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安医家"固本培元"法病症特点和用药规律的数据分析

    作者:周雯;尹硕淼;陆方林;李永帅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方法 对新安医家运用"固本培元"法防治疾病的相关医案进行分析,找出其病症特点与用药规律,进一步挖掘出相关的证治规律,为新安医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沈永勤;贾守宁

    目的:研究西药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近20年来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处方完整、主治明确,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文献报道,建立用药数据库,且基于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西药中,使用前5位的分别为肝素钠、乙烯雌酚、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和藻酸双酯钠,常用的治疗法则为改善微循环法、抗凝治疗、酶制剂、雌激素、呼吸兴奋剂等.结论:该病是由于机体慢性缺氧所形成的高原病,以血瘀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应以抗凝和改善微循环为治疗大法,并可从服用雌激素、服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兴奋呼吸入手,抑制红细胞的生成,达到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目的.

  • 女科大家调经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的计量研究进展

    作者:何佳;周铭心

    女子以经血为本,历代女科医家为治疗月经不调等女科疾患做出了巨大贡献.各医家在调经用药上各具特色,学术自成风格,辨证遵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尤其是以陈自明、傅青主、叶天士等医家为代表女科大家遵从此道.从他们的医著如<妇人良方大全>、<傅青主女科>、<临证指南医案>等中略探一二,后世学者纷纷而至,摸索前辈的治法及用药规律.本人搜集了近20年对各大医家立法组方的研究资料,整理成三大部分,现分述如下.

  • 突发性耳聋(暴聋)组方用药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作者:刘蕊;张秀利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本病具有病因不明,发病突然,发展迅速的特点,是耳鼻喉科常见病,难治病.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形成永久性耳聋.本文章针对突聋文献学方面研究的不足,运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知识,收集古代关于突发性耳聋的中医文献,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突发性耳聋的病证描述,如风聋、厥聋、气聋、卒聋、湿聋、热聋、火闭、气闭、邪闭、窍闭、暴聋病名.对古代有关突发性耳聋的文献进行系统查阅、收集整理.以方药使用为主线,探讨古代文献中治疗突聋的方剂组方特点和药物的配伍规律,推论与之相应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规律.以反映古代中医治疗该病的特色.以期继承和发展古代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突聋治疗方案的建立和研究提供较为明确的药物和方剂,以便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 《温病条辨》三焦病证临床辨治用药研究

    作者:郭敏;陈宝贵

    《温病条辨》是吴鞠通治疗温热病的论著,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不仅系统的讨论了温病的相关理论及治疗措施,而且对各种常见病提出了诊断及治疗方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希望通过总结《温病条辨》三焦病证临床辨治用药特点,以训诂而光大之.

  • 失眠临证典型病案安神药运用规律分析

    作者:王苗;周铭心

    目的 探讨安神药治疗失眠的运用规律.方法 收集中医治疗失眠的典型病例,取其临证处方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安神药进行频数统计、构成比重和性味归经分析,同时进行同用度和聚类分析.结果 ①性平,味甘、苦,归心、肝、肾经的安神药运用居多;高频安神药为酸枣仁、茯苓、夜交藤等12味;安神药占方均用药数的31.59%,且有多半处方使用1~5味安神药.②高频安神药有5组亲疏关系聚类:龙骨、牡蛎、柏子仁、五味子、茯神、珍珠母、丹参为一类,可视为实证心神不宁所用安神药;夜交藤、合欢皮为一类,可视为虚证阴虚火旺所用安神药;远志、酸枣仁、茯苓各单独聚为一类,不论失眠辨证如何,几乎均可使用.结论 本文是对国内众多医家治疗失眠安神药运用经验的提取,所得分析结果可为该病辨证治疗的遣方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 清代医家治疗咳嗽方药特色分析

    作者:张先金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用药,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及归经规律进行研究,并探索相对高频用药之间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785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次超过120次的药物15味,性以温平居多,味以苦、甘、辛居多,较常使用归肺、脾、胃经药物.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4个聚类方-C1:甘草、杏仁、麻黄;C2:桑白皮、紫菀、生姜、人参、麦门冬、款冬花、五味子;C3:半夏、陈皮、茯苓;C4:川贝母、桔梗.结论:清代医家对于咳嗽的治疗既注重其症状又不忘病理本质,诊疗时合参性、味、归经及功效,注重肺脾的调理.

  • 基于方剂计量学方法的何复东临证用药总体特点研究

    作者:严兴海;李涛;吴斌;何茁;杜樱洁;杨宇玲;何复东

    目的 应用方剂计量学方法研究国家级名老中医何复东主任医师的临证处方总体遣药特点,并由方及理的原则,推论与之相应的何老的学术思想,分析、总结、提炼何老的学术特色.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何老临证医案方剂,建立数据库,计算机随机抽取200首处方,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 何复东临证处方用药频次高的20味药物,依次为巴戟天、葛根、甘草、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紫河车、桂枝、土元、当归、何首乌、黄连、知母、锁阳、鹿茸、黄芩、川芎、钩藤、天麻、石决明.使用频次高的为补虚药,公用41味,1 126频次,其中使用多的补益药包括巴戟天、甘草、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紫河车、当归、何首乌、锁阳、鹿茸等.对于补虚药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在补虚药中应用味数及频次高的为助阳药,共计15味,占补虚药味数的36.59%,而用药频次达591次,占补虚药总频次的52.49%.其次为补气药、补血药使用频率较高,滋阴药频次低.对于处方用药的四气分析看,使用多的是温性药物,寒性药物次之,平性药物再次之,热性与凉性药物使用极少.五味方面使用频次高的依次为辛味药、甘味药、苦味药,咸味药、酸味药及淡味药频次较低.从药物归经来看,归入肝经、胆经的药物多,其余依次为脾经、胃经,肾经、膀胱经,肺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归人心包、三焦经的药物少.结论 何老临证遣药具有其总体趋势,即善用葛九、补益虚损;长于温补、偏重补阳;寒温并用、补中有泻;辛开苦降、调畅气机.

  • 近10年高脂血症中医证治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作者:侯明奇;崔亮;薛洁

    目的:指导高脂血症的临床用药方案.方法:用文献检索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进行高脂血症用药规律的研究.结果:利水消肿药、补气药和消食药占了40.3%,其余各类中的药物使用相对来说频率比较均匀.结论:说明高脂血症多表现为痰浊内阻,对指导临床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病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赵建华;荆晶;袁海燕;周铭心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病内服方药的性能,探讨叶天士治疗消渴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叶天士治疗消渴常用药以频次大小前12味药依次为甘草、麦门冬、人参、山药、山茱萸、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知母、附子、桂枝、石膏等;使用多为补益药,其次为清热药;入脾胃和肺经药物多;药味多为甘、苦,药性以寒为主.结论:叶天士治疗消渴病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规律是:滋阴为本、借重甘味,清肺运脾、助肾气化,泻火致津、肃清阳明.

  • 赵炳南87例皮肤病医案立法与组方用药规律探讨

    作者:冯晓刚;周光

    对赵炳南皮肤病87例医案用药从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清热药、苦寒药、心肝经药物使用多.以方测证,概括出赵炳南以湿热立论,强调脏腑辨证,善从心肝火盛论治.突出清泄与宣透,凉血与解毒,健脾与清解,养血与敷布相配伍的用药规律.

  • 月经过少治疗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

    作者:苏东栋;何娜娜;刘爱玲

    目的 通过对古今206首月经过少治疗方剂用药从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统计学方法,结合传统中医逻辑推理与类比方法,就月经过少方剂用药范围进行梳理.结果 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理药8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7.70%;补血药、补气药占补虚药物的71.55%;四气中温、平2类药累计频率达69.63%:五味中甘、苦、辛3类药物累计频率达96.41%;归经中肝、脾、肾3类药物累计频率达67.85%.结论 月经过少治疗方剂总体用药以补益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平为正;归经以肝、脾、肾为主,突出"女子以肝为用"之说.

  • 岭南地区近20年肝硬化腹水中医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蔡高术;谢玉宝;施梅姐;赵朋涛;池晓玲

    目的 探讨岭南地区近20年肝硬化腹水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对1996-2016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岭南地区现代医家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4篇论文,方剂89首,药物138味,其中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共占74.71%,常用中药20味;药物归经涉及12个脏腑,主要是脾经、肝经、肺经、胃经、肾经、心经为多,共占84.49%;所有药物涉及11种药味,出现的总频次为1 620次,前3位的甘、苦、辛药味共占81.36%,在所有用药中支持度高的药对是茯苓和白术,置信度高的药对是茯苓与柴胡.结论 肝硬化腹水所用药物功效、药昧、归经以及常用药对与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及所处地域密切相关,这些用药特点及规律可为目前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借鉴.

  • 柴松岩辨证治疗闭经用药规律探析

    作者:丁毅;滕秀香

    闭经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柴松岩毕生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柴松岩闭经病舌诊技法,望舌、辨证、用药成为体系,具有鲜明柴氏风格,经实践检验效果明确,是柴松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笔者随师侍诊多年,初悟其道,收集老师辨治闭经病有效良方564首,统计、分析其用药种类及药物使用频率,尝试撷取柴松岩治疗闭经病用药规律,以作心得.

  • 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张建美;钟赣生;陈绍红;柳海艳;许皖;郭岩松;修琳琳;王思睿

    目的:将国医大师对冠心病的认识、治疗、用药规律等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方法检索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报道,对病机认识、治疗方法、用药情况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大部分国医大师认为此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实证多为瘀血、痰凝、气滞、寒湿所致。治疗此病应用较多的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单味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为甘草、川芎、丹参、瓜蒌、茯苓、半夏、薤白、当归、黄芪、人参。结论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治标的同时要重视扶正;本病标实之证虽有多种,但血瘀、气滞、痰浊应该是治疗的重点。

  • 王沛教授肿瘤论治及用药规律初探

    作者:乔占兵;尹婷;李忠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祖国医学中关于治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概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论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中医肿瘤学初步形成了其完整的治法体系.王沛教授在长期肿瘤临床、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肿瘤的中医论治及用药方面独树一帜.王老认为肿瘤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病情复杂,虚实寒热兼夹.临证常用扶正培本、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痰除湿、以毒攻毒七法,且上述诸法每常配伍应用,一般以扶正培本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用于肿瘤防治,取得较好疗效,并形成一定辨治用药规律.现分述于下:

  • 基于聚类优化算法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宋欣霞;金卫

    在介绍几种聚类算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的K-means算法,将其用于分析2 000条中医治疗高血压临床数据,得到不同的证候所对应的8种用药组合.结果显示优化后的K-means算法在保证聚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算法运算速率,在性能上有显著的优越性.

  • 姜泉主任医师治疗干燥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肖红;姜泉;唐晓颇;周新尧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总结姜泉主任医师治疗干燥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借鉴.方法:筛选2013年11月至2017年9月姜泉主任医师治疗干燥综合征处方122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统计报表"系统的"方剂统计"功能、"数据分析"系统"方剂分析"功能的规则分析、集成关联、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方剂122首,涉及中药143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52味,频次均在10次以上;常用2味药组合33个,3味药组合18个,4味药组合1个;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新处方5个.结论:治疗干燥综合征方剂中,养阴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频数较高,可以得出姜泉主任医师治疗干燥综合征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基本方法,生成的新方中还含有化痰散结药,印证了干燥综合征久病入络、痰瘀毒互结的思想,为临床及科研提供了参考.

  •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

    作者:邵培培;杨卫彬;谢幼红;王北

    目的:对国家级名老中医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用药进行分析,总结出高频用药及配伍组合.方法:收集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280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高频药物,常用药物组合,16个核心组合和8首新处方.结论:周乃玉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内因是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外因中寒湿之邪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同时十分重视痰浊瘀血、肝气郁结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治疗上强调扶正固本,以调补气血为先、重视温补脾肾,同时将化痰逐瘀贯穿始终,辅以疏肝理气.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于分析名老中医处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基于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的用药规律探讨

    作者:张佳琪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各证型分布及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得出新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纳入病例,得出药物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新方分析等.结果:①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如下:肾虚寒盛证占44.96%,肾虚标热轻证占24.37%,肾虚标热重证占4.20%,湿热伤肾证占26.47%.②治疗上,总体以温性药为主,多味苦、辛、甘,药物归经主要归肝、肾经.③分4个证型得出新方.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证型中以肾虚寒盛证多见,符合焦树德教授提出的尪痹病因病机特点为肝肾亏虚为本.②通过用药频次分析,发现4个证型均符合焦树德教授治疗尪痹善温补、从肝肾论治.③分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每个证型组合出对应新方.

1438 条记录 70/72 页 « 12...64656667686970717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