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肟三甲基硅醚化衍生法分析中药多糖单糖组成研究

    作者:夏永刚;孙慧敏;王天龙;梁军;杨炳友;匡海学

    目的:建立糖肟三甲基硅醚化衍生法分析中药多糖单糖组成.方法:样品经糖肟三甲基硅醚化衍生,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麻黄根多糖的单糖组成.色谱柱:DB-5毛细管柱(60 m×0.25 mm×0.25 μm),载气:He,进样量:1μL,分流比20:1,柱流速1.2 mL/min,程序升温,柱温150℃,以3℃/min至230℃,以20℃/min至300℃.质谱条件:EI(70 eV),离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250℃,扫描范围:m/z 50~550,扫描率:2.5 scan/s.结果:9种单糖标准品均得到很好的分离.麻黄根纯化多糖Ⅱ中主要含阿拉伯糖、半乳糖和鼠李糖,其摩尔比为16.96∶ 5.03∶1.01,还有痕量的葡萄糖、岩藻糖和甘露糖.结论:该方法可以准确测定中药多糖中单糖的种类和比例,并成功用于检测麻黄根纯化多糖中的单糖组分.

  • 太白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王晓玲;杨伯伦;杨得锁

    目的:研究太白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太白茶的石油醚提取物经水蒸气蒸馏所得油状物,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鉴定了其中的31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1.23%.结论:首次报道了太白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余甘籽油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作者:吴国欣;李永星;陈密玉;洪雁飞

    目的:研究余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方法:用乙醚油提余甘籽油,然后将样品进行皂化、甲酯化,以毛细管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余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14种脂肪酸被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它们的相对含量.结论:余甘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量的79.34%,而反式不饱和脂肪酸占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79.66%.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为油酸(15.95%)、反亚油酸(19.74%)、反亚麻酸(43.16%)和反-11-二十烯酸(0.30%).

  • 鬼灯檠鲜品不同溶剂提取液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作者:李涛;郭耀武;罗定强;戴涌;林芳

    目的:研究鬼灯檠鲜品不同溶剂提取液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乙酸乙酯、无水乙醇、乙醚、石油醚分别浸提鬼灯檠,GC-MS法对各提取液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鬼灯檠鲜品挥发性成分主要由脂肪酸、香叶醇、香茅醇、香茅醛及一种香叶醇基糖苷等组成,香叶醇是构成其香味的重要物质基础.结论:揭示了鬼灯檠根茎鲜品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对进一步研究鬼灯檠、指导其产地加工提供帮助.

  • 山西大同草麻黄挥发油的GC-MS分析

    作者:王艳宏;王秋红;夏永刚;匡海学

    目的:阐明山西大同草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开展麻黄的性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麻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的成分分析.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图谱解析共鉴定了53个化合物,己鉴定化合物占总馏出组分的90%,其中含量较大的组分有α-松油醇(萜品烯)醋酸酯(Terpineol acetate)(17.05%)、萜山西大同品烯(Terpinen)(4.04%)、蓝桉醇(Globulol)(3.68%)、芳樟醇(Linalool)(3.26%).结论:山西大同麻黄挥发油组分主要为萜类和芳香族化合物.

  • 麻黄根多糖中单糖组成的 GC-MS 分析

    作者:梁军;王迪;夏永刚;杨炳友;匡海学

    目的:研究麻黄根多糖中单糖的种类和组成比例。方法:样品经三甲基硅醚化衍生,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麻黄根多糖的单糖组成。采用 DB -17毛细管柱(60m ×0.25mm ×0.25 mm),程序升温,柱温50℃,以40℃/min 至190℃,以0.5℃/min 至200℃,以1 C/min 至210℃,以20℃/min 至280℃,氦气作载气,进样口温度250℃,分流比1∶20,柱流速1.2mL/min。 EI(70 eV),接口温度250℃,离子源温度250℃,扫描范围:m/z 43-500,扫描速率:2.5 scan /s。结果:麻黄根多糖中主要含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其摩尔比为7.59∶5.93∶9.94,还有少量的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可以准确测定出麻黄根多糖中单糖的种类和组成比例。

  • GC-MS法测定人参和西洋参挥发性成分

    作者:佟鹤芳;薛健;童燕玲

    目的:对比人参和西洋参挥发油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计算机检索结合保留指数(Kovats' RI)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结果:人参、西洋参各鉴定出52和38个化合物.结论:两者挥发油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初步认为β-瑟林烯、马兜铃烯、花柏烯、β-没药烯、β-倍半水芹烯、沉香螺萜醇等倍半萜,可作为指标性化合物,用于辅助区别人参和西洋参挥发油.

  • 洋金花叶小极性成分GC-MS分析

    作者:郭瑞;刘艳;杨炳友;匡海学

    目的:研究洋金花叶石油醚萃取部位小极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洋金花干燥叶用95%乙醇冷浸,得到的浸膏经水分散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的石油醚萃取部分通过正相硅胶柱层析,用二氯甲烷作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得到二氯甲烷的洗脱流分即为小极性成分.通过GC-MS技术对此小极性成分进行分析,并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百分比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洋金花叶石油醚部位共鉴定出了23个成分.结论:本方法适用于洋金花叶石油醚部位小极性成分分析,将为洋金花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进展及其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潘喆敏;李丽;杨婵;薛芸;王彦;闫超

    脂质占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一半以上,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因而具有多种生物功能,与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分支的新兴学科,它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生理状态下脂质含量的变化,寻找代谢通路中关键的脂质生物标志物,终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脂质组学在疾病脂类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疾病诊断、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脂质组学近几年的分析方法进展及其在癌症中的新应用进行了综述.

  • 侧柏叶子与种子脂肪酸的GC-MS比较分析研究

    作者:丁小丽;牛文苗;刘飞飞

    目的:研究柏子仁与侧柏叶的脂肪酸组成.方法:用GC-MS方法对侧柏叶子与种子油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鉴定了柏子仁油中的8种脂肪酸,占脂溶性成分的93.56%;侧柏叶子油中12种脂肪酸,占脂溶性成分的93.39%.柏子仁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十六烷酸(8.11%)、硬脂酸(6.08%);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24.59%)、亚麻酸(59.77%),占脂肪酸的83.14%.侧柏叶子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主要为十六烷酸(14.70%)、乙酸(3.20%)、十七烷酸(2.50%);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二十二碳四烯酸(40.48%)、亚油酸(10.69%)、亚麻酸(17.62%).结论:柏子仁和侧柏叶均含有合理的脂肪酸组成.

    关键词: 柏子仁 脂肪酸 GC-MS
  • 药对木香-乌药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的比较分析

    作者:刘晶莹;方洪壮

    目的 分析比较药对木香-乌药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药对及其木香、乌药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检测,通过质谱自动解析鉴定系统(AMDIS)结合色谱保留指数辅助定性.结果 从单味药木香、乌药及其药对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72、79、99种化学成分;药对与单味药挥发油共有成分26种,为药对挥发油总含量的12.4%.结论 已鉴定的药对主要成分多来自单味药木香,药对挥发油组分种类为单味药的综合结果.

  • 软枣猕猴桃根挥发油成分分析

    作者:杨宗辉;李丽莹;尹建元;张宏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首次分离鉴定了软枣猕猴桃极挥发油成分,从中分离31种成分,确定了其中17种化合物.结果显示软枣猕猴桃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脂肪族化合物.

  • 药对陈皮-木香与其单味药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

    作者:李淑贤;沙靖全;陆洪军

    目的:比较药对陈皮-木香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陈皮、木香饮片及药对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各样品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陈皮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油烯,占其挥发油总量的40.54%;木香中主要成分巴西菊内酯,占其挥发油总量的21.80%;药对主要成分为D-柠檬油烯,占其挥发油总量的39.12%.单味药与药对共同含有23种挥发油成分;组成药对后,单味药陈皮消失6种组分,木香消失3种组分.结论:药对中挥发油的成分主要来自陈皮,单味药中的一些挥发油成分在药对中消失,陈皮、木香药对配伍对所提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药对中其种类与含量变化并不等于两种单味药的简单相加.

  • 药对陈皮-乌药与其单味药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

    作者:田宁;吴洪波;刘沫含;杜伟宇;张天一;李淑贤

    目的:比较药对陈皮-乌药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陈皮、乌药饮片及药对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各样品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从陈皮、乌药及其药对中依次鉴定出38,49,50个组分,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79.67%,83.56%,75.36%;药对与单味药挥发油共有成分37个,为药对挥发油总含量的67.69%.结论:药对挥发油组分主要来自于单味陈皮,而化学组分基本上为2个单味药的加和,单味药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在药对中发生了变化.

  • GC-MS法分析红皮云杉针叶挥发油成分

    作者:赵宏博;沈宇;方洪壮

    目的:初步分析出红皮云杉针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皮云杉针叶挥发油,用GC-MS技术,采用自动解卷积定性系统(Automated Mass Spectral Deconvolution and Indentification System, AMDIS)结合色谱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在红皮云杉针叶挥发油中共得到74个色谱峰,终确定了58种化学成分,峰面积总和占总含量的92.58%,其中含量高的物质为乙酸龙脑酯.结论:用GC-MS方法,结合AMDIS和色谱保留指数能够高效快捷的分析重叠峰体系,使定性更加准确.

  • 不同贮存期艾叶正构烷烃的GC-MS分析

    作者:洪宗国;魏海胜;吕丰;吴焕淦

    目的:探索艾叶燃烧与艾灸光热效应的机制。方法对产于湖北蕲春的1、3、5年艾叶用梯度溶剂萃取法提取,硅胶柱层析洗脱得到正构烷烃,进行气质联用(GC-MS)分析。结果1、3、5年艾叶正构烷烃含量(TOA)分别为318.65、528.23和394.20μg/g。从这3种年份的艾叶中共检出17类正构烷烃,均以31碳烷烃的含量高。结论由于正构烷烃影响艾叶燃烧温度与燃烧稳定性,它可能是解释“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物质基础。

  • 辽东丁香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蔡恩博;韩佳宏;赵岩;郑曼玲;屠书梅;王大龙;贾彩霞;张晶

    目的 研究辽东丁香树枝的化学成分.方法 系统溶剂法对辽东丁香枝进行提取,并采用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GC-MS分析.结果 鉴定出6种化合物,分别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化合物1)、3-羟基-乌苏烷-12-烯(化合物2)、熊果酸(化合物3)、4-(2-羟乙基)-苯酚(化合物4)、D-甘露醇(化合物5)、丁香苷(化合物6);挥发油化学成分69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9.86%,含量大的成分为2-甲基-5-(1-甲基乙基)-1-环戊烯醇(14.16%).结论 化合物3、5、6为首次从辽东丁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为首次从丁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6含量较大,为将来富集这两个化合物提供依据.挥发油中除了烷烃类外,其他类化合物部分成分含有萜类特征,其中烯烃类和氧化物类化合物中倍半萜成分所占比例大.

  • 北细辛再生植株形态结构及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作者:杨悦;王丽娟;何朋;刘思妤;王宏宇;王鹰;吴秀菊

    目的 研究北细辛再生植株形态结构,并通过GC-MS法分析其挥发油成分.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再生植株解剖结构.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挥发油后,GC-MS法对其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北细辛再生植株无地上茎,具有多数不定根,2枚真叶基生;根为三原型,由表皮、皮层、中柱3部分组成;叶柄维管束由基部到上部具有3-5-3的规律.再生植株与原植株根中挥发油成分相同,均以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为主;两者叶中挥发油成分不相同,其中前者相对含有量较高的为黄樟醚和甲基丁香酚;后者黄樟醚相对含有量极低,并且未检测出甲基丁香酚.结论 北细辛再生植株未发生明显表型变异,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黄樟醚和甲基丁香酚.

  • 沉香挥发性成分与其抗肿瘤活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作者:陈晓颖;黄跃前;陈玉婵;周欣;高晓霞;章卫民

    目的 对沉香挥发性成分与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GC-MS法分析4种沉香三氯甲烷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磺酰罗丹明B (SRB)比色法测定其对HepG-2、SF-268、MCF-7、NCI-H460细胞株的IC50,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成分峰面积相对含有量与相应IC50的相关性.结果 沉香挥发性成分主要有倍半萜、色酮、甾体,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IC50在11.11 ~ 58.55 μg/mL之间.与抗肿瘤活性关联度大于0.70的18个挥发性成分中,有6个2-(2-苯乙基)色酮、3个甾体、8个倍半萜.保留时间202.3 min的2-(2-苯乙基)色酮和豆固酮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与4种肿瘤细胞株的IC50关联度均在0.8以上.结论 沉香挥发性成分中的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在其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作者:何英杰;王靖;刘东波;伍睿宇;唐其;谢红旗

    目的 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紫外、温度、湿度等因素干预下,对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变化进行GC-MS分析.结果 柠檬烯和芳樟醇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其含有量分别为43.10%和26.43%.-20℃冷藏和短暂常温干燥保存对其主要成分的影响程度较低.结论 温度是影响枳壳挥发油含有量的主要因素,紫外照射对其也有显著影响.

773 条记录 11/39 页 « 12...891011121314...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