复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

    作者:杨丽霞;刘芳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模型(MCAO),术后随机分为电刺激加康复组(A)、康复组(B)、对照组(C).A组给予经颅电刺激、滚笼和平衡木训练.B组仅给予滚笼和平衡木训练.分别于术后3、7、14和28天用走横木试验(BWT)进行运动功能评分,以及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在梗死灶周围的免疫活性强度.结果:A组BWT评分在第7、14、28天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皮质缺血周边区MAP-2表达水平在第14、28天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促进大鼠MCAO后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缺血灶周边MAP-2的表达有关,上述作用优于单独康复训练.

  • 经颅微电流刺激技术及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但果;李志坚;丁惠君;张佳泳;刘子琛

    经颅微电流刺激(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疗法应用微量脉冲电流于人体耳部附近(如耳垂、乳突、颧骨)[1],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的技术[2-4].CES在1953年更早出现于欧洲[2],1963年在美国开始临床应用.2009年以来,仅在美国就有超过5万名用户在家使用CES仪器治疗,并且在美国等各国家的使用中暂无发现关于CES的严重不良反应.而与一般的电气设备一样,妊娠和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需要对CES谨慎使用,一般人也被建议不要在使用后立即从事复杂性工作,例如驾驶等[5].除了CES外,该技术曾用名有[5],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o—therapy,TCET)、α睡眠(alpha sleep)、电针镇痛(electro-analgesia)、电麻醉(electro-narcosis)以及电疗睡眠(electro-sleep).

  • 经颅电刺激对脑平均血流速度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崔文瑞;谭杰文;刘河军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颅电刺激对大脑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通过MEDLINE、EMBASE和CBMdise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相关文献.选择治疗组为药物治疗加双乳突部位经颅电刺激,对照组为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者分别按上述检索策略收集资料,按纳入标准人选,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2.0软件对大脑平均血流速度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70例受试者纳入分析.经颅电刺激干预使大脑前动脉OR=40.504(95%CI,4.399-372.918)、大脑中动脉OR=30.376(95%CI,7.123-129.539)、大脑后动脉OR=7.398(95%CI,4.909-11.148)、椎动脉OR=14.085 (95% CI,4.696-42.249)和基底动脉OR=15.543(95%CI,3.356-72.000)平均血流速度增加的效能约为对照组的40.5、30.4、7.4、14.1和15.5倍.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经颅电刺激能全面地显著地增加大脑各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这将对临床上合理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洪健;韩璐;陈步东;姚鑫;张雪青;杨玉山

    目的 探讨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TCE-FNMEP)监测技术在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58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所有患者术中行持续TCE-FNMEP联合常规肌电图监测,分别记录术前(打开硬膜)、术中及术后(缝合硬膜)TCE-FNMEP的波幅和潜伏期,分析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与术后早期(术后1d)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分级,简称H-B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5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1例(87.9%),次全切除7例(12.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0%,无死亡患者.全部患者均记录到有效的TCE-FNMEP波幅和潜伏期值.术后1d,58例患者中H-B分级Ⅰ~Ⅱ级者48例,其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为47.6%~100.0%,中位数为85.4%.H-B分级Ⅲ~Ⅵ级者10例,其中H-B分级Ⅲ级者5例,术后与术前TCE-FNMEP的比率为43.2%~ 55.8%,中位数为45.4%;H-B分级Ⅳ级者3例,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为31.4%~ 53.2%,中位数为33.6%;H-B分级Ⅴ~Ⅵ级者2例,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分别为6.1%、11.3%.相关陛分析显示,术后与术前TCE-FNMEP波幅的比率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611,P<0.01).结论 TCE-FNMEP技术可以预测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是一种有效的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方法.

  • 经颅电刺激对脑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勇胜;刘庆元;黄靖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技术是近年来用于脑功能研究与治疗的新方法,它通过头部表面电极引入电流(脉冲或直流),对颅内中枢神经系统施加刺激以达到影响和改善脑功能的目的。具有无痛、无创,易于操作,效果显著等特点,因此已引起临床神经-精神科、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和脑功能研究等相关人员的关注。笔者就TES对脑功能的影响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脑功能
  • 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刺激和记录家兔坐骨神经束电生理信号的研究

    作者:郑修军;张键;陈统一;陈中伟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是用于恢复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大脑、脊髓损伤等)引起的肢体运动和感觉丧失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能应用FES使截瘫患者站立或恢复排尿功能.但应用于FES系统的传统神经外电极由于选择性差及缺乏感觉反馈信息,虽经过长期的应用和实践,只取得了有限的效果[1].另外,人们应用电子假肢来替代缺损肢体的形状与功能,虽然目前已开发出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电子假手,但要实现对其控制,完成不同的功能,需要多个信息源.如何记录并应用反映大脑功能的周围神经的信息完成对假肢的控制是一个人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因此,制作并应用神经束内微电极对周围神经进行选择性刺激并应用记录的单根神经束动作电位作为反馈信息或进行假肢的控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我们应用自制的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插入家兔坐骨神经的神经束内,分别作为记录和刺激电极,应用Dantec经颅电刺激系统,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测定电极的刺激和记录特性,探讨自制电极的应用价值.

  • 经颅电刺激定位与固定帽的设计

    作者:李士林;郑钰莹;孙伟铭;赵娜

    目的:设计一种经颅电刺激定位与固定帽,用于经颅电刺激固定电极并实施精确定位.方法:该装置包括定位帽、软橡胶龙骨支架、镶嵌螺母、连接螺栓、电刺激垫片等,将电极插接在目标位点的电刺激垫片中,通过调节螺栓的入槽深度改变电极固定垫与颅脑皮肤的贴合程度,从而实现经颅电刺激治疗设备电极与患者颅脑之间的快速精准定位与紧密贴合式固定,为患者脑部实施可靠稳定的电刺激治疗.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该装置单次固定时间短、脱落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很好地解决了电极定位相对不精确且操作繁杂、固定不牢固的问题.结论:该装置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成本低且固定效果好,适用人群及电刺激设备范围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颅电刺激治疗技术的可靠性.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与经颅电刺激运动皮质电位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作者:张宏智;曹辉;王倩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是经皮肤刺激(通常用电流刺激)四肢外周神经的末梢段,如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内踝部胫后神经,将记录电极放置在感觉神经传到的不同部位记录神经传导通过的信号,将这些信号通过信号放大器放大,变为可作分析用的各种反应波形的神经监测技术。

  • 经颅电刺激对阿尔兹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 CA1区磷酸化 tau 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

    作者:刘玥;刘芳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对阿尔兹海默病(Alzeheimer’s disease,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CA1区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经颅电刺激2 w、4 w、6 w组。采用大鼠侧脑室注射Aβ25-35凝聚态β-淀粉样肽,同时腹腔注射D-半乳糖的方法,建立AD动物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形态学结构,免疫组化测定海马CA1区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大鼠测试学习和记忆能力,经颅电刺激2 w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电刺激4 w组、6 w组与模型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成绩均好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电刺激时间延长,经颅电刺激各组磷酸化tau蛋白量逐渐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能够改善阿尔兹海默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机制可能与下调海马CA1区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有关,对细胞的重塑有积极影响,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中西医结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

    作者:陈炜;梁健芬;蒋凌飞;吴林;胡跃强;何乾超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普通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普通治疗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补肾益智颗粒+针刺治疗等疗法;综合治疗组给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补肾益智颗粒+针刺治疗+经颅电刺激等疗法。各组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进行阿尔茨海默病评定( Alzheimerˊ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ADAS-cog)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分。结果:对照组、普通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治疗后MMSE量表评分均升高(P﹤0.05);3组治疗后ADAS-cog量表及ADL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24周后ADAS-cog量表及ADL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普通治疗组和对照组( P﹤0.05),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普通治疗组和对照组(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显著。

  • 经颅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和微管相关蛋白-2、生长相关蛋白-43的影响

    作者:杨丽霞;刘芳;陈正红

    目的 研究经颅电刺激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电刺激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采用线栓法制备短暂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24 h电刺激组给予经颅电刺激.分别于造模后第3、7、14和28天采用前肢放置试验(FPT)和走横木试验(BWT)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梗死灶周围的灰度值.结果 电刺激组FPT和BWT评分在第7、14、28天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梗死灶周围MAP-2的表达在第14天、28天高于模型组(P<0.01);电刺激组梗死灶周围GAP-43的表达在第3天、7天和14天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经颅电刺激能促进脑缺血大鼠肢体功能恢复,上调梗死灶周围MAP-2和GAP-43的表达.

  • 经颅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微丝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芳;张璐;吕如锋;张文渊;董佑忠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治疗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神经微丝蛋白(NFP-200)表达及脑可塑性物质基础的影响机制.方法 SD成年雄性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经颅电刺激大鼠双眼脑间到人字缝处相应的双侧感觉运动区,以横木行走试验(BWT)评价大鼠的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各时段缺血性半影区神经元轴突变化及NFP-200的表达.结果经颅电刺激治疗的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第1个疗程末缺血性半影区NFP-200阳性神经轴突的形态学变化及表达与对照组相似(P>0.05),从2~6个疗程缺血性半影区阳性纤维的表达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经颅电刺激直接兴奋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形成神经冲动,引起相应大脑皮质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促进中枢神经轴突发芽及形成新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兴奋从大脑皮质传导到骨骼肌乃至整个运动系统.

  • 康复治疗新技术对脑卒中后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高静;吴毅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生理和心理打击,而且后期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干细胞技术被证明可能通过细胞替代、促进血管再生以及抗炎调控等机制改变脑可塑性.此外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常见的经颅磁刺激以及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调控皮质兴奋/抑制平衡,增加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强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调控卒中模型的脑可塑性.另外通过神经移植手术建立新的神经通路也为脑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 从经颅磁刺激谈起

    作者:吴宗耀

    经颅磁刺激是经颅电刺激的发展.经颅电刺激又是从周围神经电刺激而来.开始的电刺激是从离体的神经肌肉刺激开始,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经颅磁刺激的临床应用报道首见于1985年,报道采用经颅皮质单刺激的方法研究中枢神经的运动传导[1].以Medline的收录为据,1986以后有关磁刺激的报道就以1.1:1的比例逐年增加.

  • 经颅电刺激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方旭明;漆伟男;张安妮;刘芳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治疗(TES)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TES低、中、高电压组,各15只.后4组采用“2血管阻断+硝普钠降压”法制作VD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电压为500V、1 000V、1 500V的TES治疗,3次/日,14d疗程,共2个疗程.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海马CA1区AchE及NR2B蛋白表达.结果:造模结束后7d,造模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1).治疗后,模型组,TES低、中、高电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少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或0.01),平均逃避潜伏期长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或0.01);TES低、中、高电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TES中、高电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TES低、中、高电压组AchE及NR2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TES中、高电压组AchE及NR2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TES治疗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海马区AChE及NR2B蛋白表达有关.

  • 经颅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作者:甘小莉;方丽萍;肖展翅

    目的:观察经颅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药物、早期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颅电刺激治疗仪治疗.采用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及BI评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术治疗可明显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运动诱发电位

    作者:黄珺

    经颅电刺激可引发相对同步的肌肉反应,即运动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反应的潜伏期与快传播性皮质脊髓束的激活一致,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很多方面,但存在可能同时诱发疼痛的问题.而经颅磁刺激可刺激神经和大脑,且几乎没有疼痛,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体大脑的生理学诸方面,包括运动功能和各种大脑疾患的病理生理.

  •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启民;杨卫忠;陈春美;王春华;石松生;贾建文;房新蓉

    目的 探讨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对脊髓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6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4只/组;对照组用来确定TceMEP的佳刺激强度,术前连续记录3 h(30min/次),并于术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记录以排除麻醉、手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另3组分别结扎3、4、5根腰动脉,血管结扎后5 min内记录TceMEP,并行运动功能评分,2d后取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TceMEP波幅对缺血性脊髓损伤敏感;血管结扎后,可见波幅先降低后逐渐恢复,5min内均趋于稳定.TceMEP波幅变化与麻醉清醒后运动功能、结扎2d后运动功能和病理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77、0.933、0.9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TceMEP可敏感地反映缺血性脊髓损伤,可在脊髓缺血可逆期内发现缺血性损伤,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不可逆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