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肠道病毒HEV-D68研究进展

    作者:李世贤;杨学磊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由一大类微小的 RNA 病毒组成,病毒呈球形,无包膜,二十面体对称,直径 20~30 nm,属于正链 RNA 病毒.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2012 年新分类,本科共有17个属,主要的是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其主要包括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A~C 3 组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 A~J 9 组 [1]. 肠道病毒A~D组属于人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具体血清型见表 1,HEV-D68 属于 D组 [1-2].

  • 电针灸配合针刺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疗效观察

    作者:张健;赵澎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电针灸配合针刺的疗效.方法 选取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3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治疗、神经营养药物、运动疗法(PT)、中频电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灸配合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神经系统体征、神经电生理和总体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肌张力、肌力、神经电生理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灸配合针刺治疗手足口病合并AFP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儿预后.

  • 肠道病毒71致神经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丽萍;梁洁芳;叶铁真;陈福雄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type 71,EV71)属小RNA病毒科,1969年首先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例死于脑炎的9月龄婴儿粪便中发现[1].其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日本、保加利亚、匈牙利、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均有EV71感染流行的报道.EV71感染的发病高峰在夏秋季,婴幼儿为易感人群,临床表现包括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和格林.巴利综合征[2-4].保加利亚(1975年)、马来西亚(1997年)和台湾地区(1998年)的疫情显示,EV71感染所致的HFMD病情凶险,致残率和死亡率高,死因主要为脑干脑炎、肺水肿和肺出血.因此,日益引起关注.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有关EV71所致神经损害的研究进展.

  • Toll样受体在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杜亚梅;张国军;马瑞敏;杨晓梅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是累及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脱髓鞘和炎性浸润。临床上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以迅速进展的肢体无力、腱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为特征,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急性弛缓性瘫痪的常见病因。目前多认为是由感染等因素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保守抗原分子,如脂多糖、肽聚糖等。Toll 样受体信号的过度活化可打破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 Toll 样受体家族(TLRs )在 GBS 发病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 TLRs 及其信号通路在 GBS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重点介绍 TLR2,4,9在GBS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15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玉光;张璐;卢联合;冯亮;王凌航;徐艳利;任娜;庞琳;李兴旺;陈志海

    目的 探讨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收治的15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15例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脑脊液、磁共振影像(MRI)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儿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4周的随访.结果 本组病例的年龄为5~72(22.47±20.68)个月,患儿在发热后的(3.47±1.68)d出现急性弛缓性瘫痪表现,在1~2 d内发展至高峰.所有患儿均出现类脊髓灰质炎表现.15例患儿中,10例为单下肢瘫痪,2例为双下肢瘫痪,1例为单上肢,2例四肢瘫痪.肌力从0~4级不等,6例患儿肢体肌力降至0级.13/15例有脑炎、脑膜炎、共济失调等表现.3例患儿出现一过性尿潴留.8例患儿行脑脊髓.MRI检查,结果显示8例患儿脊髓前角出现T2WI高信号改变,上肢瘫痪者病变在脊髓颈2~7(C2~C7),下肢瘫痪者病变在脊髓胸12~腰1(T12~L1),均表现为患侧脊髓前角长T1长T2信号.其中4例合并脑炎表现患者,MRI检查见中脑、桥脑或延髓长T1长T2信号.11例下肢瘫痪患儿在AFP发生的第4~8天开始恢复,其他4例在第2~3周开始恢复.瘫痪恢复顺序为由远端向近端恢复.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AFP多发生于2岁以下患儿;瘫痪发生在手足口病初期,1~2 d发展至高峰.多数患儿以单侧下肢瘫痪轻瘫为主,恢复较快,四肢瘫痪及单上肢瘫痪者恢复缓慢.MPd检查灵敏、准确,对确诊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 早期康复对手足口病并发急性迟缓性瘫痪的影响

    作者:游石琼;陈婷婷;张曦;石凯丽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对手足口病并发急性迟缓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隔离科手足口病并发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31例.其中21例为治疗组,病后2周开始早期康复治疗.10例为对照组,均因家长拒绝康复干预或放弃治疗.观察期为4个月.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20例,明显好转1例;对照组好转1例,无效9例.结论 早期康复有利于手足口病并发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的肢体功能恢复.

  • 作业疗法配合悬吊训练对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作者:郑雅静;高超;程艳娜;耿香菊

    目的 探讨作业疗法配合悬吊训练对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0月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经儿童感染科确诊为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共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悬吊训练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作业疗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康复功能以3级和4级为主,优于对照组的以1级、2级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4.34,P<0.05);观察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业疗法配合悬吊训练治疗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步行能力.

  • 急性弛缓性瘫痪合并肛周脓肿三例

    作者:于晓晓;孙若鹏

    急性弛缓性瘫痪(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是小儿常见症状,但合并肛周脓肿的病例尚未见报道,近9个月来我们经治3例.现报道如下.

  • 从临床和磁共振成像看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71型相关性急性弛缓性瘫痪的演变和预后

    作者:彭炳蔚;杜志宏;李小晶;林海生;刘鸿圣;陈文雄;麦坚凝;梁惠慈

    目的 研究手足口病患儿中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改变,探讨这类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71型( EV71)相关性AFP的发生演变过程.方法 对我院2011年5至8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中合并AFP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影像学检查及随访,进行早期强化康复治疗,评价疗效,根据早期强化康复后肌力是否恢复4级分为康复组和后遗症组,分析临床特征在两组间的差别,寻找影响预后的因素.应用SPSS10.0统计包对组间差异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16例AFP患儿7例重的瘫痪肢体肌力达到0级,14例非0级瘫痪肢体合并出现踝阵挛,8例恢复满意(康复组),8例遗留后遗症(后遗症组),初肌力是否0级(0例vs 7例,x2=12.4)、初腱反射是否消失(2例vs 8例,x2=9.6),肌肉是否明显萎缩(0例vs 8例,x2=16)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起病1周内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脊髓腹侧内和脑干背侧异常信号且有强化,1周后查则无强化改变,1个月后复查病灶更清晰.结论 非脊髓灰质炎EV71感染所致的AFP常常同时合并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由于病初瘫痪程度和前角损害严重性的不同,完全恢复或残留后遗瘫痪.MRI的随访有助于了解AFP的病理过程.

  • 吉兰-巴雷综合征并发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作者:王芳

    吉兰-巴雷综合征(Cuillain Barre syndrome)又称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大多学说认为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单限性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是临床上急性弛缓性瘫痪的常见病.收集我科2000-2008年吉兰-巴雷综合征120例并发低钠血症24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 新疆和田地区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8例神经电生理检查分析

    作者:李静;托亚

    目的:分析新疆和田地区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对8例脊髓灰质炎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MNCV SNCV),针极肌电图、F反应.结果:8例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均正常.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的F反应均正常,双下肢胫后神经F反应100%异常.亦为F反应未测出或F反应出波率减少.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MCV均正常.双下肢胫后神经、腓神经MCV为100%异常,波幅明显降低或未引出.针极肌电图检测静息期可见少量至大量的纤颤电位、正锐波71.4%,与MNCV结果相比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肌电图检查对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浅谈简化记忆计划免疫相关工作内容的方法

    作者:沈平

    计划免疫工作涉及范围广,项目繁多,任务重,需要熟记的内容相当多,比如新的 37 种法定报告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疑似病例监测中的急性弛缓性瘫痪(AFP)15 类(种)病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临床医生和卫生防疫人员以及乡村医生普遍反映难记,做到熟记更不易.笔者发现,基层临床医生或卫生防疫人员因不熟悉法定报告传染病而导致漏报的现象在工作中屡见不鲜,必须引起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自编了一些简易歌诀,旨在帮助基层医疗卫生、防疫人员记忆,现选择部分试向同行们以及乡村医生推广使用.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李红梅;肖农;陈玉霞;刘祎

    目的 研究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水平的变化.方法 受试者分为手足口病组、手足口病合并AFP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0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浓度.结果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组免疫球蛋白IgG[(5.49±1.04) g/L]、IgA[(0.39±0.27) g/L]、补体C3[(0.65.±0.19)g/L]、C4 [(0.16.±0.11) g/L]较手足口病组[(7.07±1.63) g/L、(0.55±0.32) g/L、(0.97.±0.18) g/L、(0.23.±0.09) g/L]和正常对照组[(9.58±1.42) g/L、(0.81±0.33) g/L、(1.28.±0.25)g/L、(0.34.±0.16) g/L]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是12.04、1.84、1.65、1.29,P值分别为0.031、0.020、0.018、0.025).IgM在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组[(1.34±0.26) g/L]较手足口病组[(1.02±0.29) g/L]和正常对照组[(0.76±0.28) g/L]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P=0.014).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中存在严重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为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提供了理论依据.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2年临床随访研究

    作者:张璐;王玉光;王旭;程华;张伟;倪量;杨洪玲;宋蕊;顾燕;李兴旺

    目的 对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0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进行2年随访,观察AFP后遗症的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探讨有效的康复方案.方法 对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23±18)个月,年龄中位数16个月]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在急性期进行神经专科查体、脑脊液检查、颅脑和脊髓MRI检查,并在2年内随访比较患儿瘫痪肢体的康复情况、颅脑和脊髓MRI变化,对患儿采取的康复措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痊愈,9例遗留不同程度的AFP后遗症.在急性期,年龄在半岁以内、呈单侧下肢损害、肌力在Ⅲ级或以上、脊髓胸腰段病变长度在1~2个脊髓节段以内的患儿基本痊愈.AFP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踝关节主动、协同背屈功能障碍,足下垂,髋关节内收受限;部分患者出现肌萎缩(以股四头肌萎缩为主),个别出现胫前及胫后肌群萎缩,严重者出现膝关节反张.急性期颅脑MRI提示中脑、脑桥或延髓背侧长T1长T2信号区,2年随访时上述区域病变基本消失,仅T2W遗留小范围轻度异常信号.2年随访,脊髓MRI表现为颈2~7和(或)胸12~腰1的脊髓前角病变区面积变小,T2WI异常信号较前明显减弱.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半数可以康复,但部分患儿遗留不同程度AFP后遗症,其中急性期出现双侧下肢、上肢、四肢瘫痪的病例后遗症状重,可伴有肌萎缩、关节变形.急性期MRI对评估病情意义大,脊髓胸腰段病变在3个或3个以上者预后不良.在神经内科、康复科专家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大限度减少AFP后遗症的发生.

  • 朔州市2003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瘫痪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状况评价

    作者:殷秀芳;张建林

    目的:分析朔州市2003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FP病例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朔州市2003年—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101例,均为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每年<15岁儿童的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1/10万;监测系统的各项及时性指标均>80%。结论朔州市2003年—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监测系统运转良好,但仍需提高和保持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的免疫覆盖率,并保持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

  • 病毒感染与急性弛缓性瘫痪

    作者:吴沪生

    急性弛缓性瘫痪(又称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不是单一的疾病,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从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的角度认识,其监测病例的意义尚包括所有15岁以下出现AFP症状的病例,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 伴有排尿障碍的吉兰-巴雷综合征14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张威;滕伟禹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临床上急性弛缓性瘫痪的常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65%,其中排尿障碍的发生率为25%[1].本文分析了65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伴有排尿障碍GBS的临床特点.

  •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复效果分析

    作者:陈遄;王慧敏;张静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是以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疾病,是目前急性弛缓性瘫痪的常见病因.目前认为GBS与感染或感染后所致的免疫障碍有关.约1/3患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康复护理在协调患者的内部因素(生理状态、情绪等)与外部因素(康复治疗、家庭社会支持等)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作者自2002年5月至2011年5月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康复护理干预,探索连续康复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8例临床分析及随访

    作者:张慎荣;贾黎红;李光乾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HFMD)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观察8例HFMD并发AFP患儿的临床特点,在起病1~3周内进行神经电生理、MRI检查,并进行早期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随访3~12个月.结果 8例手足口病并发AFP病例中,3例四肢瘫痪,2例单侧上肢瘫痪,2例双下肢瘫痪,1例单侧下肢瘫痪.7例神经电生理结果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4例MRI显示颈2~7或胸12~腰1脊髓前角区长T1长T2信号.其中有1例四肢瘫痪MRI示延髓长T1长T2信号,胸3~7中央管扩张.单侧下肢瘫痪者功能恢复较快,上肢及四肢瘫痪患儿恢复相对缓慢.1例四肢瘫患儿随访至6个月时出现后遗症,随访至12个月时其患肢功能障碍仍存在.8例手足口病合并AFP中,EV71阳性5例.其中1例双下肢瘫痪患儿粪便EV71排毒时间长达70d.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AFP患儿其神经电生理、MRI显示病变越重,相应患肢功能障碍越明显,恢复时间亦相对漫长,预后较差.神经电生理、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EV71感染后粪便排毒周期长,需强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 甲亢误漏诊4例分析

    作者:冯飞琴

    例1.男,31岁.反复周期性低钾麻痹0.5年.半年来患者反复双下肢急性弛缓性瘫痪,长期诊断为周期性低钾麻痹,经补钾治疗,症状于1~2天内迅速好转.入院体检:血压150/80mmHg,无突眼,甲状腺不大,手指平举细颤,心率104次/min,律齐,血钾2.7mmol/L,入院后甲状腺功能检查TT3、TT4、FT3、FT4均明显升高,TSH显著下降,诊断为甲亢合并周期性低钾麻痹,按甲亢治疗及补钾治疗1周,血钾正常出院.随访0.5年,未再复发.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