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作者:李长德;杨建华;刘铮;李东平

    目的:研究已证实,各种干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都可以一定程度的恢复脊髓中枢神经的功能.但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以及长期效果的研究少见.利用大鼠抽取新鲜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将其移植入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神经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及长期预后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级别:生物安全一级.①实验材料:8周龄SD雌性大鼠,体质量200~22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22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细胞组(n =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椎管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模型+DMEM组(n =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在损伤邻近区注射DMEM.假手术组(n =9):仅剪除T9-10棘突和椎板后,不损伤脊髓,逐层缝合.③实验评估: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情况,BBB评分评估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假手术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中评分无明显差异,属评分正常.模型+DMEM组评分为0分,其脊髓功能无明显恢复.模型+细胞组在2,4,6,8周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与模型+DMEM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②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的细胞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嵌合到宿主脊髓组织表达血管标志.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8周,不仅能够在损伤脊髓内存活,而且还能分化新生血管,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的影响

    作者:张云强;徐爱国;齐向前

    背景:心脏干细胞移植后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 轴表达及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观察经心外膜注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衰犬心脏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 轴 mRNA 表达的影响.方法:16 只杂种犬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植入永久起搏器.右室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建立心衰模型.移植组犬经心外膜多点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各项超声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较起搏前改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定量PCR 检测细胞移植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 及CXCR4 mRNA 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经心外膜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提高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 及CXCR4 mRNA 表达水平.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聂颖;郭艳红;郭丽君;崔鸣;高炜

    背景:内皮功能障碍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主要体现为一氧化氮的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进行心脏修复具有一定效果,但在治疗早期移植的干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绎冠状动脉移植后对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伞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临床实验,于2005-01/2006-12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研究室完成.对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同期收治的前壁心肌梗死并已成功冉灌注治疗、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男性患者16例,年龄33-75岁,按患者意愿分为细胞移植组8例,对照组8例.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细胞移植组患者抽取自体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入细胞悬液(12.84±4.10)mL,细胞总数为(1.36±0.44)×109个,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为(17.75±8.21)×106个.分别于细胞移植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制备血浆标本.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移植前后血浆中一氧化氮、血管件血友病因了及前列环素2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4,72 h细胞移植组血浆中一氧化氮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5,P=O.03);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列环素2水平差异无显著件意义(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在短期内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浓度,且不影响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前列环素2水平,提示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且不损伤内皮功能.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桥血管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可行性

    作者:何庚戌;张浩;要彤;胡盛寿;张晓玲;魏英杰

    背景:目前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大部分临床试验是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移植,结合外科手术同期予以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骨髓单个核细胞经桥血管进行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病例分析.对象:2004-11/2005-06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10例,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40%.方法:患者进行手术的同时,抽取自体骨髓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桥血管远端吻合口完成后,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注射到前降支,其他桥血管经近心端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分别注射到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内.主要观察指标:术后通过心脏超声、磁共振评价心功能.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术中采集骨髓血45~60 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平均为4.1×10~7个,锥虫蓝排斥试验测定细胞活性>95%.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1,3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术后心肌酶、肌钙蛋白T未见异常增高,心电图未发现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改变.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1);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均未见与骨髓血采集以及细胞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内移植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桥血管进行心肌内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 接受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慢性肾损伤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

    作者:张德伟;郑红光

    背景: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肾脏病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多局限于急性肾损伤,涉及慢性肾损伤方面的报道较少,且肾脏保护机制不清楚.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慢性肾损伤大鼠尿蛋白排泄、肾功能的变化,以及对.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10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SPF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细胞移植组,10只/组.另取雄性SD大鼠10只用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制备.方法: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采用改良肾脏5/6切除术建立慢性肾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10周,细胞移植组大鼠心脏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细胞数1×10~8个,只,治疗4周;模型组心脏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变化,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尿蛋白排泄量及血清尿素、肌酐浓度均显著升高(P

  • 骨髓单个核细胞磁探针标记和自体移植后磁共振成像

    作者:胡耀鹏;马根山;祁春梅;沈成兴;陈忠;张晓黎;刘孝钧;苏亚民;李璇;居胜红;孙军辉;顾宁;张宇

    背景:在多种移植细胞中.成体自身骨髓单个核细胞以其取材简便、无排异反应、无伦理学争议等优势成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细胞来源.干细胞移植后,如何从受体辨别供体细胞,并观察其在受体中的生存状况,一直是让人困扰的问题.目的: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小型家猪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磁共振成像示踪磁探针标记细胞的可行性.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6-04/2006-08在东南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健康中国小型雄性家猪,三四月龄,体质量20-30 kg,由东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YXK(苏)2002-0012).方法:分离培养小型家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超顺磁氧化铁颗粒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当日细胞悬液中进行标记,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内铁,台盼蓝拒染法评估细胞活力.将11只用于心肌梗死模型制备的猪分为实验组9只和对照组2只.选择经皮行左或右颈动脉或股动脉穿刺途径,以1.5-2.0 mm球囊封堵左前降支下1/3,304~405 kPa,持续封堵60 min后,术前反复予缺血预适应三四次.由猪体表心电图证实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后,经皮冠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输注:梗死模型建立24 h后,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应用OTW导管冠脉内输注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悬液,然后将盛放细胞的注射器及OTW导管以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注入残余细胞,注射时间10 min,对照组2只猪经同样方法注入未标记细胞.术后磁共振活体示踪骨髓单个核细胞并与心肌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对照.结果:实验组7只和对照组1只小型家猪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各1只死于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实验组1只死于磁共振检查前麻醉意外.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超顺磁氧化铁颗粒标记率近100%,在含Fe203-多聚左旋赖氨酸的培养基中骨髓单个核细胞可继续增殖,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②8只心肌梗死模型中,5只标记细胞移植后T2*WI序列心肌梗死周边见模糊的低信号区,4周后低回声信号均消失,离体T2*WI序列示梗死区周边一个呈点状分布的低信号区.③组织学检查发现5只(细胞数106以上)普鲁士蓝细胞阳性,分布部位与磁共振信号减低区一致.结论:超顺磁氧化铁颗粒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安全、有效;T2*WI对磁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示踪敏感;磁共振可对经冠脉途径植入的磁标记的干细胞进行活体示踪,磁共振信号改变与干细胞数目及分裂增殖状态相关.

  • 中药干预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病

    作者:王妍;熊杰

    背景: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中药对细胞增殖分化会有一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中药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
      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的方式分析中药干预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在体外特定的条件下,干细胞以悬浮成球或单层贴壁的方式增殖,具有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潜能,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病提供可能。通过检测神经细胞标志物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等表达来分析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结果与结论:黄芩苷或黄芪皂甙Ⅳ等中药可以促进干细胞在体外向神经细胞分化。脑脉通或丹参等中药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脑血管病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补阳还五汤能显著促进脑缺血后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和神经功能恢复。中药在干预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方面可以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防止大部分细胞发生凋亡,如止颤汤、三七总皂甙等。益气升阳法或人参皂苷Rg1等联合干细胞治疗痴呆大鼠可以良好改善记忆能力。干细胞经过中药诱导干预后会对脑血管病起到促进治疗的作用。

  • 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表达

    作者:肖广芬;陈方平;王光平;付斌;谢俊明;程英妮;李群;蹇在伏

    背景:据作者查新检索,国内外有关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及mRNA表达与白血病类型、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关系的报道罕见.目的:探讨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关系.方法:急性髓系白血病组骨髓标本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骨髓标本28例,以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用GPI锚定的胎盘碱性磷酸酶作为底物,Triton-X114分相法检测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活性,半定量RT-PCR法检测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 mRNA的表达,并分析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1).在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13例患者检查发现有肝脾淋巴结肿大,30例患者检查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标本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有肝脾淋巴结肿大标本(P < 0.05).结果证实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活性与mRNA变化一致,其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类型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无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有关.

  • 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异种骨修复坏死股骨头

    作者:卢伟;付松;张元和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异种骨对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4/10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15只新西兰白兔采用杨述华等液氮冷冻法的改进方法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即术中只切开关节囊,不切断股骨头圆韧带,股骨头不脱位行液氮冷冻.手术后行自体对照,一侧髋关节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为髓芯减压后植入复合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异种骨,对照组髓芯减压后植入异种骨.术后2,4,8周两组分别行X射线检查、Masson染色检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坏死股骨头修复情况.结果:纳入新西兰白兔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X射线及Masson染色检查示实验组股骨头坏死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术后2,4,8周实验组新生骨小梁体积比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5.49±0.60)%,(24.44±0.76)%;(32.45±0.37)%,(31.08±0.38)%;(37.93±0.40)%,(36.30±0.74)%,t=2.901,4.936,6.627,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异种骨对坏死股骨头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 经冠状动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

    作者:杨国胜;杨跃进;窦克非;王清峙;徐新林;阮英茆;赵红;任晓庆;高润霖;陈在嘉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时细胞能否进入心肌组织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方法:成年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移植组,移植组于移植前一天抽取骨髓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约为2×108).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培养基.6周后处死动物,比较其心肌梗死面积、瘢痕区毛细血管数量、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各死亡4只犬,分别有8只犬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犬心脏标本病理研究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率约为50%;移植6周后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内能够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的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9%和35.0%,但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瘢痕区每个高倍视野(0.2 mm2)的毛细血管数量,移植组为5.33±0.58,明显高于对照组2.03±0.46(P<0.01).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6周时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大下降速率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3 039±1 164)比(1 569±618)mm Hg/s,<0.01;(2951±793)比(1465±647)mmHg/s,P<0.01;(1.88±0.33)比(1.41±0.29)L/min,P<0.05].③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6.01%,35.28%,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在实验中仅在移植组1例实验犬的细胞注射部位观察发现一炎性包块,移植后6周时观察未见明确的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及肿瘤组织形成.结论: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行且安全,它能够促进梗死区的新血管生成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 不同途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修复创伤性脑损伤

    作者:赵楠;刘俊;李俊彦;马钢;李进;王廷华;苏平

    背景:干细胞移植存在多种途径,目前还无法确定哪一种是佳途径。而对于不同的脑损伤个体,所移植的细胞种类、移植途径和移植时间都将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对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Ficol 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FDA-SE体外标记后备用;自由落体法制备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立即通过损伤区、侧脑室和颈内动脉移植 CFDA-SE 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每一种移植途径都设对照组(以等体积的DMEM代替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进行mNSS评分,后一次行为学评分完毕取脑组织,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损伤区域的存活和迁移情况。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7,10,14 d,对照组和移植组mNSS评分均较1 d和3 d时降低(P<0.05);治疗后7 d和10 d,颈内动脉移植组和对照组相比mNSS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14 d,颈内动脉移植组荧光细胞数量较其他组多(P<0.05),且分布广。结果表明经颈内动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能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且移植细胞能够在损伤区大量存活和迁移。

  •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梁丽玲;杨庭树;李萍;冯斌;韩宝石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梗死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经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39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DMEM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12)。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结论:两个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左室内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与左室收缩压的比值显著升高;术后体质量显著增加,左室相对质量显著减轻;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梗死区血管数目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除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室间隔厚度减小、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增加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有BrdU阳性细胞,而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则基本没有BrdU阳性细胞;两个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desmin阳性和cTnT阳性细胞或细胞团存在。结果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降低局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

    作者:杨郁野;王景丰;张宏义;王跃伍;杨树全

    背景:研究证实,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及血肿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采用立体定向仪向模型组、移植组大鼠尾状核注射Ⅳ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6 h,移植组通过股静脉注射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3×1010 L-1,模型组注射等量PBS。造模成功后1,4,8,16 d,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移植后16 d,观察大鼠脑损伤部位的病理变化;移植2,4 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血肿脑组织内神经元细胞凋亡率。
      结果与结论:①神经功能:移植组8,16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②脑组织病理变化:正常对照组脑组织各层细胞排列紧密、结构完整,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大鼠脑组织血肿周围组织疏松,细胞间出现间隙,出血部位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大部分坏死;移植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各层排列交紧密,较整齐,可见增生胶质细胞。③神经元细胞凋亡率:移植组血肿脑组织内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P<0.05)。④结果表明,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明显促进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大鼠脑组织内神经细胞凋亡。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作者:虞桂平;刘长建;陈国强;王忠;刘昭;王晓君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脚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3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沿下肢动脉走行路径进行多点注射,测定患肢疼痛程度、冷感缓解程度、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及皮肤溃疡或坏疽面积的改变,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疼痛评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疼痛评分均较移植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个月与移植后1年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冷感缓解程度:移植后2个月缓解率为51%,移植后1年缓解率为60%,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踝肱指数的变化:移植2个月踝肱指数均较移植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踝肱指数较移植前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皮氧分压的变化:对经皮氧分压增加值进行比较,移植后2个月及移植后1年均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行走距离:移植后2个月和移植后1年的行走距离明显增加,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溃疡创面的变化: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溃疡面积均较移植前有缩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新生血管评价:移植后股动脉造影显示缺血下肢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部位毛细血管增生明显,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循环,促进了缺血下肢的血液供应.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修复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挹青;王淼;侯炳波;张鹏

    目的:干细胞移植后可以通过分化为心肌细胞、减少心肌重构等方面发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探讨干细胞发挥改善心脏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2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上海实验动物公司提供.②实验方法:取SD大鼠骨髓,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以DAPI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取体质量200~250 g雄性SD大鼠24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从股静脉注入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1.0×107,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于移植后4周采用免疫组组织化学法检测DAPI阳性细胞、肌钙蛋白阳性细胞、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及大鼠心功能改变.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移植后4周实验组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实验组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DAPI和肌钙蛋白阳性细胞,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同时伴有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表达增加及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下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比较

    作者:代广辉;刘学彬;张赞;程洪彬;王晓东;安沂华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都可以治疗脑性瘫痪.然而,这两者的疗效差异仍不清楚.目的:对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骨髓单个核细胞对于脑性瘫痪患儿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招募105例脑性瘫痪患儿并随机分配成3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以及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患儿均接受4次腰椎穿刺细胞移植,对照组采用Bobath法进行治疗, 2 d治疗1次,持续3周.在治疗3,6,12个月后使用粗大运动量表和精细运动量表对各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功能进行量化评价.结果与结论:①移植治疗后3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GMFM评分A功能区和FMFM评分A、C功能区得分均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对照组(P < 0.05);②移植治疗后6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GMFM评分A、B功能区得分及总分,FMFM评分A、B、C、D、E功能区得分及总分均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对照组(P < 0.05);③移植治疗后12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GMFM评分A、B、C功能区得分及总分,FMFM评分A、B、C、D、E功能区得分及总分均优于其他两组(P < 0.05);④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患儿分别有6例出现低颅压性头痛、6例出现低热;⑤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安全、有效、可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较骨髓单个核细胞及康复治疗,无论在粗大运动还是精细运动功能方面都有显著优势.

  • 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骨髓单个核细胞修复下颌骨缺损

    作者:吴广新;汪建国;杜晓岩

    背景: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促进各种干细胞生长,诱导新骨形成和成血管化,促进终成骨。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人工制备骨缺损模型,分为3组,实验组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空白组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检测。
      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组;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材料与骨接触紧密,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刺激反应;分析牙 CT 数据及新骨形成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骨修复情况优于其他组(P<0.05)。表明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具有骨诱导和骨形成作用,可用于修复颌骨缺损。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的应用与护理

    作者:温静;张萍;韩涛;周春燕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运重建能减少梗死面积,却不能逆转心肌的坏死过程.心肌收缩单位的丢失终导致心功能衰竭.所以心肌梗死的近期死亡率有降低,但远期死亡率未见明显改善[1].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和伦理问题,可以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2].2003年3月~2004年7月,我院对33例患者实施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经6~12个月随访无明显副作用,经小样本临床观察:多巴酚丁胺试验、PET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在此期间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对这些患者进行全程护理.这种护理方式对细胞移植成功、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起到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作者:李晓彤

    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减少,继发心室重塑成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成为了新的研究新热点[2~5],认为分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心导管经梗死区的供血动脉移植到心肌梗死部位,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并提高心功能[6].我院2003年7-8月应用了该项新技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及其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关系

    作者:甘宇;于黎丽;李铁男;郑长虹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其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79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40例,80条惠肢)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组(B组,39例,78条患肢),治疗6个月后对疗效及其与血清HGF关系进行评估.结果 (1)B组治疗后1周肢体疼痛、患肢冷感、皮肤温度、血清HGF与B组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血清HGF存在相关性(P<0.05).(2)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与B组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以提高疗效,不会导致由于血清HGF长期增高引起的副反应.

280 条记录 7/14 页 « 12...45678910...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