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急救观察与护理分析

    作者:谢莉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急救与护理措施,为临床对此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7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 通过及时的抢救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后,120例患者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的抢救和细致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 探讨联合检测IMA和H-FABP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

    作者:徐兰锋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诊住院143例患者检测的IMA和H-FABP结果,以阴性阳性为判断标准,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在143例患者中联合IMA和H-FABP检测比单项检测的敏感性,诊断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联合检测IMA和H-FABP可能对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率有帮助.

  • 低分子肝素钙、阿斯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作者:王晶刚;陈正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是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Q波心肌梗死的一组病症,在诊断和病理生理上是一连续体.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一临床急症,若未及时治疗,其中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本院在2004年1月~2008年6月间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脐周皮下注射并联合应用阿斯匹林口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Tim-3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余天浩;李瑜辉;陈武奇;谢佳佳;伍灏堃;张婷婷

    目的:研究Tim?3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临床病例,分为对照组(48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133例)。检测研究外周血各细胞亚群上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Tim?3的表达与TG、LDL?C、CRP、IL?6及TNF?a的血清水平及相关关系。结果 Tim?3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组成性高表达Tim?3,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学炎症指标CRP和TNF?a较健康对照显著升高。单核细胞Tim?3的表达与TG、IL?6、TNF?a、CRP都与单核细胞上Tim?3的表达水平正相关。结论单核细胞表达的Tim?3与ACS患者体内炎症密切相关。

  • 红细胞分布宽度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院内病死率的价值

    作者:付源;李奎宝;杨新春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治疗的ACS合并CK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间RDW水平的差异.RDW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准确性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结果:本研究共入选346例患者,众位RDW水平为13.5%(12.9,14.1)%.院内死亡66例(19.1%),死亡患者RDW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14.3%(13.7,14.8)%vs.13.4%(12.8,13.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DW是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57,95% CI=1.067 ~1.724,P=0.013).RDW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0.78(95% CI:0.721~0.84,P<0.001);GRACE评分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0.866(95% CI:0.821~0.911,P<0.001).两者联合后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0.891(95% CI0.883 ~0.962,P<0.001),明显高于单独GRACE评分预测院内死亡的准确性(P =0.035).结论:RDW预测ACS合并CKD患者院内死亡率有良好的价值,联合RDW可以明显提高GRACE评分预测ACS合并CK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准确性.

  • 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与出血事件风险的影响

    作者:马素霞;吴慧颖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ACS合并T2DM患者共120例,根据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57例),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分别加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术后24h花生四烯酸途径(AA)抑制率、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二磷酸腺苷诱导大血块强度(MA-ADP)水平,全因死亡率,MA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血栓弹力图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脑卒中、再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用于ACS合并T2DM患者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并有助于预防支架内血栓发生.

  • 低分子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2例报告

    作者:蒋苏虹;王虹

    低分子肝素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肺栓塞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我们遇到2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报告如下.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卢成志;田浩明;李玉光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启动区-455G/A基因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29名患者,分为ACS组8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及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组97例、对照组63例.提取基因组DNA,经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加HindIⅢ内切酶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片段;采用自动化检测系统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结果:ACS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CS患者A等位基因频率高,多表现为AA、AG基因型,A基因携带者(GA+AA)均较GG基因型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BβFg-455G/A基因多态性可能对ACS的发生及病理生理变化有影响,并可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其中A等位基因可能与冠心病的不稳定性有关.说明ACS患者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遗传因素参与,而且A等位基因可能是ACS的一个危险因子.

  • 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水平的变化及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松雨;刘江波;李燕;李纲;李玉东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糖尿病患者299例,根据是否合并ACS分为糖尿病合并ACS组(DM+ACS)179例、单纯糖尿病组(DM)12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00名为正常对照组(NC).收集各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ELISA检测LCAT水平.另根据LCAT水平将DM+ACS组由低到高分为低分位(27.46~35.25 mg/ml)亚组55例、中分位(35.26~43.06 mg/ml)亚组67例及高分位(43.07~50.86 mg/ml)亚组57例.分析不同水平LCAT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采用多元性线性回归分析LACT水平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1)DM+ACS组胰岛素、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CCB)使用率高于DM组[141(78.77%)vs 65(54.17%);179(100.00%)vs 114(95.00%);88(49.16%)vs 40(33.33%),P<0.05].DM+ACS组和DM组WC、BMI、FPG、2 hPG、HbA1c、TC及LDL-C水平高于NC组,HDL-C和LCAT水平低于NC组,且DM+ACS组FPG、2 hPG、HbA1 c、TC及LDL-C高于DM组,HDL-C和LCAT水平低于DM组(P<0.05或P<0.01);(2)随着LACT水平升高,FPG、2 hPG、HbA1c、TC及TG降低,HDL-C升高(P<0.05).6个月内,高分位亚组和中分位亚组血管事件的发生次数低于低分位亚组(0.49 vs 0.83 vs 1.84次/例,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PG、HbA1 c及HDL-C是LCAT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LCAT水平降低,合并ACS患者降低的更明显,LCAT水平可能是糖尿病合并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之一,年龄、FPG、血糖控制水平及HDL-C可能是其影响因素.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炎症标志物

    作者:胡文兰;乔树宾

    目的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影响其临床进展, ACS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这些炎症标志物对ACS的诊断、治疗、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前后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巧汶;李志樑;邱健;阮云军;顾晓龙

    目的 观察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IL)-18、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在ACS发生中的作用及防治的新途径.方法 检测21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IL-18、IL-10水平变化,随访24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ACS组(38例)及无ACS组(173例),并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IL-18/IL-10比值明显高于无ACS组(P<0.01),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ACS组(P<0.05);ACS组患者发生ACS后血浆IL-18水平及IL-18/IL-10比值明显高于ACS发生前(P<0.01),发生ACS后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ACS发生前(P<0.05).结论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IL-18、IL-10水平与ACS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机体炎症在ACS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抗炎治疗可能是防治ACS的途径之一.

  • 多层螺旋CT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及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斑块特征的作用

    作者:杨霞;陈韵岱;盖鲁粤;蒋博;王志国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及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差异.方法 连续性入选诊断为ACS及SAP、并于介入治疗前72h内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45例,将诊断为ACS的31例作为ACS组,诊断为SAP的14例作为SAP组,将ACS组的病变分为罪犯病变和非罪犯病变,SAP组的病变定义为稳定病变;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性质.结果 2组共有60处病变,ACS组40处,SAP组20处;ACS组罪犯病变非钙化斑块和脂质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同组非罪犯病变及SAP组的稳定病变(96.8% vs 55.6% vs 20.0%,83.3% vs 40.0% vs 25.0%,P<0.01);ACS组罪犯病变的血管截面积、斑块面积、重构指数、斑块的偏心指数明显高于同组的非罪犯病变及SAP组的稳定病变(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作为无创的影像学工具,可识别ACS与S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病变的差异.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检测指标研究

    作者:魏小勤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hs-CRP、Hcy、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150例,根据患者的发作类型分为AMI组、UAP组和SAP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以上四组的血清hs-CRP、Hcy、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AMI组患者50例,D-二聚体为(853.4±35.6)μg/L,,UAP组患者50例,D-二聚体为(436.5±39.5)μg/L,SAP组患者50例,D-二聚体为(189.5±32.4)μg/L,对照组患者50例,D-二聚体为(45.2±10.6)μg/L.AMI组患者50例,hs-CRP为(21.6±8.2)mg/L,UAP组患者50例,hs-CRP为(13.5±6.4)mg/L,SAP组患者50例,hs-CRP为(6.8±2.4)mg/L,对照组患者50例,hs-CRP为(2.7±0.6)mg/dL.AMI组患者50例,血BNP为(235.6±46.1)pg/mL,UAP组患者50例,血BNP为(128.5±32.4)pg/mL,SAP组患者50例,血BNP为(63.7±21.6)pg/mL,对照组患者50例,血BNP为(26.8±5.7)pg/mL.AMI组患者50例,血Hcy为(28.6±9.7)μmol/L,UAP组患者50例,血Hcy为(16.5±6.2)μmol/L,SAP组患者50例,血Hcy为(8.6±3.1)μmol/L,对照组患者50例,血Hcy为(4.9±2.0)μmol/L.四组血hs-CRP、Hcy、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测定hs-CRP、Hcy、BNP、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评价病情的变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 替格瑞洛联合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K-MB、sICAM-1、cTnI水平变化的影响

    作者:张士铭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联合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 - M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 - 1)、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安阳市灯塔医院治疗ACS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单用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格瑞洛+通心络胶囊治疗.统计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CK - MB、sICAM - 1、cTnI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27%(44/51)较对照组68.63%(35/5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K - MB、sICAM - 1、cTnI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替格瑞洛通心络胶囊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清CK - MB、sICAM - 1、cTnI 水平.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的护理

    作者:孙秀月;马双芳;张亚辉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35例进行分析讨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实施急救护理措施以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病情均得到控制,救治成功的患者为33例,2例患者救治无效临床死亡,成功救治的患者经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进行比较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后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冠心病患者血浆IL-10和TNF-α水平变化分析

    作者:刘伟;宁彬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促炎和抗炎平衡失调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6例冠心痛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IL-10、TNF-α和TNF-α/IL-10水平变化进行研究,同时对2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常规治疗2周后上述3项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和ACS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尤以ACS组升高更明显;SAP和ACS组患者血浆IL-1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CS组升高更明显;TNF-α/IL-10比值ACS组高,SAP组次之,正常对照组低;ACS组治疗前后上述3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促炎和抗炎机制的平衡失调,TNF-α/IL-10可作为冠心病发展的预测指标.

  • 高血压病Ⅲ级ACS患者胰岛素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抵抗的初步探讨

    作者:靖涛;刘培良

    Reaven首先提出了多发代谢综合征的概念,认为高血压病Ⅲ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即存在着胰岛素抵抗( I R )及高胰岛素血症[1],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但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基础上合并高血压病Ⅲ级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时的IR问题尚有争议[3~5]。本文通过对老年NIDDM合并高血压病Ⅲ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病人的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体重指数(MBI)、血脂等指标的观察,旨在探讨老年NIDDM病人在合并高血压病Ⅲ级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时是否存在更明显的IR。

  •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古魁

    目的:探索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之间的联系,研究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126例,按照病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43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47例,另取该时期体检冠状动脉正常者(N组)40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含量变化。结果 AMI组与UAP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含量明显高于SAP组和N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病情危险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作为简易高效准确的临床判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病情危险程度的方法。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住院期间中药使用效果观察及护理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池连淑

    目的:观察ACS患者住院期间中药的使用效果和护理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3年10月期间到我科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并分析相关的因素。结果:经过治疗发现,研究组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ACS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以使用中药治疗的方法辅助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西洛他唑联合阿斯匹林对老年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PKB活性变化的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苗磊;刘培良

    大量研究表明[1],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 C S)冠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80%-85%,其中血小板活性异常增高是ACS 血栓形成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ACS患者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导致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蛋白激酶B ( PKB )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类蛋白激酶(PKB / AKT ),在血小板聚集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能有维持血小板活化的功能[2]。但目前国内有关PKB 的资料不多,应用药物干预PKB 功能的研究亦少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使用西洛他唑(Cilostazol , CS )治疗前后PKB 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CS 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为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