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凝血检验合理性的临床分析

    作者:岑绍海

    目的:探讨分析凝血检验的合理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接受常规术前检查的手术患者(A组),及治疗有出血倾向的患者(B组)各45例,分为两组均进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B组患者的TT、PT和APTT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A组,而FIB的检测结果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TT、PT、FIB和APTT检测结果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凝血检验中的四项检测指标的设置对于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

  • 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凝血功能检验室内质控的探讨

    作者:祁新蕾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对于凝血功能的检验已经在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得到应用,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文中主要探讨了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凝血功能检验室质控的可操作性,通过研制自制的凝血室内质控血浆,无论是从指控效果和稳定性看,还是从试剂成本来看,均可用于检验凝血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

  • 凝血检验的标准化与可比性辨析

    作者:师金洲

    国内血栓学常规检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除了方法学本身的问题之外,缺乏对项目和检测原理的理解,也是造成目前参数使用不当、实验室难以向临床提供有力支持的主要原因.

  • 重症新生儿病房中凝血检验危急值的价值研究

    作者:陈聚兴

    目的:探究重症新生儿病房中凝血检验危急值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重症新生儿病房收治的568例新生儿,均采用凝血检验方式,对凝血检验危急值分布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568例患儿中,在凝血检验过程中,56例(9.85%)患儿出现危急值,以Fg低值、PT高值、Fg低值合并APTT高值和PT高值合并APTT高值等6方面为主要表现形式。针对疾病分布情况,本次研究的凝血危急值患儿以重症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出血症、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症等为主。结论:针对重症新生儿,应用凝血检验危急值,为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状况提供条件,控制患儿死亡率,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国产血凝管和美国BD血凝管对血栓弹力图参数的影响与分析

    作者:刘艳;赵中华

    目的 探讨使用国产血凝管和美国BD真空血凝管对血栓弹力图(TEG)各检测参数的影响.方法 比较采用浙江康是公司和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两种真空抗凝管检测TEG各个参数的差异.结果 经配对资料非参数秩和检验,TEG结果中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大振幅(MA值)、MA后30min振幅减少百分率(LY30)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Angle角)2个参数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品牌血凝管对TEG结果检测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各个实验窒确立自己TEG的参考范围.

  •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检验在慢性肾脏病中应用比对分析

    作者:王琦;王艳;陈富华;周华;王筱霞

    目的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检测常规凝血检验、血栓弹力图(TEG)等指标,比对二者对 CKD 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 CKD 患者108例,将其分为5组,即 CKD 1~2期组、CKD 3期组、CKD 4期组、CKD 5期未透析组及 CKD 5期透析组,观察各组 CKD 患者的常规凝血检验和 TEG 等指标变化及其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结果①凝血酶时间(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D - Dimer)值在 CKD 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②TEG 的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血栓大弹力度(MA)、凝固角(Angel)、凝血指数(CI)值在 CKD 患者各组的之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05)。③在除透析治疗外的 CKD 患者中进行常规凝血检验及 TEG 指标与 eGFR 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K 与 eGFR 呈正相关( P <0.05),D - Dimer 值与 eGFR 呈负相关( P <0.05)。结论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监测凝血状态,TEG 检测相对于常规凝血检验更为敏感,将二者结合则给予临床治疗更多的提示。

  • 产科DIC患者进行凝血检验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刘琳娟

    目的 探讨产科DIC患者进行凝血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DIC患者组(n=46例)和健康体检组(n=46例)作为92例产妇主要的分组形式,进而对两组人员进行凝血检验方面的研究.结果 DIC患者组经过检测后的凝血酶时间(22.86±4.17)秒、凝血酶原时间(19.45±1.88)秒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6.33±3.97)秒明显多于健康体检组经过检测后的凝血酶时间(17.57±3.06)秒、凝血酶原时间(12.55±0.74)秒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8.66±2.14)秒,并且DIC患者组经过检测后的血小板数量(97.44±22.86)X109/L和纤维蛋白原(0.69±0.52)g/L均明显少于健康体检组经过检测后的血小板数量(208.77±52.25)X109/L和纤维蛋白原(2.86±0.97)g/L(P<0.05).结论 为了帮助DIC患者做好疾病的治疗工作,促使产妇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产科检测人员需要对其做好凝血检验的工作.

  • 临床凝血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

    作者:张玉启

    目的:对临床凝血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方法利用SYSMEXCA7000及SIEMENS配套试剂来分析PT、APTT、Fbg、TT,计算偏倚,计算检测中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评定扩展测量的不确定度。结果报告了各检测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PT、APTT、Fbg、TT的扩展不确定度依次为1.54s、1.72s、0.24g/L、0.84s。结论临床凝血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代表测量值的分散区间,并不是某一个的数据点,在评定不确定度时,融入生物学变异,对临床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 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分析

    作者:马燕

    目的:探究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行健康体检者95例,均选择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行凝血检验,比较BD管与其他2管检验结果,再将BD管标本分别置于室温和冰箱下保存,比较0时检测与放置2、4、8小时后检测结果。结果:国产B组TT水平低于BD组,冰箱保存8小时后TT、APTT水平高于0时检测结果,室温保存4小时后TT水平高于0时检测结果,8小时后PT、ATPP水平高于0时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时应选择合适凝血真空采血管,标本采集后于2小时内尽快完成检验,以提高凝血检验准确性。

  • 影响凝血活酶时间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邹长翠

    目的 探讨和分析临床检验凝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对结果真实性和采血护理的相关对策进行研究.方法对本院在2010 年5 月至2012 年6 月期间收治的76 例患者的凝血检验APTT 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患者进行静脉采集血液复查,对两次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首次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和再次复查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凝血APTT 检查时,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以及分析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很大影响,然而对出现的异常结果需要进行再次采集血液进行复查,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66例产科患者DC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祁新蕾;李燕梅

    目的 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该院产科治疗的DIC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顺产或剖腹产产妇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要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中的凝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变化规律有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发展预测.

  • 对凝血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及规范化建议

    作者:王国有;王英勇;张世坤;许贺春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工作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方法:从具体工作中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找出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以上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结论:临床常使用的质控血浆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只能监控分析中仪器及试剂的状态,而对本文所提及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质控,应针对凝血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加以质量控制.

  • 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伟平

    目的:分析凝血检验结果在产科弥散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3月于本院产科接受治疗的DIC患者为研究对象,设定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于本院产科接受体检的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各组产妇34例,两组均进行凝血及血常规项目检测。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指标检验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结果对产科DIC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发展、转归有临床实用价值。

  • 研究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作者:安翠;王健

    凝血是指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凝血检验是对血液功能进行一个常规性检查方式,通过检测报告,凝血功能的强弱可以判断出人是否存有疾病隐患。探究凝血实验中对检测报告因素造成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对策,能给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更可靠的数据依据。

  • 临床凝血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作者:李欣

    目的:对凝血四项检查中检查结果测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方法对1年内本院室内质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Sysmex CA7000凝血分析仪作为检查仪器及配套试剂下,凝血四项检查结果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凝血酶时间(TT)的偏倚及扩展测量不确定度(扩展uProc)。结果 PT、APTT、TT及Fib结果中靶值分别为12.35、26.12、16.13 s及2.23 g/L。而扩展uProc分别为1.51、1.69、0.23 s及0.82 g/L。结论凝血四项检查的四项结果中均存在一定扩展测量不确定度,故临床在对于凝血四项结果的分析中,应注意扩展测量不确定度对所得结果的影响。

  •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观察

    作者:邱菊;许风波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1月~2015年2月随机选取200份血液样本进行凝血检验,对比分析不同放置时间、离心时间、溶血状态下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四项检验结果的差异性。对200例患者样本进行复查,统计凝血检验正确率、失误率,观察上述指标与检验失误之间的关系。结果样本放置2、4h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离心5min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明显低于离心10min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前后的四项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检验的正确率为90.0%,失误原因包括仪器因素、样品处理情况、内源性因素及其他。结论凝血检验指标的质量控制需缩短标本的放置时间,严格控制离心时间,防止发生溶血,以免造成假性检验结论误导医师作出错误判断。

  • 凝血检验危急值在重症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丹丹

    目的 探讨凝血检验危急值在重症新生儿病房中的临床意义,以便临床下一步治疗与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80例重症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凝血检验方式记录其危急值、疾病类型等方面.结果 180例重症新生儿,19例(10.56%)存在凝血检验危急值.其中8例(42.11%)脓毒血症,其发生率高于其它类型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检验危急值能够有效评估重症新生儿的病情进展程度,不仅有利于判断患儿机体情况,避免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还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明显改善了预后质量,提高了患儿存活率,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 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

    作者:屈夕婉

    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方法:选取我站2013年12月~2014年6月之间检测的血液样本96例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凝血项目检查,项目具体包含: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结果:溶血现象对PT、血浆中TT含量、APTT、TT皆有一定的影响;离心时间对PT、APTT有影响;标本放置的时间对APTT、FIB、TT有影响.结论:医师在进行凝血检验项目检验时,掌握好离心时间以及标本放置时间,防止发生溶血现象.

  • 探讨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变异方法研究

    作者:李明

    目的:探究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变异的有效技术方法.方法:择取2015年6月-2015年11月我院接收的健康体检志愿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针对全部研究对象均实施凝血检验和血常规检测,系统分析检验过程中获取的结果.结果:压脉带使用3分钟时点所有研究对象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R)均显著低于压脉带使用即刻时点.压脉带使用3分钟时点,所有研究对象的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水平均显著高于压脉带使用即刻时点,而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指标则显著低于压脉带使用即刻时点.离心处理前后放置时间2小时,对TT、PT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氯水平影响不具有显著性,而离心处理前后放置时间4小时,对TT、PT以及FIB等指标的影响则具有显著性.结论:血液检验标本过程中的压脉带使用时间,以及血液检验样本在离心处理前后的持续放置时间,对临床检验科室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过程中实际获取结果的科学准确性以及血液检验样本变异控制结果的实际表现状态均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影响效应,应当引起临床相关科室医务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 对凝血检验项目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李国成

    目的:分析临床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探究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期间接受凝血检验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行常规凝血项目检查,观察组进行质量控制凝血检验项目检查,对两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84%,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设备原因、样品保存处理原因、内源性因素是影响凝血检验项目检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检验中,开展凝血检验项目质量控制,重点针对设备操作、样品保存处理、内源性因素等方面进行处理,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后期治疗。

7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