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研究

    作者:许丹;尚小明;姜玉如;纪征;姜玉凤;卢峰;张春来;李霞

    目的 观察经冠状动脉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本实验为开放性、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标准药物+经冠状动脉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接受急诊PCI+标准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6min步行试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并记录发病6个月内主要临床事件.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ECT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的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了心室重构有关.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曹腾;王家宁;唐俊明;张蕾;李小玲;杨建业;郑飞;王露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S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从PubMed、Cochra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电子数据库中检索2014年8月以前有关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纳入的12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随访至少3个月后各项指标与基础值比较,植入BMMSC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WMD=3.65%,95%CI:3.35%~3.95%,P<0.00001),但存在明显异质性(I2=86%,P<0.00001);进行亚组分析:基础LVEF<40%亚组BMMSC治疗组LVEF水平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06%,95%CI:3.74%~4.37%,P<0.00001);基础LVEF>40%亚组BMMSC治疗组LVE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89%,95%CI:-1.94%~0.15%,P>0.05)。BMMSC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室收缩期末容积较前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WMD=-6.28%,95%CI:-8.39%~-4.16%,P<0.00001)。BMMSC治疗组左室舒张期末容积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且存在明显异质性(P=0.0005, I2=70%);进行亚组分析:基础LVEF<40%亚组仍无法消除异质性(P<0.00001,I2=89%),排除左室舒张期末容积较其他研究明显增大的研究后,异质性消除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4.29%,95%CI:-8.14%~-0.45%,P<0.05);基础LVEF>40%亚组BMMSC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41%,95%CI:-6.04%~3.22%,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够提高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抑制心室重塑,对基础LVEF<40%患者效果明显。

  • 近10年新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明峰;邵宗鸿;李克;刘鸿;储榆林;杨天楹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以持续性血管内溶血,阵发性加重为主要特征,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疾病相混淆。PNH患者的血细胞膜上缺乏多种糖化磷脂酰肌醇(GPI)-锚连蛋白,包括补体调节蛋白(如CD55、CD59),这是引起溶血等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90年代以来,发现GPI-A基因突变导致GPI合成障碍,是引起GPI-锚连蛋白缺失的原因[1]。现将我院1990年以来诊断的PNH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一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 78例均系1990年1月至1999年11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患者。男48例,女30例,男∶女=1.6∶1,年龄6~70岁,中位年龄34岁。  2.检测方法:取髂骨骨髓组织做病理活检;用R显带法做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外周血检测以下溶血指标:游离血红蛋白(FHb)、结合珠蛋白(Hp)、尿含铁血黄素(Rous)、尿潜血(OB)、Ham试验、糖水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CoF)、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mCLST);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外周血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的CD55、CD59抗原表达。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对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勇新;赵强;王宜青;杨成;潘翠珍;韩蓓蓓;陈瑞珍;杨英珍;王克强;葛均波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对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冷冻损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种家兔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将提取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以基因芯片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如何调节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以Western blot进一步在蛋白水平上验证基因芯片分析结果.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后,在心肌梗死区促进15个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超过3倍,而在边缘区则多达40个.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生长素-Ⅰ等蛋白表达增加,于心肌梗死边缘区作用更加显著.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可以上调多种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极小胚胎样干细胞修复心肌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运丽;黄浙勇;钱菊英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Kucia等[1]于2006年首次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出一种稀少(占骨髓单个核细胞0.01%)的非造血干细胞,表型为Sca-1+ lin CD45 -,表达原始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标志,直径仅为2~4 μm,具有胚胎干细胞的典型生物学特征,故命名为极小胚胎样干细胞(very small embryonic like stem cells,VSEL).VSEL在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机体应激状态下可动员到外周血,但数量极少,且动员后迅速降低,不足以修复损伤组织[2-6].VSEL在体外培养中能够分化为内、中、外胚层的细胞[1],潜在分化能力强,动物实验初步表明心肌梗死后VSEL移植可改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7],因此VSEL已经成为目前PSC移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VSEL的生物学特征、体外扩增及分化、心肌损伤后的动员机制、细胞移植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成内皮细胞分化及缺血区存活能力

    作者:张坡;黄岚;蒋世忠;武晓静;宋明宝;于世勇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成内皮细胞分化能力及在缺血区存活能力.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中(含10%优质胎牛血清及双抗).

  • 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伟民;孙宁玲;刘健;张萍;刘开彦;王茜;杨松娜;汪素琴;藏越;郭继鸿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共有3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本项前瞻性、非随机、开放试验(其中20例患者为细胞移植组,1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的20例患者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临床随访及6 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双核素和心脏核磁等检查.结果 3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时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室间隔中段室壁运动位移和左室收缩末容积也有明显改变,细胞移植组显著增加代谢可恢复心肌区占左室的比例.结论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恢复和心肌灌注改善.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作者:乔卓青;李尚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截肢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几年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现对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疗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结合和未结合浓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

    作者:汪亮;刘蜀彬;刘耀升

    目的:回顾性分析结合和未结合骨髓单个核细胞(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s )移植的打压植骨治疗骨循环研究协会( 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 )分期 II B 期、II C 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34例(53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 )手术患者获得随访。男27例,女7例。手术时年龄28~42岁,平均38.1岁。手术方法:微创扩大髓芯减压坏死灶清除、人工骨打压植入。BMMCs 移植组加入5 ml 浓集后的 BMMCs,单纯植骨组未加入 BMMCs。采用 Harris 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髋功能改善情况,应用视觉模拟标尺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进行临床疼痛测定,影像学按股骨头是否塌陷及病灶修复情况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整体术后终末随访 Harris 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64.1±4.6)分vs (78.8±4.8)分,(P=0.0000)。与单纯植骨组相比,BMMCs 移植组术后终末随访 Harris 评分较术前提高幅度更明显(28.6±0.5)%vs (18.4±1.7)%,(P<0.0001)。两组患者整体术后终末随访 VAS 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6.3±0.9)分vs 2.6±0.7)分,(P=0.0000)。与单纯植骨组相比,BMMCs 移植组术后终末随访 VAS 评分较术前降低幅度更明显(-66.3±1.4)%vs (-51.7±2.9)%,(P<0.0001)。BMMCs 移植组临床成功率(21/26)高于单纯植骨组(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MMCs 移植组放射学成功率(23/26)高于单纯植骨组(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微创扩大髓芯减压坏死灶清除、人工骨打压植入术在选择合适的中早期非创伤性 ONFH ( ARCO 分期 II B 期、II C 期)可获得优良的中期疗效。结合浓集 BMMCs 移植可提高保留关节手术疗效和骨修复质量。

  • 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的进展

    作者:黄晓燕;方福珍;王沙;张国安;魏涛;邵展社;蔡振杰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近年来AMI发病率逐年升高,被认为是21世纪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1]。心肌梗死部位血管新生、内皮修复和心肌再生是AMI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治疗AMI的一般原则是尽快恢复灌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以溶栓、抗血小板等为目标的药物治疗、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等为主的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等手术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均不能从根本上拯救已经坏死的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心脏移植虽能修复坏死的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但存在供体来源有限、免疫排异反应强烈及手术操作复杂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bone marrow-mononuclear cells, BM-MNCs)移植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在该领域倍受瞩目,本文就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研究作一综述。

  • 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预防缺血性胆道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吕俊生;陈大志;秦建民;贺强;郎韧;金中奎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胆管组织血管再生的促进作用机制,观察对胆道缺血性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30只清洁级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3组:①缺血胆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A组),②缺血胆管PBS注射组(B组),③对照组(C组),每组10只.3组均于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处向下解剖一段长约0.5 cm完全游离的胆总管.A组和B组用2枚显微血管夹钳夹游离胆总管的两端,90 min后取出血管夹(C组不钳夹胆管).3组均游离大网膜一束约0.3 cm×0.3 cm×0.5 cm,将其环绕并固定于游离的胆总管.A组将BrdU示踪剂标记的同种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均匀注射于环绕的大网膜上,B组和C组仅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术后21d再开腹行胆道造影.取包绕胆管的大网膜和胆管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兔抗BrdU单克隆抗体(NeoMarkers,USA)和标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山羊抗兔IgG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SABC法),观察缺血胆管局部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布与分化.分别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抗体和VEGF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术后第21天,A组狭窄率为40%,明显低于B组(100%),C组无胆管狭窄发生;A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集中分布于缺血胆管周围,其中一些已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 移植到缺血胆管局部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缺血微环境的诱导下,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胆管血供,明显降低胆管狭窄和梗阻的发生率.

  • 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赵强;孙勇新;夏利民;徐德民;陈安清;王哲;潘翠珍

    我们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时,提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s),于手术同期植入心肌梗死区及其边缘,术后短期随访,注意观察术后病人缺血区血流灌注和心脏功能的改变及是否出现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 p73mRNA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殷小成;曹励之;张朝霞;王颖超

    p73基因是p53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1],所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p53相似.已有研究表明,p73基因在原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存在较高的阴性表达[2 ].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p73mRNA在小儿AL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影响预后的高危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 心脏细胞移植的新进展

    作者:朱智明;王志国;田海涛;陈宇;高连如

    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升高内皮源细胞的水平,在缺血心肌内移植可以增加新生血管,分化为新生的心肌细胞,改善因缺血坏死引起心力衰竭的心脏.这些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上已取得初步进展.本文综述了美国心脏大学年会会议期间关于细胞移植与新生血管、改善心脏功能、心律失常、二尖瓣返流等方面的内容.

  • IL-10参与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

    作者:黄小会;赵欣;董晓惠;王玉涵;杨卉馨;江小霞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在骨髓单个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以及在巨噬细胞极化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野生型及IL-10表达缺陷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脂多糖(LPS)刺激后巨噬细胞的极化;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分子及炎性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 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5~7 d,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IL-10的表达缺陷不影响细胞向巨噬细胞的分化.相比野生型,IL-10缺陷细胞数量虽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及定量PCR结果进一步证明,IL-10表达缺陷不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IL-10缺陷细胞分化7 d后CD86的表达显著高于野生型,LPS刺激后CD86表达均升高,但IL-10缺陷巨噬细胞的表达显著高于野生型.LPS刺激6 h,IL-10缺陷巨噬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IL-18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巨噬细胞.结论 IL-10不影响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分化,但参与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

  • CD34在放射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孔佩艳;罗成基;郭朝华;周燕虹;邹仲敏;施炎

    目的研究辐射所致造血功能障碍时造血干/祖细胞表面CD34抗原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斑点杂交的方法,初步检测了昆明种小鼠受6.0 Gy辐照后不同时相点时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表达量的变化,并对其可能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放射损伤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表达在受照后24 h即明显增高,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至照后15 d时仍较正常时高50%。结论在此照射剂量时小鼠骨髓内残存的、具有造血功能的早期造血祖细胞在骨髓造血的内稳态遭到破坏后,可代偿性地迅速增加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数量,以加速造血的恢复过程。这可能是机体对损伤导致造血功能低下时的一种代偿性增生机理。

  • 基质细胞支持的体外扩增造血细胞对致死剂量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促进作用

    作者:孔佩艳;罗成基;郭朝华;周燕虹;施炎;邹仲敏

    目的研究基质细胞支持条件下体外扩增的造血细胞回输体内后,促进经致死剂量照射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在培养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层存在的条件下,加入或不加入几种细胞因子组合,分别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液体培养体系中进行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将不同条件下扩增的细胞经尾静脉回输至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体内,并与单纯细胞因子存在条件下的扩增及未扩增造血细胞进行比较,动态观察小鼠的外周血象变化及其一般状况和生存率.结果①单纯细胞因子介导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体外扩增后并不能增进这些细胞促进造血恢复的能力;②含有骨髓基质细胞底层的体外扩增,无论是否加入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促进移植受体造血功能迅速恢复的作用.

  • 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对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的影响

    作者:李连达;张荣利;刘成源;宁可永;李贻奎;冯新庆;何君

    目的:研究中药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对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利用心导管技术建立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栓塞心肌梗死模型,建立经心导管冠状动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新方法,通过心电图、定量组织学、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及生化检查、心肌小血管密度、梗死区内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等综合评价双龙方、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及两者合用的疗效.结果: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心导管移植可减小心肌梗死范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功能明显改善,并可增加心肌梗死区小血管密度,对心肌酶及生化指标亦有不同程度改善作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及合用双龙方后均有助于心肌侧枝循环的建立,心肌供血明显改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在移植区内存活,并部分分化为心肌细胞及心肌小血管,补充了心肌细胞的数量.结论:双龙方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 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联合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建勋;冯凯;王伏声;丁毅;牛晓暐;徐旭英;康煜冬;李勇;吴珣

    目的 观察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42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前1周应用益气活血通脉中药,1周后抽取骨髓液,依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辨证循经的方法注射缺血肢体.术后在益气活血通脉方基础上,连服4~6周具有温阳、温经、通络作用的中药.观察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光电容积描记(photoplethysmography,PPG)、经皮氧分压(TcPO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痛感、冷感、创面生长愈合等情况,进而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 注射1~2周后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静息痛、冷感改善较明显;2周后下肢膝关节下10 cm处有不同程度的TcPO2升高和TcPCO2降低;4周后ABI有增加趋势;PPG波形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跛行距离延长;疮面愈合周期缩短.结论 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联合中药对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显著的作用.

  • 冠脉内移植两种自体骨髓干细胞对AMI模型的效果比较

    作者:王建军;齐晓勇;李树仁;谷剑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梗心脏的可能性,观察其效果,并对比两种细胞移植效果的异同.方法 通过介入方法 建立心肌梗死(AMI)模型,将两种细胞移植入急性心梗模型的梗死相关动脉后,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的功能及结构改变的影响.结果 两种干细胞移植后,与对照组比较均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的功能,减少心肌梗死后心脏的扩张.但两种细胞之间并未显示出差异.结论 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心梗后的心脏功能,抑制心室重构.

280 条记录 3/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