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雄激素受体基因剪接受点突变G3346→T引起一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作者:张蔚

    目的探索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发病的分子机制,并研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结构、功能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 merase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例完全型AIS患者AR基因外显子B~H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外显子F片段在SSCP分析时有泳动变位,经测序,突变发生在内含子5与外显子F交界处G3346→T.结论为首例发现的AR基因剪接受点突变,GU-AG的高度保守对于维持AR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全文刊登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1,18(1):14]

  •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eNOS基因第4内含子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玉明;段勇;刘华;张敏

    目的对中国人2型糖尿病患者之eNOS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子筛查.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300例研究对象eNOS基因第4内含子,研究其多态性.结果在本组研究的100例对照者和77例无肾病的糖尿病患者组中,eNOS基因的可变串联重复序列表现为eNOS4a、eNOS4b、eNOS4a/4b三种基因型.而123例有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可变串联重复序列仅表现为eNOS4b和eNOS4a/4b两种基因型,未见到eNOS4a基因型.结论上述结果初步表明,在昆明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与eNOS基因第4内含子多态性不存在关联(P>0.05),说明eNOS基因第4内含子多态性在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中的地位尚难以确定,其参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可能存在种族或地域异质性.

  • 汉族人群BCL11A基因内含子2表达调控相关区序列分析

    作者:孙顺昌;陈曦;彭运生

    目的 对汉族人群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A(BCL11A)基因内含子2表达调控相关区序列进行分析,探讨BCL11A基因内含子2中影响表达调控的DNA序列.方法 收集225例健康汉族个体的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BCL11A基因内含子2中与表达调控相关的DNA区域;DNA测序检测其序列.结果 在健康汉族人群中,BCL11A基因内含子2中与表达调控相关的DNA区域内含两个多态性位点,即rs11886868位点C/T多态性和rs34211119位点del T多态性.rs11886868位点C和T的多态性频率分别为97.56%和2.44%,rs34211119位点del T的多态性频率为2.44%,且rs11886868位点T与rs34211119位点del T遗传共分离.结论 BCL1A基因内含子2的表达调控功能可能与rs 11886868位点和rs34211119位点均相关.

  • 血吸虫DNA重复序列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肖岩;何纳;姜庆五

    DNA重复序列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它们在基因组中的分布,DNA重复序列主要被分为两类:①成簇排列的重复序列,即串联重复序列,也称卫星DNA,主要分3类;第1类:微卫星DNA序列,在基因组的间隔顺序和内含子等非编码区广泛存在,由2-5 bp作核心单位,在多串联拷贝上重复而成.

  • 屏氧酶-1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骆杨平;赵水平

    屏氧酶(paraoxonase,PON)又称对氧磷脂酶,是一种分子量为43kD的钙离子依赖性糖蛋白,由354个氨基酸组成[1].PON可分为3个亚类PON1、PON2、PON3.PON1基因位于染色体7q21.3和q21.1之间,含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是PON基因家族的一员.PON1广泛分布于肝、肾、肠组织和血清,而血清中的PON1几乎全部存在于HDL.近年来,PON1被认为是HDL的组成部份,担负着HDL的抗氧化作用.此外,PON1代谢脂质过氧化物、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堆积.研究表明血清PON1活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通过增加血清PON1活性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CREB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突变与肝癌的关系

    作者:李梅;茅国新;沈浮;钱俐

    目的使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人外周血,通过对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3(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3,CREB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进行检测,研究CREB3基因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方法对CREB3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以及邻近的内含子区域,使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方法,分别在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96名正常人外周血进行测序,比较其可能存在的差异,确定该基因是否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结果在正常人的外周血中只出现一个高频SNP,位于CREB3基因启动子区;该SNP在肝癌患者癌组织中也呈高频性.在24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发现CREB3基因启动子区有6种新突变,突变位于基因起始密码上游-732~-702碱基的区域.这6种突变分别在7例肝癌病人的癌组织中出现(29.2%,7/24),24例癌旁组织中均没有这些突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6.02,0.01<P<0.025).CREB3基因的外显子、邻近的内含子区域在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人外周血均无SNP存在.结论CREB3基因启动子的-732~-702区域可能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相关.

  • Her-2基因启动子及第一内含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潘峰;王宇航

    [目的]对Her-2基因近端启动子及第一内含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基因调控的相关因素.[方法]从Genebank获取Her-2基因及其上游序列、mRNA序列,使用Dnaman5.22进行同源性分析和Transfac6.0分析转录因子调控信息.[结果]Her-2近端启动子区存在丰富的AP-2和SP-1调控元件,第一内含子中4个DNase Ⅰ超敏感位点的序列具有保守性,第5/6超敏感位点含有高频率的雌激素受体调控序列半位点.[结论]启动子序列中丰富的AP-2和SP-1调控位点,使得存在多个转录起始位点,第一内含子含有丰富的雌激素受体半位点,可能对转录起调控作用,第1、3、5/6超敏感区域是重要的基因调控区域.

  • 肥胖基因与肥胖

    作者:张君飞;朱寿民

    正当肥胖不仅在西方国家而且也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流行之际,90年代的一个重大科学成果是:人们认识了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Leptin(源自Lepto,意为“细小”、“瘦的”),故命名为“瘦蛋白”。它是肥胖基因(ob基因)的表达产物,在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及脂肪贮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 ob基因的结构1994年,Zhang等[1]首次从先天性肥胖C57Bl/6J ob/ob小鼠第6染色体上发现ob基因,并将其克隆。克隆的ob基因全长2.9kb,其开放读框为501 bp,编码脂肪组织特异性4.5kbmRNA,3′非编译区长达3.7kb,翻译成16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Clement[2]将人类ob基因定位于7q31.3,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167个氨基酸,内含子长度为2.9kb。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组织形式人鼠间高度保守。人ob基因5′端含(TG)6CATATTT(GT)19的双核苷酸重复TATA盒样序列和顺式作用调节元件(包括3个拷贝GC盒,一个AP-2结合点及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质结合位点)。直接测序分析证明:大鼠的ob基因与小鼠的ob基因具有96%同源性(核酸水平及蛋白质水平);与人的ob基因相比,其同源性分别为84%(核酸水平)和82%(蛋白质水平)。

  • CD44v6、CD44v7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单国栋;季峰

    CD44又称Hermes抗原、人类白细胞粘附分子(huaman cellular adhesive p85 molecule,H-CAM)、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和细胞外基质Ⅲ型受体(extracellular matrix receptorⅢ,ECM-Ⅲ)等,是一组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介导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CD44基因由至少20个外显子和其间的内含子组成.

  • P53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福平;魏谨

    P53是一种抑癌基因.超过50%的人类肿瘤有P53基因的突变.P53基因的突变或缺失是导致许多肿瘤发生的原因.本文综述目前p53基因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一、p53概况p53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或17q14,全长20 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转录2.5 kb mRNA,编码的蛋白质由39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53 kD.p53基因存在于人体正常细胞,在体内控制着与肿瘤生成和生长相关的多种不同基因的表达,并受Mdm2和p19-Arf等的调节控制[1].

  • 刚地弓形虫醛缩酶基因及其内含子的分析

    作者:余南;何蔼;李卓雅;郑斌;詹希美

    目的刚地弓形虫醛缩酶是其速殖子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本研究对该酶基因序列及其内含子进行实验和分析.方法提取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基因组DNA和总RNA,采用PCR技术分别从基因组DNA和cDNA中扩增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的基因,并克隆到T载体上,经测序鉴定后对其基因组序列和c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NCBI数据库资源对醛缩酶内含子的分布及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醛缩酶基因设计的引物从基因组DNA扩增得到的片段长度为1 315 bp,从cDNA扩增得到的片段为993 bp.比对结果显示来源于基因组DNA的序列在对应于编码序列起始密码子下游109*!bp后有一个322*!bp的内含子.通过在线工具收集得到NCBI及EMBL数据库中来源于不同物种的32种醛缩酶数据,分析显示推断氨基酸序列具有保守性.结论编码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编码区内存在一个322*!bp的内含子.醛缩酶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高.内含子在不同进化等级之间插入位置数目及大小两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

  • 弓形虫基因型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伟锋;闫文朝;韩利方;王天奇

    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原虫.已知弓形虫仅有一个种,但存在众多的基因型.研究表明,弓形虫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对分离的弓形虫虫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对其分子流行病学、感染的溯源以及弓形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弓形虫基因型的鉴定方法进行了总结,为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等提供参考.

  • 锤头状核酶的结构及其对病毒基因表达的抑制

    作者:刘建伟;林立辉;赵文忠;方美玉

    RNA催化的切割反应自1981年〔1〕起陆续有人报告。后来将此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核糖核酸称为核酶(ribozyrne),并先后发现了第一型内含子,第二型内含子,RNase P,发卡式核酶(HP),锤头状核酶(HH),D型肝炎核酶(斧头状核酶)等种类。 锤头状核酶的结构模型是1987年Symons等〔2〕在研究、比较了多种植物病原体RNA自催化切割反应活性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后提出的。Haseloff等〔3〕在此基础上合成了能有效切割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转录本的锤头状核酶,实现了核酶的人工合成。这为将核酶技术用于抑制和阻断有害基因的表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人EIF2B4基因一个新的可变剪接产物及其鉴定

    作者:周春燕;富显果;廖娟;张晓;张朵;兰风华

    目的 对人EIF2B4基因新的可变剪接产物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人外周血EIF2B4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并进行T克隆及序列测定,用常规RT-PCR对新型可变剪接产物进行验证.结果 在EIF2B4基因转录产物中检测出正常变异体2和3(两者只相差3个碱基),同时发现一个外显子7缺失26 bp的转录产物.结论 利用长链RT-PCR结合T克隆-测序的方法,发现人EIF2B4基因的一个新型可变剪接产物.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付宝华;李文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1989年初被证实存在的一类糖蛋白,可由多种哺乳动物及人类的胚胎和成年组织产生,包括骨组织.VEGF基因位于染色体6p21.3,全长14kb,由8个外显子,7个内含子组成,编号产物为34~45kD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由于其mRNA剪接方式不同,共有5种形成物存在,即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9、VEGF206.其中VEGF165和VEGF121研究多,它们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能分泌到细胞外.VEGF通过受体flt-1及KDR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进静脉、小静脉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细胞钙聚集以及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对维持血管的正常状态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1-3].

  • A-超家族芋螺毒素基因的克隆及内含子遗传进化分析

    作者:孟海玲;庞静;林波;李庆;李明祥;马艺珍;罗素兰;长孙东亭

    目的 从中国南海独特芋螺中克隆新的A-超家族芋螺毒素基因,并分析其内含子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以独特芋螺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A-超家族芋螺毒素基因的信号肽保守序列和3'-非翻译区(3'-UTR)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到pMDTM 19-T载体,转化到DH5α感受态细胞并测序,同时对新的A-超家族芋螺毒素基因内含子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从海南产独特芋螺基因组DNA中克隆到4条新的完整A-超家族芋螺毒素基因.CaI-M1a,CaI-M1b,CaI-M1c是编码同一种芋螺毒素CaI-M1的3个基因,它们的内含子序列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其中的GT重复不同.CaⅩⅩⅦ-M2编码产生的成熟肽含有5个半胱氨酸,与传统的属于A-超家族的α-芋螺毒素含有4个半胱氨酸的模式不同.结论 首次在独特芋螺中克隆到4个新的含有完整内含子的A-超家族芋螺毒素基因,并表明其内含子的多样性与物种进化和捕食习性有一定的联系.

  • 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多态性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为7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COS组)和66例正常者(对照组)的DNA进行测序,观察两组间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序列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抵抗素基因在距第2外显子末端39 bp位点上存在C和CT两种基因型,CT均表现为套峰,未发现由C向T的突变,内含子2其余碱基序列稳定不变.PCOS组C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为0.96(72/75),出现CT套峰的频率为0.04(3/75);对照组中C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为0.95(63/66),CT套峰出现频率为0.05(3/6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基因多态性位于距第2外显子末端39位点上,存在C和CT两种基因型;②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无关.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受体基因及抵抗素基因内含子变异的研究

    作者:石玉华;陈子江;张晓丽;赵跃然;颜军昊

    目的 探讨胰岛素受体基因(INSR)酪氨酸激酶区17外显子多态性及抵抗素基因内含子基因多态性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75例PCOS患者(PCOS组)和66例健康妇女(对照组)的INSR第17外显子1058位点多态性;用3100 Avant Genetic Analyzer测序,观察两组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序列.结果 PCOS组和对照组INSR第17外显子多态性出现频率分别为41.0%和12.5%(P<0.01),PCOS组非肥胖者和肥胖者分别为52.0%和25.0%(P<0.01).PCOS组INSR第17外显子1058位点出现T和C等位基因患者的BMl分别为(22.99±3.24)ks/m2和(25.80±4.01)kg/m2(P<0.01).两组抵抗素基因在距第2外显子末端39 bp位点上存在C和CT两种基因型,PCOS组C等位基因和CT双峰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6%和4%,对照组分别为95%和5%,两组比较P>0.05.结论 INSR第17外显子的多态性(C-T)可增大PCOS发病的风险,可能为PCOS的易感基因(在非肥胖者中更有意义);抵抗素基因第2内含子多态性与PCOS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 CYP3 A4*1 G依赖的 CYP3 A4内含子10启动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赵云龙;杨卫红;闫良;魏璐嫚;王沛;张卫;曾昭书;张莉蓉

    目的:构建CYP3A4*1G依赖的CYP3A4内含子10启动的真核表达载体,研究CYP3A4*1G依赖的CYP3A4内含子10的启动子功能。方法:以质粒pGEM-CYP3A4为模板扩增出CYP3A4 cDNA,PCR产物经EcoRV、XbaⅠ双酶切后插入到pcDNA3.1/Hygro(+)的EcoRV、XbaⅠ双酶切位点之间,构建pcDNA3.1-3A4。分别以人基因组DNA和pGEM-CYP3A4质粒DNA为模板,扩增出CYP3A4启动子和CYP3A4内含子10全长(野生型和突变型)序列,插入到pcDNA3.1-3A4的MluⅠ、NheⅠ双酶切位点之间,取代原有的CMV启动子,构建pcDNA3.1-P3A4、pcDNA3.1-W3A4(野生型)和pcDNA3.1-M3A4(突变型)。将质粒转染入HepG2细胞,检测CYP3A4 mRNA表达水平。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验证与测序鉴定,插入片段的序列和方向与预期完全一致。与转染pcDNA3.1/Hygro(+)的HepG2细胞比较,pcDNA3.1-P3A4、pcDNA3.1-W3A4、pcDNA3.1-M3A4转染组细胞CYP3A4 mRNA表达水平均提高(P<0.05),但 pcDNA3.1-M3A4组表达水平低于 pcDNA3.1-P3A4和 pcDNA3.1-W3A4组(P <0.05)。结论:成功构建了CYP3A4*1G依赖的CYP3A4内含子10启动的真核表达载体;CYP3A4内含子10能够启动CYP3A4基因的表达,且存在CYP3A4*1G等位基因依赖性。

  • 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部分内含子突变研究

    作者:臧文巧;马一君;杨璇;周晓丽;李敏;李倩如

    目的研究豫医无毛小鼠突变的分子机制.方法对豫医无毛小鼠和昆明小鼠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二者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序,对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特异性程度.结果本实验共测出豫医无毛小鼠DNA序列1 746 bp和昆明小鼠DNA序列1 733 bp,两者不同之处有32处,均位于内含子,突变形式包括插入、缺失和点突变.结论无毛性状的产生可能与内含子中的插入、缺失和点突变有关.

175 条记录 6/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