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妇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及预防研究现状

    作者:李芳梅;卜妍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肺栓塞一旦发生,预后极差甚至死亡,但研究表明通过精确的血栓风险评估,再行与其危险度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可大幅度降低血栓发生率.本文总结妇产科临床常见的VTE高危因素,包括妊娠状态、遗传、口服避孕药、肿瘤等,让医生可以针对性地对患者行相应的预防措施;列举了目前国内外预防VTE的主要方法(机械预防、药物预防及联合预防)及国内预防现状,表明患者依从性及医务人员专业度及对VTE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高危人群的结局,希望引起临床医生重视这一并发症,引导加强患者的风险意识,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

  • 肺癌围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护理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郑娥;唐煜东;杨梅;车国卫;张嘉妮;杜娜;程南生;胡秀英

    背景与目的 了解我国医院肺癌围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预防与护理现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第一届胸科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华西论坛上,对全国108名胸外科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 ①评估工具与预防规范:97.22%的医院已采用不同评估工具对肺癌围术期患者进行VTE风险分级,其中67.59%的医院已形成VTE预防护理规范.②筛查、预防与随访:56.48%的医院对肺癌患者进行了VTE术前筛查,90.74%的医院对住院患者进行了VTE预防,52.78%的医院对出院患者继续进行了VTE预防,仅有17.59%医院对出院患者VTE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随访.③不同类型医院肺癌围术期患者VTE预防现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VTE风险评估、住院患者VTE预防方面专科医院所有患者已全面实现(100.00%).结论 肺癌围术期VTE预防工作已受到广泛重视,但尚缺乏有效的VTE风险评估工具和标准化的VTE预防护理指南.

  • 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状态的变化

    作者:徐澄澄;付向宁

    背景与目的 恶性肿瘤可引起机体高凝血状态,可能导致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手术创伤则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普胸外科临床有效病例74例,分为肺癌组和肺良性疾病组.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D二聚体(D-dirner,D-D)及纤维蛋门原(fibrinogen,Fib)等指标反应的凝血功能状态、变化及临床表现,比较组间组内之间的差别.结果 术前肺癌组较肺良性疾病组患者以及肺癌类型中腺癌患者较鳞癌患者术前Fib升高并高于正常值(P<0.05).肺癌组患者出现PT在术后第1天,第7天延长,APTT在术后第3天-第7天缩短,Fib在术后第3天-第7天、D-D在术后第1天-第7天升高,PLT在术后第1天、第3天较术前呈下降趋势而术后第5天、第7天有升高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较肺良性疾病组患者术后第7天PT、D-D升高(P<0.05).术后肺癌组出现1例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肺良性疾病组未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结论 肺癌患者手术前后易出现高血凝状态并发VTE,有必要行一定的干预措施避免VTE的发生.

  •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菊香;崔朝勃

    血栓形成与栓塞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肺癌发病率高[1].我们对18例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 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单中心研究

    作者:崔松平;李辉;田博;宋春凤;胡滨

    背景与目的 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发生率并非少见,本研究旨在分析肺癌术后VTE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防治VTE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除术前常规检查外,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后行下肢多普勒超声以明确有无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患者术前术后均未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按照术后是否发生VTE将患者分为VTE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手术类型、术式等)、肿瘤病理相关资料(病理分型、血管浸润、病理分期等).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本研究共对339例接受肺癌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男性166例,女性173例,年龄范围23岁-86岁.术后共39例发生VTE,发生率为11.5%.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吸烟状况、基础疾病等,除年龄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术前血常规、血生化、凝血、肿瘤标记物、肺功能、下肢静脉超声等,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肺功能水平及下肢肌间静脉扩张比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手术方式、出血量、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血管侵犯等,手术时长、手术方式(开胸 vs 胸腔镜)、出血量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TE组在年龄、术前CEA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肺功能水平、下肢肌间静脉扩张比率、开胸手术比率、手术时长、出血量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与VTE发生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手术方式、下肢肌间静脉扩张是肺癌术后合并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患者FEV1、手术方式以及下肢肌间静脉扩张是肺癌术后合并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 胸外科术后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附37例胸外术后急性肺栓塞病例的诊治经验

    作者:许哲;范晓溪;许顺

    背景与目的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胸外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充分了解胸外科术后急性PE患者所具有的临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总结37例胸外科术后急性P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从而提高胸外科术后急性PE的预防及诊治水平.方法 对37例胸外科术后急性P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诊断及手术术式及术后发生PE时间、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男16例(43.2%),女21例(56.8%),平均年龄为(65.64±6.29)岁(53岁-82岁),32例患者年龄超过60岁(86.5%).BMI范围位于17.1 kg/m2-30.8 kg/m2之间,中位BMI为26.3 kg/m2,27例(73.0%)患者的BMI超过25.0 kg/m2.恶性肿瘤34例(91.9%).中位发病时间为术后第4天,其中发生在术后第3天的患者有11例,所占比例(29.7%)高.上午9点至晚上9点发生PE的比例可达77.8%.术后D二聚体(D-dimer, D-D)波动在1.0 μg/mL-20.0 μg/mL(FEU)之间,平均值为(7.09±4.45)μg/mL(FEU),其中32例(86.5%)患者的术后D-D高于3.00 μg/mL(FEU).结论 充分掌握胸外科术后急性P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发现诊断并采取多学科治疗能大大提高疾病生存率.

  • 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及其抗凝治疗

    作者:杜晖;陈军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居首位.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一种公认的肺癌并发症,也是肺癌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癌症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治疗相关因素都是导致肺癌患者发生VTE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可产生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癌性促凝物质(cancer procoagulant, CP)、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从而直接激活凝血;其中TF过度表达是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2016年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CCP)发布的第10版肿瘤患者VTE防治指南(AT-10)指出,抗凝治疗是肺癌患者合并VTE的基本治疗措施;其中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weight-heparin, LWMH)被认为是首选的抗凝药物,但要注意出血风险.

  • 五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用于排除可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评价

    作者:周静;孙家瑜;孙加冠;刘琳;徐勇;江虹

    目的 评价5种D-二聚体(D-dimer,DD)检测方法在排除疑似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传统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快速ELISA法(VIDAS DD)、光电散射免疫比浊法(DD Plus)、免疫比浊法(Liatest STAGO DD)、胶体金免疫渗透法(NycoCard DD),检测75例临床疑似VTE患者血浆DD含量,其结果与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各种方法的特点、相关性及诊断效能.结果 Liatest STAGO DD、DD Plus,VIDAS DD、传统ELISA DD检测都显示出良好的诊断效能(AUC均大于0.7),其中Liatest STAGO DD 的敏感性(96.7%)和阴性预测值(95.5%)高,AUC(0.814)大,对排除VTE的诊断效能大.传统ELISA法的特异性高,为48.9%.各方法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VIDAS DD与Liatest STAGO DD相关性好(r=0.9106),与传统ELISA方法相关性比较表明Liatest STAGO DD和VIDAS DD与传统ELISA方法相关性较好,r分别为0.8360和0.8764.结论 Liatest STAGO DD、DD Plus、VIDAS DD检测快速简便,适用于单个样本的检测,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有望取代传统ELISA法用于临床;临床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DD检测方法并确定其用于排除VTE的临界值.

  • 医院规范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体系的建立

    作者:任爽;李大江;胡果;刘凯;张瀚智;张卫东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住院患者尤其是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心胸外科手术、肿瘤等患者的高危并发症,是院内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规范的VTE管理制度和组织构架、制定完善的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体系和防治方案、采取全员培训普及相关知识、重点科室试行直至全面推广的实施步骤,初步建立起医院规范化VTE防治与管理体系,并通过多学科协作的工作模式深入开展院内VTE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 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

    作者:易疆莺;李浩;杏建东;边防;吴旭东;邹远云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compression,IPC)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53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使用LMWH联合IPC预防VTE.其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7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17例,髋臼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术11例.术后8h给予常规剂量LMWH,以后每24h重复使用一次,直至术后10d.同时术后当天持续使用IPC 8h,第2天起每天分2次使用,每次1h时,疗程10~ 14d.术后5 ~7d进行VTE症状评估和下肢静脉的彩超检查,并监测血小板计数及血凝,可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术后1~3个月的随访中,对可疑DVT患者行第二次彩超检查.结果 53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有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为7.54%,均在出院后的3个月术后随访期内发生,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PE)症状及严重出血并发症.国际标准化比值(imemational normalized ration,INR)在2 5以内,未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结论 联合使用LMWH和IPC可以显著降低髋、膝关节手术后VTE的发生率,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静脉血栓栓塞症201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爱武;李卉;陈琴;朱丹;陈志凡

    目的 为临床规范性诊治争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201例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VTE与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危险因素、诊治与预后等的关系.结果 门诊患者79例,住院患者122例,男132例,女69例,男:女为1.91 : 1;年龄小13岁,大92岁,平均年龄(54.92±17.29)岁:发病高峰60~69岁57例(28.4%).201例VTE患者中,深静脉血栓(DVT)187例(93.0%),肺血栓栓塞症(PTE)14例(7.0%).以血栓性静脉交、肿瘤、骨折为主要基础疾病;多伴有高龄、制动、手术多项危险因素.治愈及好转者161例(80.0%),死亡6例(2.9%).结论 VTE发病率男>女,DVT占了很大比例(93.O%);老年好发,主要基础疾病多见于血栓性静脉炎、肿瘤及骨折;加强VTE患者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PTE的认识及DVT的正确诊治至关重要.

  • 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分析和护理

    作者:李炫;黄美凌;梁丽霞

    目的:分析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妊娠结局以及护理措施,为减少和预防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分娩的32例发生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孕产妇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孕妇,通过综合治疗和护理后,无一例发生肺栓塞。结论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应该熟悉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特别是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积极筛选,及时尽早的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 规范护理流程对预防腰椎疾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作者:徐园;马玉芬;杨旭

    目的 探讨规范化护理流程对预防腰椎疾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已形成的静脉血栓(VTE)预防护理流程运用到2014年6-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腰椎疾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护理工作中,观察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2、3天及术后2周患者D二聚体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满意度.结果 患者术后即刻D-二聚体数值高,平均(4.97±4.34) mg/L,与其它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D-二聚体数值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2周D-二聚体数值仍处于较高水平.有1例患者发生无症状肌间静脉血栓,1例无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对腰椎疾病手术患者实施规范化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流程,能提高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VTE预防的意识,降低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 介入治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流程的改进

    作者:顾梅;王雪梅

    目的 结合介入治疗患者特点,对现有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流程进行改进,以提高质量,降低时间成本,体现效率、稳定、规范和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梳理我院现有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筛选和预防操作流程,分析其时效性和时间成本,结合文献,选择适合介入治疗患者筛选标准并制定预防操作流程.结果 对介入治疗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程进行改进后,用于风险评估时间较前缩短50%,且需要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的高危患者数量比未改进前减少50%.结论 应用流程管理理论进行介入治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流程改进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疾病治疗、预防和护理以及医院管理的环节.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对隐性失血量影响的探讨

    作者:邹文;邹勇;刘容珍;许海燕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指出[1],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需常规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推荐药物预防时间短10 d ,可延长至11~35 d。但笔者临床发现,术后具体实施抗凝时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并注意监测患者血常规变化,部分患者术后抗凝会明显增加“隐性失血”,甚至需要输血。本文回顾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消化道出血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黄支隆;胡琼;姚红梅;刘维佳

    目的 分析消化道出血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消化道出血合并院内VTE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及合理治疗.方法 对2016年2月贵州某三甲医院收治的1例消化道出血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管理等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女性,77岁,既往体健,以黑便为首发临床表现,住院第9天出现左下肢水肿,经双下肢血管彩超、CT肺血管造影诊断VTE,第11天给予依诺肝素钠4000AxaIU皮下注射QD,观察无再发消化道出血,加量予依诺肝素钠4000AxaIU皮下注射Q12H,病情好转,住院第22天生命体征正常、左下肢水肿消退出院. 结论 消化道出血合并VTE,以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后需评估VTE发生风险,提前预防,避免发生院内VTE.发生院内VET后需进行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 D-二聚体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姜峡(综述);向明(审校)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 )和肺栓塞(P E )是相同临床病变的不同表现形式,通常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1]。据统计,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在血管疾病中仅处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之后,是第三大常见的血管疾病[2]。Martinez等[3]分析研究了2001-2011年间通过美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中心获得的2690万人群静脉血栓栓塞症数据,指出 VTE 年发生率是每年131.5/100000人,排除与癌症相关V T E则为107/100000。虽然目前已有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对其进行可疑性诊断,但由于 VTE病情的复杂多变导致V T E常无法得到及时并准确的诊断[4];因此,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查手段应用于 VTE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而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检测血浆即可获得,且其应用于排除诊断可疑性 VTE的作用也已被广泛接受[5‐6]。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及预防

    作者:刘景波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3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观察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将其分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组和非静脉血栓栓塞症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患者性别、住院时间及 D-二聚体水平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应该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 低分子肝素钙与机械预防在泌尿外科较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杨先旭;李晨光;刘岩

    目的 对比分析低分子肝素钙与机械预防在预防泌尿外科较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80例泌尿外科实施较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于术前1天至术后1周内连续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 IU,皮下注射,1次/d;对照组术前1天至术后1周内连续使用抗血栓压力带.观察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活化酶原时间.结果 两组均无出血事件发生,治疗组无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对照组术后有2例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其中1例为下肢静脉血栓,1例为肺栓塞.两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机械预防相比,低分子肝素钙用于预防泌尿外科较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同样安全,且更为有效,值得推广.

  • 静脉血栓院内防治管理体系的中山模式

    作者:孙湛;张敏;秦净;丁昉;虞正红;秦薇;杨春;汤罗嘉;张亚平

    目的 探索静脉血栓院内防治管理体系的新模式,提高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方法 梳理分析临床VTE相关事件,与国内兄弟医院进行交流,并借鉴国外知名医学中心VTE的管理经验.结果 建立以“化繁为简、求同存异、信息支撑”为核心思想的VTE院内防治管理体系的中山模式.结论 中山模式是切合实际的VTE院内防治管理方法,提高了VTE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早期干预率,有效降低了VTE风险.

603 条记录 27/31 页 « 12...23242526272829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