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外循环注射鱼精蛋白发生严重毒性反应3例报告

    作者:赵乃康;韦运杰;覃兴龙

    鱼精蛋白是体外循环手术中和肝素的常用药物,使用过程中毒性反应时有发生,严重的毒性反应死亡率高、预后差,已成为心脏直视手术中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它的毒性反应越来越引起麻醉医师的重视.我院自2002年以来发现鱼精蛋白严重毒性反应3例,经抢救全部成功,现总结如下.

  • 有机磷农药中毒性心肌损害38例急诊心电图分析

    作者:黄琳

    2000~2003年本科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06例,其中38例并发心电图异常占35.8%,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 有机磷农药中毒性肾脏损害22例分析

    作者:郝玉珍

    有机磷农药中毒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全身多器官与组织的功能损害,肾脏损害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肾脏损害22例作一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转归.

  •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防治

    作者:叶未设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分为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过营养性脂肪肝、代谢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炎症性脂肪肝、中毒性脂肪肝、妊娠性脂肪肝和隐源性脂肪肝等不同类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见于肥胖、糖尿病等所致的脂肪肝增长迅速.本病虽属良性病变,但若不积极防治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 辟秽理气降浊法治疗中毒性肠炎

    作者:李树革

    1 资料患者沈某,49岁,2000年2月某日不慎进食外购的变质食品,3h后即感腹中不适,欲呕,继之肠鸣、腹泻、泻出水样便,伴有肛门坠胀,时作寒热,1h内腹泻3次.就诊时见神疲乏力,心烦欲呕,腹痛腹泻,溲黄短涩,时作寒热,舌苔白腻,舌色红少津,脉细数.西医诊为急性中毒性肠炎,中医诊断为“霍乱”,辨证为秽浊中阻,清浊失分.治以辟秽理气降泻法.药予藿香10g,佩兰10g,柴胡12g,枳壳10g,厚朴10g,砂仁10g,竹茹15g,木通10g,黄连6g,地榆15g,制大黄3g,生姜12g.1剂急煎,少量频服.

  • 麻黄对半乳糖胺/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燕;祝峻峰;吴中平

    麻黄碱/伪麻黄碱在D-半乳糖胺/脂多糖(D-GalN/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肝衰竭中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它们主要是抑制这种模型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大量表达[1].麻黄在中医药里较有特色,古籍记载它可以治疗黄疸,而国外文献中报道它有肝毒性作用[2-3].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主要试剂与药物:D-GalN购自江苏南通Panya公司,LPS (O55:B5)购自美国Sigma公司,TNFα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购自奥地利Bender公司.

  • 二甲基甲酰胺职业中毒致严重肝损伤的临床特点

    作者:叶春艳;钱梅云;方国平;黄泽宇;王梦莹;刘云;赵维东

    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在制药行业、合成革生产、表面涂层、薄膜和纤维生产等行业.DMF属于中等偏低的有毒物质[1];肝脏是主要的受损器官.近年不断有DMF中毒的病例报道.但是,严重病例,尤其是短期内导致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的病例少见报道.我科近3年收治了9例DMF中毒性肝损伤的病例,肝脏损害较重,部分患者出现肝硬化,1例快速出现肝性脑病,终肝移植治疗得以挽救生命,其临床特点如下.

  • 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相关性

    作者:邬宇美;骆子义;张红梅;彭劲甫;刘赛云;王敏

    目前造成肝损害常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是异烟肼,其主要通过N-乙酰化酶代谢,后者由NAT2(N-acetylteansferase 2)基因编码.

  • 合并病毒性肝炎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作者:江苔;罗开忠;张永红;罗红雨;梁骏;刘猛

    病毒性肝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都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二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并不少见.甲亢时机体呈高代谢状态导致内脏对氧的消耗增多,分解代谢亢进,肝细胞因缺氧及营养障碍而功能受损~([1]).

  • 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陶俊;王颖;叶波平;刘煜;余江河;吴梧桐

    N-CWS是一种从红色诺卡氏菌中提取的细胞壁骨架成分[1],N-CWS对机体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可增强体内T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诱导体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1和干扰素-ξ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鉴于在肝炎发病的早期阶段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各种细胞因子类物质的表达[2],推测N-CWS可能对肝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利用四氯化碳(CCl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探讨N-CWS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异甘草酸镁对化疗药物致初治胃肠道肿瘤患者肝损害的预防作用

    作者:闫玉兰;莫永森;张冬梅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对化疗药物致初治胃肠道肿瘤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经病理学诊断为胃肠道恶性肿瘤并且有全身化疗适应证的初治胃肠道肿瘤患者216例,分为异甘草酸镁预防(实验)组、谷胱甘肽预防(对照)组.化疗分别采用FOLFOX方案、XELOX方案.在第一周期化疗开始前1天及化疗停药后1周留取血清,即时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ALT、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计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共216例次化疗,40例次出现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异常,其中实验组12例次(10.53%),对照组28例次(27.25%),预防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0.219,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肝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比较:其中0、I度肝损害在实验组分别为94.78%、5.3%,对照组分别为88.2%、11.8%(x2=6.99,P<0.01);均未出现Ⅱ度及Ⅱ度以上肝损害.实验组化疗后1周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ALT为(35.93±8.33)U/L,AST为(24.84±2.91) U/L,TBil为(13.29±5.89) μmol/L,ALP为(125.1±53.61) U/L,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 0.05.实验组化疗前后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差值:ALT为(13.18±3.23)U/L,AST为(5.39±2.57) U/L,TBil为(2.79±0.23)μmol/L,ALP为(52.08±4.83)U/L,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 0.05.实验组化疗后1周:FOLFOX方案组与XELOX方案组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及其化疗前后差值比较,P值均> 0.05.对照组化疗后1周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AST在FOLFOX、XELOX方案组分别为(26.24±3.50) U/L、(29.80±6.57) U/L,t=-2.431,P< 0.05,其余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差值:ALP差值在FOLFOX、XELOX方案组分别为(53.44±2.47)U/L、(56.58±6.70) U/L,t=-2.201,P<0.05,其余指标差值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结论 异甘草酸镁是预防初治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后药物性肝损伤的有效药物.

  • 肝病误用二甘醇后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二甘醇中毒的关系

    作者:林潮双;赵志新;林炳亮;蔡庆贤;崇雨田;高志良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误用静脉注射二甘醇后肝功能变化及其与二甘醇中毒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4例慢性肝病患者误用二甘醇前后的临床资料及8周内肝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二甘醇中毒的危险因素.结果 64例慢性肝病患者误用静脉注射二甘醇后,15例(23.4%)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表现.12例(占中毒病例的80.0%,误用二甘醇病例的18.7%)在暴露后7 d内死亡.静脉误用二甘醇后可引起轻度的肝损害,表现为早期(6周内)、一过性(1周)总胆红素加深、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增高,胆碱酯酶轻度下降,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胆固醇在使用前后及中毒组与无中毒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中毒组9例凝血酶原活动性下降,12例白蛋白下降(P<0.05).2例中毒患者出现腹胀加重,其中1例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另1例出现肝性脑病,终需肝移植治疗.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中毒组全为男性,r=4.266,P<0.05)及用二甘醇前黄疸水平(r=7.640,P<0.01)与二甘醇中毒发生与否有关.结论 误用静脉注射二甘醇后仅部分患者出现二甘醇中毒,但中毒者病死率极高.二甘醇可以加重肝功能损害,但多为轻度短暂肝功能变化,仅极少数发生二甘醇中毒的患者在出现肾损害同时出现肝病明显加重.

  • 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燕敏;闫惠平;韩莹;张立洁;刘妍;廖慧钰;陈义森;黄云丽;赵国庆;丁惠国

    目的 探讨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6-2008年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并对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对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 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患者ALT水平分别为(412.1±387.5)U/L和(376.0±319.7)U/L,AST为(352.5±457.9)U/L和(198.8±142.7)U/L,总胆红素为(109.7±104.8)μmol/L和(102.4±135.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66.4±73.3)μmoL/L和(61.2±72.1)μmol/L,碱性磷酸酶为(133.4±50.1)U/L和(147.4±97.3)U/L,γ-谷氨酰转肽酶为(139.9±134.1)U/L和(180.6±227.9)U/L,白蛋白为(41.3±4.9)g/L和(39.8±5.3)g/L,球蛋白为(25.1±5.3)g/L和(28.6±5.1)g/L,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除球蛋白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部分可检出自身抗体,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组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滴度均≤1:320;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可检出高滴度ANA、抗线粒体抗体,其中ANA滴度≥1:320的患者15例,7例患者ANA为1:1000.结论 肝功能指标无助于鉴别急性或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出现高滴度自身抗体,应注意与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诊断.

  • 免疫性和药物性肝损伤临床鉴别的新进展

    作者:王一;李燕妮;张洁;王邦茂;周璐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鉴别是临床工作的难点.部分AIH患者发病前有用药史,一些DILI患者可以出现血清抗体阳性,除此之外二者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结果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也非常相似,这些特点导致了二者鉴别的困难,但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决策、预防肝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探讨AIH和DILI在发病机制方面的关系,在临床特点、血清学检查结果和组织学改变方面的异同,以及新型标志物在二者鉴别方面的作用,以及激素治疗和临床随诊在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以便为今后的临床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

  •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

    作者:李春敏;张静怡;唐颖悦;茅益民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肝损伤,由于与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特征相似,临床上鉴别诊断往往非常困难.深入了解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情况、发病机制、所涉及的相关药物、风险因素、临床和组织学特点等,有助于更好地正确诊断和治疗本病.

  •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

    作者:赖荣陶;陈成伟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常作为抗结核联合治疗的一线用药,其联合使用称为抗结核疗法(antituberculosis therapy,ATT)[1].

  • 熊去氧胆酸胶囊致药物性肝损害1例

    作者:薛倩;彭涛;王晶桐

    一、病例介绍患者女,49岁,因“发现氨基转移酶升高2年余”入院.患者2年前查体发现ALT 100 U/L,间断服用水飞蓟宾甲葡胺等保肝药物后ALT可降至正常.后复查:ALT波动于20 ~ 270 U/L,AST波动于20 ~ 180U/L,碱性磷酸酶(ALP)波动于80 ~ 160U/L,v-谷氨酰转肽酶(GGT)波动于20 ~ 150U/L,未系统诊断和治疗.入院1月前于外院查ALT 130.5U/L,AST 101.4U/L,ALP 143.0U/L,GGT 61.0 U/L;抗多核点抗体弱阳性,抗核膜糖蛋白抗体阳性,外院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

  • 华法令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

    作者:李璐;李晓光;裴斐;胥婕

    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在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出血是其多见的不良反应,而肝脏损害非常少见,未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1例由华法令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

  • 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致亚急性肝坏死1例

    作者:包相华;李友好;史懋功

    某厂发生1例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致亚急性肝坏死,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因乏力、食欲不振3d,于2005年4月26日上午10时入院.患者系擦洗工,接触三氯乙烯55 d(2005.2.24至2005.4.20).2005年4月20日因三氯乙烯意外泄露,患者口罩、衣物、皮肤沾染大量三氯乙烯,患者立即出现头晕、恶心,急送入当地医院,给予吸氧、输液,观察72 h后出院.此后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遂来本院,门诊以"急性三氯乙烯中毒、中毒性肝病"收入住院.否认既往肝炎病史、肝毒性药物服用史.

  • 2014年非传染性肝脏疾病诊治进展

    作者:郝瑞瑞;贾继东

    随着乙型肝炎可治疗、丙型肝炎可治愈目标的初步实现,非传染性肝脏疾病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2014年在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及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领域里的主要的诊疗进展介绍如下.一、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乙醇摄入量是决定ALD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仅一部分ALD患者进展为晚期肝病,提示尚有其他因素(如男性、中年、未婚、低教育水平、低收入、肠道微生态)影响ALD的进展.

488 条记录 22/25 页 « 12...17181920212223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