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amon Q自锁托槽和传统MBT托槽对拔牙病例上前牙转矩的控制

    作者:林爽;杜静;雷浪;李煌

    目的 研究Damon Q自锁托槽和传统MBT托槽转矩控制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收集使用Damon Q自锁托槽和传统MBT托槽矫治结束的拔牙病例,均使用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在治疗前(T0)和拆除托槽前(T1)测量两组患者的头颅侧位X线片.采用SPSS23软件包比较两组患者的上前牙转矩的控制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上前牙明显内收、双唇突度显著减小,U1-SN、U1-NA、U1-NA角、ULP、LLP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变化量无显著差异(P>0.05).上前牙转矩U1-SN、U1-NA、U1-NA°均在正常范围内.Damon Q自锁托槽组的疗程为(24.1±0.5)个月,传统MBT托槽组的疗程为(22.4±0.7)个月,Damon Q自锁托槽组较传统MBT托槽组疗程稍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转矩DamonQ自锁托槽与传统MBT托槽在拔牙内收病例中都可有效的控制前牙转矩,但Damon自锁托槽组疗程稍长.

  • 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患者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作者:黄吉娜;徐学军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以了解该类患者矫治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方法对20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酌情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结果上中切牙倾斜度(UI-NA)减小15.44度.上中切牙突度UI-NA(mm)减小4.72mm.前牙覆盖减小6.22mm.下颌基骨(Go-Po)生长5.11mm.后面高(ANS-Me)及前面高(S-Go)各增加了4.94mm和5.0mm.下颌平面角无明显改变.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后深覆盖的改善主要是上前牙的内收及下颌骨的向前生长和向前移动.Ⅱ类的矫治使得下颌骨的长度得到明显增加.

  • 片段弓技术早期远中移动尖牙的临床应用

    作者:易俊赟

    安氏Ⅰ类前牙严重拥挤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一般采用拔除上下双侧第一前磨牙获得间隙,排齐整平,然后矫正磨牙关系和关闭间隙.这样常造成前牙过于唇倾.近年来,我们应用片段弓关闭曲,先将尖牙远中移动,然后再排齐整平,防止排齐整平时由于唇弓结扎所产生的唇倾作用.

  • 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颅颌面结构改变的研究

    作者:宋卫华;李东;段银钟;周丹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颅颌面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34例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11项颅颌面结构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颅颌面结构的变化.结果 8项角度指标在男性组与女性组矫治前后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3项线距测量指标S-N、S-ANS和S-Gn在男性组和女性组矫治前后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组S-N平均增大2.02 mm,S-ANS平均增大3.31 mm,S-Gn平均增大5.73 mm.女性组S-N平均增大2.03 mm,S-ANS平均增大2.82 mm,S-Gn平均增大4.83 mm.结论 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上颌骨、下颌骨及前颅底的生长方向在治疗前后无变化,但3者的生长速度不同.

  • 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作者:高美琴;何静

    目的: 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后,软、硬组织的突度变化. 方法: 选择26 例11~16岁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用方丝弓矫治技术, 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后,SNA减小1.1°,⊥-NA角度减小13.3°, ⊥-T角度增加19.9°,上唇倾角增加10.4 °,下唇倾角增加5.9°,上下唇角增加15.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1类拔牙矫治可取得明显的软、硬组织突度的改变,主要是上颌及上颌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

  • 自锁托槽与减数矫治的进展

    作者:唐晓蕾;陈小红;柏全民

    自锁托槽的研发引起正畸材料的革新,自锁托槽矫治器的构造和临床特点与传统的矫治器有很大差异,具有摩擦力小、矫治疗程较短、利于口腔卫生、椅旁操作时间短等优点.但是关于自锁托槽在临床中应用的优缺点人们却持不同观点,是否需要拔牙也是正畸争论的热点,这两个敏感的话题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对自锁托槽与拔牙矫治的关系做一综述.

  • Ⅲ类错牙合拔牙的正畸治疗

    作者:王友君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一种随儿童生长发育发生的畸形,它严重影响美观,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我国,Ⅲ类畸形的发病率约为3.69%[1],它是正畸治疗中难度较大的一种错牙合,矫治前的设计会直接影响矫治后的治疗效果,因此,对Ⅲ类错牙合的拔牙矫治均应持慎重态度.作者在1996年9月至2002年9月的临床治疗中对部分Ⅲ类错病例采用拔牙矫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MBT矫治器关闭拔牙间隙治疗恒牙错48例临床分析

    作者:卢萌;项伟雄;章卓鸣

    我科自1998年7月至2001年4月对48例恒牙错患者试用全程式直丝弓矫治器(MBT)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1998年7月至2001年4月我科门诊恒牙错患者48例,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12~24岁,平均(15.5±2.1)岁;错类型安氏I类29例,Ⅱ类1分类19例;均作拔牙矫治,其中拔除444438例,445510例.2.器材MBT系美国3M公司产品,槽沟尺寸为0.56mm×0.71mm.

  • 低摩擦轻力矫治器与MBT矫治器拔牙矫治的牙齿移动分析

    作者:江浩;沈军;徐建光

    目的 比较低摩擦轻力矫治器与MBT直丝弓矫治器在拔牙矫治过程中牙齿移动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双牙弓前突患者40例,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低摩擦轻力矫治器,不采用支抗增强措施,另一组采用MBT矫治器,采用口外弓支抗增强的措施.治疗前后对患者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定点、测量19项测量项目,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两组X线头影测量:骨性指标∠SNA、∠SNB、∠ANB 、∠MP-FH治疗前后本组间、治疗后两组间均没有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性指标∠UI-SN、∠UI-PP、∠L1-MP、∠U1-L1、UIA-PTV、UIE-PTV、LIE-PTV、LIA-PTV、UM-PTV、LM-PTV治疗前后本组间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没有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指标UL-EP、LL-EP、Z角治疗前后本组间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没有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低摩擦轻力矫治器治疗双牙弓前突的患者,在没有采取增强支抗措施的条件下,仍可以得到较好的支抗控制及前牙转矩控制,上下前牙内收明显,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 恒牙列早期Ⅲ类骨性错颌拔牙与否的疗效评价

    作者:林立;张玉华;梁甲兴;李多

    目的 评价恒牙列早期Ⅲ类骨性错颌拔牙与否的疗效差别.方法 选择32例骨性早期恒牙列Ⅲ类错颌病例,其中非拔牙组17例,年龄(13.8±1.2)岁(11.9~15.3岁),平均ANB角为-2.5°,拔牙组15例,年龄(14.2±1.5)岁(12.1~15.5岁),平均ANB角为-2.2°.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骨骼与面部软组织的改变,探讨拔牙与否的矫治方法对错颌畸形面部改善的疗效差别.结果 两组Ⅲ类侧貌软组织面中份的凹陷畸形由于矫治改建和颌骨的生长均得到改善.非拔牙组的骨骼改变以上颌骨后段的垂直生长为主,上切牙轴唇向倾斜,上腭平面和(牙合)平面伴有显著反时针旋转,但面部骨骼的后前面高比例保持不变.拔牙组的骨骼改变以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和下切牙轴舌向倾斜改变为主,面部骨骼的后前面高比增加,上颌骨前后段的垂直生长基本一致,上腭平面和(牙合)平面未发生旋转改变.结论 非拔牙和拔牙治疗均可改善Ⅲ类错颌的面部凹陷畸形;非拔牙矫治主要以上颌骨和上颌切牙轴的改变为主,拔牙治疗则更多通过下颌骨和下切牙轴的变化而产生疗效.

  • 两种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软硬组织变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聂斐;伍军

    目的 比较2种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下切牙较直立、下颌牙弓轻度拥挤但磨牙严重远中关系,且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牙性或轻度骨性的安氏Ⅱ1类错牙 合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13例只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B组15例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下颌2个第三磨牙.2组均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应用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 2组患者矫治后,前牙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尖牙达中性、磨牙达完全远中关系.矫治后B组较A组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平均向远中多移动1.35 mm,鼻唇角平均多增大1.43°,而A组较B组L1/MP平均多增大2.37°,下切牙凸距平均多增大0.79 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种拔牙模式矫治这类安氏Ⅱ1类错牙 合,其软、硬组织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个第三磨牙矫治后,下前牙仍保持直立,上前牙得到更多的内收,侧貌改善更趋向协调.

  • 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上气道改变及其稳定性观察

    作者:孙留振;张静;李鹏举;魏琳;李九军;韩韶丰;张凌云

    目的 探讨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上气道形态的改变及其稳定性,为临床双颌前突的矫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进行拔牙矫治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3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年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测量上气道相关项目:后鼻棘-咽顶点距(PNS-R)、后鼻棘-Ad2点距(PNS-Ad2)、后鼻棘-上咽壁距(PNS-UPW)、软腭后-软腭后咽壁距(SPP-SPPW)、悬雍垂尖-中咽壁距(U-MPW)、舌根后-舌根后咽壁距(TB-TPPW)、会厌谷-下咽壁距(V-LPW).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即刻SPP-SPPW、U-MPW、TB-TPPW、V-LPW均明显减小(P均<0.05或<0.01);与治疗后即刻比较,治疗后1年TB-TPPW明显增大(P<0.05).结论 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腭咽、舌咽和喉咽段上气道矢状径减小并在1年内相对保持稳定.

  • 应用改良上颌唇挡加强方丝弓矫治器支抗控制效果观察

    作者:王玉玲;孙亚夫;孔凡芝

    近年来,我们对32例拔牙矫治患者应用改良上颌唇挡加强方丝弓矫治器支抗控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10~25岁.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18例(中、重度拥挤12例,双牙弓前突6例),按矫治设计均拔除两侧上下颌第一双尖牙;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前牙深覆盖深覆牙合14例,其中青少年患者10例,按矫治设计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下颌第二双尖牙,以利调整磨牙关系,成人患者4例,按矫治设计只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双尖牙.所有病例均无口腔不良习惯.

  • 正畸治疗中对第三磨牙的考量

    作者:何玉宏

    第三磨牙的处理一直是正畸医师关注的热点,但对于第三磨牙有不同的认识.在正畸治疗中,正畸医师则必须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对每一患者为有利的观点对第三磨牙采取不同处理.现就其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 单侧咀嚼对拔牙矫治的影响

    作者:赵永丽;郭宪政;王桂霞

    目的:探讨单侧咀嚼对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来院就诊的拔牙矫治病人分为单侧咀嚼组和双侧咀嚼组进行比较.结果:单侧咀嚼组病人,咀嚼侧牙齿移动速度为0.8~1.00mm/月,平均0.86mm/月;无咀嚼侧牙齿移动速度为0.9~1.06mm/月,平均1.00mm/月,二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单侧咀嚼明显影响牙齿移动速度,在拔牙矫治时,应密切关注有单侧咀嚼习惯的牙齿移动情况.根据不同的支抗要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以期达到满意效果.

  • 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拔牙矫治的临床体会

    作者:王照林;赵健;张淋坤;徐力;刘杰

    目的:揭示影响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拔牙矫治的因素,及矫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方法:本研究收集24例安氏Ⅱ2病例,分为拔牙10例,非拔牙14例两组,对两组治疗前的临床检查、模型测量、X线头影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的上颌拥挤量明显大于非拔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下颌牙列拥挤量、Spee曲线深度、覆(牙合)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牙弓的拥挤量是决定上牙列拔牙的主要因素,但还要参考面型的丰满度、上前牙的唇齿关系,而下牙列在决定是否拔牙时要十分慎重,综合考虑下颌牙列拥挤量、spee曲线深度、覆??等因素,尽可能不拔牙,若须拔牙,尽可能拔第二双尖牙或第三磨牙.

  • 正畸拔牙矫治病例中出现牙龈折痕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庚池;张晓波;牟兰;韩耀辉;葛振林

    目的:探讨正畸拔牙矫治病例出现牙龈折痕原因,为临床预防牙龈折痕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在拔除前磨牙进行固定矫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筛查出发生的牙龈折痕病例87例,选择其中一侧出现牙龈折痕,另一侧未出现的病例65例,将出现牙龈折痕的一侧作为实验侧,未出现牙龈折痕的一侧作为对照侧,通过CBCT测量分析,比较两侧牙槽骨宽度、高度及骨密度的变化与出现牙龈折痕的相关性.结果:牙龈折痕多发生在下颌,牙周探针牙龈折痕深度下颌均大于上颌.牙龈折痕侧牙槽骨宽度减小、高度降低以及密度减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P<0.05).结论:正畸拔牙矫治病例中牙龈折痕的出现与牙槽骨宽度、高度及骨密度的变化具有相关性,拔牙间隙关闭过程中牙槽骨吸收,对软组织支持的丧失,可能是出现牙龈折痕的解剖学因素.

  • 成人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病例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研究

    作者:姜洪涛;刘帆;丁晓仪;原工杰

    目的:研究成人Ⅱ类1分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12个测量指标进行测量,比较矫治前后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TUL-EP、TLL-EP、上下唇位置等减小,而鼻唇角、Z角、颏唇沟倾角等增加,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病例治疗后侧貌能得到有效改善,随着前牙回收矢状位关系更协调,而垂直向位置关系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 正畸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第三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

    作者:何玉宏;席兰兰;毕迎春;潘继军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正畸治疗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畸保持2年后萌出间隙变化量虽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增大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更加直立,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 安氏Ⅰ类正畸拔牙和非拔牙矫治主要指标的筛选和分析

    作者:何勇;丁寅;李菲菲;陈红;吴丹

    目的:获取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中判断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设计的主要指标.方法:从给出明确矫治设计的88例安氏Ⅰ类拔牙和非拔牙矫治的病例中,随机抽取70例,利用逐步判别分析获得诊断所需的主要指标,用另18例检验,通过计算各指标贡献率对其诊断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得到7项指标,ULP,APDI,ODI,1-NB(mm),1-NA,GoGn-SN,UCW.结论:该7项指标包含了区分安氏Ⅰ类正畸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设计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

145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