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卡拉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作者:甘少磊;冯庆玲

    目的 制备一种新的可注射骨修复材料卡拉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Carr),并进行表征.方法 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微粒分散在卡拉胶中.结果 nHAC/Carr与nHAC的X射线衍射谱无明显差别,可注射材料保持了nHAC的特性.nHAC/Carr的红外光谱显示卡拉胶的化学结构未发生变化.流变性能测试显示nHAC/Carr具有与卡拉胶相似的水凝胶特性.扫描电镜照片和孔隙率分析表明nHAC/Carr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孔隙率在90%左右.结论 可注射材料nHAC/Carr有望被用作骨修复材料.

  • 含甲氨喋呤的磷酸钙骨水泥药物释放体系的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

    作者:杨志平;韩键;李昕;李建民

    目的 观察含甲氨喋呤(MTX)的磷酸钙骨水泥(CPC)的药物释放体系在体外模拟体液中的药物释放情况.方法将MTX与CPC分别以0.1%、0.2%、0.5%质量分数混合,固化后放于37℃恒温模拟体液中,分别于2、5、10、16 h、1、2、3、5、8、10、15、20、25、30、35、40、45 d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模拟体液中MTX的浓度,绘制药物释放-时间曲线,分析药物释放规律.结果 MTX-CPC复合物在模拟体液中的MTX释放缓慢而稳定,释放前期有明显的缓冲释放效应,符合Higuchi模型的药物释放规律.MTX释放浓度及速度与MTX在骨水泥中的包埋量有关,与骨水泥的厚度及形状无关.MTX的释放周期不受所含MTX量的影响.结论 以CPC为载体,将MTX以适当浓度包埋,可制成稳定的药物释放体系.

  • 骨组织损伤修复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丰;成国祥;刘长军;陈世谦

    人工骨修复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具有许多潜在的用途和优势,近年来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用于骨组织修复的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以及仿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等复合材料,指出仿生骨生物医用修复材料是今后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 纳米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宏;武继民;李瑞欣;许媛媛;张西正

    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是较好的生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的修复与替代技术.但是,由于材料本身力学性能较差制约了羟基磷灰石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提高及制备综合性能优越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生物材料是当今研究的重心和热点.综述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备的主要方法及其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纳米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的发展方向.

  • bFGF缓释技术在骨修复方面的应用

    作者:汪鹏飞;李志宏;许媛媛;武继民

    阐述了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修复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作用机理,详细介绍了bFGF微球缓释技术和相关支架材料.针对目前限制bFGF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bFGF缓释技术的研究现状,制备并研究了缓释微球的各项性能.指出:bFGF缓释技术能更有效地促进骨的修复过程,其在骨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修复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颜艳;连小丽;李燕妮;邹慧儒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是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在胚胎发育、骨及软骨的形成和修复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BMPs作用机制的复杂性早已被大量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转基因动物实验研究所证实.基因工程实现了BMPs的大量生产并应用于临床骨组织工程修复,但要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还需结合合适的载体材料,以保证BMPs在手术部位的控制性释放和大的生物活性.目前,BMP-2和BMP-7已获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被广泛应用于长骨骨折、脊柱融合术及口腔颌面外科等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同时其引起的副作用也被广泛关注.对BMPs在骨修复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细胞疗法促进骨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健;王可良

    骨组织通过正常成骨活动对自身进行修复,在局部血供不佳、软组织损伤、不稳定的固定或广泛的骨组织丢失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甚至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自体骨移植治疗是金标准.由于自体骨移植存在诸多并发症,目前的关注点已经逐渐转向异体骨移植和骨替代治疗,细胞疗法有望成为替代自体骨移植促进骨修复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免去了骨移植造成的供体损伤,并可有效降低治疗的侵袭性.主要回顾目前使用的细胞移植治疗长骨骨折或骨缺损的主要方法.

  • 组织工程骨修复中的局部基因疗法

    作者:易静;汤雪明

    组织工程是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骨科或整形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在骨修复治疗中正显示诱人的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将基因治疗应用于组织工程骨修复所形成的一种新颖的治疗策略--局部基因疗法,并对其基础即诱导成骨有关蛋白的理论和应用作简单描述.局部基因疗法将极大推动组织工程向骨科临床迈进.

  • 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人工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毅;尹光福;周大利;张云;王玥华

    近年来,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用做人工骨修复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羟基磷灰石/聚乳酸(HA/PLA)复合人工骨修复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其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胶原基人工骨基质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汤祥忠;孙小莉;谢磊;汤晓阳;刘向辉;周静;高文静

    目的 研究胶原基人工骨基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动态过程.方法 选择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78只,雌雄不限,兔龄1岁,体质量2.5~3.0 kg.切除桡骨中段15 mm造成长骨缺损,用庆大霉素反复冲洗后,其中50只在左侧植入条状胶原基人工骨基质(A组),右侧植入颗粒胶原基人工骨基质(B组),同时另取28只兔同法制成左侧骨缺损模型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右侧骨缺损植入市售人工骨作为阳性对照组(D组).实验组(A、B组)分别于术后1、2周各处死2只,4、8周各处死5只,12、16周各处死18只,对照组(C组、D组)在1、2、4、8周各处死2只,12、16周各处死10只,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片、组织学、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实验等观察桡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除2只因自身撕咬包扎纱布延误愈合外,其余76只全部为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0 d;愈合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片显示:实验组术后7d已有少量骨痂,对照组在术后14 d后开始形成骨痂;实验组90 d骨缺损处新骨已基本填平,可见明显骨皮质和髓腔,对照组个别仍可见到骨缺损;实验组术后120 d完全恢复正常,对照组个别仍可见部分骨缺损.骨密度测量结果表明:在骨缺损愈合早期(术后30 d),A、B组较C、D组骨密度值明显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所用材料具有明显促进成骨作用.除术后60 d,B组较C组骨密度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缺损愈合中后期(术后60 d以后),A、B组与C、D组骨密度值逐渐趋于大体一致.组织学结果显示:整个实验过程,实验组兔桡骨骨缺损处细胞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骨缺损修复处在轴向抗压缩和外抗断裂方面略高于对照组.3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术后90 d以后,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弯曲刚度、弯曲强度、弯曲大力和弯曲断裂力等4项指标均无明显增高.结论 实验组所用材料在骨缺损愈合早期具有促进成骨作用,在后期(术后90 d)具有加速愈合、缩短修复时间的作用.这与胶原基人工骨基质独特的制备方式有关,胶原基人工骨基质是在低温下是通过有机相对无机相调节钙化,自组装而成.纳米羟基磷灰石均匀沉积于胶原的纤维网络中.其分子结构和结晶度与天然骨相近,造成了胶原基人工骨基质在骨缺损修复时的优异效果.

  • 高温水浴灭活骨重建肿瘤性骨缺损成骨机制的实验探讨

    作者:宋金纲;杨蕴;张瑾;赵军;程明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属少见的肿瘤类型[1],保肢治疗目前已成为治疗趋势,大段骨缺损的重建始终为骨肿瘤外科治疗领域的高难课题.本实验研究就高温水浴灭活骨的成骨性能,修复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修复机制,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进展

    作者:李祖兵

    颌骨在面形、语言、咀嚼、呼吸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颌骨缺损除直接导致颜面畸形外,还可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自1912年Macewen报道利用自体肋骨修复下颌骨缺损获得成功以来,各国学者在颌骨缺损重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郭启;张柳

    骨修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骨生长因子对于局部成骨的重要作用已经实验证实[1],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诸多因子中唯一能够单独诱导骨组织形成的局部生长因子[2].在BMPs众多亚型中重要的并且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本文仅对BMP-2在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伊班膦酸二钠盐-化疗与伊班膦酸二钠盐-化疗合用同位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分析

    作者:耿丽;樊青霞

    临床治疗肿瘤骨转移的手段较多,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帕米膦酸二钠单用及联合化疗、放疗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国内外多有报道.而伊班膦酸二钠盐(艾本)与化疗、同位素联合用于治疗骨转移鲜有报道,现就艾本-化疗与艾本-化疗合用同位素治疗肿瘤骨转移疗效对比报道如下.

  • 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修复家兔下颌骨骨缺损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孟祥勇;周平秀;吴求亮

    目的探讨珊瑚转化型羟基磷灰石-胶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CHA-Co-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颌骨缺损上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家兔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两组对照组,每组6只.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制造1.0cm×1.0cm贯通性骨缺损,实验组用CHA-Co-rhBMP-2复合人工骨充填修复,对照组分别用CHA-Co复合骨和单纯CHA充填修复.每组动物各取3只分别在术后 6周、12周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材料具有明显的骨诱导活性,6周可见明显新骨形成,12周材料大部分降解,降解区域被大量成熟骨组织所取代,骨材料界面结合紧密,无纤维结缔组织.骨密度分析结果认为骨缺损区的骨密度随时间延长有逐渐增高趋势,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实验动物均无感染和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CHA-Co-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及骨诱导活性,是一种理想的颌骨缺损修复材料.

  • 有机玻璃人工骨修复下颌骨缺损22年1例

    作者:赵民朝;卢有明;孙连珠;张晋弘

    患者,女,40岁,左下颌肿瘤切除22年,复发1年多.入院前22年,因左下颌骨肿物住院.行左下颌骨体切除,一期有机玻璃人工骨植入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出院后咀嚼和语言功能恢复正常,外形恢复患者较为满意.22年来患者无全身不适,局部无红肿,皮肤无破溃等异常表现.入院前1年多,发现左下颌无痛性缓慢长大,X线曲线面断层检查,考虑为肿瘤复发,再次入院治疗.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无阳性体征发现.

  • 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植骨术合用护理配合

    作者:李健美

    20世纪80年代以前牙周组织的再生非常有限,常规翻瓣术和植骨术后虽有一定程度的牙槽骨修复,有的骨下袋内可以有新骨充满,但组织学证明大多数病例的新生骨中并无牙周膜与相应的根面连接.原先病变的根面覆盖着长结合上皮,它不能有效抵御微生物或机械刺激,该处容易重新形成牙周袋.

  • 新鲜自体松质骨微粒复合同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实验研究

    作者:杨朝晖;卢汉生

    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是骨科的一大难题,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自体骨是公认的佳植骨材料,它在提供支架材料的同时还可提供成骨活性细胞和骨活化因子,成骨效果好.但是由于其来源有限难以满足临床需要,且供骨区有潜在合并症[1],因而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骨移植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研究证实同种脱钙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的双重作用[2],临床试验表明其骨腔充填的移植成功率在70%~85%[3],但对肢体大段骨缺损的疗效仍不满意.本实验应用同种骨和新鲜自体松质骨微粒混合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1.5 cm大段骨缺损效果良好.

  •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联合3D打印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李阳;刘樱;曲卫国;裘罡;屈振宇;王吉;牛牧青;于颖;陈新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3月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行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计算机辅助手术)和对照组(传统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Ⅰ级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外貌、咀嚼和发音功能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可实现下颌骨缺损精准修复,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 拉伸-复形过程对骨修复形状记忆聚氨酯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影响水

    作者:颜泽萱;罗彦风;黄美娜;王远亮

    背景:形状记忆聚氨酯的温敏性形状记忆功能使其可用于缺损骨的修复,达到抗应力遮挡和抗骨不连的作用.准确的细胞相容性评价对于形状记忆聚氨酯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关于变形-复形过程对形状记忆聚氨酯细胞相容性的影响报道甚少.目的:考察形状记忆聚氨酯在变形-复形前后的成骨细胞相容性.方法:采用溶剂浇注成膜法制备形状记忆聚氨酯膜,分别在T_g+15℃、T_g15℃和T_g+15℃条件下对形状记忆聚氨酯膜进行拉伸变形(拉伸率200%)、固形和复形,制得拉伸-复形后的形状记忆聚氨酯膜.采用轻敲模式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形状记忆聚氨酯膜表面的相分离和表面形貌.将体外培养的第3-5代成骨细胞直接接种到形状记忆聚氨酯膜上,检测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铺展情况.结果与结论:形状记忆聚氨酯膜在拉伸-复形前后都具有明显而规整的相分离,拉伸复形过程在形状记忆聚氨酯膜表面形成较规整的微米级的"沟槽-脊"结构.与拉伸-复形前的形状记忆聚氨酯相比,成骨细胞在这种具有微米级"沟槽-脊"结构的表面上可以更好的黏附和增殖,且成骨细胞的排列表现出一定的取向性.结果表明拉伸-复形过程可明显改变形状记忆聚氨酯膜的表面形貌,并表现出更好的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258 条记录 4/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