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十二指肠降部后壁穿孔修补术后高位肠瘘患者的护理

    作者:郭晓勤

    肠瘘是一种严重的腹部外科疾病,一般分管状瘘和唇状瘘两种。唇状瘘无自愈可能,其特征是小肠黏膜外翻与皮肤愈着,如瘘口位置较高则其状如口唇。从瘘口可排出肠液、气体和食物,肠液中含有大量胆汁和胰液,刺激性和腐蚀性极强,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组织被腐蚀,体液丢失很多,造成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等,给患者精神和肉体造成极大的痛苦[1],高位肠瘘是腹部手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因其高流量、高消耗性引起严重的水电介质平衡失调、感染、严重营养不良,多脏器功能衰竭,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我院在2013年12月收治了1例高位肠瘘患者,经肠内营养、充分引流、胆汁回输等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胰十二指肠术后胆汁回输的护理

    作者:纪秀杰;王桂杰;陈影;张敏;张淑霞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空肠造瘘术、"T"管引流术、胆肠引流术易引起胆汁丢失,不利于患者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机体康复缓慢.

  • 胆汁回输在胆管手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

    作者:柳勤斌;田鹏飞

    目的 探讨胆汁回输术在患者胆管手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2例胆管系统疾病病人在胆管手术后行胆汁回输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分别在术后第2~7 d行胆汁回输,胆汁回输后患者的消化功能恢复快,水电解质的失衡发生率低,并能改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日.与同期胆管系统疾病但没有行胆汁回输治疗的病人比较疗效,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胆管手术后通过胆汁回输治疗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 胆汁回输器在胆道手术后的应用

    作者:张岩;翟强;车玉兰

    我们自1998~1999年使用自制T型管内套管胆汁回输器,进行胆道外引流胆汁回输12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4~67岁,平均56岁.疾病类型:胆总管结石9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3例.

  • 胆汁回输的时效性护理研究

    作者:孙锦梅

    目的探讨胆汁回输的有效时间和方法.方法选择无胆道感染、择期行"T"管引流的胆道手术患者12例,分别于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后的0,6,12,24和30 h留取胆汁做胆酸浓度测定和细菌培养.结果胆汁引流12~24 h后胆酸浓度明显降低,且胆汁引流的时间越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亦越高.结论回输胆汁好在胆汁引流后的12 h内完成.

  • 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加应;蔡元坤;程志俭;任重;廖晓寰;徐火根;程明荣;李方明

    目的:观察应用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汁回输组23例,单纯外引流组18例,内引流组19例,分别检测术前当天、术后第6、10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比较3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①术后3组患者ALT、TB、ET、TNF-α、sIL-2R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第6天胆汁回输组明显低于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术后第10天内引流组与胆汁回输组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均低于外引流组(P<).05).②术后3组患者Alb和PA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第6天胆汁回输组高于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术后第10天内引流组与胆汁回输组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均高于外引流组(P<0.05).③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胆汁回输组低于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P<0.05).结论: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符合生理,能更快地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后的营养状况,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减少治疗费用.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具有简单、安全、有效、价廉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外引流胆汁回输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与护理

    作者:陈月英

    0 引言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常伴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导致合成功能障碍,引发严重的营养不良,无法承受手术创伤.适当的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肝功能和营养状况.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可降低胆道内压力,但会导致大量的胆汁丢失,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加重病人的营养不良.我们报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PTCD外引流胆汁,然后再行胆汁回输、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此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营养状况.

  • 梗阻性黄疸行改良持续密闭胆汁回输1例的护理

    作者:金如燕;俞世安;叶向红;龚道军;范恒丹;郑露珊;张瑶琪;盛瑜琴

    总结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改良持续密闭胆汁回输的护理.改良持续密闭胆汁回输是利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引流出胆汁,经一次性肠内营养泵管通过营养泵从鼻肠管直接 、持续 、密闭回输到患者的肠道内.护理要点是保持各管路妥善固定及通畅,回输过程中注意观察巩膜 、皮肤黄染消退及生化指标等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机器报警,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胆汁回输第12天转上级医院治疗,治疗后拔除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随访1年5个月患者生活能自理,无疼痛不适及黄疸.

  • 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血清CRP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方昌义;昝建宝;宋康颉;苗祥;何承龙;徐爱忠

    目的 探讨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对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7例术后行胆汁外引流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胆汁回输组(A组)、EEN组(B组)、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组(联合组,C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1、3、7天晨同一时间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10 mL,测定CRP、C3、C4、IgA、IgM、Ig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值).观察患者病情转归情况,统计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术后血清CRP水平低于EEN组及胆汁回输组(P<0.05).联合组与EEN组相比较,其T淋巴细胞功能恢复更迅速、恢复程度更高(P< 0.05),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术后恢复较快(P<0.05);联合组与单纯胆汁回输组比较,两组术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的恢复,在速度和程度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EEN组及胆汁回输组(P< 0.05).结论 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 胆汁自体回输的方法及临床护理

    作者:姚春;余梅

    胆道术后行"T"管引流,时间一般为10~14日,每日引流出胆汁量较大,特别是高胆汁引流量,造成体液水分的大量丢失,可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以及电解质的丢失.胆道术后胆汁回输是改变以往胆道术后"T"管外引流的传统方式,采取引流和回输相结合.将胆汁输入十二指肠,避免体液、电解质和消化液等大量丢失,纠正电解质紊乱,促进食欲,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我科自1998年8月~2002年10月共使用胆汁回输装置63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其方法及临床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 多腔T型管在肝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华勇;袁通立;彭婷;杨毅;肖群;贺彦宇;肖凡

    目的 探讨“多腔T型管”在肝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肝胆外科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复发性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将80例再次胆道手术患者依据手术方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采用开腹胆道探查术,治疗组术中放置多腔T型管;对照组术中放置普通T型管.记录两组病人术后胆汁丢失量、术后补液量;采集每个病人术前及肠内营养后3d、7d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的生化参数指标;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并发症、胆道感染、胆漏)及术后2月结石残留率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胆汁丢失总量(846±112 ml)、术后输液量(13.75±3.68 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 470±450 ml)、(25.63±4.32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64、-13.240,P<0.05).治疗组肠内营养后3d前白蛋白(260±37.58 mg/L)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5.53±8.69 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93±33.12 mg/L)、(35.72±6.7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8、5.648,P<0.05).并且治疗组肠内营养后7d转铁蛋白(314±44.72 mg/ml)、前白蛋白(304 ±40.34 mg/L)及视黄醇结合蛋白(51.23±10.34 mg/L)均高于对照组的(203±33.62mg/rnl)、(256±37.46 mg/L)、(39.53±8.4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48、5.514、5.531,P<0.05).两组行肠内营养期间,治疗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013,P<0.05).两组行胆道冲洗期间,无一例出现胆漏,治疗组胆道感染率为2.5% (1/40),对照组胆道感染率为7.5%(3/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05).治疗组结石残留率10.0(4/40),对照组结石残留率40.0% (1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7,P<0.05).结论 在肝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后,经多腔T型管行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及胆道冲洗,可减少术后胆汁丢失及补液量、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并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率,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胆汁回输在低体重患者胆道术后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承龙;昝建宝;宋康颉;徐爱忠

    目的 探讨胆汁回输在低体重患者胆道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2例低体重胆道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胆汁回输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于术前、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营养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体重下降、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禁食期每日输液量.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胆汁回输组患者术后TBIL、ALT下降幅度和血清ALB、PRE升高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术后体重与术前相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较胆汁回输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回输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禁食期每日输液量低于对照组.结论 低体重患者胆道术后行胆汁回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 术前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对肝门部位胆管癌患者免疫及营养的影响

    作者:孙启峰;毕京鹏;甄庆强;张启文

    目的探 讨肝门部位胆管癌患者术前行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 取行肝门部位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84例,并据术前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治疗组术前给予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术前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免疫功能及营养学指标水平变化,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的TBIL、AST、ALT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2.349,P=0.021;t=5.230,P=0.000;t=5.096,P=0.000);治疗后2组的IgG、IgA、IgM、BMI、PA及ALB水平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7,P=0.018;t =3.568,P=0.000;t =4.377,P =0.000;t =2.512,P =0.014;t =8.907,P =0.000;t=12.087,P=0.000);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3,P=0.645).结论 肝门部位胆管癌患者术前行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且术后并发症发生少,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 T管引流胆汁回输1例失败教训

    作者:彭秋平;王海生

    患某,女性,70岁,因右上腹疼痛1年余,经B超证实为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结石.术中切开胆总管上段取出一2 cm×1.8 cm结石并于左肝内胆管中取出两粒黄豆大结石,胆总管内经约0.8 cm,术中将一14号导尿管经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十二指肠内,连同"T”型管引出体外,作胆汁回输备用.术后前三天"T”管引流,胆汁约70ml/日,术后第四天,将"T”管与导尿管相连通,次日见胆汁从引流口周围渗出,且出现右上腹胀痛,并有轻微腹膜刺激症.即解除"T”管与导尿管的连接,接引流袋引流,见引流胆汁约500~700ml,腹部症状及体征缓解至消失.术后第八天导尿管自行脱落, "T”管引流通畅,15天后拔除"T”管后痊愈出院.

  • 胆汁回输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中远;沈迎春

    探讨回输胆汁方式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5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胆汁回输组和单纯引流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PTCD治疗,比较围手术期肝功能、胆红素、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发现,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指标均有好转,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回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前经PTCD将胆汁引流后加温并回输至患者肠内,可促进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胆道术后经胆汁回输管行肠内营养10例应用体会

    作者:李晶

    肠内营养在临床外科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998年以来我院在胆道手术后应用胆汁回输管行胆汁回输的同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双腔T管在胆管外科的应用

    作者:陈强谱

    1 适应证双腔T管技术能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胆管冲洗途径和空肠内营养途径,本技术创造性的把传统T管的引流作用与内管的冲洗作用和进行肠内营养液灌注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其应用范围与传统T管相似,但功能更多,具有引流胆汁、冲洗清洁胆管、促进胆管结石的排除、降低胆汁浓度、减少肠内容物向胆管反流、可通过内管进行胆管造影、采集肝内胆汁标本、进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进行胆汁回输等作用. 双腔T管技术在腹部外科尤其是胆管外科中的应用较广,其适应证具体有:①急性胆管炎和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胆管冲洗引流.②胆总管泥沙样结石取石术后的胆管冲洗引流. ③区域型或弥漫型肝内胆管结石取石术后的胆管冲洗引流. ④再次或多次胆管结石术后的胆管冲洗引流. ⑤肝胆管结石术后的经双腔T管早期肠内营养. ⑥胆管癌术后的经双腔 T 管早期肠内营养.⑦胰腺癌术后的经双腔T管早期肠内营养. ⑧壶腹部癌术后的经双腔T管早期肠内营养. 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的经双腔T 管早期肠内营养.⑩其他需要术后胆管冲洗或术后经双腔T管早期肠内营养的疾病.

  • 1例严重多发伤术后并发肠漏患者的护理

    作者:钟小锋

    对1例严重多发伤术后并发肠漏患者进行精心护理,针对患者12根管道,采取标识管道、制定引流护理记录单;对肠漏冲洗采用自制多套管吸引、保持合适压力等措施;做好胆汁回输及基础护理等.结果 患者恢复良好.提出肠漏虽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但护理人员需在实践中针对个体患者不断改进和总结,以促进患者康复.

  • 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并发肠瘘患者胆汁回输观察

    作者:焦文芹

    目的 探讨T管引流胆汁后及时回输体内的方法.方法 对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术后并发肠瘘患者采用蠕动控制式输液泵直接将T管引流的胆汁,在短的时间内回输到患者体内.结果 2例SAP术后并发肠瘘患者顺利接受胆汁回输,每天回输胆汁量300~700ml.胆汁在体外存留时间短,无污染;整套输注装置未出现漏液、堵管现象;患者未出现腹泻、感染等并发症,营养状况改善,2 周纠正电解质紊乱,肠瘘愈合.结论 采用蠕动控制式输液泵行胆汁回输操作简便易行,能确保胆汁质量,减轻护士劳动强度,促进患者康复.

  • 晚期肝外胆管癌的姑息性冶疗

    作者:林继宗;林玲;方丽贞

      肝外胆管癌一般症状较隐蔽,且转移较晚,一经发现多属晚期,且常侵及门静脉,肝动脉,使手术受到限制,有时胆肠吻合内引流也难进行,常须用外引流解除胆道梗阻,以延长生命。外引流常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且会丢失大量体液,造成电解质失衡。作者采用体外架桥达到内外引流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临 床 资 料  例1: 罗××, 女, 49岁, 以全身进行性黄疸伴上腹胞胀, 食减消瘦, 全身搔痒, 以肝炎在外治疗2个月无效入院。 B超提示: 胆总管内见高回声团块影约2.5 cm×1.8 cm, 后方无声影。 胆总管扩张3 cm, 提示: 胆总管占位性病变。 剖腹探查见腹腔有多量黄色腹水, 肝大平脐, 右肝隔面可触及指头大硬结节, 胆囊萎缩, 胆总管扩张直径约为3 cm, 于扩张下段触及拇指头大小硬块。 切开扩张胆总管, 内有鱼肉样组织, 脆、 易出血, 于胆总管内放“T”管, 空肠上段用5 mm硅胶管造瘘, 二管引出体外, 一周后二管接通, 胆汁回输肠腔。 术后定期从“T”管注入5-Fu, 配合化疗。 术后临床症状好转, 黄疸消退, 体重增加, 带管出院, 术后存活二年二个月。 术后病理诊断: 胆总管腺癌。  例2: 方××, 男, 75岁, 以进行性皮肤黄疸伴食减消瘦, 全身搔痒一个月入院。 B超示: 胆囊萎缩, 内充满大小不等多个强光团, 后方伴声影, 胆总管扩张2.5 cm, 提示胆囊结石, 慢性胆囊炎。 剖腹探查见, 肝高度瘀胆肿大, 胆囊萎缩, 内有多个结石, 胆囊与胆总管粘连成团, 胆总管下段闭塞, 上段扩张约3 cm, 肝脏, 大网膜, 腹膜, 见多个转移结节。 行胆总管“T”管引流, 空肠上段5 mm硅胶管造瘘, 二管一并引出体外, 接通二管, 胆汁输入肠腔。 术后带管出院, 存活8个月。 术后病理诊断: 胆囊腺癌。  例3:张××,女,54岁,以进行性全身黄疸,搔痒2个月住院。B超提示:胆总管扩张2 cm,于下段见一强回声团块影, 拟胆总管结石。剖腹探查见胆总管下端一肿大淋巴结,未见结石,上段胆总管扩张约2.5 cm,肝门见多个转移结节。切开扩张段胆总管,内见烂肉样组织。行胆总管“T”管引流,上段空肠造瘘,于体外接通二管,从“T”管定期注入5-Fu,配合化疗。术后带管出院,症状好转,能参加一般家务劳动,存活2年4个月。术后病理诊断:胆总管腺癌。讨  论  肝外胆管癌早期仅有食欲减退, 上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早期诊断相当困难。 凡有皮肤进行性黄疸, 搔痒, 食减消瘦, 无明显腹痛及畏冷发热者, 排除肝炎及胰头疾病, 要考虑本病的存在。  肝外胆道癌切除率低, 有报告仅为4%, 且技术要求高, 在一般基层医院更难开展。 企图用手术延长患者生存并不理想, 大多只采用姑息性胆管外引流或内引流治疗。 胆管癌多数并非死于癌广泛转移, 而是死于肝胆管梗阻引起的化脓性胆管炎, 肝脓肿, 或肝肾功能损害。 如能通过胆道引流解除梗阻, 引流出30%~50%的肝内胆汁, 即能使黄疸消退, 肝功能恢复, 从而延长生命, 提高生存质量。  体外架桥, 内外引流相结合, 既解除胆道梗阻又可将胆汁回输肠腔, 使患者不会发生体液丧失及电解质紊乱, 尚可从“T”管注入抗癌药配合化疗, 药物直接作用病灶, 可提高有效浓度。 造瘘管还可作营养管注入食物、 药物, 从而达到减轻痛苦, 延长生命, 提高生存质量, 是姑息性治疗晚期肝外胆道癌的一种简单、 有效的方法。

62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