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盐酸去甲乌药碱注射液在药物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田锐;王蒨;米宏志;吕树铮;柳弘;周渊;刘欣

    目的 评价盐酸去甲乌药碱注射液和腺苷注射液在药物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8例病人随机、单盲分为盐酸去甲乌药碱注射液组和腺苷注射液对照组,每例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试验用药和对照组药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同时对比2种药物应用中、应用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盐酸去甲乌药碱注射液和腺苷注射液在药物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去甲乌药碱注射液具有和腺苷注射液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老年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在院临床分析

    作者:李珊;贾国良;郭文怡;李伟杰;李成祥;栾荣华;王琼

    目的通过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及50岁以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在院主要并发症及在院死亡率,初步判断疗效及预后,为老年AMI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根据年龄分成两组,其中包括37例65岁以上老年组及45例50岁以下青年组,分析各年龄组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比较在院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在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面,随年龄老化,不利因素显著增加,在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总例数率,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65岁为46%,≤50岁为7%,P<0.05),在院期间死亡率(≥65岁为16%,≤50岁为2%,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65岁以上老年患者直接PTCA有较高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在院期间直接PTCA预后与年龄密切相关.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是AMI患者直接PTCA治疗的主要死亡原因.

  •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红雨;王佩显;曹艳君;王立强;仇宝华

    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可阻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及受损内皮细胞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激活,而达到强的抗血小板和血栓形成作用,因此,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专家共识已将其列入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支架成型术使用的IA类适应证[1].

  • 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超长病变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飞;王勇;李宪伦;曾玉杰;彭文华;柯元南

    目的 评价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冠心病超长病变(≥50 mm)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6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超长病变患者置入Cypher支架、Firebird支架及Taxus支架,记录患者的治疗、在院期间和随访等情况.结果 68例患者PCI治疗均获成功,共置入Cypher支架84枚、Firebird支架42枚、Taxus支架69枚.1例合并糖尿病者术后出现支架内亚急性血栓,2例发生非Q波型心肌梗死,其他患者住院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患者均未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36例患者术后6~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并行外科搭桥术.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超长病变PCI治疗中安全、有效,但需进一步评价.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无再流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洁;齐晓勇;董涛;荀丽颖;赵志红;吴迪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无再流与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相互关系.方法 198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依其是否发生无再流分为两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ET、vWF水平,分析无再流与其相互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血流组相比无再流组血浆ET、vW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2±5.34)ng/ml vs (29.56±2.95)ng/ml,P<0.05;(145.58±35.20)% vs (178.88±45.88)%,P<0.05];两组间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T、vWF是内皮功能损伤较敏感的标志物,反映了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及微循环内皮功能状态,微循环内皮功能状态可能是无再流发生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 冠状动脉血管血运重建后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刘峰;林祖近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血运重建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 方法:对6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PTCA)及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前后的24小时内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QTc、QTd及QTcd四项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PTCA及CABG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血管重建术后能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QTd,可能反映了部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复苏",改善预后.

  • 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研究

    作者:卢颖如;张怀勤;林捷;黄伟剑;计光;胡开宇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 方法:38例患者中20例接受rt-PA药物溶栓治疗,18例接受直接PTCA治疗,观察两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再梗发生率及病死率等. 结果:溶栓组IRA再通的患者有15例,再通率75.0%,直接PTCA组IRA成功再通的患者有18例,再通率10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溶栓组LVEF为0.50±0.13,直接PTCA组LVEF为0.58±0.1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分别为10.0%与0.0%(P>0.05);住院病死率两组分别为5.3%与5.6%(P>0.05).结论:直接PTCA比静脉溶栓更充分有效地开通IRA,改善患者心功能.

  •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研究

    作者:王立强;张红雨;曹艳君;吴志国;仇宝华;张霞;梅莲莲;王淑静

    目的 评价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直接PCI术中成功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STEMI患者68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行单纯直接PCI的STEMI患者122例作为对照组.评估PCI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及矫正的TIMI帧数(cTFC)、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直接支架置入率、PCI术后60min完全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肌钙蛋白T(TNT)峰值、PCI术后7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CI术后即刻TIMI 3级及TMPG 3级血流比例更高(分别为92.6%比77.9%,88.2%比70.5%,P均<0.01);cTFC帧数更少[(44.2±16.8)帧比(57.3±23.6)帧,P<0.01];无复流发生率低(7.4%比22.1%,P<0.01);直接支架置入率高(22.1%比9.0%,P<0.05);PCI术后60min完全ST段回落率高(82.3%比66.4%,P<0.05);CK-MB和TNT峰值低[分别为(171.4±44.6) U/L比(202.4士38.6)U/L,(5.36士1.81)ng/L比(6.48±1.94)ng/L,P均<0.01];PCI术后7d LVEF高[(56.6±7.9)%比(52.6士6.7)%,P<0.01)].结论 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增加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减少心肌坏死,改善心功能,为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作者:孙毅;施晓宇;范国峰;冯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不少见,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中止抗血小板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高,病死率进一步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需要平衡支架内血栓和严重出血的危险,两者都是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建议给予消化科和心脏科个体化治疗,积极液体复苏和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早期行胃镜检查和内镜下治疗,根据评分系统分级调整抗血小板治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