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王梅;艾辉;王春梅;祖晓麟;王成钢;朱小玲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因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狭窄>75%)在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接受PCI、年龄≤7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用氯吡格雷剂量将患者分为75 mg剂量组(PCI治疗后第1~30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和150 rmg剂量组(PCI治疗后第1~30天口服氯吡格雷150 mg/d)。记录2组患者PCI治疗前和治疗后1、7、14、30 d 血小板大聚集率和大聚集时间,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共120例PCI治疗后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其中,75 mg剂量组男性4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5±7)岁;150 mg剂量组男性3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0±8)岁。PCI治疗前和治疗后1、7、14、30 d血小板大聚集率和大聚集时间,75 mg剂量组分别为84%±18%和(240±48)s、81%±14%和(238±44)s、59%±12%和(210±42)s、48%±10%和(199±40)s、43%±10%和(184±30)s,150 mg剂量组分别为86%±16%和(244±46)s、77%±16%和(239±46)s、51%±11%和(180±41)s、40%±10%和(166±33)s、38%±9%和(159±35)s,治疗后2组患者血小板大聚集率和大聚集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但150 mg剂量组这2项指标均低于75 mg剂量组(均P<0.01)。2组2项指标治疗后7、14、30 d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1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小板大聚集率治疗后14、30 d与治疗后7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 mg剂量组血小板大聚集率治疗后1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再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事件。*轻微出血和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皮疹、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75 mg剂量组12例、18.7%,150 mg剂量组13例、23.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6,P=0.593)。结论: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中,氯吡格雷150 mg/d和75 mg/d均为有效、安全的剂量,但150 mg/d较75 mg/d能更明显地降低血小板聚集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可能更有利于减少PCI治疗后血栓的发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健;郑彬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观察组)进行治疗观察.结果:4周内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复合终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P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毒副作用及不良事件无增加,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43例观察

    作者:温立春;刘文杰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血栓是UA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而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血小板活化后的聚集和粘附.血小板的活化和聚积可能由血栓烷或ADP介导,在引发和加重冠脉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通过阻断血栓烷介导和ADP介导的聚积通路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可同时抑制这二条通路,可能比单用这二种药物作用更大.我们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UA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 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

    作者:万玉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极易发展成AMI或心脏性猝死.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刺激冠状动脉痉挛,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不完全闭塞,导致缺血性心绞痛.早期院内治疗包括抗缺血、抗栓、抗凝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氯吡格雷抗栓治疗UA的疗效.

  • 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晓宇;李辉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tidic acid,LPA)水平的变化及氟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探求急性脑梗死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所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及实验对照组,氯吡格雷组除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外,加用氯吡格雷75 mg qd po,实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 d及21 d后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结果 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4.82±1.10)和(2.23±0.96)μmol/L,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治疗前及治疗21 d后血浆LPA水平为(4.79±1.24)和(3.26±1.20)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1 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皮层支氟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5.59±1.08)和(2.62±1.03)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皮层支实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1 d后血浆LPA水平为:(5.55±0.96)和(4.01±0.75)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深穿支氟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血浆LPA水平为:(3.98±1.02)和(2.77±0.98)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深穿支实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血浆LPA水平分别为:(3.95±1.17)和(3.83±1.56)μmol/L,2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3 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氯吡格雷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对皮层支及深穿支梗死均有效,深穿支效果更佳.

  •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鹏;梁丽贞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60例)和单用氯吡格雷治疗组(60例),随访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NIHSS、BI和mR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好转,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NIHSS、BI和mRS评分的好转优于单用氯吡格雷治疗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MMSE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52例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作者:黄健中

    目的::探讨口服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25)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氟吡格雷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n=27)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普拉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MPA)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两组的 MPA 和 PRI 均明显下降,并以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高;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41%(2/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0%(9/25);而观察组的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比率也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普拉格雷应用于冠心病的辅助治疗中,可有效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效果要显著优于氟吡格雷辅助治疗,具有更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苏倬杰;黄碧宏;汪花香

    目的 临床观察分析氯吡格雷、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三联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心脏事件发生率,ST段回落与临床预后.方法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236例,分为联合治疗组120例和传统治疗组116例,联合治疗组在给予阿司匹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同时低分子肝素0.4 ml,皮下注射每8 h 1次,共5 d;传统治疗组则用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ST段回落(STR),统计两组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STR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在STR组和没有STR组两者的临床情况和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3个月联合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前给予负荷量的氯吡格雷其发生自发性STR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好;治疗后两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相似;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其STR发生率较高(p<0.01),而有STR者比没有STR者,其住院天数、心室射血分数、心房颤动发生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肌酶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I等有明显差异(p<0.01).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无需要停药.结论 三药合用能有效发挥抗血栓作用,控制ACS的症状,降低再缺血事件发生率,而且安全性良好.提示STR可以作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的预后预测指标.

  • 氯吡格雷治疗67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薛红霞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脑细胞活化剂、钙拮抗剂、甘露醇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50 mg/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疗程均为2周,所有患者均未行溶栓治疗.于入院时及用药2周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治疗后2周观察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与阿司匹林相比可以更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在脑梗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