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雌激素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和凝血系统的影响

    作者:姜坚;吕宝经;陆秋芬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和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绝经女性冠心病组32例,对照组30例,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检查血中雌激素2(E2)、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g)、凝血因子Ⅷ(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Ⅷ因子促凝血活性(Ⅷ:C)的数值并进行比较,根据冠脉造影中危险分数与射血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E2水平与非冠心病对照组比较呈明显的降低现象,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对照组的比值为37.97:64.92,P<0.01,冠心病TC、TG、Fg及VWF:Ag较非冠心病对照组的水平呈明显的升高现象(P<0.05).同时,危险分数与射血分数也呈显著负相关(r=-0.367 4,P<0.05).结论绝经后的女性随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血脂谱向着易患冠心病的方向改变.雌激素对凝血功能的调节可能是对心血管起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危险分数是评价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珍严;柳俊;马虹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反搏前、反搏1 h末及第1、2疗程末患者血浆中vWF和sICAM-1水平.结果反搏1 h末血浆vWF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sICAM-1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反搏第1、2疗程末vWF水平恢复至反搏治疗前水平(P>0.05),而sICAM-1水平则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动态效应可能是冠心病患者从中受益的原因之一.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血脂及vWF因子的影响

    作者:杨建忠;欧柏青;骆扬平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浆及vW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与辛伐他汀治疗组(6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疗程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LDL-C、HDL-C、TC、TG与vWF等因子水平的变化.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常规治疗组中患者的hs-CRP、TC与vWF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辛伐他汀组中患者的hs-CRP、LDL-C、TC、TG与vWF的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HDL-C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辛伐他汀组中患者的hs-CRP、LDL-C、TG与vWF的的水平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肝癌自发性破裂与血管病变

    作者:朱立新;耿小平;苏英豪;范上达

    目的 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的发病机理.方法 选用肝癌破裂及非破裂的患者标本各39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与血管病变有关的因素包括:第八因子相关抗原(vWF因子),弹性硬蛋白,弹性蛋白酶(中性粒细胞性),Ⅳ型胶原蛋白和胶原蛋白酶.结果 与非破裂组相比,肝癌破裂患者中的血管内皮vWF因子表达量明显下降(vWF因子染色阳性的血管面积:158μm2 vs363μm2,P<0.001).血管壁中弹性蛋白酶分布异常、弹性硬蛋白增生过度(血管壁弹性硬蛋白厚度:20μm vs 9μm,P<0.01)、弹力膜断裂、胶原蛋白酶分泌量增加(血管壁胶原酶染色阳性率:95%vs 50%,P<0.001)及胶原蛋白被分解(血管壁Ⅳ胶原蛋白层厚度:5μm vs 14μm,P<0.001).vWF因子为血管受损指标之一,并参与凝血过程.低表达量的vWF因子说明肝癌破裂患者的血管有病变情况存在,并伴随凝血功能下降.血管损发生后,随即释放的细胞因子将刺激血管壁细胞合成过量弹性硬蛋白及胶原蛋白酶,导致弹性硬蛋白增生过度、血管弹性消失.由于胶原蛋白是血管壁张力的主要支撑结构,血管受损后,受刺激释放放的胶原蛋白酶可分解胶原蛋白层,使其血管壁支撑力下降.同时中性粒细胞亦可浸润受损的血管壁并释放弹性蛋白酶,使血管的弹力膜断裂、血管脆性增加.上述共同病变的结果,导致了患者的血管壁脆弱及凝血功能下降,稍遇外力的作用即易发生血管破裂现象,进而可导致肿瘤组织的破裂.结论 患者体内的血管病变所导致的血管壁脆弱可能与肝癌肿瘤破裂有关.

  • 生大黄和熟大黄对热结血瘀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及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赵玲;胡昌江;潘新;耿媛媛;熊瑞;陈志敏

    目的 比较生、熟大黄对热结血瘀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及微循环的影响,阐释大黄炮制前后对其活血化瘀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70只SD大鼠分为7组,实验组灌胃热性中药造模28天,第22天开始皮下注射盐酸洛哌丁胺,每天两次,并给予两个剂量组的生/熟大黄和阳性药.第29天,眼眶取血,检测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0)、前列环素(PGI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 生、熟大黄均具有改善热结血瘀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微循环的作用.与生大黄相比,熟大黄各剂量组对ET、NO、PGI2、VWF因子水平具有显著(P <0.05-0.01)的改善作用.结论 熟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强于生大黄,其活血化瘀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ET、NO、PGI2、VWF因子水平而实现的.

  •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因子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柳俊;张苗青;何小洪;谢焕娣;马虹;郑振声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因子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反搏前、反搏1 h末及第1、2、3疗程末,反搏结束后1月、2月和3月时血浆vWF因子的水平.[结果]反搏1 h末血浆vWF因子的水平明显增高(P<0.05);反搏第1、2疗程末正常(P>0.05);第3疗程末轻度增加并持续到停止反搏后1月,随访期血浆vWF因子水平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因子水平的动态效应可能是冠心病患者从中受益的原因之一.

  • 脑血栓形成患者抗心磷脂抗体与VWF因子抗原的关系

    作者:周少雄;谢伟贤;邓爱红;简咏芬;江志兰;董少文;黄泽棋

    目的 探讨首次入院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抗心磷脂抗体(ACLA)与VWF因子抗原(VWF:Ag)的关系.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88例首次入院且入院后3 d内发生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栓形成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栓发生前抽血,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ACLA-IgM、ACLA-IgG,采用胶乳免疫法测定VWF:Ag,同时检测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用于对照.结果 脑血栓形成组血浆VWF:Ag水平为(244.3±6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7±11.1)%(P<0.01);血清ACLA-IgM和ACLA-IgG水平分别为(34.8±8.9)MPL/mL和(28.1±6.6)GPL/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2.2)MPL/mL和(7.1±1.7)GPL/mL.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脑血栓形成组血浆VWF:Ag水平与血清ACLA-IgM(r=0.397,P=0.017)和ACLA-IgG(r=0.257,P=0.022)存在相关性,对照组血浆VWF:Ag水平与血清ACLA-IgM(r=0.037,P=0.733)和ACLA-IgG(r=0.057,P=0.581)无相关性.结论 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ACLA和VWF:Ag水平增高并有相关性,提示ACLA水平增高与脑血管内皮损伤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在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 下瘀血汤中大黄生熟互换对热结血瘀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赵玲;胡昌江;潘新;耿媛媛;吴晓青;吴文辉;张乐

    目的 研究下瘀血汤中大黄生熟互换对热结血瘀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ig热性中药结合sc盐酸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热结血瘀大鼠模型.大鼠ig热性中药28 d,第22天起sc盐酸肾上腺素,并ig相应的药物.第29天,眼眶取血检测检测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股动脉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 含生大黄(复方A)和熟大黄(复方B)下瘀血汤均具有改善热结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微循环的作用;与复方A相比,复方B各剂量组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ET、NO、PGI2、vWF因子水平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0.01).结论 含熟大黄下瘀血汤的活血化瘀作用更强,可能是通过调节ET、NO、PGI2、vWF因子水平而实现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