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脑血管造影结果的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春田;吴海琴;黄芳;王晓娟;刘晓丹;李玺

    目的:根据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63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DSA)的脑梗死患者,根据血管造影结果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再根据狭窄的部位将狭窄组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Ⅰ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Ⅱ组)及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组(Ⅲ组);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者之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①263例患者无狭窄95例,有狭窄168例,狭窄率63.87%,其中Ⅰ组66例(25.10%),Ⅱ组57例(21.67%),Ⅲ组45例(17.11%);共278处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共119处(42.81%),颅外动脉狭窄159处(57.09%);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见(82处),而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多见(54处)。②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吸烟、高纤维蛋白原( FIB)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低ApoA-Ⅰ与头颈部动脉粥样狭窄负相关,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高血压(5.463,2.745~10.872),吸烟(3.675,1.921~7.031),FIB (3.672,1.817~7.418),ApoA-I (0.295,0.134~0.652)。结论①脑梗死患者合并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比率高,尤以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居多。②脑梗死患者合并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累及颅外动脉主要是颈内动脉颅外段,而颅内动脉则以大脑中动脉多见,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多见于多支病变。③年龄,吸烟,高血压,高FIB,低ApoA-I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该危险因素有可能降低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率。④合并高血压、吸烟及颈动脉斑块人群更加容易发生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而合并有高甘油三酯患者易发生单纯颅内动脉狭窄。

  • 踝臂指数对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瑶宣;钟维章;陈友华;宁加玲;董艳玲;薛富英;李吕力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BI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00例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进行ABI测量和常规生化检查.结果 根据DSA结果分为正常组(21例)、轻度颅内动脉狭窄组(25例)、中度颅内动脉狭窄组(21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组(33例),各组ABI结果分别为:1.04±0.13、1.05±0.09、0.94±0.15、0.91±0.17,中、重度狭窄组患者ABI明显降低(P<0.01),而正常、轻度狭窄组患者的ABI无统计学差异.评价ABI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0.073(95%可信区间为:0.610~0.898,P=0.002),中度颅内动脉狭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0.082(95%可信区间为:0.566~0.887,P=0.012).ABI≤0.9作为截断值预测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特异度为81.0%.灵敏度分别为47.6%、66.7%,阳性似然比分别为2.51、3.51.Logisticd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后,ABI≤0.9仍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显著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4.5、9.089;ABI 0.91~0.99也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6.25、7.189.结论 ABI≤0.9和ABI 0.91~0.99都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ABI≤0.9是预测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佳截断值,对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高于中度颅内动脉狭窄.

  • 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狭窄与缺血发作关系的探讨

    作者:袁建新;倪立新;黄燕冰;侯小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对125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管狭窄与临床缺血发作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依据.

  •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与血管内支架治疗5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杜颂伟;姜建东;顾建平;周俊山;王景涛;杨杰

    2003年4月~2004年11月,我们对53例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临床症状和血管病变的程度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CAS)治疗,报告如下.

  • DSA全脑血管造影对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国铭

    2006年9月-2009年10月本院对62例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脑血管疾病患者62例,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17~76岁.检查前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反复发作36例, 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及复视27例,运动障碍、畏光、失语、烦躁不安、意识丧失等22例,脑实质出血11例.

  • 26例儿童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体会

    作者:任荣;黄瑞玉

    目的:探讨护理方法在儿童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儿童的围术期临床护理体会和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结果:25例患儿手术后无并发症,1例患儿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结论:对儿童行全脑血管造影术风险较高,需要医师、护理人员及患儿间的密切配合,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晓云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做TCD检查,筛选出有可疑大脑中动脉病变的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定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并计算狭窄程度,然后将DSA证实大脑中动脉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的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检测104条MCA中,TCD诊断中重度狭窄35条,DSA诊断中重度狭窄37条,TCD诊断MCA中重度狭窄的调整符合率为94.59%,敏感性为91.42%,特异性为92.75%.结论:TCD对大脑中动脉中度、重度狭窄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与造影部位不符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

    作者:叶伟;王社军;朱贤立;刘岩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剧烈头痛、左侧肢体乏力12 h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病史.查体:嗜睡,能够正确回答问题,颈项强直(颌下4指).左侧肢体轻瘫,肌力5级弱,肌张力稍增高,膝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可疑阳性.头部CT示鞍上池、纵裂池、双侧环池高密度出血影像.右侧外侧裂区局灶性出血灶,直径约2.0 cm.无明显侧脑室扩张.入院后由放射科医师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示∶正位、斜位(30°)见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边缘清晰、光滑的类圆形动脉瘤影像,指向前外下方,瘤颈显示欠清.侧位未显示动脉瘤影像,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未见异常.初诊: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周后全麻下右侧翼点开颅,顺行解剖侧裂池至分叉部时未见动脉瘤.继续解剖距分叉部约1.0 cm时,在下干上意外发现梭形、窄颈动脉瘤,约0.7 cm大小,周围结构见黄染,蛛网膜粘连较重.分离瘤颈,选用Yasargil动脉瘤夹与下干平行置夹,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12 d患者拒绝造影复查,痊愈出院.

  • 螺旋CT脑动脉与静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附18例报告)

    作者:张克;李忠军;李海荣;景介梅;孙秀丽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一种新的、少创性血管成像方法,对脑动脉(CTA)与脑静脉(CTV)的全脑血管的容积成像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搜集2001-06~2002-02月间进行的双层螺旋CT全脑血管造影18例完整病例,报告如下.

  • 全程护理干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淑玲;唐霞珠;陈淑梅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2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患者配合情况、疼痛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其疼痛程度,使全脑血管造影术顺利进行,达到良好的检查和诊断效果.

  • 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分析

    作者:赵江;王锐艳;王晓民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动脉瘤常见的发病形式.但自发性SAH中,15%-20%在第一次全脑血管造影中未发现动脉瘤,这一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这些患者中仍有20%可出现再次出血、脑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10-30%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出血前差.

  • 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穿刺点去除沙袋“十字”加压包扎止血的效果

    作者:李渊妹;彭筠昀;沈小芳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穿刺点去除沙袋“十字”加压包扎止血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严格按照股动脉穿刺点护理要求“十字”加压包扎,对照组患者加用沙袋压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发生皮下血肿及出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均无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穿刺点去除沙袋“十字”加压包扎,止血效果较好,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循证护理对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住院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葛爱莉;周皎娟;王晓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全脑血管造影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住院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1年3-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行全脑血管造影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按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遵照医嘱给予术前检查、常规准备,通知禁食、水,术后严格按照股动脉穿刺点护理要求,术肢制动,严密观察造影剂反应及穿刺点情况等护理.通过大量文献检索,采用116篇文献作为依据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包括术前禁食时间、排便训练、术后卧床时间、饮水时间等方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住院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造影后48 h内发生并发症5例,占5.5%,低于对照组的28例(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快速康复有积极作用,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率.

  • 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春梅;姜建东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SBI)的CT及MRI和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无症状脑梗死的定义分SBI和非SBI两组,对两组的年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BI的发病率为45%(72/160),其中基底节区、放射冠、额叶及顶叶、颞叶为好发部位;SBI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脏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与SBI的发生率基本相当,而其形态异常却与SBI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MRI是确诊SBI重要条件之一;DSA能显示颅内血管;积极有效地干预其危险因素,可以大程度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 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6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令强;吉训明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Allen试验阳性,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在0.035英寸超滑导丝引导下,用5 F猪尾导管及5 F Simmons 3型导管,分别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6.7%(58/60),2例桡动脉穿刺失败者改穿同侧肱动脉成功完成手术.无手部缺血、桡动脉搏动消失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安全可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吻;刘建民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同传统手术相比不需开颅、创伤小,成功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1],甚至是首选方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与否离不开术前对于动脉瘤、颅内血液循环系统准确评价.多年来,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和评估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性并伴有1%并发症和0.5%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2].随着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已逐渐替代DSA,成为检测颅内动脉瘤、制定外科计划和正确评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的新方法[3].

  • 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研究分析

    作者:邓小容;甘万崇;胡小红

    目的:总结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动脉瘤58个,直径2mm~40mm,囊性55个,梭形3个;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动脉瘤38个,其中囊性37个,梭形1个;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失明或偏盲;6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复视、眼睑下垂。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临床症状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是否破裂出血有密切关系。

  •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后穿刺部位血肿的护理对策

    作者:吴水勤;李军荣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作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1],因其准确、直观、动态、技术成熟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科临床,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直接的依据.然而,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不容忽视.而穿刺部位血肿是经皮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常见的合并症[2-4].

  • 脑血管疾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穿刺入路的选择

    作者:史壮宏;王娜;信宏;孙华山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介入手术除经股动脉途径外,经肱动脉、桡动脉行造影术也逐渐运用于病人.本文结合我院全脑血管造影穿刺入路的选择并复习相关文献对三种不同刺入路的选择做一简要分析.

  • 急慢性颈内动脉闭塞19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睿海;张春瑞;王静怡;李军;张军文;高娟娟

    颈内动脉(ICA)闭塞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慢性ICA闭塞可表现为无症状,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缺血症状,或分水岭梗死[1];急性ICA闭塞多表现为严重的卒中,通常预后不良.对ICA闭塞患者进行脑循环评估、合理决策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236 条记录 6/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